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与处治方案修订稿

合集下载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沥青路面车辙对公路的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就车辙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进行防治提出可行措施,并为公路路面的日常养护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防治;引言1车辙产生的机理以及类型1.1 产生机理公路的车辙属于路面累积变形造成的。

公路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受到持续性的作用力影响发生变形并逐渐形成较为显著的车辙痕迹。

因沥青混合料在运营初期被荷载进一步压实,且沥青处于塑性流动状态,在高温、车辆碾压等情况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在长期影响下沥青路面结构剪力遭到破坏,车辙是沥青路面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1.2 类型车辙形成根本性原理不存在差别,均是在车辆行驶造成的长期负荷影响下,由于公路所在地自然因素的作用,造成公路表面的混凝土发生疲劳变形形成。

根据车辙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通常有四种类型:(1)车辆失稳造成的车辙;(2)持续性负荷造成的车辙;(3)车辆结构影响形成的车辙;(4)路面磨损形成的车辙。

2 车辙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2.1 成因分析(1)温度在夏季持续高温作用下,由于沥青路面的蠕动性加强,结构的流动性增强,车辆负荷造成的路面变形更为显著。

另因沥青表面的变形差异,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重心稳定度下降造成车辆失稳的可能性更高,车辙的影响因此扩大。

(2)荷载公路作为区域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日常通行量极大,由于大量重型车辆通行,路面长期处于高负荷的状态;又因重型车辆载重的重心不固定,导致车辆轮胎与地面的接触压力并不完全相同,接地压力较大的部分车辙痕迹就更为明显。

因此公路在长期处于高负荷的情况下造成的持续性破坏难以避免,导致沥青路面的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出现显著的剪力破坏情况。

(3)路面材料当前我国大部分公路路面均为沥青混合料。

沥青在高温状态下发生变形,是此类材料塑性的主要形式,因此该类型的材料无法完全避免高温变形的问题。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及抗车辙剂解决方案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及抗车辙剂解决方案
(2)高等级公路长大纵坡路段
此类路段是最容易产生车辙的路段。推荐在中面层掺加0.5%的 抗车辙剂,而且上面层宜采用SMA。
(3)市政干道十字路口及大型公交枢纽站
此类路段是城市道路中最容易产生各种高温破坏的部位,主要 是由刹车、起步引起的剪切力造成的。因此对于此类路段应建议在 中面层掺加抗车辙剂,掺量0.3~0.5%。
+70#A AC-20+SBS改性沥青
未浸水(KN) 9.326 12.104
11.642
浸水(KN) 8.162 10.983
10.355
残留稳定度比(%) 87.52 90.74
88.95
3 抗车辙剂的性能及与改性沥青对比
3.3 高温稳定性能
AC-20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
60℃动稳定度 (次/mm)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调查表明:在州际和主要公路上车辙所致的路 面损害约占30%;80年代日本的调查表明:由于车辙所引起的路面损 害高达80%。
国内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年来(1999年以后)不同省份通车的 沥青路面都出现了车辙。
1998年通车的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2年后就出现了较 严重车辙
由于沥青 混合料的 空隙率太 大,碾压 追密造成 压密性车 辙。一般 侧向隆起 较小。
压密型车辙
3.3 失稳型车辙
对于半刚性基层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结构失稳而致;含有柔性基 层的沥青路面也与基层和土基的不稳定有关。
4 原因分析
4 原因分析
路面结构 矿料级配 交通荷载 纵坡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原材料 沥青的影响
5 车辙王抗车辙剂施工工艺
掺加方式与剂量:车辙王是按一定质量直接投入到拌合缸内与集 料进行拌合的,无需特殊的设置。常规掺量为沥青混合料总重量 的3‰-5‰ 。可以设计应用于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沥青混合 料中。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首先将不同规格的冷集料按确定比例(由实 验室确定,符合某一级配规格)进入烘干筒,集料的烘干温度一 般为180-190℃,然后在正常的拌合工艺下,将一定比例的车辙 王抗车辙剂加入到拌合缸内与集料进行干拌,在原干拌时间基础 上增加10秒,再喷入已加热到160-170℃的热沥青,进行湿拌, 湿拌时间为40秒,直到拌合均匀无花白料为止。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建设工程逐步增加。

在道路工程施工中,沥青路面的应用最为普遍,沥青路面由于受到施工技术、环境以及交通量、载重量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特别是路面车辙病害。

车辙病害的产生不仅影响到路面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随着车辙的不断发育,还会使路面病害进一步恶化、降低使用寿命。

因此,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防治措施引言车辙现象是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形式之一,它是指路面性能不佳时,高载量的机动车经过会引起车轮外缘轮迹路面的部分凹陷或隆起,是一种永久形变性质的路面损坏。

对于出现车辙现象的路面,若机动车经过时不减速行驶,很容易会产生跳车现象,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若是高速公路路段出现车辙问题,将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隐患。

因此,深入探究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并提出防治措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种类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病害,其中车辙病害极为常见,在路面投入使用以后,长时间受到车辆荷载的反复碾压作用、自然因素的影响等,出现变形,极易形成车辙病害。

目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根据形成原因主要分为:①失稳型车辙。

②结构型车辙。

③压实型车辙。

④磨耗型车辙。

2、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2.1外界温度的影响根据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可知,该病害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在沥青路面的使用过程中,外界温度是导致车辙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温度都在30℃以上,由于沥青路面具有较强的吸热能力,但散热能力不佳,夏季沥青路面的温度往往在40℃以上,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温度每升高5℃,发生形变的概率则升高2倍。

因此,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极易在夏季发生。

2.2沥青路面材料的影响沥青材料是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无论其中哪一种材料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路面的抗车辙性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与处治专项方案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与处治专项方案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和处治方案一、什么是车辙: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车轮永久压痕。

过去,人类广泛应用马车,在泥土路上走,因为土路较软,车过后路面就有压痕,雨后,路面有泥水压痕更深。

古人云:“前面有车,后面有辙。

”车走多了,路上留下两条平行很深车辙。

现代路面车辙是路面周期性评价及路面养护中一个关键指标。

路面车辙深度直接反应了车辆行驶舒适度及路面安全性和使用期限。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能为决议者提供关键信息,使决议者能为路面维修、养护及翻修等作出优化决议。

二、沥青路面车辙类型和产生原因:沥青路面车辙分为磨耗磨损型车辙、结构性车辙、失稳型车辙、压密型车辙四种类型1、磨耗型车辙产生原因:在交通车辆轮胎磨耗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下,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步脱落;在冬季路面铺撒防滑料(如:砂)时,磨损型车辙会加速发展。

2、结构型车辙产生原因:这类车辙关键是基层等路面结构层或路基强度不足,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向下永久变形,作用或反射于路面。

3、失稳型车辙产生原因:绝大多数车辙是因为在交通荷载产生剪切应力作用下,路面层材料失稳,凹陷和横向位移形成。

这类车辙外观特点是沿车辙两侧可见混合料失稳横向蠕变位移形成凸缘。

通常出现在车辆轮迹区域内,当经碾压路面材料强度不足以抵御交通荷载作用于它上面应力、尤其是重载车辆高频率经过,路面反复承受高频重载时,极易产生这类车辙。

另外,在高速公路进、出口,交费站或通常公路交叉路口等减速或缓行区,这类车辙也较为严重。

因为这些地域车速较低,交通荷载对路面作用时间较长,易于引发路面材料失稳,横向位移和永久变形。

4、压密型车辙在施工中碾压不足,开放交通后被车辆压密而形成车辙。

不过这类车辙假如是因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严造成非正常病害,通常在讨论车辙时,多不考虑。

从车辙形成过程来看,车辙关键是高温下沥青面层因沥青软化而深入密实,和沥青变软对矿质骨架约束作用降低而使得骨架失稳,表明沥青对混合料高温性能十分关键。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具有更优的平整性和使用性能,故此在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建设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公路将各个地区无缝衔接,使人们的交通变得更方便、更有效。

然而,车辆长期行驶在公路上,由于负载、天气等因素,会导致路面受损。

若不加以修理,则会危及行车安全,还会造成车祸。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在公路施工中积极运用预防性养护技术,在路面病害出现之前或出现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以达到对路面膨胀的有效控制,减少病害,提高公路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减少公路交通事故,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提高行车安全。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防治措施引言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在经过载荷的转移后,大多数能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一些较小的变形不能复原,在多次加载下,会产生累积塑性变形,从而产生车轮车辙。

首先,有一个结构型车辙。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外力的影响,导致了公路的结构变形。

这又叫永久的车辙,由于很难修理。

路面的变形反映在公路上,而公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些车辙一般不大,但是很宽,而且很浅。

其次,它的基础不稳固。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夏天的高温天气或者是在公路的下坡处。

高温下,沥青的黏度下降,其流动性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公路上的沥青混合料由于受到汽车荷载的影响,会发生不可逆的流动,从而在公路路面上形成车辙。

1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成因路面持续承受较多车辆的碾压,车轮的摩擦力便会造成车辙出现。

此外,若沥青公路路面结构不完整,沥青混合材料质量不佳,造成路面受压能力较低,一旦有车辆经过,将会导致车辙出现,使路面结构呈现累计永久变形。

2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防治措施2.1完善监督制度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防治措施之一是完善监督制度。

在施工养护前,相关的施工人员首先要对公路状况进行实地考察,明确养护维修环节中的各个细节,并在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养护技术运用时,要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养护技术的落实效果。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成因、然后探讨了车辙分类及用添加抗车辙剂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标签: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处置措施一、前言近年来,由于沥青路面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施工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

在新时期下,加强对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的思考与探讨,对沥青路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车辙机理的形成1、失稳型车辙。

这类车辙主要发生在半刚性或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上,沥青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剪强度,使其内部材料产生横向内部变形,随着变形的不断累积而在轮迹带处形成车辙;另一方面车轮做用甚少的车道反向隆起现象,对主要行驶的双轮车道的路段,车辙形成W形,一般轮迹带的沥青面层下凹时两侧会隆起,两者组合起来就会形成车辙。

2、结构型车辙。

结构型车辙的形成是因为路面强度无法承受路面荷载,受荷载的反复作用,路面结构发生整体性的永久变形而构成的。

路基等沥青面层以下的所有结构层的永久变形都可能形成车辙,这种变形一般来说主要是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而产生,两侧没有隆起现象,U字形。

3、磨耗形车辙。

磨耗形车辙主要是沥青路面结构顶层的材料持续受到自然环境及车轮磨耗两方面的作用而构成的,路面上有使用带钉轮胎或防滑链的汽车行驶,会加剧车辙的形成。

三、车辙产生的原因车辙的产生受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影响,内因包括沥青混合料和路面结构设计,外因包括施工、交通、气候条件。

下面从沥青、集料、矿粉、级配四方面阐述。

(1)沥青:车辙与沥青的粘度直接相关,提高沥青高温粘度是防治车辙的有效措施,所以施工时应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

(2)集料:在集料中掺加破碎砾石对抵抗车辙是不利的,因其缺乏棱角而易变形,酸性集料容易降低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和防治措施-车辙、低温开裂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和防治措施-车辙、低温开裂
沥青路面材料中加入了橡胶、树脂等改性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能够缓解 车辆冲击和减少裂缝的产生。
沥青路面病害的危害
车辙
车辙是指车辆行驶过程中在路面上留下的印痕,通常表现为 纵向或横向的凹槽。车辙不仅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美观度, 还会导致雨天路面积水,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低温开裂
沥青路面在低温环境下可能会出现开裂现象,通常是由于材 料收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低温开裂会导致路面的防 水性能下降,加速路面的损坏,同时也给行人和车辆带来安 全隐患。
02
沥青路面病害类型
车辙
01
02
03
原因
车辆负载过大、高温环境 、沥青混合料抗变形能力 不足等。
表现
路面出现横向的凹槽,严 重时可能形成陡峭的斜坡 。
影响
影响行车安全,降低道路 使用寿命。
低温开裂
原因
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合料 的抗拉强度不足,加上内 部应力作用导致开裂。
表现
路面出现纵向或网状裂纹 。
防治措施:针对低温开 裂的防治,可以采取以 下措施
选择温度敏感性较低的 沥青材料,提高沥青混 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加强路面的排水设计, 避免水分渗透到路基中 ,降低路基的强度和稳 定性。
对沥青路面进行预处理 ,如对裂缝进行填补、 对龟裂进行修补等,以 增强路面的防裂性能。
05
结论与展望
沥青路面病害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影响
加速路面的损坏,降低道 路使用寿命。
03
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车辙的防治措施
01
02
03
04
减轻交通压力
通过优化道路交通布局,减少 道路交通压力,降低车辙发生
的风险。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重车辙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重车辙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重车辙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摘要:车辙病害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的车辙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处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混凝土前言我国的高速公路, 道路交通量增长非常迅猛,往往远远地超过了设计预期增长速度, 同时高速公路重车比例在不断提高, 车辆超载超限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交通条件对路面的破坏作用是非常严重的, 尤其会导致路面车辙的早期产生。

一、车辙概述1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有的一种破坏形式,它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以及气候(高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永久性变形,表现为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会有突起形变,造成路面使用性能更加恶化。

车辙始终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于我省的公路而言,道路交通量增长非常迅猛,往往远远地超过了设计预期增长速度,同时公路重车比例在不断提高,车辆超载超限现象非常普遍,这种交通条件对路面的破坏作用是非常严重的,尤其会导致路面车辙的早期产生。

2车辙的类型和特征根据形成机理,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磨损型车辙: 这类车辙是面层表面受到轮胎磨耗形成的, 在我国通常发生在车辆爆胎, 钢轮直接作用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上造成的划伤, 一般这些车辙无需作专门维修。

(2) 压缩型车辙: 这类车辙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面层自身的压密形变造成的, 车辙形成“V”字型, 深度一般为5~10mm, 对道路的行车没有太大的影响。

(3) 结构型车辙: 这类车辙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或由于结构层压实不好或整体性不好, 尤其是路基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的。

这类车辙往往横向较宽, 两侧没有明显隆起现象, 横断面成U 形( 凹型) , 常伴有裂缝, 并且短期内不会稳定, 随着时间的延续, 车辙深度及其它相关路面破坏会不断加剧。

(4) 流动型车辙: 这类车辙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不足, 或货车超载严重, 引起沥青混凝土发生剪切变形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与处治方案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与处治方案一、什么是车辙: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永久压痕。

过去,人类广泛应用马车,在泥土路上走,由于土路较软,车过后路面就有压痕,雨后,路面有泥水压痕更深。

古人云:“前面有车,后面有辙。

”车走多了,路上留下两条平行的很深的车辙。

现代路面车辙是路面周期性评价及路面养护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路面车辙深度直接反映了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及路面的安全性和使用期限。

路面车辙深度的检测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使决策者能为路面的维修、养护及翻修等作出优化决策。

二、沥青路面车辙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沥青路面的车辙分为磨耗磨损型车辙、结构性车辙、失稳型车辙、压密型车辙四种类型1、磨耗型车辙产生原因:在交通车辆轮胎磨耗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在冬季路面铺撒防滑料(如:砂)时,磨损型车辙会加速发展。

2、结构型车辙产生原因:这类车辙主要是基层等路面结构层或路基强度不足,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向下的永久变形,作用或反射于路面。

3、失稳型车辙产生原因:绝大多数车辙是由于在交通荷载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路面层材料失稳,凹陷和横向位移形成的。

此类车辙的外观特点是沿车辙两侧可见混合料失稳横向蠕变位移形成的凸缘。

一般出现在车辆轮迹的区域内,当经碾压的路面材料的强度不足以抵抗交通荷载作用于它上面的应力、特别是重载车辆高频率通过,路面反复承受高频重载时,极易产生此类车辙。

此外,在高速公路的进、出口,交费站或一般公路的交叉路口等减速或缓行区,这类车辙也较为严重。

因为这些地区车速较低,交通荷载对路面的作用时间较长,易于引起路面材料失稳,横向位移和永久变形。

4、压密型车辙在施工中碾压不足,开放交通后被车辆压密而形成车辙。

不过这类车辙如果是由于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严造成的非正常病害,一般在讨论车辙时,多不考虑。

从车辙的形成过程来看,车辙主要是高温下沥青面层因沥青软化而进一步密实,以及沥青变软对矿质骨架的约束作用降低而使得骨架失稳,表明沥青对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十分重要。

当然骨架的稳定性和细集料的多少也会影响车辙形成的进程。

在道路的交叉口或变坡路段,此类高温变形更易发生,这主要与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抗剪强度相对不足有关。

三、影响沥青路面车辙形成及其深度的主要因素:1、沥青混合料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的主要依据指标是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其取决于混合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受集料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粘结力又取决于沥青材料的化学结构、胶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稠度、沥青膜的厚度、沥青矿料比、沥青与矿粉系的分散结构特征以及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增加内摩擦角和矿料等颗粒间的嵌挤作用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稳定性。

①材料性质。

沥青的粘度和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性是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两个因素;沥青粘度越大,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越好,那么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越好,因此要选用粘度大的沥青和非酸性矿料以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强度,以便产生较高的抗车辙能力;沥青改性是一种提高沥青高温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据佐治亚洲的加载车轮检测结果证明,改性沥青混合料同标准混合料相比车辙深度有明显减少。

②矿物集料的表面纹理、料颗粒大小、形状、级配、颗粒相互位置、矿料数量、可以影响混合料的孔隙结构,即孔隙的大小、形状与连通闭合情况、沥青用量状况以及沥青的用量和沥青同集料的互相作用情况,因而可以对车辙的大小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采用洁净坚硬的碎石,硬度大、棱角尖锐的砂以及高质量的矿粉对于抵抗永久性变形十分有利。

在整个矿料混合料中对沥青温度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矿粉,用石灰岩和冶金矿渣制成的矿粉掺拌的沥青混合料有较高的高温稳定性能。

③矿料级配。

为探讨集料级配对车辙大小的影响,有关研究人员将集料分为过细级配组、细级配组和粗级配组三种,环道试验结果表明:热拌沥青混合料在最佳沥青含量、8%空隙率时粗级配有较大的车辙深度,过细级配次之,细级配组车辙深度最小。

另有单轴荷载试验资料:在最佳沥青含量时中粒式沥青混合料车辙最小,细粒式次之,粗粒式大于细粒式,沥青碎石车辙最大。

可见,单纯增大矿料粒径并不能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而良好的级配和最大的密实度因增加了矿料之间的嵌挤力,而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

④空隙率。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对空隙率的选择一般都是根据当地材料和经验进行的,当取值过高时,提高密实度可增加骨料间的接触压力,从而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相应地沥青和矿粉用量也要增加,从而又削弱其抗车辙能力。

当空隙率小于某一临界值后,继续减小空隙率,使得混合料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隙来吸收材料的流动部分,造成混合料外部的整体变形,由此而形成车辙。

大量试验表明:各种级配的混合料在最佳沥青含量时,随空隙率的增大车辙有所增加。

2、路面结构组成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除了受所用材料及其性能影响外,还与路基类型和路面厚度有关。

沥青路面厚度与车辙的关系较为复杂,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路面结构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有关室内环道试验表明:当其路基为砂土材料时,面层厚度对车辙影响很大,面层沥青混合料较薄时车辙较深,而且较大部分来自路基的形变;而当面层较厚时,路基基本上不产生车辙。

在当路基为刚性或半刚性材料时,车辙的深度随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加,这时的车辙总量90%来自于沥青混合料面层本身,由此认为,当路基和基层强度较高时,采用薄沥青混合料面层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辙深度,而当路基基层强度较弱时应适当增加面层厚度,但这样构筑的道路,往往由于路面回弹模量与路基回弹模量之间的比值过大,带来不尽合理的结构组合,而且也不够经济。

3、交通荷载及环境条件①渠化交通。

由于城市道路交通组织的渠化,导致沥青路__面车辙破坏的情况日渐突出,在同一结构、同一条道路上,划分出不同交通形式的两段道路进行试验,结果证明:渠化交通路段的车辙显着增长,混合交通路段车辙增加较慢,其原因是混合交通时荷载作用范围较宽,变形面较大,同一位置的车辙累积较小,而渠化交通同一位置处的车辙累积量大。

②荷载。

日本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证明:车辆超载加快路面的病害。

在不同的轴载作用下,重轴载作用产生的车辙较轻轴载大得多;道路交叉口和停车点的车辙通常为正常行驶路段的2~5倍。

4、环境气候条件当气温较高时,沥青路面表现为强度降低容易产生车辙,各种试验均表明:路表温度升高车辙增长加快,这是因为沥青粘度的大小反映了沥青抵抗蠕变的能力,当温度升高时沥青粘度变小,其抵抗蠕变的能力下降,在受到外力时很容易产生永久剪切变形导致沥青材料横向流动而产生车辙。

当路面积水或路面结构含水量增加时,沥青和矿料之间的粘结力在潮湿条件下会被削弱或破坏,在行车荷载和水分的联合作用下,这种病害会明显加剧,从而导致沥青路面产生较大的车辙。

四、解决措施(1)合理的结构组合设计。

面层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因此要有足够的承载力,以承担设计期内累计轴载次数,限定车辙发展深度。

合理选用技术参数,各结构层模量不宜相差太大,特别是中间层的级配要合理,表面层最佳油石比可以弥补第二层抗车辙能力。

同时,考虑到集料粒径对试件厚度的影响,应根据集料粒径大小选择适宜的沥青层厚度,并预留一定空隙率,开放交通后沥青进一步压密填充。

(2)材料的合理选用。

集料强度、形状、表面性状、清洁状态、沥青性能与集料相容性,特别是借鉴superpave混合料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材料的协同性和料源特性,保证所用材料的高品质。

改善矿料级配同时适当增加粗集料用量和控制剩余空隙率,使粗细集料形成骨架密实结构。

可适当采用高粘度的沥青。

(3)最优配合比设计。

重视级配范围对抗车辙能力的影响,关键是确定适宜的筛孔通过率、孔隙率、油石比。

选用温度敏感性低、稠度较高的沥青或改性沥青,同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

严格准确地控制混合料配合比,设法加足矿粉,严格控制运输车辆为便于卸料,涂抹油料;采用透层油与粘层时也要严格控制用油量。

(4)使用改性添加剂。

积极引进并采用新的改性剂如橡胶、树脂、塑料、无机物改性剂、抗车辙剂、纤维等改性混合料添加剂,适当提高粉胶比,提高胶结料粘附性,降低温度敏感性。

(5)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从拌料、运输、摊铺、碾压、养护全程监控,对拌和、摊铺、压实温度和混合料密度、孔隙率、均匀性、结构层厚度、平整度等重点把关。

充分压实保证压实质量。

五、沥青路面车辙具体处治方案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处治方法,如微表处、铣刨摊铺等,以下介绍铣刨摊铺施工方法。

1、施工工艺流程2、施工组织技术在开始施工之前要对路面病害路段、桩号、部位、路面标高、宽度及严重程度、转弯半径、超高超宽、纵坡横坡、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级配、原材料产地和型号规格等作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记录,并要严格依照这些数据指导施工。

路面铣刨(1)铣刨前路面测量。

通过测点高程的比较和车辙严重程度来确定铣刨的面积和铣刨深度。

(2)铣刨机铣刨。

依据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铣刨面积和铣刨深度沿着行车方向逐刀地进行铣刨。

铣刨后的工作面如下图所示。

一般来说铣刨的深度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直至彻底露出坚实底层且无夹层为止;分层铣刨时,应注意预留纵横向台阶,以便于施工和避免纵横接缝在同一断面上。

`(3)废料运输。

铣刨机铣刨时,通过传输皮带将废旧混合料装上运输车辆,运到固定地点进行存放。

(4)铣刨边角处理。

用风镐将铣刨机提刀的斜边与切割机切缝间的少部分残留路面清除掉,然后人工将坑槽内残留杂物清扫干净。

(5)工作面清扫。

用人工配合清扫车将工作面中的杂物及铣刨粉尘清除,然后用鼓风机吹干净,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铣刨深度h 铣刨前原路面 铣刨后工作面 车辙(6)喷洒乳化沥青。

用沥青洒布车将乳化沥青喷洒于槽内及槽边接口,破乳后,即可进行摊铺作业。

乳化沥青喷洒过后,应保持工作面的清洁。

沥青混合料摊铺摊铺作业是整个修补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一环。

(1)在摊铺作业之前,应根据原路面设计数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路段进行测量放样,以确定整个摊铺面。

(2)摊铺作业时应检查混合料的温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根据原路面设计要求,当槽深超过10cm时,应分层进行摊铺。

(4)摊铺厚度应考虑松铺系数,确保碾压完成后的路面应与原路面保持接缝平整。

(5)对于摊铺不到的边角,要人工即时进行填补,对于新旧路面的接口要筛分一些细料,然后人工进行整平。

(6)摊铺开始后,应尽量避免停机,同时摊铺机应匀速行驶,速度控制在3—5m/min为佳,若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则摊铺速度控制在1—3m/min为佳。

沥青混合料碾压碾压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胶轮压路机,分初压、复压、终压三道工序完成(SMA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