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探微
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清新自然的风格。
谢朓的诗有着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就像山间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他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色,而且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比如说他写“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你看啊,傍晚的彩霞就像锦缎一样铺散开来,清澈的江水安静得如同白色的绸带。
他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把那种傍晚江天的美景给勾勒出来了,画面感超强,就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在你眼前展开。
这种描写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清新脱俗,让人一看就仿佛置身于那片美景之中。
二、声律和谐。
谢朓在诗歌的声律方面可是有着很大的贡献呢。
他就像一个音乐大师在摆弄音符一样摆弄诗歌的韵律。
在他的诗里,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读他的诗啊,就像听一首优美的曲子,朗朗上口。
他对声律的讲究,为后来唐代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他的诗比作一栋房子,那声律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稳稳当当的,让整座“房子”既美观又牢固。
比如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读起来平仄错落有致,有一种节奏感,就像你走路的时候,脚步有规律地一左一右,非常协调。
三、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朓很擅长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色描写当中。
他可不是干巴巴地写景或者直白地抒情。
他会让景和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他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写的诗,景色中就会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他写的山水就好像和他一样有着心事。
像“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样的句子,表面上是在写鱼儿嬉戏让荷叶晃动,鸟儿飞散使得花朵飘落,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就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情绪在里面,也许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许是对宁静生活中隐藏着的不安的一种暗示。
他就这么巧妙地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景色描写背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就像捉迷藏一样,很有趣味。
四、语言的锤炼。
谢朓对诗歌语言的锤炼那可是相当用心的。
他的用词非常精准,就像一个神射手,每一箭都能射中靶心。
他不会用那些冗长、繁杂的词汇,而是挑选最简洁、最富有表现力的字。
试论谢眺诗歌的力量之美(一)

试论谢眺诗歌的力量之美(一)论文关键词:谢用比诗歌风格刚劲清新论文摘要:谢肌虽然生活在偏安江左的齐代,但其诗歌仍有感情高充、骨气劲健的一面。
钟惺称赞其:“灵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气,俊慧之舌,一时无对。
”(《古诗归》卷十三);施补华有言:“谢玄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虽不如魏、晋诸贤之厚,然较之阴铿、何逊、徐陵、皮信,骨干坚强多矣。
”(《观佣说诗》)他认为谢诗虽不逮魏晋,但仍以“骨干坚强”突出于阴、何之流;沈约亦给了“思逐风云上”的评价,而且《诗品》也认可奇章秀句之“警道”,因此,有必要对谢诗爽朗显豁、刚健有力的表现内容予以重视。
对于谢诗风格,人们常常强调其清新、明丽的一面,正是由以上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其实,论者们往往从先人之见出发,在谢跳经营清丽圆润诗风时,忽视了其“清”的总体风格统摄之下的力量之美的因素,不过,已有诗评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谢跳虽然生活在偏安江左的齐代,但其诗歌仍有感情高亢、骨气劲健的一面。
钟惺称赞其“灵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气,俊慧之舌,一时无对”(《古诗归》卷十三);潘德舆指出玄晖之“隽骨”与鲍明远之“逸气”同为“六朝健者”(《养一斋诗话》);施补华有言:“谢玄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虽不如魏、晋诸贤之厚,然较之阴铿、何逊、徐陵、庚信,骨干坚强多矣。
”(《晚佣说诗》)他认为谢诗虽不逮魏晋,但仍以“骨干坚强”突出于阴、何之流,沈约亦给了“思逐风云上”的评价,而且《诗品》也认可奇章秀句之“警遒”,因此,有必要对谢诗爽朗显豁、刚健有力的表现内容予以重视。
李白称道,所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跳楼别校书叔云》),正好把建安与小谢并提,钟嵘《诗品》评谢眺之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风格与建安风骨有直接的承传关系,由此看,李白所谓的“清发”,不仅仅指清新自然,还包含峻拔的意义。
谢跳在永明初年“奉护军亡命”所作的((七夕赋》中曾说过:“君王壮思风飞,冲情云上。
”这与其说是对别人的颂美,毋宁说是夫子自道式的自我期许。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

南朝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那么谢朓山水诗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谢朓山水诗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
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
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谢朓诗歌代表作谢朓是是中国南齐时期的文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因曾经担任安徽宣城的太守、尚书礼部郎,所以世人也称呼谢朓为“谢宣城”,齐东永元年间,遭到安王的陷害入狱而死。
谢朓年少的时候便文采非凡,《南齐书》中称谢朓是“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谢朓楼还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曾经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声调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的问题,开创了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
简述谢眺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谢眺诗歌的艺术特色
谢眺(813~858),号宋慈韵,字子文,梁州梅州人,唐末五代诗人,谢宣城的慈母。
谢眺的诗歌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一是唐末随着安史之乱而到达的“困顿与变幻”的社会时期,二是宋朝以旧社会文化复兴为主的社会时期。
她的诗歌表现出丰富的“凄美愁思”,具有重拾过去的浪漫情怀,追求她的家乡的可爱的特点。
谢眺的诗歌充满着沧桑与变幻,充分展示出古代名家诗歌以及唐宋之际后期“凄美愁思”的文学精神。
她的诗歌富有了唐代珊瑚台宫廷佳话般优雅美感,放射出杨炯、韩愈、柳宗元式的博大精深情怀,用诗歌在深沉凄美中唤起落魄满目的变革时代底蕴,以新的形式体现了一种古代的精神。
谢眺的诗歌多表达思乡情怀,表达的是一种厚重的怀旧情怀,而不是一种渴望回归的愿望,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原始的心境,一种淳厚的情怀。
这种思乡情怀在诗歌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常出现在形象充沛的描写中,把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真切地感受到谢眺的诗歌中原始地情谊,以及对母乡的眷恋。
对于谢眺的诗歌,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对仪式礼乐的运用,而这一特色也反映出她作品中的文传素养和文学水准的深厚基础。
思乡的诗句常常有丰富的礼仪元素,礼仪的形式有很多,有令人改良自己的礼节,有凝结祭拜的礼仪,有崇拜宗教的礼仪,有婉转寻找亲者的礼仪,体现了谢眺对传统诗歌的充分运用。
总之,谢眺的诗歌艺术具有重拾过去的浪漫情怀,追求她的家乡
可爱的特点,充满沧桑与变幻,充分展示出历史要求的凄美愁思,表达思乡情怀,运用仪式礼乐,为唐宋之际后期艺术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谢脁山水诗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

论谢脁山水诗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卞波【摘要】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虽数量不多,但艺术上融情入景、清秀自然、音律和谐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开启唐代的诗风,发展格律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融情入景;清秀自然;音律和谐;永明体【作者】卞波【作者单位】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徐州,2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谢朓在南朝的动乱中度过他仅36岁的一生,留下了141篇五言诗、3篇四言诗和1篇杂言诗,和沈约等人共同开创了“永明体”诗歌。
谢朓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融情入景、清秀自然、音律和谐的艺术创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对开启唐代诗风、发展格律诗,更是功不可没。
谢朓山水诗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山水诗发展到南朝,已经初具规模,但多数诗歌描写的是纯粹的奇山异水。
晋、宋之际著名诗人谢灵运几乎游遍了东南的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描写山水的诗歌。
但他的诗歌却未摆脱玄言的影响,在山水描写中加入了枯燥的玄理,力求从山水中悟出理趣的东西。
虽然景物刻画精工,但诗歌却因缺乏真挚的感情,而缺少了灵气。
谢朓则在谢灵运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
他在描写山水景物时,往往寄情于山水之中,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风格,从而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齐永明九年(公元491年),谢朓担任随王府的文学,并和随王肖子隆一起赴荆州,受到了随王的重用。
但由于长史王秀之在齐武帝面前诋毁谢朓,齐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秋,谢朓遂被召回京都。
他异常悲愤,于是写下了《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一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对谢朓的诗歌评价

对谢朓的诗歌评价谢朓,这位南朝的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独特而璀璨的一笔。
谢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新自然。
他就像是一位拿着画笔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画卷。
比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两句诗简直绝了。
你看啊,傍晚时分,那剩余的晚霞就像锦缎一样铺散开来,而澄澈的江水呢,平静得如同洁白的绸缎。
这种描写,就好像把我们直接拉到了那个场景面前,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那绚丽的晚霞和宁静的江水,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简单又直白地把那种美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的诗在结构上也很精巧。
就像是精心搭建的积木城堡,每一块都恰到好处地放在该放的位置。
他的诗歌往往起承转合十分自然,不会让你觉得突兀。
从描写眼前的景色开始,然后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或者思绪,就像带着读者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园林里游览,一步一景,最后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到他想要表达的意境里去了。
在情感表达方面,谢朓也是很含蓄内敛的。
他不会像一些诗人那样大喊大叫地把自己的情感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他更像是把情感藏在心底,然后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让情感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渗透出来。
例如他在一些诗中表达自己仕途上的不得志,不是直接抱怨官场黑暗或者自己多么委屈,而是通过描写自己在山水间的孤独感,让读者去体会他内心的那种失落。
而且谢朓对诗歌的韵律把握得相当好。
读他的诗就像听一首优美的曲子,平仄相间,音韵和谐。
那些诗句就像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美妙的乐章。
这使得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顺口,就好像这些诗句自己就会往你的嘴里跑一样。
谢朓的诗歌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李白就特别喜欢谢朓,还经常在自己的诗里提到他。
谢朓的清新诗风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后世的诗歌花园里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让他们看到了诗歌除了可以雄浑壮阔,还可以如此清新俊逸、淡雅自然。
不过呢,谢朓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毕竟是南朝时期的诗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局限于描写山水和个人的小情小调。
清新澄净丽而不秾谢胱五言山水诗佳句特色赏析 (1)

清新澄净,丽而不秾——谢胱五言山水诗佳句特色赏析-国学教育论文清新澄净,丽而不秾——谢胱五言山水诗佳句特色赏析杨花[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摘要: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著名文士,出身望族,“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诗才出众,情感细腻敏锐。
在王权交替更迭的复杂政治环境中,谢朓寄情于山水,在任职期间创造出诸多清丽圆转、明亮可爱的五言诗句,成为继山水名家谢灵运与鲍照之后成就最高的南朝诗人,诗作风格影响到其后的梁、陈、隋、唐等各时期一大批文人的诗歌创作。
本文对谢胱五言山水佳句所塑造的“清新澄净,丽而不裱”的境界进行探讨。
关键词:谢朓五言山水诗清新澄净丽而不秾南朝齐钟嵘在著《诗品》时,将谢朓列入了中品,认为稍逊于上品诸人,但对其诗中部分章、句的评价相当之高,给予其诗的评价为“一章之中,自有玉石。
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
笔者在阅读《谢宣城集校注》一书时,随手摘录了自己欣赏的一些山水五言诗佳句,在重读这些佳句时,被其中所营造的“清新澄净,丽而不秾”的境界深深地吸引,于是本文在简单介绍其山水诗创作的相关情况后,结合对此类诗句的鉴赏,详细分析了这一境界在其诗中的具体表现。
一、玄晖山水诗创作情况自南朝宋谢灵运将自然山水之美引入诗歌中后,南朝诗人对这一题材进行了诸多的尝试。
玄晖开始山水诗歌的创作,便缘起于谢灵运。
他在继承谢灵运山水诗之清新、细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玄理融入到对于山水的观照中,使得其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了既纯粹又深邃的姿态。
后世的研究者虽对玄晖在山水诗中融入过多的玄理而有所不满,但大体上皆十分认同其诗歌中渗透的情景兼备的意趣,认为其创作极大地推动了后世山水诗及永明体诗歌的发展。
作为永明体代表诗人,在永明初期,谢朓便有类似“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清丽优美的山水诗作。
之后,在西邸时,谢朓与沈约等人进行诗歌唱和,针对创作艺术相互切磋,文学素养逐渐提高,佳作稍有增多,但因其诗作主要为应和之作,《咏风》《咏竹》等描摹景物的作品虽略含寄托,却多缺乏韵致,像木头美人,少动人之处。
论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论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837-867),字成贞,号泷门,唐末中原诗派创始人之一,山水诗和绝句创作者。
他的诗作气韵悠远,有惊人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诗人们的借鉴和赞赏。
谢是一位独特的山水诗人,他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的情怀而被称为“山水谢”。
他的山水诗主要以山水景致为题材,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崇拜。
他最重要的获得是山林、溪流、瀑布、风景等山水景观,在他的诗里,山水形象通常出现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使他的诗句更加深入。
比如谢的《咏富贵山福源寺》:“崇山高数仞,舞嶂翻重嶂;攒翠当坐碧,行云射松容。
”他运用了诗情画意的手法,将山水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
谢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贡献:绝句创作的艺术成就。
他的绝句融合了传统的节奏手法,他的绝句以节奏感为特点,并将诗歌内涵与节奏结合,使绝句在诗歌创作中达到最高境界。
比如谢的《定海神针》:“奈何桥边头,清景自有时;空山不见人,但闻声啼。
”他立足于传统的节奏手法,创造出清新脱俗的绝句,在绝句创作中取得了杰出成就。
谢的山水诗和绝句都重视抒发情思之美,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传统节奏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具有艺术性和节奏感,从而受宠于后世诗人。
谢的诗作教会我们,要以一种抒情的眼光去描写自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重视人文及其情感素质,赞美自然景色,在节奏上也创造出绝美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探微摘要谢朓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在中国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创作的山水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取得的成就却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明快清新、典雅蕴藉、萧散淡远、情景交融四个方面对谢朓的山水诗创作风格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谢朓山水诗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谢朓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感情细腻,身世坎坷,虽然生长于与当时王氏并称的谢氏家族,但由于家族的没落以及不幸的遭遇,使他对人生产生了逃离与回避的心态,流恋于优美的山水景物之中,并对置身其中的山水融入了情感,寄寓了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在大自然的美丽与悠然中释放了自己的抑郁情怀。
他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山水诗发展史上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作为文学作品,我们更应该注重其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谢朓成为继谢灵运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山水诗人,对后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明快清新历代评论家对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清新明丽的美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南齐书》中说“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写道“玄晖句多清丽”这都说明了谢朓的诗具有明快清新的风格,这可以从谢朓山水诗的题材、语言、意象来窥见一斑。
从题材来看,谢朓山水诗大大拓展了山水诗的表现内容,从此山水诗不再局限于深山老林,而是走进了日常生活,凡是自然界的景物都可以入诗。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从中撷取美感。
诗人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将触动他心灵与感触的自然景物尽情融在笔下,达到了一切景物皆能入诗,一切景物皆能寓情的境界。
谢朓山水诗对景物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京邑风光与田园风光两个方面。
谢朓山水诗中的京邑风光描写,把天然的山水景物与都邑的人文风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都邑山水诗。
如《直中书省》中的紫殿、彤庭与红药、苍苔等;《入朝曲》中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于看似淡然中,尽显京城的繁华,江南的迷人,虽是没有刻意雕琢,但这种清闲淡然,却自有其独具的脱俗韵味,同时,浓美的都邑又为诗句涂抹上了华丽的底色。
谢朓山水诗中也有很多田园风光的描写,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中写到“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宣城郡内登望》中写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
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这几首诗中出现的桑榆、绿畴、桑柘、寒烟等都是田园风味的写照,从中可以窥见谢朓的创作风格,即用清新的风格、雅丽的诗句,在优美的山水诗中抒发田园生活的清趣。
从语言看,谢朓山水诗的明快清新风格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谢朓山水诗语言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他在诗歌中融入了汉代乐府民歌那种明快清新的语言风格和晋宋以来文人诗创作中的华瞻绮丽的行文风格,形成了自己清丽、雅致的特色。
当然,在创作中谢朓也是非常注重字斟句酌的,细品他的诗作,虽然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但并不是简章的大白话堆砌,而是一种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明快清丽。
如《后斋迥望》这首诗描摹山水,诗风显得清新明丽,其中“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这两句描写山水,表达方式如民歌般脱口而出,既清新优美又自然通俗,句中的“白云里”、“平原外”,用一“里”一“外”写山的“深”、水的“遥”,好似脱口而出,却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
其次其清丽自然的风格表现在状物选词方面。
谢朓山水诗特别注重选字用词,在《直中书省》中写到:“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
”句中用“动”字写随风百枝俱动的景象,用“华”写日照,可见选字鲜活的一面,增加了谢朓山水诗的清丽风格。
从意象看,谢朓山水诗中的意象大都带有天然的韵味。
《和何仪曹郊游二首》“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写出了晨光映照下的红色花萼,清风吹拂中的鸟儿鸣叫,让人读了之后,宛如行走在郊游的人群之中,享受着视觉与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和宋记室省中》“竹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则是在描写薄暮轻扬的时刻,远处竹林树木的荫影是如此澄澈,天边的云霞在夕阳的余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这些都是谢朓山水诗中写景的佳句,从这些诗句中的意象来看,都带有清新明净的风格。
二典雅蕴藉谢朓以经典为学习榜样,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典雅蕴藉的风格,这可以从他山水诗的语言、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来看。
谢朓山水诗语言的典雅主要表现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汉魏六朝诗歌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演变的重要阶段,诗歌表现方法多样化,其中用典是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
用典是指创作中引用神话传说、前人语句、历史故事等典故,目的是由此而表达自己的看法、感触、情感。
谢朓在诗中的用典能避免因文害意,与诗句浑然天成、不晦涩、不牵强,使作品拥有一种厚重的人文底蕴,同时也能使读者通过所引用的典故引起深入的思考与心灵上的感应。
于是,典故的运用在他的笔下,就成了一种诗作的升华,使他的诗歌语言变得含蓄深厚。
谢朓善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精华,如《答张齐兴》中“勿言修路阻,勉子康衢力”中的“阻”就属于用典,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酬王晋安》中的“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春草”来源于《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用典使诗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邃的含义。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谢朓的渊博,因为唯有渊博,他才能通晓古代典籍,把前人的典故写入山水诗中,能达到自然天成,增加诗歌典雅美的效果。
谢朓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还非常强调对偶句式的运用,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对偶是诗歌注重形式美、音乐美、韵律美的一个表现,但是不恰当的运用或者过分的运用反而会冲淡作品本身的意蕴,因此,真正能做到文意俱佳是很难的。
文学史上,陆机开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先风,到谢灵运、颜延之手中达到了成熟,到谢朓时变得更为工整精巧。
谢朓大部分的山水诗都有对偶典雅的艺术特点。
如《宣城郡内登望》中的“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这些句子对偶工整,形式上具有流畅、鲜明的特点。
谢朓作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平仄四声的声律理论,这使他的诗呈现出新体诗的特点:对仗工整、清新隽永。
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平声对仄声,非常合乎对偶这一修辞方式的要求,读起来有种韵律之美。
由此可见,谢朓通过典故的运用和对偶的使用,使自己的诗作呈现出了用典自然贴切、对偶严整优美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内涵丰富性。
三萧散淡远谢朓山水诗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怀,体现了隐士的生活姿态,呈现出萧散淡远的风格。
世俗的纷杂,世务的烦扰,以及处身其间那些不得不为而又不愿为不屑为的无奈,使许多人产生远离尘世、将心事情感寄托于自然风物的意愿与做法。
谢朓便是如此,他在山水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皈依与生活方式的寄托,以萧散淡远的风致体现出品行与节操的高洁。
在《新治北窗和何从事》中,诗人这样说:“国小暇日多,民淳纷务屏……泱泱日照溪,团团云去岭。
岧嶤兰橑峻,骈阗石路整。
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
”这首诗是谢朓在宣城上任后写的,从中可以看出是治理下的宣城郡内的风土人情:民风淳朴,老百姓安居乐业,虽然免不了琐事杂事,但也经常会有闲淡的日子。
北窗修好了,打开,望去,扑来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这是何等的闲雅形象。
接着用“泱泱”两句尽情描绘远方日光、溪水、云影等美景,“岧嶤”两句则是在写近处的景观,兰棹浮在溪水上,石路上的石子整齐地连在一起。
在饱览了这些美景之后,诗人自然想起了隐者许由的很多事迹,表现出旷远的精神。
诗中描述了闲雅的形象,旷远的精神,这些与美景相融合,营造出高雅闲适的氛围。
《冬日晚郡事隙》中的“案牍时闲暇,偶坐观卉木。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
簷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
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
已惕暮归心,复伤千里目。
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
此诗写的是冬日的情景:寒风吹拂,池塘里的荷花已经枯萎,窗前有萧萧修竹,正在发出飒飒的声音。
沿着檐廊到处走走,看到苍翠的寒山、辽阔的原野。
诗句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虽然是在描写景物,但字字之间体现出来的,却是诗人闲雅的姿态,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欣喜、期盼的神态。
在这闲雅的观赏中,诗人于不自觉之中,萌生了对故乡深沉的思恋,而这份沉甸甸的思恋,又使他心绪不宁,更添愁思。
于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要表达闲雅静谧的情致,寻求一种隐士生活。
谢朓山水诗的萧散淡远风格,带有凄清的味道,是一种力排忧虑、以求一时宁静的萧散。
谢朓步上仕途时,他的家族已经衰落,家族所能给他的只是一个耀眼的光环而已。
他想建功立业,又总缅怀家族的过去。
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险恶的政治环境,令他产生深深的焦虑恐惧感,消解了他的宏大志向。
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的“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面对好友王融等遭遇的不幸,他感到忧虑恐惧,远离灾祸的愿望越来越明显,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归隐思想,但对权位的贪恋又使他不能挣脱世俗的网而返还田园。
就任宣城在谢朓的履历中是一段非常值得记忆的美好时光,他的山水诗,大部分都是作于此时,这些诗歌,多是在表达他的归隐之情,表达出闲雅旷远的风致,呈现出萧散淡远的风格。
四情景交融情与景是山水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情景交融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内涵之一。
谢朓山水诗呈现出情景交融的风格,这可以从他山水诗灵活的情景生发方式和意象来看。
从谢朓山水诗情景生发方式来看,主要表现在由景生情、由情生景、情景相生三个方面。
首先如《观朝雨》中的“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诗中的“朔风”二句写出了飞动的感觉,“百常观”、“九成台”所言极高,呈现出一幅雨洒高台的景象,景物描写把我们带入了清凉的世界。
这时他想到做官、升迁虽然事好,但也暗藏着诸多风险,为了身心的安宁,放弃仕途是明智的抉择,但这只是一时的想法而已。
这由清凉的景物描写引发了后面的心情,体现出由景生情的特点。
其次谢朓在所作的山水诗中,往往是采用由情而生景的方式,将情感移植到诗句之中,达到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的效果,悲时则触目景物亦悲,喜时由触目景物亦喜,如《临溪送别》中的“怅望南浦时,徒倚北梁步。
叶下凉风初,日隐轻霞暮。
荒城迥易阴,秋溪广难渡。
沫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
这首诗因送别的心情阴霾,致使诗人眼中的景象都呈现出荒凉的色彩。
而《游东田》则在诗句中体现出了情景相生的特征。
诗中“寻云”两句,即是通过登高表现其兴致勃勃的心态;“远树”四句写台榭上看到的景象,“鱼戏’两句写的极妙,恰恰是诗人春游时愉悦心情的体现。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了创作中情景相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