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推进《红星照耀中国》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备考-《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如何高效地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一、阅读阻力为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优化《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现状,抽取了某城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分析样本,并对学生的阅读反馈作了梳理,认为学生阅读本书时存在的阻力如下:(一)时代的疏离感《红星照耀中国》“纪实”却不“及时”,反而增加了隔膜感。

时代的隔膜造成了初中生接受的障碍,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读完了一遍,说明初中生对于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

因为,如果学生不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够真切地了解那个列强欺凌、军阀混战的混乱时代。

例如书本中所出现的“苏维埃”“哥老会”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产物,学生不能理解这样的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自然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文本的疏离感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一名外国记者,在翻译的版本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母语阅读给初中生带来了障碍;2.本文以采访记录、个人讲述和重大事件描述为主,情节不连贯,故事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三)阅读指导的疏离感一半以上的同学非常或者比较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说明这本书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具备可读性的。

但是不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机械有余,活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缺乏学习任务群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帮助与指导;最后,在学生读完作品之后,缺少思维的碰撞和专题的研讨,没有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思维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唤醒,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时代、文本和阅读指导上存在的疏离感,造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困境。

若要突出重围,就必须要寻求合适的路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这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品相关常识2.明确长征的路线、困难及意义3.体会红军革命领袖及其他“小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

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

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题目解说】斯诺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本书因而得名《红星照耀中国》。

1938年,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本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创作背景】在1936年10月,红军即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二为了搞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

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显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J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二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后来又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一个月内,重印发行十万册以上。

对比外媒报道的毛泽东和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思考《红星》畅销的原因。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

紧扣文体特质 有序推进教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如何开展纪实文学整本书阅读

紧扣文体特质 有序推进教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如何开展纪实文学整本书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该书作为纪实文学第一次进入课本,部分教师担心其离现实生活遥远,难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抓住纪实文学特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并不难。

笔者将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分为通读指导、重点突破、统整升华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针对纪实文学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在每次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某一种阅读策略突破某一方面重点,最终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纪实文学阅读策略,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纪实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读指导———认可选材价值只有首先认可了纪实文学的选材价值,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主动深入的阅读。

活动:看封面解谜概要请欣赏本书1938版、2016版的封面。

1.注意封面中的画面内容:人物、色彩、图案、线条。

2.大胆结合题目和画面,猜想本书的相关内容。

本书2016版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其封面是一个小号手的红色剪影,充满朝气,代表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结合书名唤起学生的已知,请学生说说“红星”的象征意义,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红星就是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必将胜利,共产主义必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

本书1938版名为《西行漫记》,从书名可以看出是作者在中国西部的一次漫游记录,漫游所至及所见究竟是什么?在书名中并未加以透露。

细心的读者可以通过封面上的那幅风景图猜测到作者漫游之所在就是红色延安。

而这一幅图又出现在《红星照耀中国》的扉页和封底,有意思。

两个不同版本的对比,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什么两本书的名称不同?可顺势引出时代背景: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红军和共产党以及毛泽东等领袖们被外界舆论妖魔化。

斯诺冲破封锁,用他客观公正的立场,通过这本书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红军和共产党。

书传遍世界,影响了无数人对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激励大量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同事的反馈,以 便及时调整和完 善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覆盖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通过文本分析、小组 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 生挖掘名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测试、小组 报告、个人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 对名著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程 度。
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掌握精读技巧,深入理解文 本内涵
掌握速读技巧,提高阅读速 度和效率
了解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相关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作品。
制定阅读计划:根据作品篇幅和难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分配时间,确保按计 划进行。
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根据阅读目的和作品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略读、 精读、跳读等。
精读与泛读结合
精读:深入理 解文本,注重 细节和语言运
引导学生自我评 价和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教学是否 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氛围:营造积极、互动的课 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作业与测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进 行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06
教学反思
章节副标题
总结教学经验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 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掌握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 行客观评价和反思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

2.通过读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有谁知道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明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2.初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价值。

3.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目标导学二:学习读书方法指导(一)序言——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学生活动一: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并互动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物形象。

4.活动展⽰,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初步了解书中历史事件和⼈物形象。

3.规划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教学过程】⼀、导⼊新课有这样⼀个外国⼈,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上⾰命之路,使加拿⼤的⽩求恩医⽣毅然奔赴抗⽇前线。

这个外国⼈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起⾛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的简单介绍,激发学⽣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快速进⼊学习和阅读状态。

⼆、了解作者,⾛进作品1.解题1927年8⽉1⽇南昌起义,中国⼯农⾰命军成⽴(翌年改名中国⼯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枚嵌有镰⼑和锤⼦的⽩⾊五⾓星,红军的帽⼦上带有⼀枚红⾊的五⾓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英国出版斯诺的英⽂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个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译本曾易名为《西⾏漫记》。

2.了解作者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色中国解谜之旅——《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___照耀中国___【美国】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研究“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3.___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4.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研究“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___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 进 真 实 的 你
重温经典
遇 见 更 好 的 我
——我热爱中国!
跳读文章,书中哪些地方让你有所触动, 说说感动的原因?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 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 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 的纯正品性。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 和尊严的生活意义。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 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 貌。
带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这些故事却 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革命 青年们使本书描写的故事活着。” “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 望,那种热情。这些是人类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 华”。
—— 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遥 祝最后的胜利。
1936年斯 诺在陕北 保 安 拍摄
他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复杂的人。
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他不 知道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 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 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 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 湖流浪汉。
这是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 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 难,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 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 故事。当这一时期的历史完全被写下来的时候, 上述这个简单的自传将长上血肉。 朱总司令大胆无畏、大公无私、无比勇敢、 经历很多苦难但仍然忠于民族,甚至放弃了个人 享受,财富和地位,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走进真实的你 遇见更好的我
纪实作品的阅读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 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 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失孩子气。——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 过半百,仍很健康。—— 他,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腿却像铁打 的一样。——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 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 顽皮的孩子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