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课时: 1课时课型: 欣赏类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时间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想)教学手段设计意图组织教学1-5分钟检查学生课前准备1、保持课堂安静2、对所讲的内容进行预习起立,师生间互相问好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好习惯引入新课2-5分钟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1、专心听老师讲2、思维跟着老师走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出示油画《开国大典》)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讲授新课15-25分钟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亿万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油画家董希文据此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无疑是惟一的权威之作和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创作于一九五二年,完成于一九五三年。

画幅高二百三十三厘米、长四百厘米。

《开国大典》所展现的场面十分壮观,画面的近景是天安门城楼的一角,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实际情况,右边还有一根柱子,被画家大胆去掉,这就给画面中心留下了充足开阔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即庄重神圣又热烈绝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这样热烈而又静谧的历史时刻,共和国的领袖在开阔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幕:毛泽东站在麦克风前,从容庄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后,朱德一脸喜气,刘少奇正视前方,周恩来潇洒豪迈,宋庆龄的慈爱,李济深的满足,郭沫若的忆惜抚今,张澜的落拓大方,高岗的拘谨严肃,各各不同的神态风度,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的阅历,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画面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完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辉煌气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费了一番苦心,由于当时条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画些简写,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简介《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

《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画作内容《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时代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创作过程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油画《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
油画《开国大典》
薛续友
画《开国大典》是 1951 年为纪念中
油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而创作的作品。 展 现 的 场 景 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 的 天安门城楼。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边,画家大 胆去掉了右边的一根柱子,使画面中心有了充足 的表现空间。画面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 笼和广场上红旗的红 .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亟待有新的艺术语 言和形式展现新中国风貌。彼时,中国传统绘画 难以表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苏联式的油画 绘画语言又难以展现中国风度和气派。董希文曾 在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三所艺术院校
学习,对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派作品有着充分的 了解。接到任务的中央美术学院经过研究,将这 副重担落到当时只有 37 岁的年轻教师董希文身 上。为创作好这幅作品,画家还亲历了天安门广 场上开国大典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充满了表达和 创作的热情。为了画面的整体性表达,画家还做 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在画中去掉了天安门城楼 上原有的毛主席身边的一根柱子,使视线不再被 遮挡。
这 幅 纪 念 碑 般 的 作 品, 由 董 希 文 创 作 于 1953 年,靳尚谊与赵域于 1972 年临摹、闫振铎 和叶武林于 1979 年修改完成。画作展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情景。画面上,黄灿灿 的菊花,红通通的灯笼,人们脸上庄重而喜悦的 神情,湛蓝而开阔的天空,广场上飘舞的旗帜, 还有满怀期待的人民群众。作品以恢弘的视野、 明丽的色彩、民族化的语言和形式,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庄严和谐 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喜悦激动的心情,成为中华 民族站起来的见证。
作品建立在西方素描和造型的写实基础上, 人物塑造准确,建筑、场景以及广场人群都有强 烈的现实感,这符合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念性绘画 的诉求。使现实做了艺术化的提升,把中华民族 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融入创作中。在构图上,画 家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将天安门 城楼、国家领导人、广场群众以及广阔的蓝天纳 入同一画面,突出了“大团圆”式的节日气氛。 1953 年 5 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 中南海怀仁堂审阅一批将赴海外展览的美术作 品,看到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后,高兴地 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自己的画拿到 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 特的民族形式。”

开国大典 作品赏析

开国大典 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
04级美术学五班 毛二艳
20047201092 2007/04/27
目录
1:作品简介 2:课程类别{课时。教材分 析} 3:教学目的 4:教学重点 5:分析作品 6:艺术成就 7:作品欣赏(7—9)
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简介: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著名油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尺寸: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 博物馆。
彩,并增加了节 日的喜庆气氛。
4.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在画面
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
总体的需要。
5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
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创作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 宏伟壮阔 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1
课程类别:美术欣赏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1.《开国大典》作品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2.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
2.色彩;画面以中国喜庆的色彩红色创作为
主。在色彩上注意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
烈,如红地毯和蓝天对比,灯笼与远处的红
旗形成对比基调。
5
3.造型:这幅作品 作者不画投影, 类似中国画工笔 重彩的风格。在 素描表现方面, 作者,抓形,体 现“准”与“传 神”
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国人民共和 国诞生的历史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新的起点——是西方 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而《开国大典油画》则是一件油画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采用了油画艺术手法,运用光影、色彩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首先,该作品在色彩方面运用了高度饱和度的色彩,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氛围。

红色、黄色、金色等色彩充满了整幅画面,给人以温暖、欢乐的感觉。

同时,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其次,光影的运用也是该作品的特色之一。

画面中,人物、建筑等都有光影的投射和反射,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此外,画面中的光影还有助于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最后,该作品的构图也是其成功之处。

画面中的建筑、人物、旗帜等元素都被布置在画面中心,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协调和谐的画面。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表现画面中的主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油画艺术手法在《开国大典油画》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这件作品成为了油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其色彩、光影和构图,该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 1 -。

油画《开国大典》背景纪念币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背景纪念币赏析

被 镶 嵌 在 新 中 国发 行 的 首 枚 流 通 纪 念 币 上 。 18 94年 1 月 1日.为庆祝建 国 3 0 5周
年 ,中 国人 民银行 发行 了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三十 五周 年 》铜 镍 合 金 ( 7%, 铜 5 镍 2%)流 通纪念 币一 套 ( 5 共三 枚 ,直 径
《 国大 典 》油 画也 铸刻 在 贵 金属 纪 开
念币上 。1 8 年 中国人 民银行 发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套两 99
国大 典 》 。这 幅作 品构 思 宏 伟 ,具 有 鲜 明
的 民族 特色 .作 者有 意识 地采 用 了中 国百
以 国庆为 题材 ,以 《 国大典 》 为背 开
面图案 的流通 纪 念 币和贵 金属纪 念 币 ,已 多钱 币 中一个 小系 列 。由 于它 载 着 华 夏 儿 女 深 厚 的 爱 国 热 情 ,有着 广 泛 的群 众 基础 。这
于 完整地 再现 这幅力 作的 风采 。
此外 , 《 国大典》 还 曾出现 在外 国 开
钱 币上 。在 1 9 9 6年 1 1月 的北京 国际钱 币
《 国大 典 》是 一 幅 在 我 国具 有 广泛 开
而深 远 影 响 的 名 画 。1 4 9 9年 1 O月 1日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成立 了 ,作 为 天安 门广场
栏 目主持:谢

栏 目邮箱 : r w@1 3c m jx j j 6. o
油画《 开国大典》 背景纪 币赏祈
口 尹忠祚
14 差 99
世界庄严宣告 :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成 立
了 ! …… 以浓 墨重 彩 描绘 这 一 具 有划 时 ”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大师,他以其细腻的油画技法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更是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开国大典》这幅作品出发,探讨董希文在其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精湛的写实技法。

他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细致描绘,使得整幅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将观者带入了那个时代。

他对人物面部、手部等细节的处理非常精细,通过对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种写实的技法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真实、有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震撼。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力。

他通过对色彩的精准运用,使得整个画面色彩鲜明、生动。

他对光影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画面在色彩上呈现出非常立体的感觉。

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他对色彩的运用更是十分细致入微,通过对渐变色的运用和对明暗的处理,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和力量。

这种丰富的色彩表现力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还运用了独特的造型技法。

他通过对画面结构和人物比例的把握,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他对人物的造型处理得非常精准,让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和位置非常协调。

他的构图也非常有层次感,通过对前景、中景和远景的处理,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和深度感。

这种独特的造型技法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美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精湛的绘画技法。

他对油画的运用非常娴熟,通过对调色板的掌控和对画笔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非常细腻的质感。

他对油画媒介的运用非常灵活,通过对颜料的层层叠加和对画面的加工,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质感和纹理。

他对光影的处理也非常到位,通过对明暗的处理和对光线的渲染,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非常生动的效果。

这种精湛的绘画技法使得《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更加细腻、纯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
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

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
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概括:画宽米,高米,油画。

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
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
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

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

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

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