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_0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学科的研究现状、趋势及其发展策略

中药药剂学学科的研究现状、趋势及其发展策略
2 0 1 0年资 助 项 目数 和经 费较 2 0 0 9年 呈 大 幅增 长 , 分 别为 6 0 . 0 %和 6 1 . 8 %。此 后 2年 , 项 目数 增 长 趋 于
平缓 , 从2 4项增 至 2 8 项 。2 0 1 3年 的中标 项 目数 和 金额 又 出现 了一定 程度 的缩减 , 资助项 目数和 经费 分别较 2 0 1 2 年下 降了 1 7 . 9 %和 2 1 . 8 %, 2 0 1 5 年资助 项 目数又增 长至 3 1 项, 资助 总经 费与 2 0 1 3 、 2 0 1 4年 基本 持平 , 但低 于 2 0 1 2年经费 总额 , 这与 国家 自然 基金 委 2 0 1 5年 开 始 实 行 直 接 经 费 与 间接 经 费 分 开
1 国 家 自然 基金 项 目资助 概 况 与 热点 剖 析 中药 药 剂 学 作 为 国家基 金 委 的 重 点 资 助 学 科 之

予重 视 的优 先 资助 领域 之一 _ 3 ' 。根 据 2 0 0 6 — 2 0 1 6 年 中药 药剂学学 科基金 中标量 及资助经 费金额 ( 图 1 ) 等数据发 现 , 自2 0 0 6 年起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在 中药 制剂 研究 领 域共 资助项 目 2 3 8 项, 资 助经 费 8 6 3 0万元 , 资助项 目数和资助经 费呈 逐年上升趋 势。
技 术学科 【 1 . 。加 强 中药 药 剂 学 的 理 论 内涵 与 技 术
和介绍。
加 强 中药 药 剂 学 的 基 础 研 究 , 促 进 中药 药 剂 学 的学 科 发展 , 被 国家 基金 委 列 为 “ 十 二 五 ”期 间 应
水平 , 促进 中药药剂学 的学科发展 , 是实现 中药现代 化 的关 键环节 。近 1 0 年来 , 在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科学 技 术部( 以下简称 “ 国家科 技部” ) 、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 委员会 ( 以下简称 “ 国 家 基 金 委 ”) 等 各 级 主 管 部 门的大力 资助下 , 中药药剂学在制剂理论 、 制剂技术 和制 剂辅 料与设备 等方 面的基础研 究不 断深入 , 制 剂创新 平 台建设不 断完善 , 推 动 中药药剂 学学科 发 展 步 人新 的 台 阶 。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作为我国中药研究的关键领域,其的发展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我国中药市场发展的非常突出,中药药剂学已经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理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引言:中医药理论是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基础,其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剂的配置、生产以及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学科。

现阶段,我国对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得到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情况(一)建立中药药剂学创新发展平台创新是任何一个领域发展的前提,中药药剂学作为中药研究的关键领域,创新发展更是必然。

现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工程为核心的中药药剂学研究工作室,且发展的前景非常乐观,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建立中药药剂学新技术体系中药的配方具有复杂性,国家针对中药的作用特点,建立了相配套的新技术体系。

例如,现今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多组缓释制剂技术。

这种根据中药复方特点,所研究的新技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成要的二次开发针对一些重大疾病的特点,再结合中医药治疗的优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中药新品种的研发工作,经过现代中药技术的研究与生产,现已研发成功一批疗效稳定、安全性高、药物成分明确的中药制剂,有广泛的市场前景[1]。

二、中药药剂学研究成就(一)完善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了中药粒子设计理论,其是针对特定的工艺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总称。

我国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中药粒子设计理论,例如口腔溃疡就是利用中药粒子设计理论,制作的,其比普通的药物更加的均匀,降低了冰片的味道,粒子的设计更加的趋近人性化,且这种粒子设计的稳定性非常的高。

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

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

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中药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提取技术的突破中药提取技术是中药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传统的提取方法通常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且存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引入新的提取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提取等,大大提高了中药的提取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有效成分的鉴定和分离中药的疗效主要来源于其中的有效成分。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和分离一直是一个难题。

随着分析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和分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现代医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药的临床应用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中药研究的前景中药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研究的前景也变得更加广阔。

未来,中药研究将进一步深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开展高效成分的筛选和分离,并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与科学验证,加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

总结起来,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可以归纳为中药提取技术的突破、有效成分的鉴定和分离、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中药研究的前景。

这些进展不仅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为中药在保健和治疗疾病中的地位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中药研究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并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

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

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药剂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我国新形势下药学科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我国药剂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靶向制剂、控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以及药物稳定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剂学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通过分析和探讨我国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对我国药剂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

1.靶向制剂研究靶向给药系统能将药物定向输送到靶器官,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减轻毒副作用[4—6]。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大类。

1.1被动靶向制剂普通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1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药物载体。

被动靶向的机理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0.1—3u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uln)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

1.1.1用NP或IS实现肝脏靶向给药我国肝癌死亡率较高,化疗是主要手段。

使用普通抗癌药后全身分布,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有研究者以新型抗癌药为模型,以聚氰基丙烯酸酯NP为载体,利用被动靶向的机理,研究其作为靶向治疗肝癌的可行性。

5—Fu是目前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主要药物之一。

有研究者用不同性质的天然物质作为载体,并掺人对肝亲和力强的物质,将5—Fu制成口服NP,探讨载体的化学性质和肝靶向的相关性,为寻找肝靶向性强,释药时间长的理想载体提供依据。

·乙肝治疗比较困难,原因是药物在肝内达不到有效浓度。

故设想将抗病毒药载人NP,提高药物在肝脏中的浓度,并使药物不经破坏地进入肝细胞。

除此之外,还可在NP表面交联糖蛋白,由于肝细胞膜存在糖蛋白受体,可进一步提高NP对肝细胞的靶向性。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新型给药系统的应用
新型给药系统是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 机遇。其中,纳米给药系统具有靶向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等优点, 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已有研究将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成功制备出具有稳定药效的纳米中药制剂。此外,口腔黏膜给药系统、鼻腔给 药系统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 向。
此外,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 中药制剂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缺乏系统性的质量控制标准,新型制剂的 开发不足,以及药效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
展望未来
未来中药制剂研究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首先,应注重建立全面的质量控 制标准,通过制定严格的原料药材质量标准、制备工艺参数和成品质量检测方 法,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其次,积极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如纳米制剂、 微球制剂等,以满足临床需求,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4、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 调节等优势。近年来,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例如,有研究通 过对经典名方进行剂型改革和质量控制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稳定药效和安全 性的中药复方制剂。此外,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为揭示其作用机制和开发新药提供了支持。
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摘要
03 研究进展 05 结论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
02 引言 04 展望未来 06 参考内容
摘要
中药制剂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质量控制和功效评估等方面仍 有不足。本次演示对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和挑战。通过对各种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功效评估的总结, 分析了中药制剂的优缺点。展望未来,中药制剂研究应注重质量控制标准的制 定、新型制剂的开发和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浅谈药剂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浅谈药剂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浅谈药剂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药剂学在药学科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已进入给药系统时代,我国在药物新剂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药剂学基础理论、制剂新技术和新剂型的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根据我多年来药剂科的工作经验,讨论一下近年来国际药剂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以探索我国药剂学今后的发展。

标签:药剂学新剂型研究进展药剂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我国新形势下药学科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任重道远的作用。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德国药师莫尔于1847年出版了第1本药剂学教材《药剂工艺学》,这一教材的问世宣告药剂学正式以一门独立学科现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药理学、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所以21世纪的药剂学是药物制剂向系统工程制品发展的DDS新时代。

1对现实状况的研究以1985年至1998年第2季度为例来分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中心颁发的西药制剂新药证书近1500个,其中属3类新药的复方制剂约90种。

霜剂、洗剂、橡胶贴片、贴片、药棒、冻胶剂、缓冲片、冲剂、控释眼丸、酊剂、口胶剂、植入剂、肠溶片、涂膜剂、酏剂、含漱剂等17种剂型各1份,所占百分率1.2%。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创新剂型少,如缓控释等新型制剂少,植入剂仅1个(辽宁省计生所)避孕药。

还有一些剂型甚至处于空白,如经鼻腔全身给药制剂,胃内漂浮制剂、肌注缓释剂、结肠粘膜制剂、靶向制剂、渗透泵制剂等。

(2)低水平重复的制剂较多,普通片剂、针剂和胶囊剂占67.4%,有的品种,如氧氟沙星申请新药证108份、生产文号148份,其中单是注射液就有40个厂家在生产。

相反,约有2/3的原料药仅有一种剂型,小儿制剂少之又少。

(3)基础研究薄弱,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相应基础研究少;系统性指导释药机制,模型设计研究以及新辅料开发滞后。

中药药学研究范文

中药药学研究范文

中药药学研究范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药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和前景。

通过对中药药学研究的整理和总结,得出了中药药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药药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药;药学;研究;临床应用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药学研究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药药学的方法和技术,对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药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1.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中药药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

传统上,常用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包括水煎法、浸膏法和回流提取法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中药的提取和分离,例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和分离技术等。

2.中药的质量评价技术:中药的质量评价是中药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上,中药的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

然而,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主观性强,结果不可靠。

因此,需要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技术,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技术等,来对中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中药的药效评价技术:中药的药效评价是中药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上,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

然而,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耗时耗力,结果不准确。

因此,需要引入现代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细胞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来对中药的药效进行评价和探索。

二、中药药学研究的发展和前景1.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随着人们对中药的需求增加和质量要求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成为中药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化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2.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中药中含有众多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浅谈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浅谈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摘要】中医药剂学是在中医理论以及中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中药的配置、生产、质控以及临床价值等的学科,中医药剂学涉及的范围很广,目前也是中医学科着重研究的一门学科。

随着高新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中药药剂学已经不是传统概念上的中药煎制,它在中药药材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在市面上能够经常见到的中药药剂有中药注射剂、中药粉成分的配置等。

我们通过剖析近年来中药药剂的发展情况,对于中药药剂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于以后中药药剂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中医药剂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研究;发展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中药作为中医这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还是现在我国中医药剂发展的基础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我国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更加深度的了解,中药药剂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我国国内,更成为了我国中医事业的代表。

我国的中药药材药草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如何能更加有效有价值的将这些材料运用于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中,以及在中医药剂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中医药剂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参考近年来对于我国中医药剂学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将我国中医药剂研究当前主要的进展以及后期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总结于分析,报告如下。

1.我国中医药剂学的研究进展现在的中医药剂学已经不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了,现在的发展模式称作中药现代化,即以传统的中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制药器械与手段,以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衡量标准,对不同成分的中药药材进行繁琐的加工处理,最后生产为我们所需要的药物材料或者药物,比如由于新科技的发展以及中药制剂的应用范围的扩大,中医辅料的出现在临床上收到了很大的欢迎。

下面我们对于中医药剂目前研究的新的技术进行总结,1)超微粉碎技术:这一技术是将中药药材进行超微粉碎,使得药材中的药物成分能够更有效的被溶解提取出来,实现了对于药材的高效利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中药药材的使用量,提高了药材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我国中药药剂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对于中药药剂学的研究也成为了整个中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本文就是从药剂学的现今的发展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其研究进展中的主要成果,最后则是对药剂学未来的发展给与了一定的展望,以期为后续关于中药学以及中药药剂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
通常来讲在中医研究领域中药剂学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在传统的药剂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中配置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发展进而使药剂学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进而在现代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药剂学的发展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整个中药学的良好发展,可以说药剂学功不可没。

1初探药剂学现今发展状况
1.1藥剂学创新体系规模建设从药剂学的现今发展来看首先其建立了创新体系,国家也对药剂学的建设创新体系给与较高的关注以及投入,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药剂学中心以及技术创新中心,可以说这些创新体系基本上都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具体来讲国家对于药剂学的研究以及创新的发展给与了较大的支持,批准建设了6个研究中心以及10个药剂实验室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43个相关药剂研究室,而这些重点研究中心以及重点研究实验室则是主要围绕了中药药剂成分研制以及药剂生产和质量提高等方面。

1.2药剂学技术体系的构建在关于药剂学的技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了中药复方的成分以及作用来实际建设的,通产来讲中药复方在其成分上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在其作用上针对不同的病症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因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技术体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中药学的发展。

具体来讲在技术上进行了新型的药品特性研发,同时还在传统的药剂研制中加入了”多组缓释”、”纳米固化”以及”靶向经皮给药”等技术,可以说这些新型的技术使得我国的药剂学技术体系得以初步构建成功。

1.3药剂学成型制剂技术的控制可以说对于中药学的发展来讲将其中的传统制剂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进行一定的转变和质量上的提升,是现今中药学以及药剂学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对于成型制剂技术的控制上主要是体现在对于中药注射剂的控制方面,以及对于经皮给药注射方面的控制等等。

同时对于这些成型制剂技术给与有效的控制也是现今进行药剂生产的关键环节。

1.4药剂学中对成药进行二次研制在药剂学中对于成药进行二次研制主要是针对于现今我国的一些重大疾病来讲的,利用中医药的相关治疗优势对这些重
大疾病进行新药品的研发,而研发药品的依据主要是来源于各大医疗机构中实际存在的大量的临床治疗资料。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对传统治疗药品进行二次新技术的添加,同时给与其批量生产,同时在这个二次研制过程中也能够对成药中药剂成分以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开发出对于重大疾病有着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的成药[1]。

2探析药剂学研究进展的主要成果
2.1关于理论上的成果对于现今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从其理论成果上来讲主要是体现在粒子药剂学设计理论上,在传统的中药学理论基础上对中药的粒子构造以及内部功能进行了设计研究,简单来讲我国很多中药是通过丸剂以及散剂来进行实际生产的,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又往往在制药工艺上比较的粗糙,同时对于其大小以及成分量把控起来比较难,进而就造成了这些药剂的实际的服用过程中效果不佳从而对于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而现今对于这种丸剂以及散剂在通过其功能以及药剂成分的研究分析之后对其构造进行粒子设计,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这些丸剂以及散剂的药性同时很好的把控了药剂分量,从而起到了优化药剂质量和使用效果的目的。

2.2关于技术上的成果对于现今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从其技术成果上来讲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上:首先是”多组缓释”技术,也就是在药品的药性的释放上应该讲究一定的顺序性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人体内部吸收,通常人们在将药物通过口服之后,药品进入人体在经过养胃吸收进而向体内的靶部位进行有效的释放,通过这样的技术来促进药品进入人体之后发挥其应有的药效作用。

其次是”微粒给药”技术也就是通过微粒技术将药品进行较好的溶解,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吸收药品同时还可以较好提高药品的实际利用度。

例如在研究了榄香烯这种中药药剂成分的基础上将其通过微粒技术制成中药小微粒,人体在口服这样的中药微粒之后相较于传统直接服用榄香烯能够较好的吸收药品,进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发挥其药剂作用[2]。

2.3关于设备上的成果对于现今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从其设备成果上来讲主要是体现在对于中药药剂材料进行处理的方面上,通常在研制药剂的时候都需要将药剂材料进行灭菌以及相应的提出和浓缩等等程序,而这些研制工艺也就对药剂设备提出了更高的实际要求。

从传统药剂材料的加工中一般提出的过程中比较复杂,同时在生产效率上也比较的低,除此之外还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因而基于此很多的药剂只能是进行静态下给与其药剂材料的浓缩以及有效提取,但是这种提取以及浓缩的实际生产效率是非常低的,而这对这样的实际状况利用相关循环梯度制药设备对药剂材料进行提取以及浓缩,则可以大大利用潜热蒸汽实现较大程度的浓缩以及较低能耗,可以说是对传统药剂材料提出以及浓缩的最有效的设备。

不仅极大的增加了药剂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药剂材料的利用率。

同时在药剂材料的处理上还有先进的”常压烘烤”设备可以提高药剂材料的干燥性等[3]。

3探析药剂学未来发展
通过对药剂学现今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成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基础上来探析药剂学未来的发展,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发展:首先是要继续对制药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为药剂学的发展是以制药理论为基础的,因而只有在对其制药理论有着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促进药剂学的实际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制药理论进行整体性的把控以及宏观角度的思考,从制药工艺以及制药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药剂研制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来收集药剂产品在人们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满意程度。

进而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发展。

其次是还应该对制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因为技术永远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因而药剂学的发展也是在技术创新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4]。

综上,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医学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药剂学研究成为了现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对于中医学来讲进行药剂学制药技术上的不断开发以及创新,不仅能够大大的促进药剂学的发展,同时还能加好的带动中药学的走向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刘红宁,王玉蓉,陈丽华,等.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5,03.
[2]《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第9卷2011年总目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4:176-203.
[3]李莹.基于生物药剂学研究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4]夏海建.基于组分性质银杏黄酮与内酯多单元释药系统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