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法指导在语文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教师;学生

作者简介:李木莲,任教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铁路第一小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教学中“读”是基础。古语说:“好书不

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读能使人入境,读能传情,读能明理,只有读得文通字顺,才能够具体地理解内容,才能够深刻地

体会思想。这就需要多读,在读中渗透学法,也就自能读书了,也就达到了由教

到不教的目的了。正如古人言:“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阅读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一、初读课文,指导解题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读文好比顺藤摸瓜。既然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这就告诉我们一篇文章,我们仅从它的题目就能大体了解这篇文章,既然如此,

我们在教学开始为什么不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从“眼睛”来认识这篇文章呢?

因此,笔者考虑:我们在教学时,是否可以在板书完课题和整体感知这两个环节

中间再加上一个环节:让学生看完课题之后根据课题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带着

问题来读课文,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效果要远胜于教师提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概括内容”这样的要求。

例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抓住“珍贵”这一题眼,提出“珍贵”是什

么意思?只是普普通通的教科书,为什么课题说她是“珍贵”的呢?让学生带着这

样的问题反复读文,从中悟出答案,这样不但由题目牵出课文主要内容,而且培

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如:学习《大海的歌》一文,可提出这个题目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大海

唱的什么歌?它为什么唱歌?抓住这样的主线,让学生逐段细读,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对课文的内容心领神会,从中体会到文章的思想。这些问题的提出都直

接切入文章的内容甚至主题,那么我们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思

考能否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他又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带着

具体问题来读课文更容易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知。虽然只加上了这简单

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教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样真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这是在学生主观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课堂教学,而不是沿着教师提出

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来学习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质疑,那么学生的学习只能

像教师牵着鼻子按部就班的按照提问--思考--回答--纠正这四步进行。

这样就渗透了解题法,学生再读文章就不会忽略题目了,能够认真观察题目,甚至看到题目就能想象到文章中要写些什么内容。久而久之,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发展了能力,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其实,每篇文章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能直接切入文章内容或中心,这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动脑思考了。因为,如果真正思考,即使

出现偏颇,学生通过对比也更容易把握内容,而且他们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

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一个简单却很关键的环节我们怎能轻易舍弃呢?

二、细读课文,指导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师指导细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阶段。要想读懂一篇文章,教学时应指导

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这样的重点,就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感人之处,也

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30T10:18:39.67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作者:李金[导读] 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摘要〕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 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关键词〕学法指导阅读教学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1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 3 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4 比较阅读法 4.1 同中求异比较法。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A 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 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 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 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4.2 异中求同比较法。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阅读方法的列举已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探略

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探略 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系列化、整体化的实施策略。1936年,叶圣陶、夏丐尊二位先生编辑的供初中语文使用的教材《国文百八课》,使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基本定型,此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韩军的“新语文”,朱永新的“新教育”,窦桂梅的“主题阅读”都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借鉴。尤其北京一学校校长李希贵首倡的“语文主题学习”自xx年实验以来,全国已有22个省市的5000多所学校在实施中。 2、当前初中语文现状的需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明晰化,“得阅读者得语文”的观点逐渐被许多语文专家和同仁所认同。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并不是很理想,目前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课外阅读并未落到实处,为此学生的文化视野狭隘,写作思维及语言运用捉襟见肘,继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精神家园的建构。2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语文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是新课标思想的一项教学实验工程,是整体教学与分块教学有机结合的行动实验。叶圣陶明确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本教学法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是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聚焦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的“再度开发”,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式的单元整合教学,通过对不同文体,同一主题文章的学习,归纳出一般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课本,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在学习每本教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册书的内容,明确本册书的总目标,再根据单元主题制定单元目标,实现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使教学容量更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掘。每单元教学的操作流程依次为:单元导读课→单元预习课→整合精读课→整合略读课→拓展广读课→主题写作课→综合性学习课等七种前后紧密相连的课型进行教学,开发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单元导读课:即单元整体感知。明确单元目标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大概的了解,聚焦单元主题,整体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浏览初读、整体感知每一篇文章,并用一句话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 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方式、途径和注意问题福建永安一中陈聿章纵观十多年中学语文教改的轨迹,可以看到,中学语文教学是沿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的方向逐步深入发展的。当前,中学语文界为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生动有地学习语文,正在深化改革,探索规律,走“教会学生学习”之路,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语文学改革的科学总结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学法指导的原则 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为依据,语文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并行不悖的原则 就教学过程而言,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就有“教学半”的说法。吕淑湘先生则更是言简意赅:“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教与学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就一般而言,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证好的学法的运用而选定的,教法与学法必须协调同步。而语文学法指导,则是探索教法与学法融合规律,解决教法与学法怎样组合、渗透更科学的问题,它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好比指导学生去掰一个壳子,既要讲清掰开壳子的目的、知识、方法,又要重视学生在得到知识与方法后更想掰开壳子摸到核心的心理,从而使教法与学法得到有机组合。在这方面,湖北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他研究中学生学习的八个环节,并从中抽象出十条心理规律作为中学生的本质学情,同时根据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中的六个主体环节设计了相应的六种基本课型: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以此来保证教学适合学情的要求,教法适合学法的要求。这种课堂结构的设计使学法与教法互为作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过去单纯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研究的状况。 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学生的智力,既是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按照学法指导的理论,传授知识本身,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基础上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由此看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摘要]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掌握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而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所有教育者需要思索的重点课题。从某一个层面来讲,掌握学习的内容远远不如掌握学习方法来得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转变,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习者的要求也逐渐从“学会”向着“会学”改变。许多的家长也意识到,学生单单掌握学习内容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老师在学校中传授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合理地摄取其他丰富的理论知识,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一、指导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目的 (一)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加强小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重点指导,一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能最大限度的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应对其他新的语文知识,从而形成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以此作为基础,去合理解决未来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学习,这一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小学生在运用所学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时,也同样是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加强的一个过程,小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打开他们的思维,以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二、加强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 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培养学生适 应社会未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 的重要性,不注意阅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技巧和方法可言,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学生口中念出毫无色彩可言,根本就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这些 东西。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教材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表现为别出心裁、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它 是创造的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凭借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多 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深 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呢? 1.运用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思维不能只注重课本,置丰富多彩的现实世 界于不顾,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脑力劳动延续到动手操作,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以寻求非同寻常的新颖奇特的见解。 2.运用扩缩变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绿色办公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绿色办公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了引号?根据课文题意可以换标题吗?可以指导学生从 文章中找现成的恰当的词句当标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多种不同的 意见充分发表,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类比思异,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跳水》一课的分段,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还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分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 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就是要求教师就现成的问题 提出课本以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技巧,闪现出思维敏捷性的火花。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个提前介入的方法。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均有提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要 求提前接触课文,并以阅读到的内容验证要求,虽然不一定全部掌握,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从而主动去听课。教师可以做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预习。例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等,教师可以先做指点。 三、加强读的练习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读,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这三者紧密相连, 也是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无疑为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增加,相应课外阅读量也应增加。课外阅读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式,但这毕竟有时间和选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首先,有针对 性地去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读同一本书,之 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设专栏进行评议,以达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最后是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努力去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部编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阅读方法学习 概括段意——摘句法 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稍加增删调整,从而概括出段意。 概括主要内容——连接段意法 把文章各段或各部分的段意连接起来,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这几自然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归纳主题的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的文章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我们只要对题目稍加分析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题(题目分析法)。 学法指导——解词方法 合并同类词法 把词语中词性相同、意义相近的字词合并起来理

解,进而理解整个词语。例如,在“失魂落魄”一词中,“失”和“落”是同类词,都指“丢失”、“魂"和“魄”是同类词,指“魂魄"。“失魂落魄”就可以理解为“像丢了魂魄一样,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阅读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意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该如何理解题目,透过这双“眼睛”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呢? 1.抓住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抓住题目来理解主要内容。弄懂了问题,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途径之。 阅读方法突破——理解句子 掌握阅读方法,文章轻松易读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法和结合生活实际法。 (1)联系上下文法:把句子放在上下文中

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法: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场景、事例等理解句子。 归纳主题的方法 有的作者时常把主题放在议论部分来表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些议论的句段,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抓议论句法)。文章最后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阅读方法突破 理解诗词—想象画面法 通过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来理解诗词的意思。 具体可分三步: 第一步,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第二步,根据诗句内容丰富景物、人物的形象。 第三步,连成画面。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现行语文(主要是高中)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听、说、读、写这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这主要是因为听、说能力虽然也重要,也应下气力培养和提高,但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和众多场合随时都可进行实践和训练,而课上训练时完全可以少用些时间,与此相反,读、写能力则要在一定的识字基础上,主要靠上学之后养成。加之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更困难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中,二者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这是因为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没有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写作就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应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总之,只有切实认真地抓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全面推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见《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今有必要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改进阅读教学,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呢?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语文学界不少同仁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并过多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 有些教师讲课,总过多的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过详过细的分析,甚至引申开去讲很多道理,然而却很少甚至完全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具体领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怎样把这些思想意义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体会 青州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郭宁 主题阅读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针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来说,每一位学过初中语文的人都知道,一份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基、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而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是一场绝对的重头戏。再说古往今来有无数关于阅读、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说不尽的好处。就《语文课程标准》也大力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阅读的人文性和功利性定位,决定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只有以其为源,漫游书海,开拓学生的阅读面,纵览课内外健康书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如何让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的美?如何让学生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深谙走进语文的快乐?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同样的,面对农村的孩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从教几年的我,明白其中道理。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如在教授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忆读书》一文时,课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机把其中出现的《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处略作叙述,吊足学生的胃口,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二、备有香米打造巧妇——设置图书角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即是有的无矢,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

谈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和学法指导的方法步 骤谈了自己的见解,以此论证了语文教学更应语文教学更应重视学法指导: 一、学法指导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 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来分析; 再次,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分析; 最后,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来分析; 二、学法指导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学法指导 1、指导学法,要明确目标,把握整体。 2、指导学法,要循序渐进,体现规律。 3、指导学法,要注重历练,强调实践。 关键词学法指导终身受益明确目标寻序渐进注重实践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升,这些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因为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准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所谓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提升水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何要这样重视学法指导呢? 一、学法指导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这是长期以来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当前,我们有些语文教学依然存有事倍功半、效率不高的现状,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教学方法问题,尤其是在于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把教学过程变成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自学水平的过程。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他曾指出:“书是看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水平。总不能什么全喂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水平,离开学校,他们还要自学,还要发展。”可见,“学法指导”问题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1、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当今时代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时代,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知识持续扩充和创新,社会对人们的智能能要求愈来愈高。而据一些专家估计,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一生所用的知识量,学校教育只能提供20%左右。可见,只有在学校里掌握一套终身受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比较强的自学水平,才能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很多教育专家也曾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自学水平,不懂得独立钻研问题的人。 2、从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来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不但具有日常交际的本领,而且有利于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学好这门基础课,真正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小学语文说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说教法学法 案例一《我爱故乡的杨梅》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案例二《揠苗助长》 (一)说教法 在教法上,总的概括就是方法引领,个性阅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即讲故事、知道理、谈收获三环节来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深刻寓意。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借助插图、做动作来理解人物心理活动来读懂课文。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在对情节的感悟中,创设语言情境,读出理解,读出个性。 (二)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来紧扣教学创设一系列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三《桂林山水》 (一)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所采用的优美语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一)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有感情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案例四《爬山虎的脚》 (一)说教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究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应引起重视, 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上来,为 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本文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创设阅读 情境、丰富教学方法、课外延伸阅读三个方面,探究有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初 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往往都是让 学生在课下预习课文,课上由教师直接讲解课文,直接将课文涉及的各种知识点 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只负责 听教师讲,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更没有机会 参与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根本无法牢固地掌握阅读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反思,打破这种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与小学语文阅读相比,初中语文阅读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因为无 法掌握学习要领而丧失学习动力,使得阅读能力不升反降。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情境的创设来加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情境的创设应该考 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够借助情境提高 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 先进行相关的提问,如:“同学们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大家知道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吗?请大家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学生们纷纷回答出了各种词语:寒冷、萧瑟、毫无生机……接着教师进行引导:“大家描述地都很准确,但是,艺术大师老舍先 生却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的笔下,冬天也是极其美丽的,大家想知道老舍先 生是如何描述冬天的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中来看一 看吧。”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绪进入到北方冬天的情境中,为接下来的课文讲述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 气氛,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为了调动学生 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要具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能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鸟的图片,引导学生 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鸟的文章或诗句,并让学生谈谈对鸟的看法,接下来顺势引 入新课。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布置问题让学生进 行课文探讨,如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鸟?作者是如何描写鸟的声音和外形的?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爱鸟的原因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回 答之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并做最后的总结。最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让学生以此为例写一篇同类型的作文,通过描写事物 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并将优秀作文在班内进行分享。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 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多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教师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它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心得体会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听了林教授的讲座后,使我明白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身为一名高年级的教师,我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对高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重点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感知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

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林教授讲座中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孟家中心小学朱红伟 各位同仁大家好: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语文,在我眼里,她是一门快乐、有趣的学科,一门有用、耐用的学科,一门充满人文情怀和道德熏陶的学科。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那样: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特别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相互交融、有机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改变了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的这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的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由此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作品产生精神性的对话。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实践也证明,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开发、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责,要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学生消除“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再一方面,当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老师的想法不同时,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而应课后再和学生探讨;要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勇于改正教学中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