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古诗课件

游子吟 古诗课件
游子吟 古诗课件

游子吟古诗课件

游子吟古诗课件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提供《游子吟》的古诗课件给大家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

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会唱影片中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演唱一遍!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唱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听老师唱完同学们在乐曲中有没有发现我们没有见过的音符?

生答。师:这叫波音记号,听老师来对比唱一下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有波音记号的更好听,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起装饰作用,更能体现母子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后面两行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听老师把这一句唱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就应该这样唱,你们觉得哪种更好点?生答。师:恩,有了附点更能体现歌曲的情感。

(3)学唱歌曲师:同学们刚开始已经从古诗中读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动人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师:那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歌曲。

我们唱了两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呢?生答。师:这是一首

拍的歌曲,老师想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唱第一行。生:唱。师:那下面听老师来拍一遍看看听觉上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发言。师:同学们要知道在

拍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三、歌曲表演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来配合动作演唱。你能模仿孟郊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吗?请两个学生试试。师:你们也想试试吗?我们边唱边来演一演。

师:那在演唱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妈妈呢,我想你们的妈妈也一定非常爱你们。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生答。谁先说?生:、、、、、、师: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对妈妈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诗歌

1、我国古代将合乐的称为“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在唐代,歌诗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游子吟》,老师这里还有几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感人的歌,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妈妈,要记得为妈妈献上自己的爱心;别忘了还有关心你的祖国母亲,要记得为祖国母亲奉献自己的力量。

古诗词诵读《游子吟》讲课稿

古诗词诵读《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理念: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报《三字经》 1、同学们,在我们每天的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复习一下。(全班诵读三字经)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这句三字经里,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游子吟》 1、是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她不辞辛苦,竟搬了三次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毫不犹豫,剪断了刚织好的布。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3、这是一位正在为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看到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做为儿子,心里非常感动,

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游子吟》。 4、(出示《游子吟》)有谁会读这首诗的,教师范读。 5、认识生字 6、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到把这首诗读熟。 7、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8、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9、小组互读,评议。 10、小组推荐读,全班评议。选出朗读能手。 11、小组讨论: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9、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想像一下,母亲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样子,试着做一做母亲的动作。师述:“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儿子远行要穿的衣服,缝啊缝啊,缝啊缝啊,眼睛累了,看不清了,母亲揉揉双眼,又继续缝,缝啊缝,油灯暗了,母亲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又继续缝,缝啊缝,直缝到月亮升起又落下,直缝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缝了这么久的衣服,你有什么感受?是呀,为了自己的儿子,再苦再累,母亲也心甘情愿。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游子吟 古诗全文意思]游子吟古诗意思

[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游子吟古诗 意思 导语:《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下面是游子吟古诗意思,欢迎阅读。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1】 慈母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外出的行装,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儿子短期内回不来,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孩子们同样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惠呀! 【译文2】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译文3】

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诗意1】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诗意2】 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母亲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诗人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而饱含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景,不仅写出慈母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态,显得十分真切感人,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她之所以要细针密线,缝得那么结结实实,原来是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面对朴素而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意用反问句设问:“谁说小草的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太

中班古诗《游子吟》

中班古诗《游子吟》 中班古诗《游子吟》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学习按照古诗的韵律、节奏朗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学会体贴、孝敬母亲,激发心中热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视频,《游子吟》背景图,歌曲《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游子吟》,渗透古诗意境。 1.听故事引题 从前唐朝有个诗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忙着给他缝制着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逢着,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孟郊无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母亲的爱孟郊永远铭记在心理,就在他五十岁那年写成一首著名的古诗叫《游子吟》。 2.提问理解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都干了什么事情? 古诗的题目叫什么?是谁写的? 二、借助视频、古诗新唱,初步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把握古诗的韵律、节奏,请幼儿欣赏。 提问:你在古诗里听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完整的诗句回应)

2.借助视频再次欣赏古诗,熟悉理解古诗。 帮助幼儿理解“游子、寸草、三春晖”等词语的含义,幼儿尝试跟念古诗。 3.欣赏古诗新唱《游子吟》,帮助记忆古诗内容。 三、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进一步理解古诗。 1.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完整朗诵古诗。 2.请个别、分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 3.根据图片,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写的,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情感迁移,师幼互动,幼儿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帮母亲做什么。 2.结束语:晚上,小朋友可以把古诗作为礼物朗诵给妈妈听,并向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谢谢妈妈”等话语表达对妈妈的爱。 附: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活动反思: 本次期中开课是开展古诗教学,我选择的是《游子吟》,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乐意欣赏古诗《游子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从而教育幼儿从小学会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在活动过程我首先对古诗的理解上做到胸有成竹,深透了解古诗内涵,然后设计适合自己班的教学方法,

古诗游子吟的内容

古诗游子吟的内容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 母爱的颂歌。大家知道游子吟的相关的知识内容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游子吟 【作者】孟郊【朝代】唐 译文对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 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

《游子吟》古诗介绍

《游子吟》古诗介绍 《游子吟 》 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 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 数读者强烈的共鸣。分享了《游子吟》的古诗 给大家欣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 天和煦的阳光 鉴赏 深挚的母爱, 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 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 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 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 理的刻画, 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 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 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1/5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 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 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 形象的比喻, 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 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 诗人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 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 所以千百年来赢得 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 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 字东野。汉族, 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 人,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 诗歌 500 多首, 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代表作有 《游子吟》 。 有“诗囚”之称, 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2/5

古诗游子吟课件

古诗游子吟课件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游子吟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感受母亲博大的爱,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4.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语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前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呀,母亲的爱,是神圣而伟大的,古今中外,好多诗人都满怀真情,写出好多赞美、

讴歌母爱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 二.学习《游子吟》 1、教师范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2、今天请同学们按――“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附自学提示:步骤要求方法 (1)朗读读全诗注意读音 (2)细读懂词义看注解 (3)译读直译每行诗意 (4)通读串诗意意会、串讲全诗 (5)品读悟情境品评、领悟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3、好,自学到这里。 ①指名读;生齐声朗读全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②结合齐读情况,指导读准字音、停顿和重音。 4、学生讨论对诗中词意的理解: 5、把上述词意带入诗中,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同桌互说互听,再指名说给大家听。) 6、指名朗读全诗并说说全诗大意。小组讨论全诗意思,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说,注意词序的变通、句意的完整、过渡衔接和语气的把握。 7、总结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古诗全文范文

游子吟古诗全文范文 游子吟 诗人:孟郊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赏析: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

游子吟古诗教学课件

游子吟古诗教学课件 游子吟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母亲的言行,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教师:生字卡片,朗读录音,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妈妈》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词,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能关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呢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我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郊写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板书:游子吟) 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合作学习,初读古诗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生读古诗。师相机范读。 三、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师: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一说吗(可以同桌讲,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四、观察图景,感悟古诗 1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深了,油灯下,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师:你看到了什么(母亲灯下缝衣服)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中华经典诵读《游子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掌握“意恐”、“三春晖”等词义,理解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培养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感悟。 [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诵读感悟。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歌曲、教师下水文。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课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哪些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体味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孟郊) 二、简介作者:请同学借助工具书简介作者孟郊。(学生互相补充)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2、分组齐读。 3、教师提出重点易错字:行、晖。(学生正音) 4、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学生谈感受:说说你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诵读体会。(是啊!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放舒缓音乐,在乐声中展放《游子吟》画面,学生低声诵读。)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服的情景。(学生合作作文,读文交流。) 8、师生赛文:(老师也写一篇下水文,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天,儿子要外出求学了。晚上昏暗的灯光下映照着母亲苍老的面庞,丝丝银发见证着母亲的辛劳,她正在为儿子赶缝衣裳,母亲是多么舍不得儿子远行啊!可是为了孩子求学,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母亲还是把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缝进了这一针一线之中。尽管没有绫罗绸缎,有的只是土布粗衣,但这密密麻麻的针脚中却缝进了母亲的亲情。只恐怕出门的儿子迟迟不能回家,想到明天就要分别,在油灯的微光中,母亲再一次泪眼朦朦……但她强忍着泪水,生怕儿子发现,可她哪里知道面对着母亲的一针一线,儿子早已泪花莹莹,因为儿子知道,寸草一般的赤子之心,怎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呢?他心中明白,自己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9、内容归纳:慈母一线缝衣,意恐迟归,反映出深切的母爱。 明确:意恐、三春晖的意义。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长,读出对母亲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学生读诗体会) 归纳:孟郊写母亲抓住了“一针一线缝衣”这一细节,写出的都是深切的母爱。 四、情感教育 1、每个人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你和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会有很多细

古诗《游子吟》诗意

古诗《游子吟》诗意 《游子吟 》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大家知道 这首诗的诗意吗?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诗意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 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 情呢? 《游子吟》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 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 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 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赏析 深挚的母爱, 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 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
1/5

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 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 理的刻画, 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 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 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 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 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 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 诗人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 出辄愁肺腑”(苏轼 《读孟郊诗》 )。 这首诗, 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 所以千百年来赢得 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 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2/5

古诗游子吟的译文

古诗游子吟的译文 游子吟 是孟郊的一首赞颂母亲的古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游子吟的译文,希望对大家的有所帮助!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伸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游子吟的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 和煦的阳光。 【古诗游子吟的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人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 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 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整首诗 没有藻绘雕饰,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见浓郁醇美。 游子最思念的是慈母, 所以诗人一开头就把“慈母”和“游子”并提, 构成 对偶,写出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 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写慈母密密缝衣,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临行,母 亲一针一线地缝着,针针线线是这样细密,她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 缝制得更为结实。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盼望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 一片深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 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浓浓的母爱从这普通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 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催人泪下, 唤一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1/5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指草中一抽一出的嫩芽,在阳光的照 耀下成长,正像游子从小在慈母的抚养下成长。“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宜于 万物生长,用来比喻母爱。“寸草心”的渺小与“三春晖”的伟大,构成对比, 也构成映衬,衬出游子感念慈母的强烈心情。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离别前的温馨时刻了。此诗描 写的就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 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因而引起了 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拓展:【孟郊生平】 孟郊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 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 试不第。 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 郊曾往谒。 46 岁(一说 45 岁), 始登进士第, 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 十七年(801 年),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在 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 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 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 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 100 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 300 贯,“为遗孀永久之赖”。
2/5

游子吟朗诵技巧

游子吟朗诵技巧 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 我们沐浴着父爱的阳光长大 ; 我们滋润着母亲的真 情成长; 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游子吟 朗诵技巧,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慈母 手中线, 游子 身上衣。 临行 密密缝, 意恐 迟迟归。 谁言 寸草心, 报得 三春晖。 【朗诵技巧 】 节奏 古诗词 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 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 的韵味。 语速 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 要与语意感情相 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 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 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 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 往事时, 语速比较缓慢。 语速的快慢可根据诗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或情节发展灵 活处理。一般情绪欢快、情节紧张时快,情绪悲伤、情节舒缓时慢。 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 采 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 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 表现各种感情态度。 一般地说,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 命令的语句, 用升调; 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 祈使的语句, 用降调; 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 解释的话, 用平调; 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 体: 语速缓慢的, 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 语速急切的, 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 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重音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 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古诗 文的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 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它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也可 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中,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 气,有较强的感染力。

《游子吟》唐诗原文

《游子吟》唐诗原文 游子吟
作者:唐·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游子吟》注释 ①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名。 ②薄:鄙薄。 ③贱:轻视。 ④遭遇:待遇。同众流:谓视同平庸之辈。 ⑤低回:徘徊。 ⑥照面:比喻看人只看表面。 ⑦心如练:谓心地纯洁。练,白熟绢。 ⑧当荣盛:在显达兴盛时。 ⑨白日驰:以太阳飞驰比喻荣华易逝。 《游子吟》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 郑州(今属河南)。公元 769 年登进士第,公元 783 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 意,客游燕赵。公元 797 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 800 年南游扬州等地。 公元 820 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 827 年以礼 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 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 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1/5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 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 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游子吟》繁体对照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2/5

3/5

4/5

唐诗三百首之乐府《游子吟》阅读

唐诗三百首之乐府《游子吟》阅读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 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 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二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二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不过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学前班古诗课件:《游子吟》

学前班古诗课件:《游子吟》 学前班古诗课件篇一:《游子吟》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学习按照古诗的韵律、节奏朗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学会体贴、孝敬母亲,激发心中热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视频,《游子吟》背景图,歌曲《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游子吟》,渗透古诗意境。 1、听故事引题 从前唐朝有个诗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忙着给他缝制着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逢着,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孟郊无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母亲的爱孟郊永远铭记在心理,就在他五十岁那年写成一首的古诗叫

《游子吟》。 2、提问理解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都干了什么事情? 古诗的题目叫什么?是谁写的? 二、借助视频、古诗新唱,初步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把握古诗的韵律、节奏,请幼儿欣赏。 提问:你在古诗里听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完整的诗句回应) 2、借助视频再次欣赏古诗,熟悉理解古诗。 帮助幼儿理解“游子、寸草、三春晖”等词语的含义,幼儿尝试跟念古诗。 3、欣赏古诗新唱《游子吟》,帮助记忆古诗内容。 三、通过朗诵古诗《游子吟》,进一步理解古诗。 1、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完整朗诵古诗。 2、请个别、分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 3、根据图片,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孟郊写的,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古诗《游子吟》教案

《游子吟》 执教:重庆市彭水县第一小学王娇娥教材:(选自西师版二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借助故事讲述创设意境,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歌曲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学生交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 3、教师小结: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妈妈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操劳。 唐朝大诗人孟郊,他曾写下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出示课件:游子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指导书写“游”,)“游子”指的就是长期离家外出的人,比如你们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回家,那他们就是你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游子。而这首诗中的游子指的就是“孟郊”。“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右边的“今”写成

了“令”,请大家齐读课题:游子吟。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孩子们现在就请你们打开书第155页,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古 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孩子们读得可认真了,课文里有些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你 发现了吗?赶快拿出笔圈住他们,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看看和老师找的一样吗?(出示生字课件),反复拼读这些小红 帽的生字娃娃,记住它的名字。 4、通过刚才的拼读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谁的发音最准确,最响亮,老师就请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三次。(学生教读,相机纠正) 谢谢我们的小老师,孩子们请用你们的火眼睛睛牢牢地记住它,亲亲热热地打打招呼,一起读---- 5、瞧,生字娃娃可调皮了,它把拼音小帽摘掉了,你还认识它吗? (指读:男、女生各一个,相机纠正读音) 6、咦,生字娃娃和好朋友一起手拉手,出来啦,你还能叫出它们 的名字吗? 7、刚才小伙伴们读得可认真了,现在我们一起把生字宝宝送回田 字格家,(出示生字课件并齐读:寸、归、迟、临、密、游), 注意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觉得哪一个字最不 好写,老师来帮帮你。[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8、学生练习写字,老师相机指导,并展台点评。[学生静息20秒

游子吟 古诗课件

游子吟古诗课件 游子吟古诗课件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提供《游子吟》的古诗课件给大家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

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会唱影片中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演唱一遍!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唱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唐诗游子吟全文注释及鉴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

【古诗游子吟全诗带拼音】古诗游子吟全诗

【古诗游子吟全诗带拼音】古诗游子吟全诗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古诗游子吟全诗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游子吟全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游子吟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

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