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制度改革历程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1948年12月1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援全国的彻底解放,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经过会商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农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人民币及其汇率制度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双重汇率和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从1948年12月人民币的诞生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1949~1955年的旧人民币汇率和1955~1979年新人币汇率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49~1955年这段时期,人民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物价波动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开始挂牌时,1美元合80旧人民币,由于当时物价上升的很快,而同期国外物价下跌,1950年3月13日调整为1美元兑换4200元人民币,这段期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为26170元。
从1955年新人民币的发行开始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形成时期。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建立和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受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并被长期高估,很难起到调节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价格杠杆作用。
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1955~1972年期间为一个阶段;1973~1979年期间为另一个阶段。
1955~1972年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时,这一期间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所以,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率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除了个别货币的公开贬值或升值而做及时调整外,一般保持稳定不变。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改革一、汇改历史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过多种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汇改解析2.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牌价汇率,在实质上并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财政手段,是国家对于计划内出口的补贴。
外贸公司每完成国家出口创汇任务1美元,外汇必须上交国家,并且按牌价汇率得到相应的人民币。
决定牌价汇率标准的,是出口换汇成本,即每出口创汇1美元,在国内付出多少人民币,主要是国内出口商品收购价格,加上13%的外贸手续费。
每年年底,出口任务完成后,外贸部都要向财政部和计划委员会上报各个行业及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牌价汇率要根据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按汇率支付给出口公司的人民币,能够补偿出口换汇成本。
2.2 由汇率双轨制向单一浮动汇率的改革由于牌价汇率不可能因为出口连续大幅度贬值,我国在1982年开始试行汇率双轨制,到1988年正式实行汇率双轨制,计划牌价和调剂价格并存,二者之差是外汇额度价格。
由于调剂市场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干预,因此,在管理严格的时候,调剂汇率与真正的市场汇率相差较多,出现黑市汇率。
这时候,市场上存在着牌价汇率、调剂汇率、个人调剂汇率和黑市汇率共4种汇率,形成了综合汇率的复杂局面。
双重汇率矛盾运动,调剂汇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外汇管制失效,黑市严重。
2.3 由单一浮动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汇率的改革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正是在上述背景和环境下,经过一年多的周密部署和准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出台。
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内,确实有一些国际舆论和外部压力想迫使人民币升值。
但是,这次汇率改革表明我国的立场十分明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在对我国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改革。
浅谈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利弊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轨迹1994年1月1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将双重汇率制度改为单一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将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调整为当时通行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一夜之间使人民币贬值33%。
新的“受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费。
基础、 2.1%,与美元的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0.3%扩大至0.5%。
2007年7月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在香港发售。
2008年7月-2010年6月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日益恶化,我国事实上将人。
增强人)交易,2010年10月1日开展试点项目,允许指定出口商将部分外币收入留在境外。
2010年11月22日国内银行间市场开办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交易2010年12月15日莫斯科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俄罗斯成为人民币在境外挂牌交易的第一个国家。
2011年1月12日中国银行向美国消费者开放人民币交易。
2011年1月14日人民银行允许获批境内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
2011年4月1日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正式推出,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
2011年5月7日 82家俄罗斯银行设立人民币账户。
2011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汇改重启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2%,2005年汇改以来升值21.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对于调节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汇率体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到转轨经济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再到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再从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虽然步履维艰,但每一次演变都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197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演变进程(一)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体制(1979-1985年)建国以来,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单一汇率体制。
国家通过“以收定支、以出定进”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
此时的汇率呈以下特点:币值高估,有价无市,计划配给。
1979年,我国外贸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由过去大一统的国家专营转为由外贸、工贸、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共同经营。
由于当时人民币官方汇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出口换汇成本与官方汇率之间出现了“倒挂现象”,出口企业面临亏损。
为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鼓励出口,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除继续公布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外,还决定制订贸易内部结算价,用于进出口贸易及从属费用的结算。
自1981年1月1日起,国家按照当时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1美元兑2.53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将贸易内部结算价定为l美元兑2.80元人民币;同时,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牌价为l美元兑l.53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和结算。
这样,官方汇率实际存在两种标价尺度,双重汇率体制正式形成(图1)。
图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但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受当时价格改革和出口经营权扩大等因素影响,出口换汇成本连年上升,而贸易内部结算价则未及时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随着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渐贬值,至1984年12月已下调为1美元兑2.79元人民币,基本与内部结算价持平。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国初期(1949-1953):建国初期,人民币的汇率主要由政府进行调控,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此时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2.46人民币。
2. 第一个汇改(1953-1978):在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逐步改变。
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人民币贬值。
然而,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币重新回归固定汇率制度,并于1971年正式定为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 2.46人民币。
3. 第二个汇改(1978-1994):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此后人民币的汇率开始逐步放松管制,同时加强了货币市场的开发。
1981年,中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呈现出了市场化的趋势,与市场供求关系逐渐相结合。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经济的变化。
4. 第三个汇改(1994-2005):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阶段。
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双向浮动"制度,人民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逐渐扩大,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5. 第四个汇改(2005至今):2005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松了人民币汇率的管制,推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渐加速升值,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暂停了人民币升值,并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度到市场化汇率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主观:自身经济情 况
客观: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因(一)
❖主观原因:
❖ 第一:我国现行汇率形成机制仍不完善。
❖ 第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不能忽视国 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银行的干预调控作 用,汇改势在必行。
① 市场定价功能不健全。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看,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
❖ 21世纪,中国是一头睡醒的 狮子。
❖ 它的威慑力不仅仅体现在军 事的强大,更体现在有“大 而不倒”的金融体系,这其 中就需要坚挺的人民币作支 撑。
❖ 人民币市场化的目标决不是脱离美元,再和一篮 子的多种货币挂钩,而是要彻彻底底、正大光明 地成为与美元、欧元、日元比肩的自由兑换的国 际储备货币。
❖ 货币政策:
❖ 第三:协调汇率与利 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 关系,保证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二)
❖财政政策:
❖ 采取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等政策,弱 化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三)
❖ 投资政策: ❖ 完善金融衍生品投资市场,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
各种外汇衍生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更多、更 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 第二: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得央行持有美 元资产面临风险,同时,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时间
事件
2007年8月13日
境内机构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下 的外汇收入,实行意愿结售汇制
备注
改善汇率 的形成机 制
2011年8月2日
中国5年期债券和相应的美国国债 创历史最
之间的利差达251个基点
高纪录
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说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并分析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我国的人命比汇率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与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有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导游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演变历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它鲜明的特色。
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
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1972年,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
第三阶段,从1973到年1980年,在此期间,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大一浮动汇率制。
第四阶段,1978年到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从1981年到1984年间,人民币实行双重汇率,并逐步贬值。
其中,从1981年到1984年,在保留人民币外汇牌价外,另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的制度;从1985年到1993年,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制度。
第五阶段,从1994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入深化改革时期。
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六阶段,从2005年后至今。
2005年7月21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汇改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轨迹
1994年1月1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将双重汇率制度改为单一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将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调整为当时通行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一夜之间使人民币贬值33%。
新的“受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在政府规定的较小范围内浮动。
1996年12月1日我国允许用于贸易的人民币与外币完全可兑换,但对买卖外币进行贷款和投资仍有规定和限制。
1997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并因在亚洲危机期间坚守不让人民币贬值的承诺帮助维护亚洲稳定而获得称赞。
通过央行频繁干预,人民币对换美元汇率被固定在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
2001年-200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逐渐放松资本管制,但国际社会日益施压,促使人民币更快升值以帮助平衡全球贸易。
2004年2月允许香港银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币零售银行服务,以促进跨境旅游消费。
2005年7月21日我国将历时10年的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
率制度。
人民币一夜间升值2.1%,与美元的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0.3%扩大至0.5%。
2007年7月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在香港发售。
2008年7月-2010年6月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日益恶化,我国事实上将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换6.83元人民币,作为稳定中国经济的紧急措施。
2009年4月8日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四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21%。
2009年7月我国在指定城市开展允许公司以人民币结算进出口贸易的试点项目,指定香港为内地以外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城市。
2010年6月19日中国宣布将重新继续汇率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交易的灵活性。
事实上结束了两年来人民币
与美元挂钩的制度,重新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0年7月19日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意扩大人民币在香港的结算范围,离岸人民币交易正式启动。
2010年8月19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交易,马来西亚林吉特成为中国首个询价非美货币。
2010年10月1日开展试点项目,允许指定出口商将部分外币收入留在境外。
2010年11月22日国内银行间市场开办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交易2010年12月15日莫斯科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俄罗斯成为人民币在境外挂牌交易的第一个国家。
2011年1月12日中国银行向美国消费者开放人民币交易。
2011年1月14日人民银行允许获批境内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
2011年4月1日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正式推出,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
2011年5月7日 82家俄罗斯银行设立人民币账户。
2011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汇改重启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2%,2005年汇改以来升值21.8%。
2012年4月14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将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
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
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0.5%)扩大至百分之一(1%),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
2012年5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交易方式,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2013年4月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澳元交易方式,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人民币对澳元直接交易。
2014年3月17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
2014年3月19日中国银行完成首笔人民币对新西兰元直接交易。
2014年6月1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
2014年7月2日取消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管理,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预期分化,中央银行基本退出常态外汇干预。
2014年9月29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
2015年1月21日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2015年6月27日人民银行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