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送别诗技巧鉴赏PPT课件

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 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8
5.红字部分用了什么方式抒发离愁别绪?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更知何处再逢君?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两类: 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 (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 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 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 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 和深深的情谊 。
•1
鉴赏示例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
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7(直抒胸臆)。
4、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的这两首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主要区别?
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
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
③与堂弟离别。
•16
(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①“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②“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 很难。 (3)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 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 江陵相会。
•17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唐人送别的习俗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唐人送别的习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抒发离愁?三四句 又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助“春江、日暮、征帆、天涯”表达情感。 2、 三四句设身处地为远去的友人着想:日暮之时 客船会停泊在哪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 孤客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 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酒等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PPT课件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寒蝉凄切,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021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2021
35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021
13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2021
14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2021
2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前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偏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大体主题:恋恋不舍的迷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
(3)情感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难过;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朝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别离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从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送别诗ppt课件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
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
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
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
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
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
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
情别绪(反衬)。A
13
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赏析】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 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 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 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 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A
24
A
22
慷慨豁达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23
坦诚心志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
别歌的代称) A
10
在 整 堂 课 的 教学中 ,刘教 师总是 让学生 带着问 题来学 习,而 问题的 设置具 有一定 的梯度 ,由浅 入深, 所提出 的问题 也很明 确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20200203103939)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8、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9、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
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10、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四、送别诗中的情感: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五、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想象、虚实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注意】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六、【注意提示语】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七、答题步骤: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小结】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项练习《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使船上的人感到了凉意。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1.这首诗的用字凝练而含蓄。
请指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的含义。
(2分)答:“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身体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2.诗歌的三、四两句非写实景,颇有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答:三四两句是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魏二夜泊潇湘,孤月高照,梦里听见猿啼,难以成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2分)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用“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用“落日”不肯离开大地比喻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答:“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3分)答: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诗人揣度友人杜十四的行踪,表现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译文】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秋”字有什么含义?答:“秋”字表面是写时令,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是秋季,实际是表达诗人凄凉愁苦的情绪。
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诗人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2.请细细品味诗的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
“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眼欲穿。
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之感。
“水悠悠”暗含诗人对友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鉴赏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