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_罗学平
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进展

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进展
张勇;徐平;王岳飞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加工》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我国个别茶类氟含量较高,已成为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茶树品种、土壤、大气、水源、肥料等因素对茶树氟富集影响,以及对不同茶叶中氟含量和浸出规律已展开研究.降低人体对茶叶摄入氟含量的措施主要有选育低氟茶树品种、改善栽培环境、增加采摘鲜叶嫩度,以及改变加工技术、饮茶方式等.各种降氟措施各有利弊,采用单一的降氟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茶叶氟富集与控制研究的梳理,以期为茶叶降氟措施的深入研究和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张勇;徐平;王岳飞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
【相关文献】
1.茶叶中γ-氨基丁酸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刘宗岸;毛志方;李强;施海根
2.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 [J], 刘艳丽;金孝芳;曹丹;马林龙;周媛;韦朝领;
3.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 [J], 刘艳丽;金孝芳;曹丹;马林龙;周媛;韦朝领
4.环境氟迁移与茶叶氟富集的关系 [J], 高绪评;王萍;王之让;潘孝永
5.茶树富集铝氟的生物学特性与茶叶铝氟含量的关系 [J], 侯少范;李海蓉;王五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砖茶初制过程中品质的形成与氟含量变化_李丽霞

咖啡碱是茶叶香气和滋味的重要成分, 在整个初制过程中,咖啡碱含量并没有大的 变化,这是由于咖啡碱性质稳定的结果。
可溶性糖是茶叶滋味“甜”的主体物质, 氨基酸是滋味“鲜爽”的主要成分,二者在初 制中的变化见表 !。在渥堆过程中,由于微生 物分泌胞外酶,水解茶叶中的纤维素、果胶 等,因此,杀青、揉捻、渥堆后的可溶性糖含量 较高。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也有类似结果。但是 在干燥过程中,由于高温作用,糖易与氨基酸 发生迈拉德反应,使得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 量均低于干燥以前。
从表 , 可知,在揉捻、渥堆和干燥过程 中,茶黄素含量明显增加,但是茶红素和茶褐 素变化不呈规律性,茶红素含量在渥堆后有 所下降,但茶褐素有所上升,可能是部分茶红 素转化的结果,而在干燥过程中,茶红素含量 有所升高,茶褐素下降,这可能是部分茶褐素
转化后沉积于叶底,形成叶底的红褐色。 表 , 砖茶初制过程中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变化
酚氨比是茶叶滋味“醇”的衡量指标。从 表 ! 可以看出,茶叶经渥堆后,其酚氨比值最 低,为 .’ %.,因此说明渥堆是砖茶品质形成 的关键工序。由于在干燥过程中的高温作用, 糖与氨基酸发生迈拉德反应,氨基酸含量减
表 ! 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工序 鲜叶 杀青 揉捻 握堆 干燥
茶多酚(+ ) %.0 #. %-0 &# %-0 %# %$0 (( %$0 $(
砖茶主要采用含氟量较高的粗老枝叶加 工而成,氟含量可以达到 #"" ^ &""8= _ ?=,因 此大量饮用砖茶容易引起氟中毒,并在四川、 新疆、内蒙古、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出现了长期 大量饮用砖茶引起氟中毒的报道,因此如何 降低砖茶中的氟含量就倍受关注,并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 \!,‘ ] 。
氟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茶树耐氟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茶树具有聚氟特性,是植物界氟含量最高的 几 种 植 物 之 一。 本 文 主 要 从 茶 树 富 氟 特 点 和 分 布 规 律 、 茶树氟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茶树耐氟的5种可能机制,即茶树对氟的吸收模式与有 效 转 移、茶 树 次 生 代谢对降低氟毒害的作用、茶树保护性酶和非酶抗氧化 剂 对 氟 毒 害 的 防 御 、茶 树 体 内 氟 化 物 的 存 在 形 式 对 氟 毒
其生理功能全部 丧 失 。 [23,42] 目 前,有 关 氟 对 茶 树 呼 旱等抗逆性密切相 关,其 合 成 与 植 物 其 他 苯 丙 烷 物
吸作用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Wang等 发 [24] 现在氟 胁 质如酚类物质、类黄酮等物质合成具有相关性 。 [49-50]
迫下,茶树蒸腾 速 率、ATPase活 性 均 显 著 降 低。Li 茶多酚不仅是茶叶 中 重 要 的 品 质 成 分,而 且 担 当 呼
88~3 625 mg/kg时,仍能正常生长,并未表现出 受 的必需元素[21],没 有 氟 的 存 在,茶 树 仍 可 以 正 常 生 害症状 。 [9-16] 因此,茶树被认 为 是 一 种 氟 聚 集 植 物, 长,并无缺素症 状 出 现。 自 然 生 长 状 态 下 的 茶 树 可
具有从周围环境中超累积氟的能力 。 [2] 茶树生育 期 以随环境条件累积 相 当 量 的 氟 而 无 中 毒 现 象,但 外
继续增加,茶苗受氟胁迫症状越明显,当培养液氟质 茶树耐氟的这种特 征 已 引 起 学 者 广 泛 兴 趣,并 从 多
我国茶叶氟含量状况研究

溶性氟含量, 结果表明, 不同茶类水溶性氟含量不同, 以绿茶最低, 平均含量为 -*2 (. a -&2 0& !4・ 4 % $ ; 黑茶最高, 平均 含量为 "&-2 $0 a "0-2 #* !4・ 4 % $ ;红茶类、乌龙茶类及花茶类含量居中,分别为 $**2 #$ a $"$2 0& !4・ 4 % $ 、$-*2 -\ a $$"2 "\ !4・ 4 % $ 和 $0#2 &* a $(#2 ($ !4・ 4 % $ 。名优茶水溶性氟含量比大宗茶低。茶园附近的环境条件对茶叶氟含量有 较大影响。茶叶中氟的浸出率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和水温的增加而增加, 一般在 0( 378 和 &# b 时趋于稳定。 关键词: 中国;茶叶;氟含量 中图分类号: c\.(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加。 如取自浙江金华的一级花茶氟含量比特级花茶要 高 ))( !#F , 而老茶芯氟含量是特级花茶的 $( ! 倍。 近些年来, 做工精细的名优茶在我国茶产业中所 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从测定结果看(表 ") ,名优茶氟 含量要大大低于大宗茶。绿茶中, 大宗茶水溶性氟的 含量几乎是名优茶的 ) 倍;在红茶和乌龙茶中,大宗 茶 的 水 溶 性 氟 含 量 分 别 为 同 类 名 优 茶 的 "( " 倍 和 名优茶原料较嫩, 氟在叶片中的累积量少。 而 $( ) 倍。 大宗茶一般原料相对粗老,叶片生长时间较长,氟累 积量则较高。
农业环境保护 "##", "$ ) - + ! (.* % (.&
茶园降氟措施方案

茶园降氟措施方案1. 背景介绍氟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质,常常出现在茶园的灌溉水中。
氟在一定浓度下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茶园降氟措施方案对于保护茶叶品质和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2. 降氟措施的必要性高浓度的氟会引起骨骼疾病、牙齿病变等健康问题,而中低浓度的氟则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降低茶园中氟的浓度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质量,并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茶园降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3. 降氟措施方案3.1. 氟源控制茶园降低氟浓度的关键是控制氟源的输入。
以下措施可有效减少茶园中的氟污染:•选择适当的灌溉水源:选择低氟含量的水源进行灌溉,例如清洁的地下水或经过处理的水源。
•合理施肥:合理控制氟肥的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地下水氟含量过高。
•减少农药使用:农药中可能存在氟化物,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氟污染。
3.2. 土壤改良改良土壤是另一个有效的降低茶园氟含量的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土壤改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吸附和减少氟的释放。
•调整土壤pH值:茶园土壤的pH值对氟的吸附和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量调整土壤pH值,可以改善氟的行为。
•使用吸附剂:在茶园土壤中添加吸附剂,如氧化铝等,有助于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氟。
3.3. 氟排放控制控制茶园氟的排放也是降低氟含量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氟排放控制手段:•控制茶园灌溉水的排放:合理利用灌溉水,控制排放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氟污染。
•收集和处理有氟废水: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对含氟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氟的排放。
•定期监测和记录氟的排放情况:对茶园的氟排放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氟污染问题。
4. 实施与监测4.1. 实施计划茶园降氟措施的实施应该有具体的计划和时间表。
以下是实施计划的关键步骤:1.制定茶园降氟措施实施计划,并确定责任人。
2.进行茶园氟浓度的测量和评估,了解当前情况。
饮茶型氟中毒研究进展

症[ 】 。在 低氟 砖 茶 和 砖 茶 除 氟 技 术 研 究 方 面 , 曹
进 l 报道 已研 制 出含 氟 2 0mg k _ 】 ] 1 / g低氟 砖茶 ; 连 王
方亦 报道 了从 羊 骨 提 取 出 的 ( TF) 叶 降 氟 剂 。 D 茶 其 中曹进 研制 的低 氟 砖 茶 已用 于 病 区 现 场 的人 群
摄 入 量愈 高 , 斑 牙 和 氟 骨 症 愈重 。孙 殿 军[ 、 氟 9 王 ] 连方[ 】 叩等分 别对 四川 、 内蒙 古 、 新疆 等 地 区进行 了
饮 茶 型氟 中毒 病情 调查 , 表 明氟 中毒病 情 与 摄茶 均
氟 量 呈正相 关 关 系 。
五 、 茶 型氟 中毒 的 防治 策 略 砖
一
有研 究 表 明 , 四川 藏族 和汉 族 儿童 氟 斑牙 检 出 率 为 5 . 和 l . , 族 成人 氟 骨 症 患 病 率 为 12 10 藏 3 . , 族 为 零 l 。曹 进 [ 等 研 究 显 示 , 童那 28 汉 _ 7 ] 8 儿 曲摄 氟量 为 8 0 / 、 萨 为 6 9 / 、 日 . 3mg d 拉 . 3 mg d 定 7 6 / 。氟 斑 牙 患 病 率 分 别 达 到 8 . 6 ( . 8mg d 2 6 那 曲 ) 5 . 9 ( 萨 ) 7 . 3 ( 日) 提示 砖 茶 氟 、2 8 拉 、 5 9 定 ,
维普资讯
社 区卫 生 保 健 2 0 0 7年 第 6卷 第 5期
・
37 ・ 5
・综述・ 饮 茶 型 中毒 研 究 进 展 黄 艳
饮 茶 型氟 中毒 是 我 国特有 的 一种 地 方 性 氟 中 毒类 型 。 区主要分 布在 我 国西 部有 大量 饮 用砖 茶 病
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分析

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县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状。
方法:选取我县5个乡为研究对象,检测水样、茶样与尿检。
结果:检测饮用水50份,水氟含量0.05~0.83mg/L;检测茶样50份,茶氟均值308.76mg/L,超标茶样5份、超标率10.00%;发现氟骨症患者341例,1度241、Ⅱ度81人、Ⅲ度18人。
结论:虽说我县未发现饮茶型地氟病流行,但超标数值较高,需要加强饮茶型地氟病监测。
关键词:饮茶型;氟含量;氟中毒;超标率前言:砖茶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很常见。
长期饮用砖茶会对身体造成氟中毒损害,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氟化物的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低氟砖茶是指氟含量在210mg/kg以下的砖茶。
相关动物实验组已经证实这种砖茶能有效降低氟的摄入量,但目前对其在人体中的应用效果仍有疑问。
饮茶型氟中毒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当地居民长期饮茶,摄入的茶氟元素过多,导致机体慢性氟中毒,属于慢性中毒性疾病[1]。
饮茶型氟中毒症状类似饮水型氟中毒,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等,本文选取我县5乡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饮茶型氟中毒现状。
1内容与方法1.1调查内容1.1.1基本情况选择随机抽样法实施研究,以我县5个乡为研究对象,搜集5个乡的信息,包括:民族结构、海拔高度、饮茶习惯、经纬度信息。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饮茶者均自愿参与,且将心肝肾功能严重病变、伴有其他病史、伴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异常、精神系统异常的饮茶者排除在外。
1.1.2生活饮用水氟含量监测调查各个乡饮用水,若1个水源,则采集水源水、末梢水各1份水样,等待检测。
若有多个水源,则按照方位,各选取1份水源水样待测。
若多方位水源,且在5个以下,则全部采集取样,待测。
测定样本内的水氟含量、计算均值。
1.1.3人群茶氟摄入情况针对所选乡,每个乡抽取10份砖茶,登记饮用情况,采集边销茶样品,测定其中的氟含量。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李艳红1马亚红2(1.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010031;2.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 010031)〔摘要〕饮茶型氟中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氟中毒类型,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而引起的以骨骼、牙齿为主要损害的氟中毒。
防控饮茶型氟中毒应研究筛选推广适合广大群众口味并可以接受的低氟砖茶并引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性干预措施,以推广低氟砖茶结合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预防饮茶型氟中毒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进展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而引起的以骨骼、牙齿为主要损害的氟中毒。
饮茶型氟中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氟中毒类型,主要分布在有饮用砖茶习惯的人群中,人口总数超过3000万【1】,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少,而其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2】【3】,严重的病情不仅使病人因容貌的缺陷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4】,更重要的是因病致贫,同时因为生活习惯使得少数民族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汉族群众,因此饮茶型氟中毒不仅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涉及到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建设。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现将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措施加以总结,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减少或杜绝砖茶摄入饮茶型氟中毒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所引起的,因此减少或不喝砖茶,或改喝其他低氟茶叶品种,是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的根本措施【5】。
但是砖茶是病区居民,尤其是藏、蒙、鄂温克、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6】,短期内改变生活习惯非常困难,因此依靠减少或杜绝砖茶摄入的方法会影响群众正常生活。
2 砖茶降氟由于病区的少数民族群体饮浓茶习惯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所以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重点应放到低氟砖茶的研制和砖茶除氟技术上面,将氟含量降低到安全范围之内【7】。
因此降低砖茶含氟量,研制和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氟砖茶,对控制饮茶型氟中毒、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非常急迫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对氟的聚积作用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如茶园 土壤氟含量和大气氟含量等。
土壤氟水平影响茶树氟含量。谢忠雷等[17]通过对不同茶 园中茶树叶片的氟含量、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土壤水溶性氟 含量的调查得知发现茶叶氟含量与土壤水溶性氟呈显著相 关(r=0.781),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并不显著。沙济 琴等认为不同类型土壤全氟及水溶性氟含量与鲜叶氟含量 密切相关但有所差异(潮土>红黄壤>紫色土)[1]。在较低的 pH值下,土壤中Al3+与氟形成AlF2+、AlF2+及AlF3,Al-F络合 物的稳定性随着pH值下降而增加,氟的释放也主要来源于络 合物[16]。Ruan等[18]发现土壤pH5.5时茶叶中的氟含量最高, 土壤pH值高或低于5.5,茶树叶片中的氟含量均较低,且成 熟叶氟含量与土壤中的氟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 0.88,土壤加铝能明显提高茶树对氟的吸收并促进氟向成熟 叶转移。另外,高山地区的氟向低丘地区迁移,使低丘地区 氟污染偏重,可能是造成高山茶含氟量比低山丘地区的茶叶 含氟量低的原因[19]。
综述论文
茶叶科学技术
二 00 六年第二期
4 茶叶中氟的测定方法
目前茶中氟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电极法[21,22]、分光光 度法[23]、高效液相色谱法[24]、顶空气相色谱法[25]等。各方法 均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顶空气相色谱法前 处理比较繁琐,而且仪器成本和维护费用昂贵,一般的检测 机构很难以支撑,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分光 光度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操作简单,仪器比较便宜,维护费 用也不高,而且检测速度快,精密度较高,干扰少等特点, 适合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
茶园周围环境也会影响茶树含氟量。在正常情况下,茶 树一般通过根从土壤中摄取氟,但当大气中的氟含量过高 时,茶树可通过叶片吸收氟化氢,使鲜叶中的氟大大高于良 好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鲜茶叶中的氟。高绪萍等[4]对苏南11个 茶场茶树含氟量的研究表明,茶叶氟富集量与大气氟污染呈 显著正相关,萤矿石、水泥厂、砖瓦厂附近茶园茶叶氟含量 高于一般茶园茶叶的氟含量[20]。黎南华认为大气中的氟化物 随气孔进入茶树体内,顺着导管向叶尖和叶缘部分移动,逐 渐积累,并与叶片组织内的钙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氟化 物,沉积于局部[8]。因此,茶园选址对于降低茶树氟含量有 重要意义。
综述论文
茶叶科学技术
二 00 六年第二期
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
罗学平 1,李丽霞 1,何春雷 2
(1 四川省茶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2 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四川,雅安,625014)
摘 要 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茶中的主要成分如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等都有着重 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近年来,茶叶中的氟含量问题却成了困扰着人类健康和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对我国茶树氟的吸附特性及其机理、环境条件对茶树氟含量的影响、茶叶中氟的测定方法以及 茶叶降氟措施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 茶树;茶叶;砖茶;氟
5 茶叶降氟措施
尽管氟是维持人体机体功能的必需元素,但摄入过量的 氟往往会导致“氟斑牙”、“氟骨症”等氟中毒现象发生。 氟中毒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饮水型氟中毒”、“煤烟型氟 中毒”和“砖茶型氟中毒”[26]。WHO认为摄入4mg/day是适宜 的(其中从茶中摄入0.8~1.8mg/day),但从茶中氟的摄入 量达到2.7~5.9 mg/day就可能氟中毒[27],因此“砖茶型氟 中毒”日益引起了重视,并对茶叶降氟进行了一些研究。目 前砖茶的降氟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不同茶类氟含量差异很大。梁月荣等[9]对我国18个省市 的122只不同茶类的茶样进行氟测定,发现茉莉花茶氟含量 最低,平均为35.54mg/kg,其次为烘青,含量42.16mg/kg, 再 次 为 乌 龙 茶 44.18mg/kg , 砖 茶 氟 含 量 最 高 , 为 159.14mg/kg,红茶为70.12mg/kg。周敬思[10]统计了我国南 方13省的1359份茶样,F含量变化范围在2.1~636.4mg/kg。 马立锋等[11]对我国主要产茶省的577个茶样进行分析,结果 发 现 绿 茶 氟 含 量 为 67.53±69.49mg/kg , 红 茶 为 177.01±121.49mg/kg,花茶为167.68±112.28mg/kg,乌龙 茶 为 140.97±150.51mg/kg , 黑 茶 含 量 最 高 , 为 196.14±246.07mg/kg,可见不同采摘标准对茶叶含氟量具 有重要的影响。
茶叶氟含量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据郭雅玲等[12]对福建、 江西、安徽、浙江、云南、四川等地的181个茶样测定后发 现,同一产地同一茶类氟含量相近,但不同省区的有所差异, 氟含量浙江较高,福建次之,云南最低,即沿海地区的茶叶 氟含量相对高于内陆茶叶氟含量[13]。周敬思分析了云南、湖
7
北、湖南、四川246份砖茶发现四川产砖茶氟含量明显高于 其他省区[14],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茶树不同品种间氟含量有一定差异。沙济琴等 对 [1] 闽 北、闽南和闽东地区的不同茶树品种氟含量分析后发现,多 数品种的氟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认为品种是茶叶含氟 量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陈瑞鸿等[5]分析了31个茶树品 种后发现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 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白学信研究 发现云南大叶种的含氟量最高,福建小叶种的含氟量其次, 四川本地种的含氟量最低[3]。黎南华[8]认为品种间氟含量存 在差异与叶片解剖结构有一定关系,云南大叶种叶大而薄, 叶质柔软,海绵组织发达,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有 利于增加细胞与气体的接触面及气体扩散。凤凰水仙属小乔 木型大叶种,叶片比云南大叶种小,叶较厚,叶缘内弯,栅 状组织发达。而大气中的氟正是以氟化氢气体从气孔或水孔 或潮湿空气中氟化氢形成雾通过渗透进入植物体的,因此认 为云南大叶种比凤凰水仙种易于吸收大气中的氟使得云南 大叶种氟含量较高。
Advanced Study on Fluoride and Measures for Reduction of Fluoride Content i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UO Xue-ping, LI Li-xia, HE Chun-lei
(Key Lab of Tea Industr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Sichuan Province ,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Sichuan)
1 茶树对氟的吸附特性
茶树中氟主要集中在叶片。研究表明,茶树叶片的含氟 量占全株的98.1%,而茎、枝、根只占全株的1.9%,显然茶 树吸收的氟在叶片中的积聚与叶片生长期的长短有密切关 系[1]。施嘉璠等通过对四川沐川、夹江、峨嵋等黑茶产区有 代表性茶园的新梢和老叶测定后认为老叶氟含量要明显高 于新梢[2],其差异可达12~36倍[3],幼嫩芽叶(一芽二叶) 的 氟 富 集 量 达 到 42.5 ~ 240mg/kg , 而 老 叶 则 高 达 520 ~ 1575mg/kg , 成 熟 叶 与 新 梢 氟 含 量 存 在 极 显 著 正 相 关 (y=4.91x+371.38,r=0.72**),可见叶位间氟含量差异巨 大 。 [4,5,40]
*本文受四川省科技厅"低氟边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基金资助。
1 作者简介:罗学平(1981~),男,四川泸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茶树栽培生理与生态;
E-mail: luo_xp_sicau@
6
2 通讯作者。
二 00 六年第二期
茶叶科学技术
综述论文
不同季节茶树氟含量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春茶最高, 夏秋茶次之[1],刘超等认为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茶叶生长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叶的成 熟4月份(春茶)平均为24.7d,而在7月初(夏茶)则为l6.1d。 生长期短则从土壤(或大气)中吸收累积的氟较少;生长期 长,则吸收累积较多。这样,夏、秋茶由于气温高,生长快, 氟的吸收和累积量就少,含氟量就较低。二是茶叶中的氟以 水溶性为主,降水的冲洗可降低叶片中氟的含量,因此认为 春茶氟含量高,夏秋茶略低[6]。但杨晓弟等[7]对安徽相同等 级的绿茶测定后发现秋茶氟含量高于春茶,陈瑞鸿等[5]测得 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 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由此可见不同季节茶中氟含量 规律不太明显。
2 茶树对氟的吸附机理
氟很容易对植物造成危害,对氟敏感的植物更是如此, 许多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氟在根系中积累起来,地上部尤其 是嫩叶中含量很低,一般只有0.5~25mg/kg,超过50mg/kg 就会造成伤害。过高的氟化物进入植物体内,可以损伤细胞 膜,破坏叶绿体结构,降低光合效率,影响代谢过程中多种 酶的活性,导致提早落叶、衰老甚至死亡[15]。但是茶树中氟 含量高达数百mg/kg却未见茶树出现上述症状,这可能是茶 树对铝的吸附有关。在茶园的酸性土壤中,大量的氟离子与 铝离子结合形成AlF2+等络合形式[16],消除了氟离子本身的毒 性,尽管茶树不同部位含氟量差异很大,但氟铝比值却十分 接近,因此氟可能与铝以“共生”的形式被茶树吸收、运输 以及在叶片内富集;叶片也可能通过气孔直接吸附氟。但是 氟究竟是怎样被茶树吸收、运输、调控及在叶片内富集的机 理尚未见有报道,仅限于一些推测。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饮品, 具有止渴、提神、除烦、助消化、利尿、解毒等多种功能。 主要功能成分如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等已被广 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方面。饮茶量的多少决定于 饮茶习惯、年龄、健用12克左右是适宜的。对于体力 劳动量大、消耗多的群体,一日饮茶20克左右也是适宜的, 使用油腻食物较多可适当增加饮茶用量。但是另一方面,茶 树是富氟植物,高含量的氟对人体健康的双重作用同样为人 们所重视,因此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对茶叶中的氟进行了研 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