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四种处理模式
盘点养殖业的9种粪污处理方式

养殖业的9种粪污处理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农业部制定了《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工作方案(2018-2020年)》,整合中央投资专项,重点支持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征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技术模式,在全国共收集了29个省239种技术模式,经专家筛选评审,总结提炼出种养结合、清洁回用及达标排放3个方面9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模式。
一、种养结合1、粪污全量还田模式对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粪水和污水集中收集,全部进入氧化塘贮存,氧化塘分为敞开式和覆膜式两类,粪污通过氧化塘贮存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施肥季节进行农田利用。
主要优点:粪污收集、处理、贮存设施建设成本低,处理利用费用也较低;粪便、粪水和污水全量收集,养分利用率高。
主要不足:粪污贮存周期一般要达到半年以上,需要足够的土地建设氧化塘贮存设施;施肥期较集中,需配套专业化的搅拌设备、施肥机械、农田施用管网等;粪污长距离运输费用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施用。
适用范围:适用于猪场水泡粪工艺或奶牛场的自动刮粪回冲工艺,粪污的总固体含量小于15;需要与粪污养分量相配套的农田。
2、粪便堆肥利用模式(包括条垛式、槽式、筒仓式、高(低)架发酵床、异位发酵床)以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羊规模养殖场的固体粪便为主,经好氧堆肥无害化处理后,就地农田利用或生产有机肥。
主要优点:好氧发酵温度高,粪便无害化处理较彻底,发酵周期短;堆肥处理提高粪便的附加值。
主要不足:好氧堆肥过程易产生大量的臭气。
适用范围:适用于只有固体粪便、无污水产生的家禽养殖场或羊场等。
3、粪水肥料化利用模式养殖场产生的粪水经氧化塘处理储存后,在农田需肥和灌溉期间,将无害化处理的粪水与灌溉用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水肥一体化施用。
主要优点:粪水进行氧化塘无害化处理后,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水资源,解决粪水处理压力。
主要不足:要有一定容积的贮存设施,周边配套一定农田面积;需配套建设粪水输送管网或购置粪水运输车辆。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种技术模式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种技术模式“三分离一净化”模式。
“三分离”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一净化”即“污水生物净化、达标排放”。
一是在畜禽舍与贮粪池之间设置排污管道排放污液,畜禽舍四周设置明沟排放雨水,实行“雨污分离”;二是猪场干清粪清理至圈外干粪贮粪池,实行“干湿分离”,然后再集中收集到防渗、防漏、防溢、防雨的贮粪场,或堆积发酵后直接用于农田施肥,或出售给有机肥厂;三是使用固液分离机和格栅、筛网等机械、物理的方法,实行“固液分离”,减轻污水处理压力;四是污水通过沉淀、过滤,将有形物质再次分离,然后通过污水处理设备,进行高效生化处理,尾水再进入生态塘净化后,达标排放。
这种模式是控制粪污总量,实现粪污“减量化”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适用于中小规模养殖户。
生产有机肥料模式。
好氧堆肥发酵是目前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主要模式。
畜禽粪便进入加工车间后,根据其含水率适当加入谷糠、碎农作物秸、干粪等有机物调节水分和碳氮比,增加通气性,接入专用微生物菌种和酶制剂,以促进发酵过程正常进行。
并配备专用设备,进行匀质、发酵、翻抛、干燥。
对大型养殖场可自建有机肥厂,对养殖户数多、规模小、密度大、消纳地紧张的畜禽高密度养殖区,可建专门有机肥厂,将粪污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微生物发酵床模式。
一是内置式发酵床养殖。
主要用于发酵床养猪。
选择碎秸秆、锯木屑、稻壳等通透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原料做垫料,垫料可反复利用3-5年;饲养密度根据个体大小、环境温度确定,育肥猪一般2-4头/m2为宜。
二是外置式发酵床粪污降解。
在畜禽舍外建造发酵床,用于畜禽粪污发酵降解。
根据养殖规模确定床体大小,商品猪0.2-0.3头/m2,宽度在4-6m、深度40-60cm。
用稻壳、碎农作物秸秆加适量米糠做载体,每2-3天添加一次粪污,每天旋翻机旋翻2-4次载体。
消纳地紧张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均可采用该模式。
沼气工程模式。
将污水排入沼气池中,通过厌氧菌发酵,降解粪污中颗粒状的无机、有机物,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用于发电、照明和燃料。
规模化养猪场粪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规模化养猪场粪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规模化养猪场粪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粪水分离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污水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减少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浓度,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2. 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氨氮,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常见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厌氧消化和生物滤池等。
3. 厌氧消化技术:通过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泥的处理量,还可利用产生的沼气进行能源回收。
4. 沼渣处理技术: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渣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压榨、干化和焚烧等,将沼渣转化为有机肥料或能源。
5. 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适当的处理,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或生活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
6. 智能监控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确保处理效果和操作的稳定性。
7. 循环农业技术:养猪场的废弃物可以与其他农作物的有机废弃物一同进行处理和利用,实现循环利用和资源共享。
综合利用这些关键技术,可以实现规模化养猪场粪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牛场粪污的处理方法与技术

规模化牛场粪污的处理方法与技术
规模化牛场粪污的处理方法与技术:
1、贮存处理:将牛粪运输到专门的储存场所,采取堆肥、深埋或地表堆肥等方式,使其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有效的肥料;
2、沼气技术处理:将牛粪置于室内或室外沼气池中,通过发酵反应,将牛粪转化为甲烷气体,以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
3、生物处理技术:采用益生菌、微生物和有机废弃物等为原料,以牛粪中的有机物为碳源,通过生物反应,以获取污水处理和有机肥料。
4、湿法处理:将牛粪浓缩后进行湿式处理,以获取高浓度的液态有机肥料。
5、热处理:采用高温的方式,将牛粪加热至一定温度,以杀灭有害病菌和微生物,并使其有机物质彻底分解,从而获得可供饲料或有机肥料使用的产物。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模式浅析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几种模式浅析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粪污问题。
粪污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成为了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几种模式的角度分析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情况。
通过沼气化利用。
沼气化利用是将粪污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而后将沼气用于发电或者燃气供暖等用途。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解决粪污的处理问题,还能够提供能源供给。
在沼气化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污泥。
污泥可以被用作有机肥料,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厌氧消化利用。
厌氧消化利用是将粪污置于封闭的厌氧消化池内,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产生沼气。
这种模式相比于沼气化利用,更加节省空间,且对粪污的处理效果更好。
厌氧消化池中的沼气可以被收集后经过净化利用。
厌氧消化池中产生的消化液可以被用作有机肥料,进一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
通过粪污发酵堆肥利用。
粪污发酵堆肥利用是将粪污和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混合发酵,产生有机肥料的过程。
这种模式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可以利用农村的废弃资源进行处理。
发酵堆肥具有长期效益,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粪污处理厂集中处理。
粪污处理厂通过收集农户的粪污,进行中间处理后再进行资源化利用。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吸引大量粪污,实现规模化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投资成本较高,需要完善的管理措施,因此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还比较少见。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利用。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引导养殖户积极参与资源化利用,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禽粪污处理利用五种模式

畜禽粪污处理利用五种模式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正确处理畜禽粪污不仅可以减少农业废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通过资源化利用产生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有机废物堆肥。
畜禽粪污中富含有机质,通过适当的配比和通风堆肥,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
堆肥过程中,有机物质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热能和有机酸等物质,有效杀灭病菌和虫卵,提高土壤肥力。
有机废物堆肥不仅减少了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冲击,还能够为农田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料,替代化肥的使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模式是沼气发电。
畜禽粪污中富含有机物质,经过菌类的发酵作用可以产生沼气。
通过将沼气收集起来,可以用于烧火、照明、以及发电。
沼气发电不仅解决了畜禽粪污的处理问题,还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第三种模式是生物质能源利用。
畜禽粪污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通过干燥和压缩等工艺处理后,可以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
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高热值、低含水率和低污染等特点,可以替代传统的煤炭和天然气,用于工业和民用供热。
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能源利用不仅能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第四种模式是液态有机肥的生产。
畜禽粪污通过发酵和脱水等工艺处理后,可以制成液态有机肥。
液态有机肥具有营养丰富、易于吸收、利于作物生长等特点,可以替代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液态有机肥的生产利用不仅可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还可以减少农业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种模式是生态农业养殖模式。
生态农业养殖模式通过合理的规模化养殖,生态疏导和科学运营等手段,改变传统养殖中的畜禽粪污处理方式。
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循环利用养殖废物等措施,可以减少畜禽粪污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生态农业养殖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规模养猪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措施

规模养猪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措施一、粪便的处理1.沼气法:固体废物粪便可利用沼气池产生沼气。
此法可以处理大量的粪便、污水,使再生能源得以循环利用,且最适用于阴雨天多、晒干较繁重的地区。
这也是当前发展环保、循环、生态精品农业的工业第一种重要途径。
2.腐熟堆肥法:粪便经腐熟处理后外观呈暗褐色,松软无臭。
3.烘干法:较大规模的养殖场,改用烘干法较理想。
首先对粪便需要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化学成分烘干后,添加其他织成成分制成有机复合肥,液体可掺入部分其他化肥制成液体出售,或直接用泵送到菜地、果园用作肥料。
4.组合处理法: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合计组合使用,优势互补。
如用太阳能溶化锂离子水分到一定程度,再用烘干法、膨化法、微波法、热喷法等,既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又可生产出更优质肥料。
5.合理规划养殖场:一般以远离居民学生公寓、在下风方向为宜;同时在规格大小、排粪量、处理设施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
二、污水净化如冲洗圈舍其后的水,要进行净化处理,一般都要经过植物吸收利用,土地的固定吸附,微生物的作用,使废水变成清水。
1.种植水生饲料。
利用有机废水种植水葫芦、薄绿萍等水生饲料,其中水葫芦耐高浓度粪水,细绿萍耐中分压粪水,高浓度有机粪水在水葫芦池中经7至8天可达到离子化净化。
2.灌溉农作物。
将初步净化利用的水作为灌溉水,经过植被微生物农作物和农作物的分解吸收、土地的吸附固定,从而使污水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3.循环利用。
净化后的水,可以部分排回鱼蟹池中。
4.回归江河溪流。
净化的水如经检测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就可排入江河溪流。
湘潭市规模猪场粪污处理模式与建议

湘潭市规模猪场粪污处理模式与建议
一、粪污处理方式
1、深度沼气发酵法:对猪粪进行深度厌氧发酵,把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能源的替代物。
2、过滤-膜分离-过程:采用微孔膜分离技术,筛选猪粪中的有用成分,把有用成份保留,将油脂、氨等有毒物质从猪粪中分离出来,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生物处理法:采用生物处理技术,使猪粪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消耗、吸收,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建议
1、鼓励发展新技术:加快技术进步,比如发展新型粪污处理技术,提高处理率,减少污染。
2、加强环保意识:及时建立环境意识培训制度,让用户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3、科学定额:根据湘潭市的环境情况,完善粪污处理的定额。
制定可行的处理措施,改善环境污染水平。
4、加强监督:加强环境监测,评估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确保环保措施的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四种处理模式
某镇现有规模化养猪场3家(年存栏6000头以上),养猪大户3家(年存栏1000头以上),公司+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6户。
通过对项目区不同规模养猪场(小区)目前所采取的粪便等污物无害化处理模式的调研,探索出了适合该镇各大规模养猪场粪便等污物无害化处理的四种模式。
一、粪便处理模式
1.干法清粪+污水收集模式
适用规模:存栏生猪100头以下的散养户。
无条件建设沼气池的,采取将粪便及时清出的措施,使粪便不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
粪便堆积发酵、污水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实现污物资源化利用,达到“零”排放标准。
2.种养结合+小型沼气池的立体生态模式
适用规模:存栏生猪100~1000头的规模养殖场(小区)。
建造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回收利用,沼液(渣)进行生化处理或进入氧化塘、调节池后最终返回农田、菜地、果园等进行再利用,使经过处理的畜禽粪便和污水最终上山、下田、入塘,变废为宝,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立体种养模式,实现对有机营养物质的多层次的利用,把粪便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零”排放。
实践证明,这种立体种养模式,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肥料,不仅使耕地得到保护,果(菜、鱼)业得到促进,农民得到洁净能源,而且每头猪多收入30元左右。
3.中型沼气池模式
适用规模:存栏生猪1000~3000头的规模养殖场。
以处理集约化规模养殖场猪粪便污水,回收利用沼气新能源,并将沼渣和沼液进行无害化处理为目的。
根据猪粪便污水特点,结合场区条件和已有(或新建)的设施,污水采用“污水收集→固液分离→水解酸化→厌氧消化→沉淀过滤→沼液贮池→田间喷灌”的处理工艺,其中主体处理单元为厌氧与好氧两级生化处理。
4.大型沼气发电模式
适用规模:存栏生猪存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污水经粗格栅后去除杂草等物质后进入调粪池,和干粪按一定比例配比进入调粪池,池内设水下搅拌机充分搅拌混合,以防粪污沉积,搅拌到一定浓度的粪污,经提升泵提升后,进入USR厌氧反应塔。
在USR厌氧反应塔中,利用厌氧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将大部分有机物去除,同时产生大量沼渣、沼液、沼气,其中沼渣、沼液通过重力自流进入沼渣、沼液池,沼液车外送入至周围农田,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反应器产生的沼气经水封和气水分流器后进入脱硫塔脱去硫化氢,脱硫脱水后的干燥的沼气进入沼气储气柜,调节压力后经阻火器(防回火)送至沼气内燃发电机组,然后驱动沼气发电机组发电。
二、不同处理模式比较
1.干法清粪+污水收集模式
现状:采用此模式的养殖场(户)所占的比例较高(50%左右)。
优点:设施简单,投资少。
缺点:臭味大,蚊蝇多,冬季效果差。
2.种养结合+小型沼气池的立体生态模式
现状:采用此模式的养殖场(户)占总量的30%。
优点:猪舍周围有果(菜)园、农田或渔塘,投资较小,操作方便,沼气、沼渣(液)利用率高,生态
效益好。
缺点:冬季效果较差。
3.中型沼气模式
现状:采用此模式的养殖场(户)所占比例较低,占总量的比例不到15%。
优点:无害化处理效果好,设施简单,操作方便。
缺点:沼气不能全部利用,夏季有过剩,造成浪费。
4.大型沼气发电模式
现状:采用此模式的养殖场占总量的5%,尚处于起步阶段。
优点:无害化处理效果好,无毒无味运行,环境优良。
缺点:投资大。
三、粪便、污水治理的建议
1.发展生态畜牧业
实施畜禽粪便和污水治理、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对粪便和污水治理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不仅基础设施处理能力要达标,而且要明确消纳途径和能力。
2.科学规划布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府出台《养殖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按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政策。
禁养区要停止饲养活动;对限养区的养猪场要控制数量和规模,停批新建扩建大型养殖场;养殖区内新建养殖场要根据土地消纳粪便和污水的能力或治理能力确定规模养殖。
3.严格执行新建场“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保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新建规模养猪场,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即必须做到粪便、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养猪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加大环保宣传,增强养猪户环保意识只有养
猪户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真正重视环保,才会在养猪生产中采用减排工艺,才会主动在粪便污水治理设施上投入资金。
要利用有线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形式,切实增强养猪户污染防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重点对绿色环保养猪业的优势和生态养殖取得好效果的养殖场进行典型新闻跟踪报道,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开曝光,通过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和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发展,促使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5.增加投入,提升猪场治理粪便和污水的能力
养猪业是弱势产业,建议多渠道增加对养猪业粪污治理设施建设的投入。
争取整合利用发改委、科技、环保等部门的资金,加大对养猪业粪便污水无害化治理、资源开发利用及新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开辟污染治理新途径。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生态和立体种养殖业,要因地制宜按照各自养猪场的养殖规模,选择适合本场可持续发展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