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制度
目的:规范药品风险管理活动,确保药品风险效益平衡,降低药品安全性风险。

内容
1、药品风险管理,是对药品的风险/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采取适宜的策略与方法,将药品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

药品风险管理活动包括沟通、对外信息发布、实施重点监测、修改药品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召回、撤市、救治、补偿机制等方面,是贯穿整个药品生命周期的持续过程。

2、药品的风险组成,分为天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天然风险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不良反应;人为风险包括不合理用药、用药差错、药品质量问题、认知局限、社会管理因素等。

3、药品风险管理的步骤:
3.1风险识别:是对已知的风险与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

3.2风险评估:是分析风险的性质、特点、频度和严重程度,确认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过程。

3.3风险干预:是对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如采取一些减轻风险(最小化药品风险)、预防风险(药品预警活动)、回避风险(撤销药品上市权)、转移风险(药事经济组织购买商业保险)和接受风险(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的措施或方法。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产品注册
关键临床试验 (II/III 期)
批准上市
两者都贯穿于药品整个生命周期
药物警戒与药品风险管理
技术层面上的关注点不同 药品风险管理:沟通、对外信息发布、实施重点监测、修改药品说明书、暂停、召回、撤市、救治、补偿机制等方面。 药物警戒:在确保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同时,更有意识的向大众广泛普及与渗透药物信息,如在警戒信息的普及教育、警戒知识与实践的培训、公众信息交流等。
1961年发生了药物警戒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澳大利亚的产科医生,威廉.迈克布来德报告称,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了20%, 并且出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罕见畸形,短肢畸形(海豹肢)。这一切都与妊娠期使用的药物沙利度胺有关。——《柳叶刀》
全球46个国家约有12000 名“海豹肢畸形”患儿出生,其中,只有8000名活过了第1年。
速报,供风险效益分析和指导用药
不包括
合格
药品
PV和ADRM在药品安全性监测方面的不同:
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药物警戒与ADR监测
药品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
药品风险管理
02
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964 年,威廉姆斯、汉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 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1
2
1962年,美国通过了基福弗.里斯修正案。该法案要求在上市前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资料。沙利度胺事件也刺激了药物警戒系统自发性呈报的发展,以及欧洲的立法。这包括了,英国1964年的黄卡系统和1968年的药品管理法案,以及欧共体指令。
1974年,法国人首先创造了“药物警戒”(PV)的概念。尽管法国开展药物安全监测比最早建立药物监测体系的欧美国家晚了10余年,但法国人却通过这个概念赋予药物安全以新的内涵。

药品风险管理与药物警戒

药品风险管理与药物警戒
响 ,因此总 告体 系 ,组 织 D报 医药界 同仁及 民众 积极 参与 ,只 有 A R 告 率达 到 一 定 高度 ,报 告质 D报 量 才 能 基 本 反 映 所 报 病 例 实 际 情 况 ,A R 告 制 度 才可 能 发 挥有 效 D报 预警 作用 。另 一方面 ,监 管部 门还 应 该 以制 药 企业 的监 测报 告及 A R D
制办法 。 ■
及 质量 控制标 准 ,对药 品非 临床有 效 性 、安全性 进行 研究 及评 估 ,上
市 前 的临床试 验应 该合 理选择 受试
( 以上 为本 刊 记者 钟 振华 根据 华 中科技 大学 同济 医学 院 曾繁 典教 授会上报 告整理 )
险管理 体系 当 中,还应 该 有完善 的
应该 包括 药品上 市前 及上 市后风 险 风 险干 预机 制 ,包 括 :发布 药 品警
管理 ,上 市前 的风 险管理 主要 责任
在 于研 发者 及药 品监管 部 门,研 发 者 应该 建立 完善 的药 品工艺 、质 量
示信 息 、更 改变迁 说 明书 、限制 适 用 范 围、药 品召 回或撤 市等 药 品管
评估 的临床 药理 基础 ( 包括 药物 代
定 适应证 目标 人群 有效性 和安 全性 谢 途径 、药 物相 互作 用 、对 肝 肾功
评 价结论 为依 据 ,对于药 品 临床试
验 受试者 在生 理条 件和种 族特 征上 存 在局 限性 , 以及 受到其 并发 症影
能不 良患者 的影 响等 )纳入 批准 药 品上 市 的效 益/ 险 评 估 基础 。监 风 管者 则应严 格把 关对 申报 药 品的临
理 办法 》为基 础 ,实施 药物警 戒 ,
构 建我 国药 品风险 管理 指引框 架 ,

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细则

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细则

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细则1.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根据药物警戒管理的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员会,明确主要职责,建立制度和规范。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

2.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药物警戒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措施需要依法进行,因此要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行为。

3.开展药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实行准入制度和分类管理制度,对高危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规行为,确保药品市场的安全和良好秩序。

4.加强药品宣传的监管:对药品宣传行为进行规范,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性宣传,加强对药品广告和宣传资料的审查和监管,提高消费者对药品正确使用的认知和知识水平。

5.建立健全的药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药品的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定期发布药品安全风险提示,及时调整风险预警等级,提醒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注意药品的使用风险。

7.加强药品监督抽检和监督检查:加大对药品的监督抽检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发现和处理不合格药品。

同时,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和处罚。

8.加强药品教育和培训:开展药品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药品警戒的认知和提高药品使用的正确性。

同时,对相关执法和管理人员进行药品警戒管理体系的培训和定期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9.鼓励药品企业和药师的自律行为:加强对药品企业和药师的行业自律管理,建立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引导和激励药品企业和药师遵守规范,自觉执行风险管理措施。

10.开展宣传和宣传普及: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开展药品警戒管理体系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活动,提高群众对药品警戒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药物警戒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细则涵盖了法律法规制定、市场监管、宣传监管、安全监测、信息追溯、监督检查、教育培训、行业自律、宣传普及等方面,旨在从多个角度综合管理和控制药品滥用、误用和依赖的风险,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沟通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沟通管理制度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沟通管理制度目的:规范药品风险沟通活动,确保药品风险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送给用药人群及医生、药师。

内容1、药品的风险沟通是指在决策者和其它人员之间分享有关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

各方之间可以在任何风险管理过程阶段进行沟通。

所包括的信息应该与风险的存在性、概率、严重性、可检测性、可接受性、控制、处理或其它有关方面。

2、药品风险沟通涉及的相关方: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患者等。

其中政府相关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是风险沟通的主要责任方,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患者等则是沟通的主要对象。

3、药品风险沟通的类型3.1信息输入药品风险管理体系3.1.1原始信息的输入来自药品的终端用户一患者和医生、药师、护士。

患者因用药出现安全性问题时,医生、药师、护士和患者通过自发报告系统将信息输入至药品风险管理系统中。

医生、药师、护士和患者既是信息的第一现场发现者,又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验证者,因此,需要及时获得准确的药品风险信息,防范风险。

3.1.2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自发报告系统、上市后研究、文献等途径收集药品风险信息,经过评价,再输入到药品风险管理体系中。

3.2信息输出药品风险管理体系3.2.1药品生产企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输出药品风险信息:药品说明书、公众警告、公众健康建议、以书信形式将信息传送至专业人士、宣传册、用药培训、专业期刊、媒体等。

3.2.2相关管理部门对外发布药品风险信息,确保风险信息及时传递到目标人群,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如利用网站发布风险管理信息、向专业人士发放《药品不良反应通报》、《药物警戒快讯》和《中国药物警戒》等。

4、药物警戒相关工作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应紧密配合,做好药品风险信息收集、上报工作,重点关注批准上市或增加临床新适应症后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中频繁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等。

积极关注药品风险信息,做好药品风险信息的输出工作,确保药品风险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送到目标人群。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药物警戒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药物警戒作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药物警戒风险管理,提高药品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药物警戒体系,确保药物警戒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 提高药物警戒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药品安全风险。

3. 加强药物警戒信息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掌握药品安全状况。

4. 提升公众用药安全意识,保障公众健康。

三、工作内容1.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1)成立药物警戒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药物警戒工作。

(2)明确各部门在药物警戒工作中的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 法规标准与培训(1)组织学习《药品管理法》、《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标准。

(2)开展药物警戒知识培训,提高全员药物警戒意识。

3. 风险识别与评估(1)定期开展药品安全性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

(2)针对高风险药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 信息收集与分析(1)建立药物警戒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收集国内外药品安全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风险程度。

5. 风险沟通与报告(1)建立风险沟通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合作。

(2)及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药物警戒信息。

6. 风险管理措施(1)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2)跟踪措施实施情况,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7. 监测与评价(1)定期对药物警戒工作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价。

(2)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药物警戒体系。

四、工作措施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1)将药物警戒工作纳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

(2)提高全员对药物警戒工作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1)制定药物警戒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

(2)建立药物警戒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3.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1)加大药物警戒工作经费投入,购置相关设备、软件。

(2)加强药物警戒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一.目的:规范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二.责任:质量保证部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品风险管理规程的确认。

四.内容:安全性风险管理+质量安全问题1、定义:已知风险和潜在风险1.1已知风险:是有充分证据证实与所关注的药品具有因果相关性的不良事件。

1.2重要的已知风险:是指会对产品的获益风险平衡产生显著影响和/或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的一种风险。

1.3潜在风险:指有数据提示不良事件与所关注的药品之间可能有因果相关性,但是这种因果相关性尚未证实。

1.4重要的潜在风险:指可能对产品获益风险平衡产生影响。

2、风险管理活动周期(全生命过程)3、制定计划3.1按同一活性成分准备风险管理计划(RMP)。

3.2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3.3研发早期启动DRMP撰写制定。

3.4措辞应通俗易懂。

3.5考虑中国患者的需求。

3.6可操作性及合理性。

3.7考虑是否会影响产品可及性。

3.8评估是否会增加医疗系统负担。

4、执行与评价4.1执行:严格执行、动态维护、保持沟通4.2评价4.2.1RMP执行情况,如与预期不符,应分析情况。

4.2.2上市后累计获得数据是否影响产品风险的判断。

4.2.3药物警戒活动是否充分或已不适用。

4.2.4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有效性。

4.2.5是否影响产品可及性或加重医疗系统负担。

4.3文件保存与递交4.3.1RMP的原始版及所有修订版。

4.3.2历次评价结果。

4.3.3RMP中各项研究执行情况。

4.3.4新增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药物警戒与风险管理

药物警戒与风险管理

阚淑月临床用药风险的多源性临床用药作用的两重性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总是相对的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药源性伤害致死发生率位列各类致死病因前10位内临床用药风险主要因素◆药品的不良反应(ADR),包括已知ADR和非预期ADR ◆假劣药品所致临床伤害◆药物治疗错误◆临床药物滥用◆药品与化学品、其他药品及食物的不良相互作用◆扩大临床用药适应证条件下发生的非预期ADR◆无效药品的临床应用天然风险(固有属性)已知ADR和未知ADR 如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沙利度胺(反应停)的致畸,芬(右芬)氟拉明、培高利特的心脏瓣膜缺损苯丙醇胺(PPA)的脑出血事件罗非昔布(万络)的心脑血管事件NSAID的消化道反应加替沙星的血糖紊乱人为风险研发环节(如研发设计缺陷)生产环节(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上海华联事件)流通环节(刺五加事件)使用环节(不合理用药)发现、评估、认识和防范药物的不良作用或任何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科学和实践活动药物警戒包括所有与药物相关的环节与因素,不仅限于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管理办法》中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报告内容区别于医疗事故、药品质量问题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在发现和认知严重罕见ADR及药品严重不良事件过程中功不可没。

按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如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应主动报告。

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群的用药风险,应“可疑即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系统功能离线软件在线报告CHPS 报告系统国家数据库标准化系统审核评价系统数据过滤预警系统分析系统信号检测共享反馈UMG信号生产企业医疗机构个例报告◆经营企业:51.0%◆医疗机构:45.7%◆生产企业:3.0%◆其他:0.2%备注:基层机构用户总数截止2016年已达到315850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ADR、ADE发生的主因




体制与机制问题:以药养医;过度治疗、商业介 入…… 缺乏治疗的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指南、规范 不能遵守说明书适应症、剂量、用法、相互作用 、禁忌症、注意事项等规定 超说明书使用药品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上海阿伐斯汀事件等) 法制规念差!只专注疗效,不重视安全! 迷信新药、贵药!盲目轻信广告、所谓―专家‖的 建议。 健康观念滞后、医疗观念转变缓慢!……
头孢类(34.8%)前3名: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 注射剂 青霉素类(14.0%)前3名:青霉素G、阿洛西林注射剂和阿莫西林 口服制剂 喹诺酮类(12.2%)前3名:左氧、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注射剂
◐形势分析(4)


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 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 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55.8%;其次为口服 给药,占39 .3%。 警惕中老年患者用药安全 与总体病例报告的年龄分布相比,14岁以 下的儿童患者的比例基本一致,45 – 64岁患 者比例升高,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明显升高, 提示应加强针对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例如,
◐ 仅给药环节用药可能犯错的类型与涵义
国外不良反应事件的最大恶果
海豹儿(反应停)事件(1961年)
雕像的德语铭文这样写道——纪念那些在沙 利度胺灾难性事件中的幸存者和受害人。2012年8月
3 1日,在德国的施托尔贝格(Stolberg)举行了一座名为“生病的孩子”的雕像落成仪式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
◐ 药品的风险管理
WHO于2006年提出了药物警戒
(pharmacovigilance)的概念,认为药物警戒是维 护用药安全的有力武器。良好的药物警戒在最短的时 间内找出可能危害病人的因素,使用药风险最小化, 使得以后的药物应用更加合理、循证,风险更小。 药物警戒是对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研发、生产、 质量、流通以及上市前、后和临床应用全过程的风险 管理,对所有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苗头进行监控和消 除,不能消除的应采取相应的警告措施。加强药物警 戒势在必行。 ● 药物警戒对药品质量评估包括,药品质量是否达标, 是否不同时间生产的每一批的药品质量都一致等。对 我国来说,还包括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药用辅料标 准的建立,药品包装材料的提升等。
●现任:省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HFDA药品审评专家组
◐ 形势(1):

国内外的数据显示,药物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
2013,我国发生了较大的伤医事件共36起,造成6名医 务人员死亡。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去年医患纠纷 事件达到7万多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


2001年来,CFDA屡屡发布药品使用安全信息。药品 不良反应通报己达62期。
我国近期发生的药品不良事件

含麻醉药和精神药品 的处方药可以在网上 、零售药店任意购买 ,长期服用。 如:含可待因的止咳 糖浆;咪达唑仑、三 唑仑等镇静、催眠药 。

幼儿园变成了―药儿 院‖。集体服用―病毒 唑‖、驱虫药等。


假药在网上肆意贩卖 (如台前县的治疗支 气管炎的假药) ―进口药‖成背包客的 新业务!
药物警戒 与药品风险管理
——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风险防范 (第2版)
潘灝白 2014.9



潘灝白
主任药师
4项
获 2011中国医院药学奖 ── 资深药师成就奖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任:SFDA药品评价中心专家组
专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专家组 专家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首届、二屆委员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编委 专家审稿员 河南省卫生厅AIDS专家救治组药学组 组长 医院管理年临床药学组 组长 河南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主委 名誉主委 专家
◐案例:

64岁的老周因咽喉疼痛,去了南京一家大医院呼吸门诊看 病,医生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两种药物让他输液。 可没料到,输液到一半,他变得神志不清,后经抢救,虽 然命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近日,法院判定医院需承担 99%的责任,赔偿老周各项损失共计200多万元。(2014年3
月19日《现代快报》)
药品:


药品对于现代人而言,就象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 中国古代医书记载:“药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 故名曰药”。故“无药不偏、无药不毒”。 《周礼.天宫.冢宰》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 药以供医事。” 药物剂量“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药物──双刃剑(Double-edged sword) 药物是“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物质。药品、毒品、 麻醉品、兴奋剂……
◇据美国医学统计报告,美国每年有960万人因为服用化学药品而必须 住院,每年有2.8万人因服用一种心脏病药而死于心脏病,每年有 3300人因为吃了治关节炎的药物而死亡(而过去人们不清楚关节炎与 死亡呈什么关系),每年有16.3万人因药物的副作用而导致大脑记忆 力衰退,有3.8万人得了老年痴呆症。(2014-5-19,健康报:8)
◐ 形势(3):

16年来,我国每年收到ADR报告
1998年:500例 2006:36.9例 2009:63万例 2011年:85万例 2012年:120万例 2013年:131.7万例

而专家测算应有250万例/年。
◐形势分析(1)
◐形势分析(2)
◐形势分析(3)


化学药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最常见的类别是 抗感染药,占44.9% 在所有抗感染药的严重病例报告中,病例报告数 量超过1000例次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 、喹诺酮类,这3类药品的病例报告数量占抗感染 药总数的61.0%



错误地认为医学是科学,科学是绝对正确的。实 际上医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是在不断纠错中前 行。 在长期的药物治疗中没有发现大的问题,逐渐放 松警惕,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措手不及。 调查统计证明,一个专科医师熟悉的本专科药物 大致在50个上下,对专业以外的药物往往缺乏全 面的、系统的了解。

苯甲醇—臀肌挛缩

2004年湖北恩施州鹤 峰县某乡495人(2-29 岁) 表现:跛行、八字腿、 蛙行腿、难翘“二郎 腿”、下蹲受限、皮 肤凹陷 手术费每人3000元/人, 一个乡148.5万元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药品不良事件
―千手观音”21位演员中18人因药 致聋
药物性耳聋
90年代统计,我国由于药物致聋、致哑儿童达180余万人。 其中药物致耳聋者占60%,约100万人,并每年以2-4万递增。 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致聋,氨基糖甙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 霉素等)占80%。
误诊,造成方向性错误!据此开出的药物必然―
牛头不对马嘴‖。……
小结:正确地认识医学的局限性


美国哲学家罗蒂说:“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不 过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状态,而并非是科学和客 观的准确性。” 《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 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 。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黑洞……我们都是 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 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我们的提灯吧。随着一 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 将整个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

药品具有质量的严格性、使用的被动性、
与生俱来的毒副作用。
◐ 药品产生不良事件的现状
●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化、用户至上、自由贸易、跨 国界交流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等一系列变化,导致药品获取 便捷,引出了一系列新的与药物相关的安全隐患:① 药 品非法销售与通过互联网的药物滥用;② 病人自我用药 增加;③ 不合理和很可能不安全的药物捐赠;④ 伪药与 低标准药品的大量制造与销售;⑤ 超过传统文化界限的 传统药的大量应用;⑥ 传统药、草药与其他药品合用的 情况越来越多,导致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增加。 ● WHO统计,各国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 %~20%,其中5%的患者因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而死 亡。并且指出“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 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在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 合理用药。”
◐形势(2)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科协2013年曾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的安 全用药情况进行过调查: 87%的受访者曾有自我药疗的经历,69%的人看不懂药品 说明书,36%的人在自我药疗时出现过失误,其中26%的 人表示因此耽误了治疗。农民群体不安全用药的问题更为 突出,安全意识明显低于城市人群。34 %的受访农民不知 道药品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70%的农民表示不能坚 持按疗程服用药品,65%的农民用药容易受周围人影响。 中国药学会的统计数字显示: 在老年人中,56.5 %的人不按疗程服药,46.1%的人多药 合用,45%的人未定期检查药品保质期,36.6 %的人不了 解药物不良反应,13.6%的人服药前不看说明书,13.5 % 的人不了解药物治疗作用。
痛风的治疗药物别嘌醇片,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严重病例报告总人群 的45.1 %。”
◐形势分析(5)


中药注射剂依然是中药制剂的主要风险 2013年全国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1万例次 严重报告占比为5.6 %;二者较2012年分别增 长17.0%和22.3%。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数排名前5位的品种为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 射剂、丹参注射剂、双黃连注射剂和香丹注射 剂。 报告显示:合并用药是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加 大的重要诱因。医疗机构要充分重视!
◐ 形势分析(6)
●我国近两年药品不良反应死亡1100例(2009年 500例,2010年600例),严重不良反应的40 %~60%由抗菌药物造成。 ●不少三甲医院每年因药品安全事故,赔偿金额达 上百万元。不但给病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 给医院和医疗人员以重大打击。 ● 上述事实证明,药源性疾病己经对人类健康构 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