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板

J o ur na l o f H e na n M e di 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St a f f a nd Wo r ke r s

V o l .26N o .1F e b.2014

收稿日期 2013-

10-20作者简介 张 磊(1981-),男,河南省商丘市人,学士,医师,从事放射诊断工作O

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张 磊

(商丘市中医院放射科,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D T S )之于肺上叶病变的诊断价值O 方法 通过对商丘市中医院自2012年3月~

12月接收的肺上叶病变的40例患者同时进行胸部正位X 线片和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分析其两种不同方法~结果,并探讨最佳诊断方式O 结果 所有患者的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结果病灶均清晰显示,图像中病变位于左肺上叶者17例,位于右肺上叶者23例O 其结果远准确于胸部正位X 线片结果O 结论 相较于胸部正位X 线片,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更为可靠,此方法对肺上叶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推广使用O

关键词 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肺上叶病变;诊断;影像信息

中图分类号 R8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76 2014 01-0012-03

A p p l i c at i onof X -r ay

D i gi t al t om os yn t h e s i s i nt h e D i agn os i s of u p p e r l ob e l e s i on

Z H A N Gl e i

(D e p ar t m e nt o f r adi o l o gy i n t he C e nt r al H o s p i t al o f Shangg i u ,Shangg i u H e nan 476000,C hi na )

A b s t r ac t ] O b j e c t i ve T o e v a l ua t e t he di a g no s t i c v a l ue o f X -R a y 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o n uppe r l o be l e s i o ns .Me t h od s T hr o ug h t he a ppl i c a t i o ns o f a nt e r o po s t e r i o r c he s t X -R a y a nd X -R a y 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s i m ul t a ne o us l y o n 40pa t i e nt s w i t h uppe r l o be l e s i o n be t w e e n M a r c h 2012a nd D e c e m be r 2012i n t he C e nt r a l H o s pi t a l o f Sha ng gi u ,t he m e t ho ds a nd r e s ul t s o f t het w odi f f e r e nt a ppl i c a t i o ns a r ea na l y z e d a nd t he o pt i m a l w a y s o f di a g no s i s a r e di s c us s e d.r e s u l t s l e s i o ns i n r e s ul t s o f a l l pa t i e nt s us i ng X -R a y di t i g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a r e a l l c l e a r l y s ho w n.A m o ng a l l ,17c a s e s s ho wl e s i o ns o n t he l e f t uppe r l o be i n t he i m a -g e s w hi l e 23o n t he r i g ht uppe r l o be .T he r e s ul t i s m o r epr e c i s et ha n t ha t byus i nga nt e r o po s t e r i o r c he s t X -R a y .C on c l u s i on T he t e c hni gue o f X -R a y 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i s m o r e r e l i a bl e c o m pa r e d w i t h t ha t o f a nt e r o po s t e r i o r c he s t X -R a y a nd i s o f i m po r t a nt v a l uet ot hedi a g no s i s o f di s e a s e s o n t heuppe r l o bea nd t he r e f o r e s ho ul d be pr o m o t e d t o be us e d.

K e y w or d s ] D T S ;uppe r l o be l e s i o n ;di a g no s i s ;i m a g e i nf o r m a t i o n 长期以来,在胸部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医护人员常采用拍摄胸部X 光片的诊断手段,对明确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O 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D T S )是以数字化重建为基础,在平板X 线设备上一次曝光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得到多层面的重组图像的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

1]

O 对商丘

市中医院自2012年3月~12月接收的40例肺上叶病变患者同时进行胸部正位X 线片和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分析其结果,以探讨D

T S 在肺上叶病变的诊断价值O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自2012年3月~12月接收的40例肺上叶病变患者为一般临床资料O 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9~

78岁,平均(3711.5)岁O 患者均表现为胸肺部不适或咳嗽等相关临床症状O 患者对试验知情并签署同意书O 1.2 检'方法 对40例患者采用D T S 进行检查,

21

第1期张磊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并拍摄光片,而后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拍片O 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检查采用岛津So ni a l v i-s i o n s a f i r e1数字化平板透视-摄影系统O胸部后前位站立,管电压120K V,焦片距110c m,曝光量和曝光时间分别为0.5m A s和3.2m s O一次曝光后,对图像通过计算机进行重建得到多层面的重组图像,层厚选择为3m m,摄片时选取兴趣区O

胸部X线正位平片检查时采用岛津R a d s pe e d D R摄影系统O胸部后前位站立O管电压120K V,焦片距180c m,曝光量根据患者体型手动调整O 针对其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最佳诊断方式O

1.3统计学处理该次研究结果数据均录入于

E X c e l数据库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 SS17.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计量资料均以(x-1s>表示,组间差异均使用t与x2进行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为无差异O

2 结果

患者的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结果病灶均清晰显示,影像信息丰富有效,图像中病变位于左肺上叶者17例,位于右肺上叶者23例,经后期诊断分析,诊断患者有肺结核15例~发炎11例以及胸膜增厚8例~肿瘤6例O而该次试验的40例肺上叶病变患者的胸部正位X线片中显示病灶清晰的有13例,病灶显示模糊者15例,病灶表现缺乏特异性,无法确认者9例,未发现明显病灶者3例O视胸部正位X线片结果为对照组,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结果为观察组,两者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O

表1 2组病灶摄影结果对比 n=40

检测方法病灶清晰病灶模糊病灶无法确认未发现明显病灶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40000

胸部正位X线131593

P<0.01<0.01<0.01<0.01

3 讨论

D T S是以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X断层摄影为基础而出现的新型断层图像摄影技术O在X断层摄影选定被检查部位一层结构清晰显影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位移,回顾性重建任意位置的层面图像,并叠加生成,可在任意层面上清晰显影,并且不受复杂重叠结构的影响[2-3]O为适应肺部病变隐蔽且位置小以及组织结构复杂的特点,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迅速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且安全性高~辐射量较低,在胸肺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步取代X线片以及C T在该方面的地位[4]O主要原因是X光片虽在历史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肺部病变表现的隐匿性,X线摄影在肺部病变尤其是肺上叶病变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3]205O本次试验的40例肺上叶病变患者的胸部正位X线片中显示病灶清晰的仅有13例,病灶显示模糊者15例,病灶表现缺乏特异性,无法确认者9例,未发现明显病灶者3例,清晰度极低O而所有患者的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结果病灶均清晰显示,所得影像信息丰富有效,图像中病变位于左肺上叶者17例,位于右肺上叶者23例,清晰明了,简单有效O可知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无论是在清晰度准确率,还是在安全性和便捷程度上都远远优于胸部正位X线片O 此外,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辐射量相对而言远远低于胸部正位X线片,有益于患者的安全[5-6]O 对肺上叶病变进行检查时,由于肺部多微小结构,肺尖部和肺门区以及心隔多重叠区,使用X线片检查时病灶很难有效检出O而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可以简便获得连续多层的人体冠状图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层定位,从而避免胸肺部组织结构重叠造成的低特异性和低敏感性,对肺上叶病变的诊断能力显著提高O然而由于X线数字断层融合影像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很多明显的缺陷[7]O如分辨率不够高以及相对于C T等手段检测不够全面~易出现漏诊等情况O 还需要更加深入和专业的研究O

综上可知,X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在临床检查上是对X线光片以及C T扫描等高通量放射性扫描的有力补充,在胸肺部疾病尤其是肺上叶病变的诊断效果显著,且其低放射量对于肺部肿瘤及疑似肿瘤患者的检查意义重大,是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成熟发展的象征O同时相对于C T等更加简便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负担,在临床检测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当在继续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推广O

-

31

-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板

J o ur na l o f H e na n M e di 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St a f f a nd Wo r ke r s

V o l .26N o .1F e b.2014

参考文献

[1] 赵张平~陈世沛~朱文玲~等.数字断层融合检查对肺内孤立性

结节筛检的初步应用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2):40-43.

[2] 李 峰~赵艳娥~孙志远~等.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骰尾骨

侧位摄影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7):732-734.

[3] 梁 红.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对肺上叶病变的诊断价值

[J ].广西医学~2013~35(2):203-205.[4] D o bbi ns J T3r d ~M c A da m s H P.C he s t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t e c hni c a l

pr i nc i pl e s a nd c l i ni c a l upda t e [J ].E ur JR a di o l ~2009~72(2):

244-251.

[5] 耿敬标~胡 东~贾绪银~等.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泌尿系

统结石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742-3744.

[6] 余燕武~余英清~程庆华~等.肺尖区病变的X 线平片C T 诊

断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6):557-559.

[7] 赵 峰~曾勇明~彭盛坤~等.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层C T 胸

部扫描病变检出及辐射剂量的体膜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4):363-

366.[责任编校:柯 莉]

收稿日期 2013-09-10作者简介 秦明明(1988-)~女~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医师~主要从事心脏电生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 周暗~E

-m a i l :z ho uha n01@126.c o m :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1 * +

2

(1.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32.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郑州450003)

摘要 心房颤动(a t r i a l f i br i l l a t i o n ~A F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自第一例采用射频消融术治愈房颤以来~消融技术从线性消融到肺静脉的阶段性消融~延伸的环肺静脉消融~左房的线性消融~心脏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心脏神经节丛的消融等不断创新~一项新的方法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通过左房后壁来治愈房颤:射频消融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成功率较高~而在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患者中效果欠佳~这些患者通过环肺静脉的消融加心房复杂碎裂电位的消融可使成功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射频消融是房颤患者得到远期治愈的一种有效且确切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射频消融3房颤3肺静脉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76 2014 01-0014-04

t h e ap p l i c at i onof r ad i of r e u e n c y ab l at i oni nt h e t r e at m e n t of at r i al f i b r i l l at i on

@1NM i ng -m i ng ~Z H O UH a n

(1.M e di c al C o l l e ge o f X i nx i ang ~X i nx i ang H e nan 45300332.F i r s t P r o o i nc i al H o s p i t al o f H e nan P r o o i nc e ~Z he ngz ho u 450003~C hi na )

[A b s t r ac t ] A t r i a l f i br i l l a t i o n (A F )i s a c o m m o n a r r hy t hm i ai n c l i ni c a l pr a c t i c ea nd t hem o r bi di t yi n-c r e a s e s w i t h a g e .Si nc e t he r a di o f r e gue nc y a bl a t i o n a t t he f i r s t t i m e ha s c ur e d A F ~num e r o us t e c hni gue s ha v e be e n c o ns t a nt l y de v e l o pe d ~f r o ml i ne a r a bl a t i o n t o s e g m e nt a l pul m o na r y v e i n (P V )i s o l a t i o n ~e X t e n-s i v e e nc i r c l i ng P Vi s o l a t i o n ~l e f t a t r i a l (l A )l i ne a r a bl a t i o n ~a bl a t i o n o f c o m pl e X f r a g m e nt e d a t r i a l e l e c -t r o g r a m s (C F A E s )~a bl a t i o n o fg a ng l i o na t e d pl e X ia nd ane w a ppr o a c h t ha tc ur e sa t r i a lf i br i l l a t i o n t hr o ug h po s t e r i o r l Aba s e d o n e nc i r c l i ng P Vi s o l a t i o n.R a di o f r e gue nc y a bl a t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ahi g h c l i ni c a l s uc c e s s r a t e i n pa r o X y s m a l A F .H o w e v e r ~i n pe r s i s t e nt A Fo r l o ng s t a ndi ng pe r s i s t e nt A F ~t he r e -s ul t o f P Vi s l e s s de s i r a bl e .T he s uc c e s s r a t e o f t ho s e pa t i e nt s c o ul d be g r e a t l y i nc r e a s e d by ut i l i z i ng a hy -br i d a ppr o a c h o f c o m bi ni ng e nc i r c l i ng P Vi s o l a t i o n w i t h c o m pl e X f r a c t i o na t e d a t r i a l e l e c t r o g r a m s i s o l a t i o n.T hus

~A Fa bl a t i o n i s a n e f f e c t i v ea nd e s t a bl i s he d t r e a t m e nt f o r A Ft ha t o f f e r s a n e X c e l l e nt c ha nc eo f a

41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张磊, ZHANG Lei

作者单位:商丘市中医院,放射科,河南,商丘,476000

刊名: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年,卷(期):2014,26(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810038217.html,/Periodical_hnzgyxyxb201401005.aspx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 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臵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臵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臵: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臵投照,如遇特殊病例,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1)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min)为 λ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 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特性指的是X线本身的性能,它具有以下特性:

X线检查原则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 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骨骼部分)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浅析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

浅析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

合与数字媒体集成研究开发,会有效减少各大企业的不理性建设投资,避免重复建设,每年至少节约资金2000亿元以上,直接有助于实现1+1>2的效果。 3.2有利于实现“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的根本目的 “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提高国家信息化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全业务经营的模式可以最有效的融合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通信情况看,网络融合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每个家庭通信开支可降低20%-30%,甚至更多;对于国家层面来说,可实现国家战略目的,以便应对即将出现的云数据、云平台的多业务的社会需要。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基础语音通信向人-物、物-物的信息化方向发展,以目前我国10亿基础用户和3亿信息化用户作为应用基础,大数据、多业务的高端企业对信息处理的需求将是无法回避的。“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后从技术角度上可以推动我国续继参与国际IPv6标准制定和建设,有利于申请更多的码制段,那时,全球技术节点将出现新的跨越。 3.3有助于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目前,与发达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信息化水平尚有差距,开展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对保障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十分重要。查阅相关资料,1990年,美国就提出“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发展战略,抢占世界信息化发展先机,信息化产业世界前茅。1993年,俄罗斯就提出加入WTO 申请,出入对国家信息安全考虑,至今明确规定,通信行业网络建设不对外开。2010年5月,印度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印度通信运营商使用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生产的设备;2011年2月,英国以信息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价值5亿元华为牌通信设备入驻地铁移动网。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设计信息安全的行业都要严格监管,国家信息化开发的越早发展的越好,管理和监督也会更加到位。我国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的发展落后世界发达国家,但我们可以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先进技术,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融合,少走弯路,探讨更加安全的数字媒体加密新技术,使用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不仅方便大众,也为国家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3.4有利于数字媒体进入、业务创新和整个产业链升级 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的试点工作展开已有多年,但由于网络融合相对滞后,使得数字媒体迟迟不能广泛进入。随着手机业务特别是平板电脑的出现,一些轻量级的业务和创新也脱颖而出,如单应用的规模小移动互联网内容,非常适合丰富终端业务,吸引特定用户群。2016年后,网络融合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有望开创新局面。客户对数字媒体的需求也会升级,终端和业务将成为各大运营商争抢的主阵地,有创新能力,能开发新业务和终端的创业者会被商家广泛接纳。网络融合推动平台建设,数字媒体跨进网络融合后的大舞台,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整个信息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靠质量生存,也将成为企业核心价值。高质量的内容必将要求高水平的媒体与之适应,竞争推动进步,数字媒体也必将蓬勃发展,整个信息产业链必将升级。到时手机电视,IPTV、流媒体电视、跨媒体业务、CMMB等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新产品必将广泛占领信息市场。 4、全文小结 随着网络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推动着信息生产、传播方式的融合。在这种融合而形成的大传播格局下,“全媒体即数字媒体”就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扩大产品需求,刺激数字媒体广泛开发。在网络完全融合后,众多新兴媒体完全可以采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编码,借助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卫星网络等融合的大网络进行无限制的广泛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收看自己感兴趣新闻,电影,一边打电话,一边参与节目互动,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网络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大众化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媒体得以实现传播覆盖的最大化、产品差异的最大化以及平均成本的最小化,其经济效益显著。从现实应用发展方向来看,这也毕将促成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集成。

浅析数字化时代全息术与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浅析数字化时代全息术与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艺术。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数字化时代全息术与媒体艺术的融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数字化的到来,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媒体互动网络”的新时代。而虚拟现实、视讯、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艺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分类。但由于人们对艺术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从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使艺术作品已经从静止向动态转变,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数字媒体艺术在日新月异的推动下,已经不单单是对拥有的真实存在进行表达,更主要的是把皮层中各种幻想进行呈现。即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现虚拟的物象,使人们能体验和感受一种真实的环境。而全息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开启了新的纪元,促进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通过全息显示数字多媒体艺术作品,观赏者已经从平面显示的世界中走出来。 通过自身的移动,不再局限于几个视角,而是对作品给予的视觉冲击,从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感受。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艺术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使虚拟世界中艺术创作者的奇妙构思,

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和自由展现,给人们的艺术体验也是全新的。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从1948年,英国科学家Dennis Gabor提出了“全息术”这一思想发展至今,全息术已经从开始的萌芽状态而日渐成熟。传统的全息术,都是采用光学方法,进行记录和再现。但在记录的过程中,各种噪声会无可避免地出现,导致全息图有较差的光波照射。 因为衍射原理,当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所产生的全息图也有较差的成像质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包括、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板 J o ur na l o f H e na n M e di 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St a f f a nd Wo r ke r s V o l .26N o .1F e b.2014 收稿日期 2013- 10-20作者简介 张 磊(1981-),男,河南省商丘市人,学士,医师,从事放射诊断工作O 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肺上叶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张 磊 (商丘市中医院放射科,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D T S )之于肺上叶病变的诊断价值O 方法 通过对商丘市中医院自2012年3月~ 12月接收的肺上叶病变的40例患者同时进行胸部正位X 线片和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分析其两种不同方法~结果,并探讨最佳诊断方式O 结果 所有患者的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结果病灶均清晰显示,图像中病变位于左肺上叶者17例,位于右肺上叶者23例O 其结果远准确于胸部正位X 线片结果O 结论 相较于胸部正位X 线片,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更为可靠,此方法对肺上叶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推广使用O 关键词 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技术;肺上叶病变;诊断;影像信息 中图分类号 R8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76 2014 01-0012-03 A p p l i c at i onof X -r ay D i gi t al t om os yn t h e s i s i nt h e D i agn os i s of u p p e r l ob e l e s i on Z H A N Gl e i (D e p ar t m e nt o f r adi o l o gy i n t he C e nt r al H o s p i t al o f Shangg i u ,Shangg i u H e nan 476000,C hi na ) A b s t r ac t ] O b j e c t i ve T o e v a l ua t e t he di a g no s t i c v a l ue o f X -R a y 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o n uppe r l o be l e s i o ns .Me t h od s T hr o ug h t he a ppl i c a t i o ns o f a nt e r o po s t e r i o r c he s t X -R a y a nd X -R a y 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s i m ul t a ne o us l y o n 40pa t i e nt s w i t h uppe r l o be l e s i o n be t w e e n M a r c h 2012a nd D e c e m be r 2012i n t he C e nt r a l H o s pi t a l o f Sha ng gi u ,t he m e t ho ds a nd r e s ul t s o f t het w odi f f e r e nt a ppl i c a t i o ns a r ea na l y z e d a nd t he o pt i m a l w a y s o f di a g no s i s a r e di s c us s e d.r e s u l t s l e s i o ns i n r e s ul t s o f a l l pa t i e nt s us i ng X -R a y di t i g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a r e a l l c l e a r l y s ho w n.A m o ng a l l ,17c a s e s s ho wl e s i o ns o n t he l e f t uppe r l o be i n t he i m a -g e s w hi l e 23o n t he r i g ht uppe r l o be .T he r e s ul t i s m o r epr e c i s et ha n t ha t byus i nga nt e r o po s t e r i o r c he s t X -R a y .C on c l u s i on T he t e c hni gue o f X -R a y 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i s m o r e r e l i a bl e c o m pa r e d w i t h t ha t o f a nt e r o po s t e r i o r c he s t X -R a y a nd i s o f i m po r t a nt v a l uet ot hedi a g no s i s o f di s e a s e s o n t heuppe r l o bea nd t he r e f o r e s ho ul d be pr o m o t e d t o be us e d. K e y w or d s ] D T S ;uppe r l o be l e s i o n ;di a g no s i s ;i m a g e i nf o r m a t i o n 长期以来,在胸部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医护人员常采用拍摄胸部X 光片的诊断手段,对明确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O X 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 g i t a l t o -m o s y nt he s i s ,D T S )是以数字化重建为基础,在平板X 线设备上一次曝光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得到多层面的重组图像的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 1] O 对商丘 市中医院自2012年3月~12月接收的40例肺上叶病变患者同时进行胸部正位X 线片和X 线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分析其结果,以探讨D T S 在肺上叶病变的诊断价值O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自2012年3月~12月接收的40例肺上叶病变患者为一般临床资料O 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9~ 78岁,平均(3711.5)岁O 患者均表现为胸肺部不适或咳嗽等相关临床症状O 患者对试验知情并签署同意书O 1.2 检'方法 对40例患者采用D T S 进行检查, 21

X线检查技术教学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 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 (一)上肢 1.手: 1)手正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真题丨媒介融合

真题丨媒介融合 【2017年媒介融合的真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简答题:请结合媒介融合谈谈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简答题: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论述题:媒体融合的形态有哪些?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 力论述题:以中西方媒体为例,简述媒介融合下“中央厨房”式的新闻内容生产与分发机制,结合理论和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种模式的看法。上海交通大学简答题:简述“媒介融合”现象,并结合实际论述之。南昌大学新闻传播业务论述题:以某一媒体为例,介绍其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并给出评价郑州大学新闻基础论述题:论述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一直是近几年高校出题的热点,最初大多是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题,但是随着媒介融合的概念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并且其进程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它的考察已经不是停留在概念解析的层面上了,而是要求考生对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一些具体的事例中。因此,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只是第一步,理解概念之后要做的是学以致用。媒介融合的概念——多视角来看最初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卜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

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随后中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类:1.在微观层面上强调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作用和驱动作用。最初提出“融合”概念的学者,以及有更多技术背景的学者往往表现出这种类型的特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把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2.从中观层面出发,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传媒技术融合、传媒产品形态融合、传煤运作系统融合和传媒组织机构的融合等方面。密苏里心理学院三位教授给出的报告里,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业的一项正常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个渐进的发 展过程,它整合或利用处于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之的报社、广播等电子媒体,以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并使稀缺的煤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3.从宏观层面出发,概念不仅包括上述两类定义的内容,而且强调社会监管和规则的融合,受众的参与以及媒介融合的经济学以及社会学后果。把媒介融合的概念分为三个方面:媒体业务和煤体本身的融合,规制和规则的融合,用户对媒体的互动使用与参与的融合。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之上肢X线摄影 1肘关节——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 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 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 -170 ° (女多为165°,男多为170° )。 【质控要点】 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上髁。 肘关节 ---侧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 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迭显示。 【质控要点】 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肩关节 -- 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对侧躯干略垫高,使被检侧肩部紧贴床面。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朝上。 2.暗盒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3.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4.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经喙突,垂直射入暗盒。 6.屏气曝光。 【注意事项】 对肩部骨折或脱位的病人,仰卧困难,可采用前后立位摄影。 【评价标准】 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n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质控要点】 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选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与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就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就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与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

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与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与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她位置,如切线、轴位等。

X线检查技术教学(详细整理)

放射投照技术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 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 (一)上肢 1.手: 1)手正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第二至第五掌骨、指骨相互重叠的侧位影像,拇指正位影像。

分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分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种技术都日新月异,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难以留下一个喘息的机会。当然,与此同时,各大企业更不能对新技术有任何怠慢或轻视,在技术方面的任何一点失误也许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任何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技术的革新也许都会给该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技术的诞生面临的困境。 每一种新技术的但产生都是一种极大的创新性力量。他可以让老媒体在各个方面给用户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还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虽然技术的进步会带动效率的提高,但在现在的社会中,某些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会影响到传统技术公司企业的收益,所以常常会遭到传统利益集团的牵制与反对。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因担心推广FM 广播会破坏公司在AM设备上的投资,担心FM与美国无限电公司拥有的专利电视竞争频谱应当被保留下来以测试电视。 二.传统媒介产业的技术革新 传统媒介产业在面临新技术时虽然革新痛不可挡,但运用新技术已成为其是否能屹立于媒介产业之林不倒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媒介产业就面临着新技术的冲击,从长远角度来看,接受新技术是迟早的事情,但在向新技术转型的过程中。无疑将受到各种利益力量的牵制。媒介的管理者着眼于的是媒介产业的长期发展,在制定策略时只有清醒的理清媒介产业应用新技术的动力与阻力才能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而促使媒介产业在技术上顺利展望未来。例如《2005—2006中国数字产业年度报告》称,2005—2006年度的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数字出版产业链和规模正在形成。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环境上看,还是从技术支持上来看,中国的数字出版似乎都显露出无比灿烂光辉的前景。(1)政策方面:从我国的政策上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的数字出版已经被国家列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我国要建设4~15个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形成10~20个网络出版强势企业,以带动数字出版的发展,提升我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技术方面。从技术支持上看,技术上的障碍终将用技术上的办法和手段来解决。消费者对当前技术的接受度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是数字出版接受终端与读者的亲密性及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这里的终端与读者亲密性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正是我们新闻院网络传播专业所要研究的内容。经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当前技术的接受性是数字技术出版消费者达到临界规模的最大障碍。携带的不便,购买和维修保养价格的昂贵,有损视力,电能的持续时间短(微型电池的电容量小)等许许多多的问题降低了数字出版物终端与读者的亲密性,使消费者对当前的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并不理想。不过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缩小现状与理想间的差距。比如Ipad2轻薄运行持续时间较长,比如LCD显示器亮5倍,省电99%,比如E—paper电子纸有超过当今显示技术的诸多优势,并且和普通纸一样薄而柔韧。如网上音乐,网上在线电影,在线书籍的发展都曾发展因其数字保护技术的研发热潮。当然,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技术问题也都会从技术加以解决。例如书生公司推出的TESDI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就得到了出版界和IT界的高度认可。数字出版的前景虽然很美好。但是从现实到理想毕竟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得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出版社,发行商,技术提供商和读者等等—对数字出版这个新鲜事物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基于“理性人”的假设,经济学提出“支配人们作出决策”的原理之一是“人们会对支配做出反应”,即人的经济决策行为是制衡经济利益得失的结果。一般而言,增进决策者经济利益的考虑倾向于成为促成某项决策的动力,而减少经济利益的考虑则倾向于成为阻力。

x线检查技术样本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 比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 以图像或数字将其显示, 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 从而形成对比。如头颅X线平片不能区分脑组织及脑脊液, 而CT不但能显示出脑室系统、还能分辨出脑实质的灰质与白质; 如再引入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 对其分辨率更为提高, 故而加宽了疾病的诊断范畴, 还提高了诊断正确率。但CT也有其限制, 如对血管病变, 消化道腔内病变以及某些病变的定性等。 一、 CT 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能够是1.0×1.0mm, 0.5×0.5mm不等; 数目能够是256×256, 即65536个, 或512×512, 即262144个不等。显然, 象素越小, 数目越多, 构成图像越细致, 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 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 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 黑影表示低吸收区, 即低密度区, 如肺部; 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即高密度区, 如骨骼。可是CT与X线图像相比, CT的密度分辨力高, 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 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 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 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因此, CT能够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 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 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 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 如高密度和低密度, 但没有 量的概念。CT图像不但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 还可用组织对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 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 不用吸收系数, 而换算成CT值, 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 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 CT值定为0Hu, 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值定为+1000Hu, 而空气密度最低, 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个分度之间(表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1. 与X线的产生条件无关的因素是 A. 电子源 B. 高真空度 C. 高压电场 D. 电子的骤然减速 E. 阳极散热 正确答案:E 2. 在管电压与管电流相同时,与连续X线强度有关的是 A. 靶面的倾角 B. 管内真空程度 C. 靶物质的厚度 D. 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E. 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距离 正确答案:D 3. 决定X线性质的是 A. 管电压 B. 管电流 C. 毫安秒 D. 曝光时间 E. 摄影距离 正确答案:A 4. 又被称为“散射效应”的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康普顿效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光核反应 正确答案:C 5. X线摄影中,使胶片产生灰雾的主要原因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光核反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康普顿效应 正确答案:E 6. 关于X线强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线管电压增高,X线波长变短 B. 高压波形不影响X线强度 C. X线质是由管电压决定 D. X线量用管电流量mAs表示 E. X线质也可用HVL表示 正确答案:B 7. 导致X线行进中衰减的原因是 A. X线频率 B. X线波长 C. X线能量 D. 物质和距离 E. X线是电磁波 正确答案:D 8. 腹部X线摄影能显示肾轮廓的原因,与下列组织有关的是 A. 尿 B. 空气 C. 血液 D. 肌肉 E. 脂肪 正确答案:E 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阶段是 A. 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 B. X线透过被照体照射到屏/片体系之后 C. X线光学密度影像经看片灯光线照射之后 D. X线→被照体→屏/片体系→显影加工之后 E. X线影像在视网膜形成视觉影像之后正确答案:D 10. 关于被照体本身因素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序数越高,射线对比度越高 B. 组织密度越大,造成的对比越明显 C. 原子序数、密度相同,对比度受厚度支配 D. 被照体组织的形状与对比度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