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症状与防控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蹄疫的治疗方案与防控策略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复杂,病原多型易变,破坏力极大,能形成大范围流行,被国际兽疫局(OIE )列为 A 类动物疫病之首,可使乳、肉和其他畜产品大减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应值得重视和加强防治。我国也将其列为第一类传染病之首,对养猪业、国际贸易危害极大。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极易变异,迄今为止共发现7 个血清型,即O、A、C(称欧洲型)及SAT1、SAT2、SAT3 (南非1、2、3 型,称非洲型)和AsiaⅠ(亚洲Ⅰ型,称亚洲型),其中O 型和A 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但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区分。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亚型,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间也只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如果给畜群注射过有效疫苗,之后1-2 月内又有口蹄疫发生和流行,就可疑是另一型或亚型致病。

2.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3 天,但个别可拖延至12天。病猪经常挤于猪栏角落阴暗处,全身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卧地不起、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0 ℃~41 ℃,强行驱赶时起立困难,站立不稳、跛行明显,常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声。病猪常在鼻镜上缘、蹄冠、蹄踵、蹄叉和副蹄等处出现水疱和溃疡,发病严重的患猪口腔和舌面也出现水疱和溃疡。抵抗力强的患猪,精神状况正常,四肢、蹄冠起水疱仍只出现轻度跛行,鼻镜出现水疱仍能正常采食,有时只是一只蹄出现水疱,较难判断。若猪群较为拥挤或人为强行驱赶走动,患猪一般会在发病2~4 天后蹄匣脱落、鲜血淋漓。若处置及时、合理,可有效防止蹄匣脱落和感染,一般在10 天左右可愈合。母猪高烧可致流产;哺乳母猪可见乳区有白色水疱和溃疡。成年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5%,但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多数因患病后护理不善、走不动而饿死、渴死,偶尔也发生心肌炎而死亡。

初生仔猪通常突然发病,出现角弓反张、口吐白沫、倒地四肢划动,呈急性胃肠炎或心肌炎症状而衰竭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口腔及鼻盘有水疱和糜烂,出现蹄、脚破损疼痛,跪行。在非疫区,哺乳仔猪死亡率非常高,周龄以下可达100%,2 周龄以上及保育阶段为40%~80%。

2.2 病理变化

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心肌和骨骼肌病变。心内膜点状出血,心肌色淡,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纹或斑点,形似虎斑,称为“虎斑心”;骨骼肌,特别是腿部肌肉多发现玻璃样、蜡样变性坏死;部分患猪胃、大肠、小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咽喉、气管、支气管、胃黏膜有时可见烂斑和溃疡。

3 口蹄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

3.1.1 初步诊断可根据疾病发生经过、流行性传播特点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主要特点: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2 周龄以下哺乳仔猪多整窝死亡;②病变部位在蹄、口鼻、口腔黏膜、乳头皮肤,特征为

出现水疱和糜烂;③急性死亡仔猪可见虎斑心。

3.1.2 血清学诊断我国《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指定的方法有中和试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非结构蛋白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抗体水平,进行追溯性诊断、病毒定型和区分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等。

3.1.3 病原学诊断应在国家许可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样本以病猪未破裂的水疱皮和水疱液为最好。采集部位可用清水清洗,切忌使用酒精、碘酒等消毒剂消毒、擦拭。临床健康但怀疑带毒的动物可在扑杀后采集淋巴结、脊髓、肌肉等组织样品作为检测材料。

3.2 鉴别诊断

猪口蹄疫的诊断需与其他3 种水疱性传染病(水疱性口炎、水疱病、水疱疹)及猪痘相区别,临床鉴别要点如下,确诊需做病原学诊断。

(1 )水疱性口炎多见于夏季和秋初,常在一定地区散发,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低;口蹄疫一般冬、春较为寒冷的季节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水疱性口炎病猪的水疱液肌肉接种牛不发病,而口蹄疫水疱液肌肉接种牛发病;水疱性口炎病猪的水疱液接种马发病,而口蹄疫水疱液接种马不发病。我国境内尚未发现水疱性口炎。

(2)水疱病病猪和口蹄疫病猪的水疱液等病料分别接种1~2 日龄和7~9 日龄乳小鼠,口蹄疫病料能使两组小鼠均死亡,水疱病病料只能致1~2 日龄乳小鼠死亡。

(3 )水疱疹只发生于猪,其水疱液接种小鼠及其他动物均不发病。

(4 )猪痘痘疹出现部位及特征与口蹄疫不同。痘疹出现在躯干的下腹部和肢内侧及背部或体侧部等部位,刚开始为深红色硬结节,呈孤立的圆形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平整,与周围界限清楚,未见到水疱即形成脓疱,并结成棕黄色的痂。

4 口蹄疫的传播

病猪和潜伏期带毒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出现前即开始大量排毒,水疱皮、水疱液、乳汁、尿液、唾液、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最强,呼出的空气、精液、分泌物、流产时的羊水都含有大量病毒,病愈动物带毒期2~3 个月。健康猪直接接触病猪,或接触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和污染饲料等都可感染发病。高湿和低温利于口蹄疫远距离空气传播。对于大规模养猪,口蹄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5 发生猪口蹄疫时的控制策略

口蹄疫疫情的控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封锁,小范围隔离、扑杀处理。猪场发生口蹄疫或疑似口蹄疫时,必须按“早、快、严、小”原则,采取得力紧急措施,尽快将口蹄疫消灭在萌芽状态。

5.1免疫

使用O 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O型合成肽疫苗是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在体外人工合成含有口蹄疫病毒主要抗原位点的多肽,并连接人工合成的可激活辅助性T 细胞的短肽,以此作为免疫原,加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或高效浓缩苗进行免疫注射。种公、母猪接种3 头份/次。种公猪每年接种 3 次,每 4 个月 1 次。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间隔30 天免疫两次。种母猪分别在配种前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 次,以使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达到较高水平,确保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对口蹄疫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为防止母猪因注射疫苗产生应激,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等抗应激药物。仔猪可在断奶后60~70 日龄注射1~2 头份,105~115 日龄再注射2 头份,商品猪出栏前25~30 天再免疫2 头份,预防运输途中或在屠宰场感染发病。试验表明,母猪1年免疫3 次,仔猪经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保护其到60~84 日龄。如果仔猪在40~45 日龄免疫甚至更早,会使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快速下降,免疫效果不甚理想。

治疗方案:

预防:使用碘制剂的消毒药1:100全群消毒,每天消毒两次

使用生石灰给养殖场周围消毒

对于没发病的猪群及时隔离

处于潜在感染的猪群使用多抗免肽做紧急预防

治疗: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水泡破溃处可结痂。每瓶100kg体重配合核酸肽连续注射2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