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均及其山水画风格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致的热爱和对宇宙和谐的追求。
从古代的唐宋画家到近现代的艺术家,中国山水画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鉴赏。
1. 张大千(1899-1983)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
张大千的山水画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巧和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他的作品以笔墨浓郁、构图独特、气势磅礴而著称,其中《长江三峡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于非闇(1901-1984)于非闇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独创了'虚实氤氲'的艺术风格,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他的作品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构图独特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秋山秋水图》。
3. 黄胄(1915-1992)黄胄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和泼墨技法,创造出了独特的山水画效果。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黄山夏日》。
4. 潘天寿(1897-1969)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以其激情澎湃、气韵生动而著称。
他的山水画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情怀。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白马山图》。
5. 吴冠中(1919-2010)吴冠中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书法、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
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黄山松林图》。
这些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民国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画家,走出画室,扎根于民族传统,面向澎湃的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新中国的变化历程,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在这些画作当中,不仅展现了新中国的辉煌篇章,而且也将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记忆,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如今回望这些艺术作品,同样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看了陈半丁的画作有了震撼和亲切感,感觉真是绘画大师啊,所以就有了寻找整理和大家分享的冲动。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近现代绘画大师陈半丁的绘画作品。
陈半丁(1876年5月14日-1970年1月29日),即陈年,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
以字半丁行世。
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画家。
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
拜吴昌硕为师。
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1970年1月29日,陈半丁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陈半丁的代表作不准出境。
近现代著名画家陈半丁主要绘画作品有:《共向和平图》《春满乾坤图》《和平统一》《赤壁夜游图》《林下听音图》《梅花》《梅花与水仙》《紫藤》《富贵天香》《双清图香》《乾坤清气》《紫藤花》《花开》《枇杷》《紫藤》《杏花》《梅菊》《枇杷图》《四月牡丹》《百世吉祥》《贵寿》《洛阳牡丹》《不老富贵》《紫藤图》《松菊图》《陈半丁自画像》《吴昌硕像》《一江秋色》《牡丹图》《岛外联颜青》《高人相对东轩下竞日》《满眼长江如画卷》《石桥山水图》《大鸟与水仙》《枇杷萝卜与蚂蚱》《菊花图》《严寒香同心》《菊花》《松柏》《禅门大雪》《松风听泉图》《野桥心雨图》《山茶花图》《和平万年图》《欣祝国庆图》《花鸟四条屏图》《松下论道图》《水仙天竹图》《岁朝清供图》等。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前期,这一时期是以仿“两宋院体”为主。
花鸟画方面,继承了黄荃父子工笔重彩的画风;山水画方面,有的宗法郭熙,而大多数人物山水画,则完全效仿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虽师法古人,还展现出自己独有的面貌,形成了明代院体的特有风格。
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形象精确,法度严谨,色彩艳丽。
明画与宋画的区别主要是宋代院体画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谨严,风格朴厚,而明代院体画,早期画风还比较严谨细密,多用水墨稍带写意,下笔轻快。
前期有院体画派林良,【秋林聚禽】,吕纪【残荷鹰鹭】吴伟【鱼乐图】戴进【风雨归舟】,这里介绍明朝早期吴伟绘画作品。
明代吴伟(1459-1508年),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
吴伟父亲早逝,年幼时被湖广布政使钱昕收养,来到江苏常熟。
吴伟从小就流露出绘画天赋,七岁时画了一幅画,并题字:“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令老师十分惊讶。
后来,吴伟的画名逐渐传开。
十七岁时,他闯荡南京,受到成国公朱仪赏识。
朱仪惊呼吴伟为小仙人,从此,吴伟便以“小仙”为号。
代表作品有:《溪山渔艇图》、《渔父图》、《东方朔偷桃图》、《歌舞图》、《琵琶美人图》、《江山渔乐图》、《长江万里图》、《武陵春图》、《松下高士图》、《词林雅集图》、《画刘海蟾》、《雪渔图》、《灞桥风雪图》、《醉樵图》、《临流读书图》、《湖山清夏图》、《樵夫图》、《北海真人像》《寒山积雪》、《柳岸闲步图》、《芝仙图》、《松溪渔炊图》《学渔图》等。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南宋-山水南宋四家的山水画1、南宋四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以青奇俏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新天地。
2、以他们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反复的笔墨,创新为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小了许多,但刻画的却精巧细致了许多,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南宋山水画创造了第二种艺术境界。
3、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当十,以简代繁,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四家,共同开拓了山水画的一代新风,但是各自也有不同的特色。
代表画家:1、李唐南宋画家。
字晞古,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擅长山水、人物。
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
并以画牛著称。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万壑松风图》分析作品《万壑松风图》,1构图上明显受范宽影响,一峰高耸,云雾缭绕,冈峦郁盘,峭壁如削,下面是浓密的松树林,岩间有多处泉水飞溅,汇成溪流,右边崖下有小路通幽。
2坚挺的皴笔似钉头、雨点、刮铁,或归之为小斧劈皴,显得石质坚硬,棱角尖锐。
初看墨色浓重,实则原图敷有厚重的青绿色,表明其初学时曾师法李思训的着色。
代表画家2刘松年,经历三朝,一直在画院任职,其山水人物画在画院中被称为绝品,他还擅长画界画,他的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
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
近现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和发展,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技法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下面将介绍几位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1. 张大千(1899-1983)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擅长运用写意的手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气势磅礴,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山水情怀。
2. 黄宾虹(1865-1955)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相融合,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绘画理念。
他的作品《白洞山图》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简洁大气,富有现代感。
3. 潘天寿(1897-1969)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他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写意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山水图》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构图严谨,笔墨流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4. 吴冠中(1919-2010)吴冠中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创新的艺术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色彩丰富多样,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以上仅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一部分,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也为中国艺术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精湛笔墨绘野山暮韵小议葛伟山水艺术

葛伟山水画作葛伟从小就生长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商洛之城。
他懂得这片土地馈赠给他的礼物,他懂得每一株花草树木存在的价值,他更懂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就是这片山野的灵魂。
所以,在绘画中他以自己独有的观察视角和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用丹青给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商洛。
有人说:“葛伟属于秦岭,更属于大山。
”是的,葛伟笔下的水墨表达着雄伟的商山、汹涌的洛水,这座汇聚天地之灵气的山水滋润着他的笔墨,厚重的民风、古朴的民俗涵养着他的精神。
我们看葛伟的山水画,色彩鲜明,笔力浑厚,秦岭雄伟、野山苍茫。
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西北风格和独特的东方意向思维,画风深沉雄浑、笔墨奇肆精绝,特别是他的《野山之构成》系列,是当今中国画坛巅峰领域的研究成果。
如他的那一副《凤岭烟云》,整幅画作在画面上切割了地理地貌的物象,云山雾海中点缀以棱角分明的山石,把符号化的山水画笔墨程式和笔墨生发推向了极致,是对现代水墨与画理精湛解析后诠释的结构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独立的审美理念。
带给欣赏者更多是一种浩瀚苍茫,震撼灵魂的自然之气。
葛伟山水画作葛伟笔下的山水是寂静的、落寞的,更是清远的、不染纤尘的。
他用历史的笔墨叙述着一方山水的几千年流变。
茫茫群山环绕几乎占据人们的生存空间:干拆龟裂的土塬,沧桑变迁中遗留的沟壑,然而,就是在某个独立的塬上,依然有着生命的涌动,有着炊烟抱合青云的诗意呈现。
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人们不能不感动于山民的那份来自于土地之下的岩溶般的活力;纷飞的豪雪,那枝柯横斜中隐隐的春意,那塬上人家的幸福温馨,都在雪中逗趣的人物身上尽显无遗,我们又可以看出画家的故土情怀是那么的炽烈。
而画家用一种近乎撕裂的视觉语言,用一种呼啸而来的结构方式,凸显出画家内心的为过去的历史悸动,为现在的生活感恩。
葛伟山水画作观葛伟的画作,视野开阔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那叠嶂的群岭流云给他带来高度和广度;笔意饱满,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感动。
正是因为他汲取于那份营养,浸泡于那份寂寞,着意于艺术上的探索,才形成了葛伟独有的画风,形成了葛伟的山水风情和旷美山野之水墨情韵。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五代山水画

五代美术一、五代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黄筌,西蜀最著名的宫庭画家。
师刁光胤,又吸取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全该六法,远过三师”。
《写生珍禽图》。
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人物佛道、山水,是一位技艺全能的画家,对宋代宫庭花鸟画风有重大影响。
黄氏承继唐代花鸟画风,所画多为宫庭中的奇禽名花,其画极细的线条勾勒,施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几乎不见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题材与手法)。
2、徐熙,院外花鸟画大师。
《雪竹图》。
他的画与诸黄注重用色的风格不同,注重“落墨”,徐铉评其落墨为格。
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注重表现,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梦溪笔谈》:“国初……诸黄画花妙在傅色……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题材“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自得天趣。
”二、五代山水画的杰出人物有四人——荆关董巨,则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及巨然为代表。
1.荆浩,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
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
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匡庐图》。
2.关仝,荆浩的弟子,刻意力学,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
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
传世有《关山行旅图》,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3.董源,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以后者著称,表达的景致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情趣。
画面抒情自然。
他创造了用披麻皴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
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维钧及其山水画风格
有邻
一,简介
葛维钧,1940年生于吉林,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品协会会员。
师从一代宗师孙天牧。
曾应邀参加清华大学百年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二,山水画风格
葛维钧先生的山水画属于界画,所谓界画就是以亭台楼阁舟车家具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画种。
界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建筑物应是界画的滥觞。
战国与秦汉时代的青铜器,漆器上的画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壁画里面对宫室楼阁等的描绘,当是界画的雏形。
隋代出现了专擅界画的画家。
唐宋则是界画的两大高峰,名家辈出,确立了界画的传统。
元明时,界画在文人画处于统治地位的逆境中仍然艰难发展着。
清代袁江、袁耀则俨然是界画的集大成者,另外,溥心畬、陈少梅、孙天牧等诸多绘画宗师都时有界画之作。
时至今日,界画仍然处于与现代接轨的不断发展之中,出现了一些界画名家,葛维钧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葛维钧先生的界画源出于古人及其恩师,但是又与他们严谨的风格有所区别,将界画与山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
在他的绘画作品里,被安放在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气势恢宏,造型准确,结构协调,笔法松秀,灵活而不板滞,端正而不欹斜,位
置安妥,或依山,或靠水,或藏或露,总能给人一种自然的美好感觉,再施以明丽的青绿之色,与周围的青绿山水相得益彰,令人神往,引人入胜。
其转折和顿挫的用笔方法,显然来自恩师孙天牧先生,在“笔立骨骼,墨分阴阳”的法度指引下,极力避免胡涂乱抹,灵活地运用之描山绘水,用笔遒劲方硬,又有别于恩师,故而笔法提按起伏,变化丰富,合于物理。
用墨虽用偏中的墨色,仍然可以看出北宗重墨传统对他的影响。
惯用青绿色,在先以赭石等色打底子后,不厌其烦地多次着青绿色,所以颜色纯净雅致,沉着厚重。
构图上是大开大合,起承转合之法运用较为娴熟,高山、茂树、急湍、白云再配以楼阁,犹如自然真景移入画面,使得世人足不出户,便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卧游”畅神。
葛维钧先生的青绿界画山水,在传承有序中不乏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觅出了调和的方法,完成了界画山水与现代的接轨,实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千古不变的山水画创作原则,通过细致严谨地描绘青山绿水、亭台楼阁、水榭舟桥等客观物象,再现了自然秀丽的风光,“为山川代言”,在表现了祖国大好江山的同时,表现出了画家的生活激情,以及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