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7页)

合集下载

榆阳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榆阳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榆阳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榆林市榆阳区统计局(2017年2月)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寻求突破,在逆势中稳定增长,确保了全区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02.0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26.18亿元,增长11.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年全区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0.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7%。

农作物播种面积82.5万亩,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67.16万亩,较上年增加0.12万亩;蔬菜作物5.5万亩,增长57%;油料作物0.63万亩,增长40%。

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斤。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9.5万亩,其中,樟子松基地造林2.5万亩,德贷沙地治理项目造林1万亩,资源开采企业造林1万亩,栽植大扁杏、核桃和山地苹果1.3万亩,长柄扁桃基地造林0.5万亩,森林植被恢复造林0.8万亩,完成其他造林2.4万亩;灌木平茬1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义务植树201.3万株。

全年羊子饲养量227.3万只,比上年增长0.4%,其中:存栏140.3万只,出栏87万只;生猪饲养量102.5万头,增长1%,其中:存栏38.5万头,出栏64万头;牛饲养量5万头,增长6.4%;家禽饲养量202.4万只,下降1.3%;肉类总产量6.1万吨,与上年持平。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1亿元。

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2处,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基本农田建设0.93万亩,营造水保林6.3万亩,种草6.1万亩;新建淤地坝5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32平方公里。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9万千瓦。

全年机耕作业面积70万亩,机播作业面积60万亩,机收作业面积15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31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92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314台(件),推广各类农机具6000台(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

青海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青海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平稳,社会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农业方面,2024年该省农作物总产量达到5513.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4.7%。

其中,粮食产量为2522.1万吨,增长5.2%;油料产量为177.5万吨,增长3.7%。

畜牧业方面,全省牲畜存栏量为5944.4万头只,增长1.2%。

渔业方面,渔业总产量为3.7万吨,增长7.2%。

工业方面,2024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增长19.3%;其次是制造业,增长17.7%。

2024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家,全年累计达到2155家。

能源产业方面,全省开发瓦斯井19口,产气量达到2264万立方米。

交通运输方面,青海省全年公路完成货运量为406万吨,增长1.9%。

铁路完成货运量为283万吨,增长18.7%。

民航方面,青海省民航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为16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方面,2024年青海省基础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81.2万名学生,比上年增长4.8%。

医疗卫生方面,全省共投入7241万元用于恶性肿瘤防控和艾滋病防控工作。

文化体育方面,全省共办各类专业艺术团589个,开展各种艺术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举办了青海湖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羊王系列赛等体育赛事。

该年青海省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天然草场恢复建设方面完成投资达到9500万元。

水利方面,全省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25.4亿元,治超市场流转3000平方公里。

总之,2024年青海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提升。

此外,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宜昌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昌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昌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宜昌市统计局2009年,宜昌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2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0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685.95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6亿元,增长14.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7:32.9变化为12.1:55.1:32.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0815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9年,全市区域财政总收入完成2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94亿元,增长24.1%。

分区域看,县市收入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县市收入增长30.5%;分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分别增长5.2%、9.2%、14.8%,资源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税种增长幅度超过50%。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56.46亿元,增长48.6%。

全年物价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运行态势。

200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3%。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8%。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4%,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5%;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4%。

2009年,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8.2万人。

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8.9万人。

支持15万名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

扶持6500人实现创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二、农业农业丰产丰收。

迪庆州2010年统计公报

迪庆州2010年统计公报

迪庆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迪庆藏族自治州统计局2011年2月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增投资、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快发展、上水平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了大灾之年农业保增长,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社会消费需求旺盛,金融市场运行良好,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有序、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测算,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7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9.5%,二季度增长17.9%,三季度增长12.7%,四季度增长23.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6.7%,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3.8%,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29.51亿元,增长24.5%,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7.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9.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5.76亿元,增长20.0%,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23.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4.5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31.1%,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24.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4.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长18.5%,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8.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9.5个百分点。

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20051元(总人口为年平均人口),比上年增加3211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43%。

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0.9:37.6:51.5调整为9.5:38.3:52.2,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三二一结构得到进一步稳固。

二、农业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187万元,按现价计算,比去年增长6.75%;其中,农业产值为53310万元,增长6.37%,林业产值15416万元,增长5.22 %,牧业产值35950万元,增长8.0%,渔业产值2197万元,增长9.80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314万元,增长6.05 %。

海东地区2006--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东地区2006--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7%。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年末汽车拥有量1.95万辆,比上年增长8.3%。汽车客运量1179万人,增长5.1%,旅客周转量45954万人公里,增长5.5%;汽车货运量1102万吨,增长4.6%,货物周转量62947万吨公里,增长5.1%。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7公里。
2007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和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这两大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全区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总量突破100亿大关。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93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4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8.97%、38.15%、42.88%转变为19.81%、37.58%、42.61%。
八、教育和科技
全区各类学校1358所,在校学生28.12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73所,招生人数37413,在校学生110388人,比上年减少433人;农职业中学7所,招生人数4612 ,在校学生7590人,比上年增加2470人;小学1150所,招生人数25220人,在校学生141853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862人;幼儿园24所,招生19330人,在园幼儿205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湘西自治州上下按照“542”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抓投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平稳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湘西自治州实现生产总值457.0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6.8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231.2亿元,增长10.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508元,增长7.5%。

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5.1∶34.3∶50.6。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7.4%。

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31.7%和60.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27.6%,占生产总值的3.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03.9亿元,增长8.5%,占生产总值的66.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2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农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4.2%;林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6.6%;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4.3%;渔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4.4%。

全州粮食播种面积1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油料种植面积6.1万公顷,增长2.0%;蔬菜种植面积6.2万公顷,增长4.1 %。

全州粮食总产量84.31万吨,比上年增长2.2%;蔬菜产量75.7万吨,增长2.8%;油料产量9.0万吨,增长2.4%;茶叶产量0.21万吨,增长14.5%;猪肉产量7.99万吨,增长3.5%;水产品产量2.15万吨,增长2.4%。

烤烟产量2.6万吨,下降26.5%。

全州特色农业种植面积240万亩,全州共创建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77个,示范基地5万亩。

完成以早蜜�崭涛�主的品种改良面积2.7万亩,实施柑桔低产园改造面积8.8万亩。

鄂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闻作者:新闻来源:日期:2011-4-2 9:13:49浏览次数:28432010年,鄂州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变后危机时期为发展机遇期,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两个率先”,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加速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以及2010年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总量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5.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全市经济连续4年以15%以上的增长率快速、稳健运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45亿元,增长5.2%。

第二产业增加值231.35亿元,增长21.2%。

第三产业增加值112.49亿元,增长9.0%。

三次产业结构为13.0:58.5:28.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9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5603美元,增长28.2%。

劳动和就业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475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17人。

新增个体工商户5357户,带动就业11407人。

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889万元,扶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311家。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63.1万人,比上年增长0.64%,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0.92万人,第二产业20.24万人,第三产业21.94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全省目标控制数。

农业和城乡一体化2010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8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29.67亿元,增长0.9%;林业产值1.18亿元,增长65.3%;畜牧业产值20.86亿元,增长8.4%;渔业产值37.37亿元,增长8.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5亿元,增长6.0%。

200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2001年)2000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环境趋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进一步显现的机遇,开拓前进,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好转,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12.4%。

“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89.03亿元,年均增长13.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8454元提高到2000年的16238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0.2:47.6:42.2调整为6.7:44.3:49.0,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降转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扭转了前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

价格总水平转稳,反映了市场需求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见附表)。

劳动就业规模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城镇职工199万人,下降3.8%;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6万人,下降1.1%。

城镇失业人员数16.16万人,增长21.5%。

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数6.20万人,增长19.2%;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7.21万人,增长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架林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7页)神农架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神农架林区统计局(2009年2月27日)2008年,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护与发展全局,坚持十六字建设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六个更加注重”,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681万元,同比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0万元,同比增长20.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220万元,同比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7.8:45.8调整为15.1:39.8:45.1。

人均GDP为9917元,同比增长14.0%。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63305万元,同比增长8.0%。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

一是种植业平稳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78亩,同比基本持平,总产量达20385吨,同比增长0.4%;油料产量382吨,同比增长25.2%;蔬菜产量34935吨,同比增长0.8%;茶叶产量77.4吨,同比下降15.7%;烟叶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28.9%。

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059人次,是上年的3.3倍。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技创新继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

2008年,全区各项科学技术支出1608万元;全年实施区级科技项目16项。

其中可持续发展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5项;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示范3项;科技合作与开发研究4项;科技成果推广4项。

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得到加强,2008年全区申报专利35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件,外观设计29件,授权专利26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08年,全区共有学校38所,在校学生8837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小学学生实现了“零辍学”率;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75%,小学毕业升初中的直升率达90.6%。

教育“两基”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书本费“人人免”。

2008年资助大学生129名。

2008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达77.6%。

十、文化、卫生、体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2008年,全区共有艺术剧团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2个,图书馆1个,公共藏书量达3.88万册。

2008年,《炎帝神农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零的突破。

收集地上重要文物6件。

《玉皇阁》等8处文物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0处,全面完成古盐道考察工作。

收集、整理、出版了《神农架歌曲选》,收录歌曲125首。

开展了“知区情、重礼仪、唱山歌”、“迎新春,送戏下乡活动”等一系列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

神农架夕阳红健身队参加省首届“湖北省中老年舞蹈服饰表演大赛”,《神农架梆鼓》荣获银奖。

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2008年,全区共有体育中心1个,有10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安装全民健身路径3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培训体育裁判150余人。

2008年,组队参加了“华普杯”2008年湖北省青少年田径竞赛以及2008年湖北省青少年武术年度比赛,一名运动员被评为全省武术新苗奖。

开展了“迎奥运、庆五一万米长跑活动”、“移动杯”老年干部运动会、“信合杯”男子篮球比赛。

广播电视发展继续加快。

2008年,全区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26座。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44.5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44%。

全区电视覆盖率达94.0%,电视覆盖人口达7.4万人;广播覆盖率为44.6%,广播覆盖人口为3.5万人。

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垄上行》栏目受到全省通报表彰。

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2008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1人;全区村级卫生组织57个,医疗卫生机构覆盖全区87%的行政村。

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4张。

2008年,全区农民自愿参合率达到95.3%。

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总数比2007年下降16.17%。

2008年,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8.29%,孕产妇死亡率为零。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控制在8.57‰。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人口出生保持稳定增长。

2008年,全区总人口为80350人。

其中:男性人口为43217人,女性人口为37133人,男女性别比为53.8:46.2;全区共出生763人,出生率为9.5‰;死亡403人,死亡率为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

全区18岁以下11914人;18-35岁之间的24391人;35-60岁之间30708人;60岁以上13337人。

劳动就业成效显著,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人,其中“4050”人员101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大专技校毕业就业18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25人。

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223人,创业培训106人,城镇登记其他人员培训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35人,职业技能鉴定1858人。

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5%,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结案率100%;清欠农民工工资64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4元,同比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同比增长16.8%。

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消费也保持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18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138元,分别比同期增长6.1%、16.2%。

全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9平方米,分别比同期增加0.2平方米、0.6平方米。

职工工资总额快速增长。

2008年,全区在岗职工9129人,同比增长3.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331万元,同比增长39.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698元,同比增长33.8%;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387元,同比增长33.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8年,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38户4128人,人均补助100.43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07户、4362人,人均补助40.24元。

农村“五保”对象913人,其中:分散供养653(含寄养266人,独立生活387人)人,集中供养260人。

城镇低保对象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城镇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3826人。

2008年,全区参加社会保险单位512个,养老保险参保13681人,失业保险参保4652人,医疗保险参保18028人,工伤保险8170人,生育保险参保3160人,实施大病医疗救助307人,资助农村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定补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417人。

十三、安全生产2008年,全区安全生产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2起,同比下降6起,下降10.3%;死亡8人,同比增加1人,同比增长14.3%;受伤36人,同比下降2人,下降5.3%;直接经济损失76.63万元,同比下降3.9%。

十四、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有了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规划工作有了新突破。

2008年,完成《松柏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及功能结构为“两带八轴,五大片区”的松柏镇滨河新区修建详细规划。

二是投资2200多万元,新建松柏水厂,完成全长8000多米的主管道开挖、安装、恢复供水工程建设,城区管网得到更新,城区居民用水得到改善。

三是切实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实行了全天候清扫保洁,实现了“四个一样”,环卫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87.8%。

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2个。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区级保护区1个。

保护区总面积76879.7公顷,保护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23.6%。

一是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有98个工业源、197个生活源、414个农业源。

709个普查对象废水排放总量196.6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3.11吨,烟尘排放总量152.06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9.34吨。

二是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松柏饮用水源进行了4次监测,监测结果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确保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节能降耗工作成绩显著。

2008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9.5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全区万元GDP能耗1.5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降低率4.61%。

注:本公报劳动工资、能源消耗和医疗卫生为上报数,以省审定反馈为准,如有变化,再另行公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