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次报告经济热点解读规范标准答案内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次报告经济热点解读规范标准答案内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次报告经济热点解读规范标准答案内容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3.0分)

A.增加供给体系数量

B.改善供给体系结构

C.减少供给体系浪费

D.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我的答案:D答对

2.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0分)

A.以党中央为中心

B.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以发展科技事业为中心

我的答案:C答对

3.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较为剧烈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不包括()。(3.0分)

A.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

B.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

C.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

D.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难以融合

4.我国金融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其风险特点不包括()。(3.0分)

A.突发性

B.复杂性

C.显露性

D.传染性

我的答案:C答对

5.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涉及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全过程

B.包括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全网络的构建

C.涉及产业转型融合发展部分领域

D.它是一个涵盖产业、体制机制、微观主体、组织模式等诸多内容的综合体

我的答案:C答对

6. 2012—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居世界()。(3.0分)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7.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按照十九大精神,推进区域平衡发展的具体做法不包括()。(3.0分)

A.加大对特殊地区的发展支持

B.坚持陆海分离,加快建设陆地强国

C.深化区域合作,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D.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我的答案:B答对

8.十九大报告关于“三农”的新提法比较多,其中农村部分总的纲目叫()。(3.0分)

A.城乡融合

B.农业农村现代化

C.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的答案:D答对

9.2017年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上榜公司达到()家。(3.0分)

A.109

B.132

C.115

D.123

10.()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3.0分)

A.个人

B.企业

C.政府

D.企业家

我的答案:D答对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主要体现在()。(4.0分))

A.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9%

B.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16.3%

C.人均GDP已经由1978年大约200美元达到2016年的8260美元

D.2013—2016年,服务业比重从46.7%提高到51.6%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是指()。(4.0分))

A.202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205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的答案:CD答对

3.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来源于()。(

4.0分))

A.技术进步

B.人员增加

C.规模经济

D.效率改进

我的答案:ACD答对

4.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0分))

A.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

C.增加低端供给,减少中高端供给

D.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我的答案:ABD答对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4.0分))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补短板

我的答案:ABCD答对

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包括()。(4.0分))

A.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

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

C.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的答案:ABCD答对

7.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做到()。(4.0分))

A.从改革教育体制和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入手,培育创新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B.着力遏制资金“脱实向虚”,消除经济泡沫化趋势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

C.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

D.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其要加强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创新成果

我的答案:ABCD答对

8.十九大报告关于“三农”,特别是农村的新提法包括()。(4.0分))

A.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B.农业农村现代化

C.承包期

D.城乡融合

我的答案:ABD答错

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4.0分))

A.在经济组织方式层面,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关系

B.在经济形态层面,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关系

C.在动力机制层面,正确处理新旧动能转换关系

D.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条件正在夯实,主要表现在()。(4.0分))

A.40年来改革开放丰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B.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成效卓著

C.“脱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面小康有望如期实现

D.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障碍日益减少,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生产关系充分改善的必然结果。(3.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达到657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3.0分)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3.全要素生产率指的就是产出增长率。(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4.自2010年起,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专利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5.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6.R&D支出占GDP比重是衡量研发投入强度的通用指标。(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3.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8.人均GNI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9.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10.在2016年的全球GDP排名中,中国排名第十。(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难点、五条路径

全面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特征、三个 难点、五条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尽管“现代化”已被多次提出,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还是首次提到。那么,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该如何构建这一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瓶颈又是什么?多位专家学者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就相关问题向本刊一一剖析。 何谓“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深远而重大。 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要破解这一矛盾,就必须更高水平发展生产力、更大力度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化经济。夏杰长表示,这是我们党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在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谓是水到渠成、意义深远。 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战略体系与2020年、2035年、2050年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向《经济》记者分析称,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效率优先。“原来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富,将来是人民生活都比较宽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强国的发展目标。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体系任务肯定要发展变化。” 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前提的市场经济体系有何不同?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吗?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后测试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闭 ? ? ?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7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A 2018 B 2020 C 2035 D 2050 正确答案: B 2. 十九大提出了()个强国目标,充分的表明“做强中国”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A 3 B 6 C 12 D 14 正确答案: C 3. 本课指出,市场和政府要协同作用,宏观调控要()。× A 越多越好 B 越少越好 C有度 D 有不可替代性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4.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的迫切需要。√ A转方式 B调结构 C 形成新的经济基础 D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正确答案: A B D 5.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 A 现代动力体系 B 现代产业体系 C 现代产业新体系 D现代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 D 6. 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 人力变革 B动力变革 C效率变革 D质量变革 正确答案: B C D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A农业 B农村 C 农地

D农民 正确答案: A B D 判断题 8.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9.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速增长阶段的内在要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0. 十九大提出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要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现代化与市场化紧密相关,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差距。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创新,关键靠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具体实践路径。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

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经济学专家的解读,核心主要有四点:一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要在一批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进程中争取弯道超车,缩小同领先国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导权。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企业不断升级,追求卓越,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升级的要求,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的供给。四是绿色低碳和节约高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襄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时下所需和当务之急。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呢?十九大报告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不实、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失衡,等等,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改革创新上。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家要强大,科技必须强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更新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结合,不仅形成产业规模,更要提高产业质量。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主攻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关键就是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争取弯道超车,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体制环境。要优化创新环境,不仅促进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投入,更要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塑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

以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以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作者:吕薇 【核心看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作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发展模式的重要区别,是发展模式和动力的转变: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率型发展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要素生产率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处于从数量积累向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居世界第二;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排名从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创新对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创新实现发展方式和动力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尽管GDP增长速度放缓,但新经济等领域快速发展,远超经济增长。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平均工业的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16.5%;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1.5%,PCT申请增长44.7%。由此可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依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持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的奇迹。但是,在看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巨大的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表明我国经济社会主要问题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是创新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和高质量经济发展。 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体系支撑,需要改造现有的经济体系,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具体可体现在经济体系的增长动力、要素结构、运行机制、系统环境、发展目标五个方面,即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依靠创新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现代产业主导的特征,而且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个生产要素以及各个产业、区域、城乡子系统呈现结构协调性;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成熟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体系内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具有活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有度;具有动态开放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次报告经济热点解读规范标准答案内容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3.0分) A.增加供给体系数量 B.改善供给体系结构 C.减少供给体系浪费 D.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我的答案:D答对 2.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0分) A.以党中央为中心 B.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以发展科技事业为中心 我的答案:C答对 3.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较为剧烈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不包括()。(3.0分) A.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 B.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 C.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 D.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难以融合

4.我国金融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其风险特点不包括()。(3.0分) A.突发性 B.复杂性 C.显露性 D.传染性 我的答案:C答对 5.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涉及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全过程 B.包括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全网络的构建 C.涉及产业转型融合发展部分领域 D.它是一个涵盖产业、体制机制、微观主体、组织模式等诸多内容的综合体 我的答案:C答对 6. 2012—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居世界()。(3.0分)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

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地位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必要性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跨越关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国际环境秩序看,我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走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新挑战倒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换。 举措 中央对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具体的政策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跨越关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关键是要加快推进“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加快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三是加快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四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五是加快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联系:从逻辑关系上看,建设现代化体系,实体经济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支撑,区域协调是重要着力点,扩大开放是重要推力,深化改革是保障。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后答案解析)

1、()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0 分) ? ? 2018 ? B ? 2020 ? ? 2035 ? ? 2050 ? 正确答案:B ? ? 2、十九大提出了()个强国目标,充分的表明“做强中国”是我们的根本任务。(10 分) ? ? 3 ? ? 6 ? C ? 12 ? ? 14 ? 正确答案:C ? ? 3、本课指出,市场和政府要协同作用,宏观调控要()。(10 分)

? ?越多越好 ? ?越少越好 ? C ? 有度 ? ? 有不可替代性 ?正确答案:C ?多选题 ?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的迫切需要。(10 分) ? A ?转方式 ? B ?调结构 ? C ?形成新的经济基础 ? D ?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正确答案:A B D ? ? 2、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10 分) ?

? 现代动力体系 ? B ? 现代产业体系 ? C ? 现代产业新体系 ? D ? 现代经济体制 ? 正确答案:A B D ? ? 3、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0 分) ? A ? 人力变革 ? B ? 动力变革 ? C ? 效率变革 ? D ? 质量变革 ? 正确答案:B C D ? ?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0 分) ?

?农业 ? B ? 农村 ? C ?农地 ? D ?农民 ?正确答案:A B D ?判断题 ?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10 分) ? ? 正确 ? B ? 错误 ? 正确答案:正确 ? ? ? 1、()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0 分) ? ?2018 ?B ?2020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基于我国当前新的历史定位,深刻分析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之后得出的重要论断,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总纲领与总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我国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短板,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区域均衡发展,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全面开放六大要素,六大要素环环相扣,既包含宏观的经济体制机制,还有微观的企业行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产业结构体系、区域空间布局,是一个关于经济建设的综合体系,在该综合体系当中,如何从具体行动的角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点与着力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失衡,面对供

给端存在的产能过剩、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纠正供需错配以缓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到实处,主要包括以下工作要点:(1)坚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切实改善我国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要素配置,实现供需协调。(2)经济工作重心落实在实体经济之上,避免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良性互动,振兴实体经济。(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视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4)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达地区建立以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网络,确保要素的自由通畅流动,促进产业发展。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谁掌握了最新的科研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主动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在诸如高速铁路、量子通信、激光制造、常温超导等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尊重知识产权,完善创新专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作出了部署。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如何全面准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现代化经济建设新征程,必须读懂、弄通、做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关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开创性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

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必须认

必须澄清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种误解

必须澄清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种误解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1当前理论界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认识的几种误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但是目前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存在较多的混乱和误解,需要予以澄清、求得正确的认识。 有的学者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二是高效益的经济水平,三是中高速的经济增速,四是高水平的农村发展,五是更平衡的地区发展格局,六是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七是更全面的对外开放。[①]这种观点指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些内容和特征,比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村发展、地区平衡发展等,但是不全面,比如,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和高度化)应该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是不能缺少的;而且,有的概括也不准确,比如,中高速的经济增速不应该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和特征,因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是中高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的传统落后

经济体系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可能不一样,都可能出现高中低三种情况,中国从现在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内,从经济上看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期,在这么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始终都是中高速。另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和战略措施,不应该说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身的内容,否则,经济体系就等同于社会经济、无所不包、涵盖与经济有关的所有方面,经济体系就是社会经济的同义反复,也就成了一个多余的概念。 也有论者强调,必须准确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②]这种看法并没有说清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只是说明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部分任务和原则要求,而且也不全面。 另有学者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指一种可以定性和定量地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它是指整个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还认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