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

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
一山一水,是中华文化故事中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尊重,反映出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态度。
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不仅是领略山川风景的美,还要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山水同映,以山水为主题的诗、画、音乐、建筑等文艺作品,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意义,都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这些作品不单单是表现出山水景观的美,还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文人的情感与思想的深邃。
一山一水也常被用来形容景点或名胜古迹。
这些景点不仅仅是一座山或一条河,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例如,黄山融合了道家、佛教、儒家等各种哲学思想,被誉为“黄山文化”,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一山一水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心态。
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贪图短暂得失,要以一种超脱的姿态,享受生命中每一刻的美好。
这样的生活哲学对现代人也有借鉴意义。
总之,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体验自然美景,还要深入了解文化与历史背景,了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让心灵得到了和谐的滋养。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四、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世界各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及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
其中,东方园林艺术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则以欧洲园林为代表。
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很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自然山水式风格和几何式风格上的差异。
(一)自然山水式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风格来看,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淳朴的自然美。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属于文化的物质层次,不同的文化传统对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
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在人与大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
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热爱,认为自然之美高于一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强大。
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这种自然山水式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适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可以说,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对大自然的这种充分理解和追求持有赞赏的态度,对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赞不绝口。
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更早的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在元代见过杭州园林,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
”16世纪末,利马窦来到中国,长期居住。
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到过南京的一个花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全是用粗犷毛石堆叠起来,恰当地开着几个山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和“山水诗”两大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密不可分。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并分析其在文化思想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1. 山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视山水为自然界中最重要、最尊贵的存在之一。
山代表着巍峨、高大和坚定的品质,而水则代表着柔软、流动和变化的品质。
山水的结合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理性和感性、刚性和柔韧性的完美平衡。
通过山水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自然的平衡。
2. 山水与自然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融入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山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象征着无限和谐与自由,正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则成为儒家教育中培养人格和美德的场所。
通过山水的观照,人们受到启迪,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3. 山水艺术的表达方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水画通常采用纸本或绢本,运用毛笔、墨汁和水彩等传统材料,通过精心构图和细腻的笔墨展现山水的壮丽和秀丽。
山水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极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排列和意境的营造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山水画和山水诗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高度表达。
4. 山水与自然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表象,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和自然被视为超越物质的存在,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山水的恢弘和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让人对自身的渺小有所感悟。
中国人借助山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升华。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
在当今社会,为了传承和弘扬山水文化,许多学校纷纷选择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文将从山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山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追求。
山水文化不仅是中国绘画、文学、诗歌的重要题材,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代表。
在当今社会,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激励作用。
通过开展山水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山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山水画、山水诗、山水音乐等形式的欣赏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历史、人文的体察和把握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和向往。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自然的再现,也是对情感的表达,通过对山水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创造能力。
1. 课程名称:《山水情韵•艺术体验》2. 课程目标:通过对山水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创造能力。
3. 课程内容:(1)山水文化知识的学习。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山水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以及山水画、山水诗、山水音乐等形式的表现方式和艺术价值。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第二章 山水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1.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
2. 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在自然山水的开发和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成了表达美感经验的山水艺术的形成。
4. 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科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
1.东岳泰山
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尊,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2.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华阴县境内,为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3.钱塘江
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
4.桂林山水甲天下
广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5.京杭大运河
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二、湖海文化 ---- 湖泊
1.洞庭湖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
第三节中国名水
一、江河文化
1.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源远流长,沿岸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沿江的名胜古迹有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 黄河
这里有蓝田猿人化石、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有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有群峰竞秀、山水交融的黄河三峡;有峰峦雄崎,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中国旅游文化第二章山水文化

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分 明体现自然生态之美
园林意境:通过山水、建筑、 植物等元素营造出宁静、幽 雅的意境
旅游景点的山水文化元素
自然景观: 山川、河 流、湖泊、 瀑布等自 然景观
人文景观: 古建筑、 石刻、壁 画、雕塑 等
民俗文化: 民间传说、 民俗活动、 民间艺术 等
中国旅游文化第 二章山水文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念山 点山 现山 承山 值山
加 和水 和水 形水 和水 和水
目 起文 内文 式文 发文 意文
录 源化 涵化
化 展化 义化
文
的
的
的
的
的
本
概
特
表
传
价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水文化的概 念和起源
山水文化的定义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诗歌的韵味: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山水诗歌的情感: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等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体现
山水诗歌的艺术价值:山水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 值
园林艺术的自然之美
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 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旅游产业:山水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创作:山水画、山水摄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创新 教育传承:山水文化在教育领域得到传承和发展 科技应用:科技手段如VR、R等应用于山水文化的展示和传播
山水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使得山水文化得以传 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指自殷商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区间内所发生的园林营造活动及其代表作品。
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达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以及匾额楹联五种。
通过造园艺术家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安排,园林具有了居住、宴饮、吟诗作画、欣赏游玩等多种功能,也实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心理。
(一)山——园林的骨骼山是园林中的骨骼,古人称石头是天地之骨,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景素材,造园必须有石有山。
叠石所用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
石料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与艺术效果。
湖石由石灰岩溶蚀而成,最著名的是太湖石。
鉴赏湖石的标准是瘦、透、漏、皱、丑。
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石的纹理纵横,有自然之势;漏指石上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有玲珑之态;皱指石的表面沟痕密布,有真山之气;丑者,怪也,奇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与湖石相比,黄石则美在厚重、笨拙。
黄石假山比较雄厚、质朴,最著名的是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
乔钟吴在《西园记》一文中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层崖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古人叠石堆山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在叠石堆山时要模拟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特征,进行艺术地提炼、概括,使之典型化。
因此,园林里人工营造的“假山”表现的是艺术的“真”。
中国著名园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具有真山的风韵。
它由清代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这座假山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磴、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在一起。
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
完全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
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还叠有无数的窝洞皱纹,非常自然。
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60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陈从周对其评价极高,曰:“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
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主要是受绘画的启迪。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
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了叠石的某种象征或传情作用。
如春石,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
夏石,是以峰岩耸立,盘根深厚,碧波穿流其间,苍翠蓊郁气氛极浓,生机勃勃。
秋石,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褐色,寓意万物萧索,叶枯翠残。
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二)水——园林的血液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比山峦更能给人以亲切感。
水以它的形态、动态、声音和光影为园林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
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
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
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古典园林静水的赞美。
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水的不同姿态能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潺潺流水显得活泼、清新、明净;一汪池水仿佛温柔的少女,给人以宁静柔和的轻抚;飞来之水具有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而隐匿在林间的水显得那般神秘、幽静,好似天外之泉。
有了水,园林才有了生命力和灵气,呈现出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审美情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意境。
从理水的方法来看,中国古典园林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面积较小的园林,采用集中理水的原则,将不规则的水池设在园林的中心位置,旁边环以各种建筑、花草树木。
水池虽小,然则“一勺如江湖万里”,让人有一种景点丰富,愈达愈深的感觉。
对于面积较大的园林,分散理水更加切实可行,审美效果更佳。
具体做法是将水面化整为零,分隔成若干个水域互相连通的水池,造成“迂回曲折、扑朔迷离”的感觉。
扬州瘦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水上园林,总面积103.7公顷,水面面积达到49.9公顷,景点大多依湖而建,著名的有西园曲水、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袁牧赞道:“水则洋洋然回渊九折矣”。
明代人邹迪光曾经说过,“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奇。
”只有水和山组合起来才能产生动与静、柔与刚、虚与实相互交织的美感。
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颜面,故水得山而媚”,形象地概括了园林中山水相互映衬、相互依托的美学关系。
(三)建筑——园林的眼睛建筑是园林的眼睛,是园林重要的构景要素。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历来都十分重视对园林建筑的经营。
因为建筑不仅要表现自然的美,还要表现人在自然中的生活和寄托。
建筑,就是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社会形象、生活理想和力量的物化象征。
1.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或公共园林,出于对向往自然、乐于林泉生活起居的实用需要,一般都有各种相应功能的建筑物。
从使用功能上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风景游赏建筑、庭院游憩建筑、交通景观建筑和小品雕饰建筑。
其中风景游赏建筑是园林中最主要的一类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舫、榭、亭、轩等。
这类建筑的特点很突出,既具有实用功能,如厅堂可以待客,楼阁可以宴饮、藏书、礼佛,亭榭可以休息、赏景等,又可以独立成景,供人们观赏。
第二类是交通景观类建筑,主要包括各式桥梁、码头等,它们一般兼具交通和造景的功能。
造型优美、位置恰当的园桥都成了著名的风景点,例如颐和园十七孔桥好似长虹偃月倒映在昆明湖的水面,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第三类建筑是庭院游憩类建筑,这类建筑的特点是以一组建筑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比如茶庭等,满足园主园居生活的游憩需要;第四类是小品雕饰类建筑,主要包括景门、景窗、园灯、花架之类的建筑小品等。
2.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是建筑形象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和谐,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古典园林里,自然景观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建筑处于附属和陪衬的地位,这就要求建筑的体量、式样、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要与山水要素保持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山水之美。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建筑一般都是粉墙黛瓦,玲珑雅致,掩映在杨柳翠竹之中,营造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和格调;第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常成为园林中构图造景的中心,对自然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渲染效果。
例如圆明园的40景,避暑山庄的72景,多数就是以园林建筑及其特色景观为题构成景区。
再如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长廊,不仅建筑本身就是优美的景观,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里的一墙一垣,一桥一亭,无不力求融入自然,与山水林木配合,构成极富诗情画意的景观,充分发挥造景、点景的作用。
(四)花草树木——园林的毛发中国古代造园,很早就十分重视植物的运用。
早在先秦时期,天子、诸侯的苑囿中,就已经出现以植物为主的园林造景,尽量仿效自然景观进行植物配置。
据记载,汉武帝时期方圆三百余里的上林苑里,广植奇花异木达到三千多个品种。
三国时期曹魏的芳林苑,结合造山配置高林巨树、悬葛垂藤。
晋代突出植物造景的宫苑,更有琼圃园、灵芝园、桑梓园、葡萄园等。
南北朝时代,自然景观的小园兴起,植物配置更是极尽自然幽美之能事。
例如梁王兔园之“青树玉叶弥望成林……江蓠蔓荆,绿竹被坡。
”北宋皇家园林寿山艮岳,远取江浙珍奇花木,与动物配合点缀山野景观。
清人钱咏《履园丛话》笔记中,就记载了不少以植物命名的园林或园内建筑与景区,诸如,青藤书屋、双桐书屋、樱桃馆、芙蓉渡、紫藤阁、牡丹厅等,可见花草树木在中国古典园林营建中的重要作用。
花草树木在园林中主要有三个功能:绿化造景,淡化人工造景痕迹,言情喻志。
1.绿化造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植物是最富于变化的景观因素,成为风景资源的重要内容,给园林带来盎然生机。
“远山一带翠屏,近水两岸杨柳”;“当庭一树浓荫,窗前几盆花木”;“晓风杨柳,夜雨芭蕉”;“绕池柳借翠,隔院花分香”。
几丛翠竹,几枝梅花,点缀在山石、楼阁之间,不仅使人感受到绿色的魅力,而且形成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情境。
池中的莲花亭亭玉立,随风摇曳,不仅改变了水面的平静单调,而且与蓝天白云、厅堂楼阁的倒影相映生辉,形成一幅绚丽多姿又淡雅清丽的美丽画卷。
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它的姿态、色彩、光影、气味等特征,无时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淡化人工造景的痕迹园林中花木的栽植要与山水建筑等其它要素协调,使园林显现出自然情趣。
宽敞的庭院可种植牡丹、紫藤、玉兰、海棠、桂花等形体高大、色彩艳丽的花树;滨河低湿之地,宜柳条拂水,荻苇偃风;墙阴阶前,则以爬山虎、修竹、天竺、秋海棠等更为高洁耐赏。
至于老梅宜冬,紫藤迎春,莲荷消暑,丹桂送秋,以配合时令,都是园林花木栽植的常见手法。
此外,不同园林的花木品种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如留园多白皮松,沧浪亭多箬竹,怡园多松、梅,个园多竹等。
总之,园林中的花木栽植不仅仅是为了绿化,更是点缀、营造山林氛围所必不可少的要素,缺少了花木,园林便失去了秀媚和神采。
3.言情喻志的象征功能花木还喻示着高尚的人格精神,寄托美好的生活祝愿。
比如说牡丹富贵,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婀娜多姿,苍松高洁,兰花优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等。
(五)匾额楹联中国古典园林一般都拥有文字优美、内涵深刻的匾额与楹联,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文化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1.匾额匾额是指悬挂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横向的称为“匾”,竖向的称为“额”。
匾额的功能主要是点景,即用简洁、婉转的语言将园林的妙处点明。
当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匾额往往非常含蓄,给人留下很大的遐想空间,升华了园林的审美意境。
例如拙政园“留听阁”,取得是李商隐诗中“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风雅意境。
这些诗文匾额引导游者的联想,使审美情思油然而生。
匾额以四字居多。
最著名的是“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