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直方图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课件第章第课时 直方图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41课时 直方图(1)
第41课时 直方图(1)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41课时 直方图(1)
1.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 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__组__距____.
2.分成组的个数叫做__组__数____.
组别 身高/厘米
A
x<155
B 155≤x<160
C 160≤x<165
D 165≤x<170
E
x≥170
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样本中男生的人数为___4_0____; (2)样本中女生身高在 E 组的频数为___2_____;
(3)已知该校共有男生 380 人,女生 320 人,请估计 全校身高在 160≤x<170 之间的学生总人数.
第41课时 直方图(1)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41课时 直方图(1)
第41课时 直方图(1)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41课时 直方图(1)
第十41章 课时数据直的方收图集(1)、整理与描述
第4十1课 章时数直据的方收图集(1)、整理与描述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无钱之人脚杆硬,有钱之人骨头酥。
志莫1正为.则 一5众身8邪之~不谋生,。而1有.天6下3之(志单。 位:m)这一小组的频率为 0.25,则该组的
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人数为 ( B )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直方图》讲解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讲解教学课件
第2关 9. 某班学生参加十九大知识竞赛,将竞赛所取得的成绩(得
分取整数)进行整理后分成 5 组,并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 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2)60.5~70.5 这一分数段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
解:(1)3+12+18+9+6=48(名). (2)频数是 12,频率是1428=0.25.
(3)补全条形统计图(不必写计算过程);
(4)若从本校 500 名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这名学
生该项测试成绩在 8 分以下的可能性是多少?(用分数
表示) (3)如图
(4)11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讲解教学课件
课堂作业
导教导学案第105页过关检测第7-12题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第52页 2、预习并完成导教导学案第106页和第107页 3、完成复习卷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讲解教学课件
一、新课学习 (1)直方图:是用一组长方形去表示统计数据分布状态的统
计图.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有 10 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56,70,74,94,86,63, 80,68,90,88.现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 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94-56=38 ②决定组距与组数,假设组距定为 10,38÷10=3.8,则 组数为 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讲解教学课件
4. 某校为了了解九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随机抽查了其中 40 名学生,测试了他们做 1 min 仰卧起坐的次数,并制 成了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示解答: (1)组距是____5____,组数____5____; (2)第二组的频数是___1_0____,频率是________; (3)若九年级有学生 800 人,请估计 1 min 做仰卧起坐 25 次以下的人数. (3)800×1430=260(人).
直方图_课件PPT

例题
解:(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在样本数据中,最大值是7.4,最小值是4.0,它们的差是 7.4-4.0=3.4(cm) (2)决定组距和组数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3.4 cm,若取组距为0.3 cm,那么由
于
例题 (3)列频数分布表
例题 (4)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练习
某中学九年级部分同学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指导老师统计了所有参赛同学 的成绩(成绩都是整数,试题满分120分),并且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 图所示,请根据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同学获奖,那么该中学参赛同学的获奖 率是多少? (2)(7+5+2)÷32=43.75%,所以该中学的参赛同学获奖率是43.75 %.
练习
某中学九年级部分同学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指导老师统计了所有参赛同学 的成绩(成绩都是整数,试题满分120分),并且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 图所示,请根据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中学参加本次数学竞赛的有多少名同学? (1)4+6+8+7+5+2=32,所以参加本次数学竞赛的有32名同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直方图
精品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认识直方图,会画直方图,会从直方图中读取数据蕴含的 信息.
进一步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会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 据中蕴含的信息.
教学重点 画直方图,从直方图中读取数据蕴含的信息. 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绘制频分布表和频数直方图.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同学参加呢?
创设情境
为了使选取的参数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 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同学比较多,而哪些身高范 围的同学比较少.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 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应用:直方图、统计图》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课堂小测、课后作业第

第26讲数据的应用--直方图、统计图1、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也称次数。
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个数。
2、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3、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
比值n(A)/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A).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1、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2、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运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布表,其中有几个常用的公式: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抽样数据总数;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数据总数×各组的频率=相应组的频数。
3、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数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其中组距、组数起关键作用,分组过少,数据就非常集中;分组过多,数据就非常分散,这就掩盖了分布的特征,当数据在100以内时,一般分5~12组。
4、直方图的特点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因为比是一个常数,为了画图和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高表示频数),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特点:①清楚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 ②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5、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找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算出它们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分点。
(4)列出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1、表示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统计表,通过表格可以找出数据分布的规律;二是统计图,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规律。
人教七年级数学下册-直方图(附习题)

频数
组距
组距
等距分组时,各小长方 形的面积与高的比是常数.
频数的大小 身高
画等距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为了画 图与看图的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 示频数.
频数 思 考
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你能发 现数据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思考
对“问题”中的数据,如果取组距为 2 cm,那么数据应分成几组?如何选出需 要的 40 名同学?如果取组距为 4 cm 呢? 结合 5 种不同分组选出需要的 40 名同学 的情况,说明哪种分组最合适.
(4)
(5)这个班每分钟跳 绳次数在100-120的学 生最多(还有很多结 论,同学自己观察).
4. 一个面粉批发商统计了前 48 个星期的销售量 (单位:t):
24.4 19.1 22.7 20.4 21.0 21.6 22.8 20.9 21.8 18.6 24.3 20.5 19.7 23.5 21.6 19.8 20.3 22.4 20.2 22.3 21.9 22.3 21.4 19.2 23.5 20.5 22.1 22.7 23.2 21.7 21.1 23.1 23.4 23.3 21.0 24.1 18.5 21.5 24.4 22.6 21.0 20.0 20.7 21.5 19.8 19.1 19.1 22.4
4
180≤ x< 200
1
次数
60≤ x<
80
80≤x <100
100≤ x<Hale Waihona Puke 120120≤ x<
140
140≤ x<
160
160≤ x<
180
180≤ x<
200
频数 2 4 21 13 8
4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2《直方图(1)》课件

151 ≤X<153 153 ≤X<155
1 6
155 ≤X<157
8
分成12组.
157 ≤X<159
11
159 ≤X<161
12
这样分组行吗?
161 ≤X<163 163 ≤X<165
7 6
怎样选队员呢?
165 ≤X<167 167 ≤X<169
5 3
169 ≤X<171
2
171 ≤X<173
1
方案三:23÷4≈6,
(考生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20分)进行统
计,评估数学考试情况,经过整理得到如下
频数分布直方图,
60 学生人数 50
60
请回答下列问题: 40
(1)此次抽样调查 30
28
的样本容量是_2_0__0_
20 10
15 10
5
0
28 14
0~35 36~47 48~59 60~71 72~83 84~95 96~107 08~120
14 表 20.1.2
分这个分数段 的学生数最多
9 10
5 2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14
9 10 2
90分以上 的同学较
5少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14
9 10
不及格的
5
2
学生数最 少
绘制频数折线图
将直方图中每 个小矩形上面 一条边的中点 顺次连结起来, 即可得到频数 折线图 。
分数
2003年中考结束后,某市从参加中考的
12000名学生中抽取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考生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20分)进行统
计,评估数学考试情况,经过整理得到如下
频数分布直方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2)补全频数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直方图 典型例题(考点)讲解+练习(含答案).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直方图知识讲解责编:康红梅【学习目标】1. 会制作频数分布表,理解频数分布表的意义和作用;2. 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要点梳理】要点一、组距、频数与频数分布表的概念1.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2.频数:落在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3.频数分布表:把各个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要点诠释:(1)求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确定分点;④列频数分布表;(2)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3)频数分布表能清楚、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大小分布情况,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在分组时,要灵活确定组距,使所分组数合适,一般组数为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的整数部分+1.要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1.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三部分组成.(1)横轴:直方图的横轴表示分组的情况(数据分组);(2)纵轴: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3)条形图:直方图的主体部分是条形图,每一条是立于横轴之上的一个长方形、底边长是这个组的组距,高为频数.2.作直方图的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要点诠释:(1)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2)频数分布直方图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对于等距分组的数据,可以用小长方形的高直接表示频数的分布.【:数据的描述 369923 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3.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它们都是用矩形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当矩形的宽度相等时,都是用矩形的高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2)区别: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中各矩形之间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中各矩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一定的间隔;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而条形图是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要点三、频数分布折线图频数分布折线图的制作一般都是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得到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再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直方图最左及最右两边各取一个,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最后再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频数分布折线图.【典型例题】类型一、组距、频数与频数分布表的概念1. (1)对某班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90~99分的人数有10名,这一分数段的频数为_____.(2)有60个数据,其中最小值为140,最大值为186,若取组距为5,则应该分的组数是________.【答案】(1)10 (2)10.【解析】解:(1)利用频数的定义进行分析;(2)利用组数的计算方法求解.【总结升华】组数的确定方法是,设数据总数目为n,一般地,当n≤50时,则分为5~8组;当50≤n<100.则分为8~12组较为合适,组数等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除以组距所得商的整数部分加1.举一反三:【变式】(2015•大庆模拟)将100个数据分成①~⑧组,如下表所示:组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频数 4 8 12 24 18 7 3那么第④组的频率为()A.24 B.26 C.0.24 D.0.26【答案】C.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第④组的频数为100﹣(4+8+12+24+18+7+3)=24,其频率为24:100=0.24.类型二、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2.(2015•黄石)九年级(3)班共有50名同学,如图是该班一次体育模拟测试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满分为30分,成绩均为整数).若将不低于23分的成绩评为合格,则该班此次成绩达到合格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思路点拨】利用合格的人数即50﹣4=46人,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得.【答案】92%.【解析】解:该班此次成绩达到合格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100%=92%.故答案是:92%.【总结升华】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描述369923 例1】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是某校九年级部分男生做俯卧撑的成绩(次数)进行整理后,分成五组,画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从左到右前4个小组的频率分别是0.05,0.15,0.25,0.30,第五小组的频数为25,若合格成绩为20,那么此次统计的样本容量和本次测试的合格率分别是().A.100,55% B.100,80% C.75,55% D.75,80%【答案】B.类型三、频数分布折线图3.抽样检查40个工件的长度,收集到如下一组数据(单位:cm):23.26 23.27 23.52 23.51 23.43 23.42 23.54 23.55 23.6623.67 23.31 23.30 23.27 23.28 23.41 23.40 23.55 23.5623.44 23.43 23.38 23.39 23.63 23.64 23.54 23.56 23.4623.44 23.48 23.46 23.50 23.53 23.55 23.46 23.44 23.4523.47 23.49 23.50 23.46试列出这组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圈.【思路点拨】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画频数折线图时,折线图的两个端点要与横轴相交,其方法是在直方图的左右两边各延伸一个假想组,并将频数折线两端连接到轴两端假想组的组中点,就形成了频数折线图.【答案与解析】解:列频数分布表如下:根据上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连接各小长方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及横轴上距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的两个频数为0的点得到频数折线图(如图所示).【总结升华】本例分组采用了“每组端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即第一组的起点比数据的最小值再小一点的方法.体会这种分组方法的优势,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类型四、综合应用4. 低碳发展是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理念,近期,某区与某技术支持单位合作,组织策划了该区“低碳先锋行动”,开展低碳测量和排行活动,根据调查数据制作了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均含最小值,不含有最大值)和扇形统计图,下图中从左到右各长方形的高度之比为2:8:9:7:3:1.(1)已知碳排放值5≤x<7(千克/平方米·月)的单位有16个,则此次行动共调查了________个单位;(2)在图②中,碳排放值5≤x<7(千克/平方米·月)部分的圆心角为_________度;(3)小明把图①中碳排放值1≤x<2的都看成1.5,碳排放值2≤x<3的都看成2.5,依此类推,若每个被检查单位的建筑面积均为10000平方米,则按小明的办法,可估算碳排放值x≥4(千克/平方米·月)的被检单位一个月的碳排放总值约为________吨.【思路点拨】(1)先算出碳排放值在5≤x<7范围内所对应的比例,再求一共调查了多少个单位;(2)由碳排放值在5≤x<7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可计算出圆心角度数;(3)先计算碳排放值4≤x<5的单位、碳排放值5≤x<6的单位,碳排放值6≤x<7的单位个数,再算出碳排放值x≥4(千克/平方米·月)的被检单位一个月的碳排放总值.【答案与解析】解:(1)16÷430=120(个),故填120;(2)4÷30×360°=48°,故填48;(3)碳排放值x≥4(千克/平方米·月)的被检单位是第4,5,6组,分别有28个、12个、4个单位,10000×(28×4.5+12×5.5+4×6.5)÷1000=10×(126+66+26)=2180(吨).所以,碳排放值x≥4(千克/平方米·月)的被检单位一个月的碳排放总值约为2180吨.【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直方图提供的信息转化为频数分布表.这种“转化”过程对解题大有帮助,值得学习和借鉴.举一反三:【变式】 (山东德州)2011年5月9日至14日,德州市订共有35000余名学生参加中考体育测试,为了了解九年级男生立定跳远的成绩,从某校随机抽取了50名男生的测试成绩,根据测试评分标准,将他们的得分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分别用A、B、C、D表示)四个等级进行统计,并绘制成下面的扇形图和统计表:请你根据以上图表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m=________,n=________,x=________,y=________;(2)在扇形图中,C等级所对应的圆心角是________度;(3)如果该校九年级共有500名男生参加了立定跳远测试,那么请你估计这些男生成绩等级达到优秀和良好的共有多少人?【答案】解:(1)20,8,0.4,0.16; (2)57.6;(3)由上表可知达到优秀和良好的共有19+20=39(人),500×3939050(人).初中奥数题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如果a,b都代表有理数,并且a+b=0,那么 ( )A.a,b都是0 B.a,b之一是0C.a,b互为相反数 D.a,b互为倒数2.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是单项式B.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C.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和是多项式D.整式与整式的和是整式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有最小的自然数 B.没有最小的正有理数C.没有最大的负整数 D.没有最大的非负数4.如果a,b代表有理数,并且a+b的值大于a-b的值,那么 ( )A.a,b同号 B.a,b异号 C.a>0 D.b>05.大于-π并且不是自然数的整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无数个6.有四种说法:甲.正数的平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乙.正数的立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丙.负数的平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丁.负数的立方不一定大于它本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2)》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并能运用直方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等基本图表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表绘制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对直方图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能运用直方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以及如何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直方图的绘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绘制直方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方图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动画、练习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直方图解决。
3.直方图绘制软件:准备直方图绘制软件,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调查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表表示这些数据。
通过分析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的局限性,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方图进行分析。
如:某地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某商品的质量分布情况等。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并学会绘制直方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分为多少组呢?
2. 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
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最 。大值 最小值
若取组距为4,则有
组距
28 4
7
即分为7组。
(注意:1、对数据分组时,可以先确定组距,再根据组距确定组数,也可以先确定组数,
再根据组数确定组距;
2、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
由于身高数据具有连续性,因此我们应采用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
155 165 155 156 148 168 155 170 158 150 155 153 159 160 153 156 160 159 150 156 161 160 162 156 150 155 145 155 166 149 160 145 142 154 165 142 156 156 145 163 165 155 164 160 155 170 165 156 145 142 156 162 162 160 150
142≤x<146 146≤x<150
150≤x<154
154≤x<158 158≤x<162 162≤x<166
7
对落在各个小
2
组内的数据进 行累计,得到
6
各个小组内的
17
数据的个数
10
(叫做频 数).
9
166≤x≤170
4
问题4 频数分布表中,哪些小组人数较多,可以从哪个身高范围选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身高在 154≤x<158 ,158≤x<162 ,162≤x<166 三个组 的人数最多,一共17+10+9=36(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4cm至166cm(不含166cm) 的同学中挑选参加比赛的同学。
分组后,如何整理数据?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3. 列频数分布表
142≤x<146
7
146≤x<150
2
150≤x<154
6
154≤x<158
17158≤x<162 Nhomakorabea10
162≤x<166
9
166≤x≤170
4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数据分组时,对数据 要遵循“不重不漏” 的原则,一般采用 “上限不在内”,但 最后一个范围一定要 注意包涵上限。
155 170 165 156 145 142 156 162 162 160 150
思考:
上面对数据进行分组时,组距取4,把数据分成7组。
如果组距为(
),那么数据将被分成(
)组也可选出需要的36
名同学。
155 165 155 156 148 168 155 170 158 150 155 153 159 160 153 156 160 159 150 156 161 160 162 156 150 155 145 155 166 149 160 145 142 154 165 142 156 156 145 163 165 155 164 160 155 170 165 156 145 142 156 162 162 160 150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同学参加呢?
要求:挑选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参加比赛,即要使所选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
想一想:要想达到上述要求,我们需弄清什么?
首先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同学比较多,而哪些身高范围 的同学比较少。
其次,我们应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进行整理。
想一想:如何进行分组整理数据呢?
162 156 150 155 145 155 166 149 160 145 142
154 165 142 156 156 145 163 165 155 164 160
155 170 165 156 145 142 156 162 162 160 150
问题2 在求出了变化范围的数据中,多少厘米分作一组合适呢?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①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数的比值;
②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因此长方形的面积表示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
155 165 155 156 148 168 155 170 158 150 155 153 159 160 153 156 160 159 150 156 161 160 162 156 150 155 145 155 166 149 160 145 142 154 165 142 156 156 145 163 165 155 164 160 155 170 165 156 145 142 156 162 162 160 150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直方图
温故知新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具有准确、系统、条理、方便阅读、便于计算等优 点, 但缺少直观,不易看清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条形图 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155 165 155 156 148 168 155 170 158 150 155
153 159 160 153 156 160 159 150 156 161 160
162 156 150 155 145 155 166 149 160 145 142
154 165 142 156 156 145 163 165 155 164 160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扇形图
扇形图用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比,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 于总数的大小,一般不能直接判断出每组数的绝对大小;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折线图
折线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可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可 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学海无涯
问题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1)班准备从 55名 同学中挑选身高相差不多的36 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 55 名同学的 身高(单位:cm)如下:
问题1 所有身高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 170
最小值: 142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170 - 142 = 28
155 165 155 156 148 168 155 170 158 150 155
153 159 160 153 156 160 159 150 156 161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