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体会齐王从中受到启发
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劝谏。
达标
检测
板书
设计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问答三类比
三上赐三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大概疏通文意。
学习策略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邹忌和齐王有怎样的故事呢?
设置悬念
使学生对本文感兴趣
环节一
1.字词学习
2.疏通文意
掌握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环节二
问题探究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的原因是什么?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一定难度,在师生共同努力并用白话文的解释
学习
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以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
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
教学难点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怎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易于被接受,从而达成自己希望的效果。
激发兴趣
对妻、妾、客的了解
环节三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感受邹忌有自知之明
善于思考
环节四
三赏、三变的过程,结局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提供情景现场,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发表议论:
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小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站稳,还满脸幸福地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请你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孩子是不好的。
(2)出示下水文并简析
③ 总结:一面是邹忌的家庭小事,一面是齐国的国家大事,这就是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的典型。我们都知道,历代君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不可少一批敢于直言的大臣。但这种方式有可能触犯君主龙颜;相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委婉含蓄,他能够以小见大,通过类比,设喻说理,自然亲切,所以被齐王所接受。
板块三: 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却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却是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2、出示学习目标
3、正音断句,强调重点字句
(1)正音: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3)总结:“比美”这一情节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
3、解读第二段(“进谏”)
(1)分析三比
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总结:通过三比,邹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
5、用情品读,揣摩文中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情感:
(1)妻、妾、客因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时有明显差异::
妻子——喜爱;小妾——拘谨;客人——奉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通用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
2、复述__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4、邹忌入朝讽谏齐王,当邹忌说到齐王受蔽时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想指出齐王受蔽这个事实?不是,他是想让齐王纳谏。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方法,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劝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通过学习这篇__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四、作业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人教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问目标】1.驾驭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实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实力。
2.观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相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主动作用和在今日的借鉴意义。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找寻答案。
(引导学生巩固《战国策》相关学问)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探讨解决。
老师巡察,答疑解惑。
老师检查学生自读状况。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研习第一自然段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索的缘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索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相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要内容,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治国理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子。
人物分析:讨论邹忌和齐王的形象特点,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难点和重点。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上的纳谏案例,对比齐王的治国方式。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介课文: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邹忌,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人物分析讨论人物:让学生分组讨论邹忌和齐王的形象特点,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分享观点: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战国策》中其他篇章,如《苏秦背楚》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他们的谋略。
推荐阅读邹忌的其他作品,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文和注释,加深对邹忌及其讽谏艺术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课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具准备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课前预习]1、查找有关《战国策》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2、熟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新人教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2.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2.知识链接《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497篇。
《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谈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描写的人物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体会古人高妙的说理技巧。
2、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学习。
首先抢答的方式进行检测。
(一)解释词语含义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刺: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
谏:直言规劝,纠正错误。
谤: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非难、指责。
(二)一词多义(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美丽)(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1)吾与徐公孰美(谁)(2)孰视之(仔细)(1)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2)皆朝于齐(朝见)(三)句子翻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二、整体感知、理层次师:同学们对字词掌握得还不错。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
先试着背诵课文。
生:个别、一齐背诵。
师: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围绕“三”字展开,请同学们试概括本文情节三问答三反思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总结:文章“三叠“式结构,彰显了结构对称之美。
三、细读文本、析内容(一)邹忌为什么“讽”?师:从文章题目可知:邹忌讽齐王纳谏。
思考:邹忌为什么“讽”?生: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事,悟出治国的道理。
师:为了征求“吾与徐公孰美”这个问题,问了哪几个人?生:妻、妾、客三个人。
师:三个人的回答略有不同,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从语气和情感上揣摩妻、妾、客的心理状态。
【屏显】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评价一下生:我觉得读得平淡,没有读出语气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修、服、美我、私、蔽、间进”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
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生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做记号。
听完,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师生共同明确:
应注意的字音:
昳.丽(yì)朝.服衣冠(zhāo)
窥.镜(kuī)期.年(jī)
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朝.服衣冠:名词做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做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
..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⑦能谤讥
..于市朝:指“议论”,没有贬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
②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④王之蔽甚矣。
译文: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学生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评价。
5.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
第1段: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喻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认识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3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邹忌是由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学生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相比谁美的问题。
2.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美,这三问三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
说说妻、妾、客的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小组讨论明确: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语气十分肯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只是跟着妻的口气重复了一下。
“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
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
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3.面对妻、妾、客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学生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学生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直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以生活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学生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
学生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是有作为的君主,开明、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7.《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8.赏析本文奇特的篇章结构。
师生共同明确: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妻、妾、客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文章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三、拓展延伸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轮船若想畅游于漆黑的大海上,不仅要遵循罗盘指示的方向,还需要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是如此,行走在星移斗转的人生之旅,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巅峰,他人的意见,一如登山的拐杖,支撑你前行的脚步。
附板书设计: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