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合集下载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1 案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22),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我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22)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全面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现状,查清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与建议,为促进耕地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

各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样采集等基础调查工作,农业总站负责全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并形成耕地质量评价报告。

二、资金分配2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土样采集、化验等费用。

具体如下:1、土样采集1.9万元。

用于采集、处理、报送土样时产生的雇用向导费、雇工费、雇车费、午餐补助、包装费、小型器械购置等费用。

共计236个土样,每个土样费用平均80元。

2、委托化验8.1万元。

必检项目包括:容重、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8项常规项目。

并在样品中选择50%的数量,进行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8项中微量元素和铬、镉、铅、砷、汞5项重金属元素的检测。

三、重点任务(一)科学布设调查采样点。

以国土部门的最新耕地面积数为准,按照每1万亩耕地不少于1个调查点的密度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点,调查点位应尽量与上一年调查点位一致,确保延续性和可比性。

调查点3 位要覆盖本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属、大的土种),分布均匀,代表性强;调查点应与测土配方施肥取土样点、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区域监测点、轮作试点区域监测点等相结合,避免重复设点、重复采样。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第28卷 第2期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修稿日期:2013-07-0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caucf@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yunwenju@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in China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1 背景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

你家耕地要被查了!如何划分等级?这几点非常重要

你家耕地要被查了!如何划分等级?这几点非常重要

你家耕地要被查了!如何划分等级?这几点非常重要来源:农民日报头条号耕地是珍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必要基础。

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快速增加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决策。

近日有一个消息让大家颇为关注,那就是农业部发布文件《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并且宣布2016年8月1日起开始执行。

耕地还分质量?当然分了,其实在民间早有这个说法,不过和官方说法不一样,大家在村里的土地都应该分一等地、二等地什么的,在土地流转的时候,等级越高的,流转费就越高,大家都清楚。

可是咱们并不知道这分等级的来源,光知道土地分好赖,好地多打粮,但不知道都根据什么东西来评定。

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耕地总共分多少个等级?咱村里基本上就分一、二、三等地,其实土地的等级多达15个等级。

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中国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质量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为什么要给土地分等级? 这一切都要从2009年12月24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说起。

经过调查显示,中国耕地质量总体偏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

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为何国家对耕地质量如此上心?我国的农田基础肥力较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农田高度集约化种植,高强度高投入的利用方式特别是养分非均衡化的集约化模式,不仅仅导致了农田肥力退化,也引起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较大波动、以及高产作物品种潜力不能很好的发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

现将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图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江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区等九个区。

各区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一)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图2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44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等的耕地面积为0.81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和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以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易受旱涝影响。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是指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制定的评价耕地质量等级的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明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标,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科学、公正、可靠。

2. 耕地样点的选取和调查:确定样点的选择方法和数量,保证样点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3.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持水性,以及耕地生态环境等因素。

4. 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和标准: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确定不同等级。

5.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执行该技术规程,可以准确评价土地的耕地质量等级,并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意义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流程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五、政策依据和主要资格六、结论正文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对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分类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流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质量调查采样点布设与野外采样调查测试分析:在调查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耕地进行采样,并对其进行土壤、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野外调查和测试分析。

2.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编制等级评价报告:根据采样点的调查分析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并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

3.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及变动表,并完成上报与数据入库: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整理成表格,并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进行上报和数据入库。

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为了定期监测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主要内容包括:土样研磨过筛,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全盐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紧实度,全磷,全钾,总镉,总铬,总铜,总铅,总砷,总汞,总镍,施肥情况,农田作业情况,作物产量等。

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含工作报告)、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报告、耕地质量图册、耕地质量等级及其变动表等。

这些成果将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于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二、评定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对耕地的实地考察,获取土壤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以准确评估耕地质量。

2.分类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耕地评定质量的分类标准。

三、评定结果经过综合调查和分析,我们将耕地的质量划分为优质、良好、一般和差劣四个等级,各等级的土地面积和占比如下:1.优质耕地:面积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0%。

这些耕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适合种植高产农作物。

2.良好耕地:面积2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

这些耕地土壤质地较好,水分状况较稳定,适合种植常见农作物。

3.一般耕地:面积1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5%。

这些耕地土壤肥力较弱,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加强水文调控,才能提高产量。

4.差劣耕地:面积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

这些耕地土壤质量较差,水分状况不稳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以提高利用率。

四、问题分析在评定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部分土地的肥力下降,产量低于预期。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土壤退化等原因导致的。

2.部分土地的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积水和土壤盐碱化。

这可能是由于排水设施损坏或不完善所致。

3.部分土地的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酸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五、建议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土壤养分的补充和保持,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2.改善排水条件:修复和完善排水设施,确保土地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适度的排盐工作,以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3.调节土壤酸碱度:通过添加石灰或其他调节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之适合作物的生长。

4.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差劣耕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条件,以改善土地利用率。

六、总结通过本次耕地评定质量的工作,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的耕地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指耕地的质量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

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

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来看,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

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3个省;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5个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山
西等6个省(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等4个省(区)。

2012年8月,国土资源部公告说:如今,我国优等、高等级耕地不足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部分地区耕地质量有下滑趋势。

国土部表示,我国将在2015年建成全国耕地监测网络体系,如发现因人为过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将对地方政府追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2期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修稿日期:2013-07-0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caucf@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yunwenju@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in China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1 背景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

德76中国土地科学 2014年2月 第2期国1934年颁布土地评价法,以中部易北河畔的土地为标准宗地,对标准剖面进行比较描述,采用打分累加评定的方法,进行全国土地评定;英国于1931年始用7年时间完成土地利用潜力分级,全国分7级;美国于1961年采用划分土地利用可能性(即潜力)等级的方法,在全国实行8级分类[1];加拿大土地生产能力等级划分为7级。

中国早在夏商时代,由于赋税需要,就开始对耕地进行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20世纪50年代为征收农业税,全国开展查田定产;20世纪70年代,引进世界粮农组织(FAO)编著的《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方法[2];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绘《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对全国土地进行生产力评级[3];与此同时,土壤、农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也从各自的领域开展土地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研究[4-8]。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两次土地承载力研究[9-11],把农作物生产潜力计算和土壤质地相结合推算粮食产量。

以往这些工作大多是研究性的,而且其成果是区域可比的,没能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体系。

中国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分两大系统:一是农业部门开展的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

1981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提出了对土壤的生产能力进行分级,并制订了8级土地分级标准;1995年,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所以县级为单位对耕地进行了分区评价,并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12];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行业标准《全国耕作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把全国划分为7个耕地类型区、10个耕地地力等级[13]。

二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以资源管理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

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在部署全国土地资源详查的同时,在全国组织了13个县开展土地资源评价试点,拟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14];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1989年理论框架和技术思路基本形成[15],并拟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组织7个试点县开展分等定级。

但总体上由于技术方法、工作经费、技术队伍等问题,耕地分等定级工作一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6]。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抓住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机遇,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纳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从统一技术方法、分省组织实施,到全国汇总工作的完成,历时10年。

1998年,在试点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2003年正式颁布了《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17];2001—2006年,分年度分批部署开展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2008年底省级工作全面完成,建立了全国统一可比的1∶50万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全国成果报告、图件、数据库、数据表册、影像资料和标准样地实物等一系列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为继续深化和完善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18-26]。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继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数量和权属后,国家统一组织的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调查与评定,形成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填补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研究的空白。

这项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完成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 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各省(区、市)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

国家负责编制技术规程,统一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基础参数,汇总形成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质量等别体系;各省(区、77程锋等: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市)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省级分等指标体系和相关参数,组织实施分等工作;各县(市、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外业补充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计算等。

2.1 技术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在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总结国内外土地评价成果和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立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可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分等体系;综合运用了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包括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理论产量、产量比、标准粮产量、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多层次的分等成果能满足成果应用的多目标需求[27]。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在测算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覆盖全国的、连续的“土地质量背景值曲面”的基础上,分区域选取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投入产出水平的逐级订正,按照乘积法计算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以此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图1)。

(1)按光、温条件计算各有关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运用宏观的气候指标计算出全国渐变的、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此形成全国可比的、宏观的土地本底差异,即土地光温生产潜力的“差异曲面”。

(2)按地块的条件评定各有关作物的理论产量。

在基本气候一致的区域或相同地形地貌区内,按照各地块的水分、土壤、地貌等指标的优劣,用因数指数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或标准样地指数计算土地自然质量分[28],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经土地自然质量分修订为各作物的理论产量,突显因不同土壤条件造成的土地差异,以反映气候和土壤条件叠加后的土地评价结果。

(3)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总理论产量,评定土地自然等。

按标准耕作制度[29],确定当地的各指定作物,并以大宗粮食作物(即基准作物)为基准,通过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比较,形成各作物与基准作物的产量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