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犹太老人欲觅上海初恋

合集下载

吴胜明,1984年被判死刑改死缓,2004年鲁豫亲访,80多岁身家过亿

吴胜明,1984年被判死刑改死缓,2004年鲁豫亲访,80多岁身家过亿

吴胜明,1984年被判死刑改死缓,2004年鲁豫亲访,80多岁身家过亿她2000元创业,成为千万富翁;她好像无所不能,经营小百货、配件生意、开饭店、做服装、倒卖汽车、彩电等等,只要赚钱没有她不敢做的。

80年代她被称为上海滩的“大姐大”、上海首富;在上海最好的酒店给女儿庆生,最好的宴席宴请全校师生,临了还有红包送;因一批布料东窗事发,引起连锁反应,锒铛入狱;从死缓减到有期徒刑,又从有期减到18年;71岁出狱扫厕所,80岁再次创业成功,成为千万资产拥有者;鲁豫采访过她两次。

因为报道,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红人。

他就是吴胜明,一个人活成一个传奇。

说她是传奇一点都不为过,她经历忐忑,迎难而上,不妥协,不气馁。

可以说,吴胜明是逆天改命的典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吴胜明,去探寻她的坎坷人生路。

01、人生坎坷多磨难,挺过去就是艳阳天。

吴胜明原名吴如英,她内心笃定只要自己努力,每一天都能活得精彩,今天一定会胜过明天,所以自己改名为吴胜明。

1933年,吴胜明出生在浙江嵊县,因父亲吃喝嫖赌,母亲不堪忍受,在她2岁时跟一个军官私奔;小小年纪,她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幸好祖母疼她。

可祖父喜欢孙子,从小把她当男孩养,9岁时她幡然醒悟,想变回女儿身,祖父不允许,她就不吃饭,最后差点饿死,才允许恢复女儿身。

12岁花样年华,本应在家享受童年的快乐,继母不能生育,信了谣言迁怒于她,继母设计被抢亲;16岁眼看同房越来越近,她逃婚去上海,最后被迫当了保姆;19岁初恋被拆散,从此苦等12年未果,32岁嫁给一个“好人”;35岁生的第一个女儿,2岁被人贩子拐走,第二个孩子3岁夭折,最后的一个女儿,16岁,喝下了整瓶的农药自杀身亡;53岁因为走私锒铛入狱,71岁出狱后扫厕所,80多岁又实现人生逆袭,坐拥千万资产,如今90多岁还在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努力拼搏。

前面90多年的时间,吴声明的生活起起伏伏,命运一次次给她脸色,而她却一次次跟命运抗争。

她从不屈服,也从不认输,她的人生信条就是:今天一定胜过明天。

2023年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

2023年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

2023年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2023年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1最近,我看了《犹太人在上海之项链密码》这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画电影后,感慨万千。

故事主要讲了犹太人瑞娜一家受尽了德国人的折磨,登上了远去的轮船,不料妻子被德国人拉走。

丈夫也没能登上轮船,瑞娜带着妈妈给她的项链,和弟弟米沙利几经辗转来到了上海,他们认识了长根等人。

爸爸也救出了两个同胞,一个叫鲁道夫,还有个哑巴。

跟瑞娜团聚,他们在此期间发现爸爸救出的鲁道夫是邪恶的纳粹。

而项链上面有犹太人的巨额资金,他们奔赴大卫拉比并在码头展开激战,最终纳粹、长根连同项链一起掉入江水中,不见踪影。

当我们还在无止境的嬉笑玩闹时,故事的小主人公却在为正义殊死搏斗着,其精神可嘉!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国男孩以真诚和真挚的友情来接纳犹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更令人感人肺腑、记忆犹新!反而更加衬托出纳粹的.丑陋面目,其用心人人得而诛之,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啊,否则后果无法想象!为了保护财产不落入纳粹的手中,为了避免更多人惨遭纳粹的毒害,瑞娜和长根与鲁道夫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

最终,财产得以保全,但阿根却在战斗中生死未卜。

让人遗憾不已!走在回家的路上,电影的情节在我脑中徘徊,挥之不去,心情也久久无法平静。

2023年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2星期三上午,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在宝山文化馆观看了动画片《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

电影讲述了犹太女孩瑞娜和弟弟米沙利,怀揣着藏有基金密码的绿宝石项链,逃到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接纳他们的地方——中国上海。

上海男孩周阿根一家向瑞娜姐弟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一起与鲁道夫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最终财产得以保全。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动画片,他让我认识到了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市民有着宽广的胸怀。

周阿根虽然生活饥寒交迫,与瑞娜之间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但是他依旧用无私的情感去关心瑞娜,想尽办法帮助他们,我觉得他很无私、很伟大。

想起生活中,我和同学之间有时为了一点矛盾而闹得不可开交,真是很不应该。

犹太人在上海138年(文摘)

犹太人在上海138年(文摘)

犹太人在上海138年犹太人故地重游从1844年沙逊家族缔造者的次子--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因拓展市场进入上海,到1982年最后一位移民上海的犹太人去世,犹太人移民上海的历史超过一个世纪,总移民人数达三万多人。

其中,二战时期的1933年至1941年,在希特勒疯狂的种族灭绝政策之下,欧洲有两万多名犹太人走投无路,选择了世界上惟一不需要签证的逃难所上海,并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支援和中国人民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奋斗,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建立于公元前1023年的犹太王国,仅仅经历了三代国王--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便于公元前922年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

南北多年的自相残杀又导致了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的灭亡;一百多年后,犹太王国也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人所灭。

此后,作为犹太王国遗民的犹太人开始出现。

在国家破灭、民族危亡的情况下,犹太民族以宗教强化了其内部纽带。

公元前400年编定的、包括犹太教律法共618条的《圣经》,使犹太人成为以“一本书”为樊篱、以遵守上帝律法为成员身份的民族。

也正是有了《圣经》这本书,犹太人才亡国而不亡民族。

一上海作为一个都市发展是近200年的事,而且从一开始就披上了殖民地色彩。

1842年6月,英国军舰“纳密季斯号”以炮火打进上海后,改变了上海原有的历史进程。

随后的一个世纪内,上海大片的土地被分割成西方列强的租界,交由“洋人”经营。

然而,犹太人进入上海,95%以上是因二战的缘故,他们来上海只是为了逃生。

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得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上海--这座惟一不反对他们进入的城市。

二战之后,几乎全世界的犹太人都知道了中国上海,都晓得上海虹口有个专门居住犹太人的“隔离区”。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上海市政府安排他参观浦东“东方明珠”,克林顿却希望看看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建造,当年是犹太人的四大教堂之一。

中国小伙和瑞士老人的忘年交

中国小伙和瑞士老人的忘年交

中国小伙和瑞士老人的忘年交作者:大军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05期次异国他乡的偶遇,中国小伙宋扬和瑞士籍老人汉斯结下忘年交,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跨国情缘。

宋扬留学8年,和老人朝夕相处8年。

后来,宋扬回郑州工作,老人居然万里迢迢从伦敦来到郑州,只为和宋扬一起生活。

2011年春节,郑州市红专路宋扬的家里,78岁的汉斯幸福地吃着中国饺子……异国他乡搭错车结缘现年30岁的宋扬出生于郑州一个普通家庭。

1999年底,宋扬高中毕业后,到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谷大学留学。

在国外人生地不熟,宋扬事事都要自己打理。

入学报到后,宋扬和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租下伦敦的一间房子,这才安顿下来。

到伦敦后的第五天,宋扬要到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中国银行开一份证明。

哪知,一时大意的他坐错了方向,列车把他带到了伦敦西区。

看看表,时间还宽裕,宋扬索性坐到了终点站,顺便欣赏一下伦敦的风景。

谁料想,伦敦地铁站一次偶遇,让宋扬和66岁的汉斯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在伦敦西区,宋扬在一个长椅上刚坐下,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冲他微笑打招呼:“年轻人,请问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我是中国人。

”宋扬回答。

“哦,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

”两人开始聊天,老人叫汉斯,英国皇家歌剧院的工程师,瑞士人,1958年到英国工作,1998年退休。

汉斯自幼丧母,由于继母对他不好,他就离开家,后来一直未婚,孑然一身。

“年轻人,你能帮我吗?”汉斯将手腕上的电子表递过来,宋扬发现老人的电子表慢了整整一小时,他爽快地帮老人调整好时间。

老人冲他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接下来,老人坚持要给宋扬当向导,领着宋扬游了一下午伦敦。

晚上,老人盛情邀请宋扬到家中做客,宋扬不好意思拒绝。

汉斯的家位于伦敦西区,大约40多平方米,旁边就是泰晤士河。

来到家中,让宋扬吃惊的是,房间里灯光灰暗,家具上布满灰尘,暖气管也坏着,冰箱里仅有几根酱菜,整个房间里弥漫着霉味……宋扬一看就知道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

见老人洗锅做饭,马上接过活儿,麻利地将房间进行清扫,并做好了饭菜。

外国人在青岛:他用意大利语表白青岛:遇一人白首_择一城终老

外国人在青岛:他用意大利语表白青岛:遇一人白首_择一城终老

078Giorgio Vettor’s Story in Qingdao他用意大利语表白青岛:遇一人白首 择一城终老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位外国老先生身着香槟色西装坐在雅黑色的店铺门前,嘴角上扬,享受着梧桐树影下的惬意和悠闲,那般精致和优雅,自成一道风景。

一个周一的午后,他就这样与我们相遇,并且讲述了他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我会留在青岛,一直到老去”焦尔焦·维托(Giorgio Vettor)先生来自意大利,1945年生人,父亲曾任公司经理,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一边翻看老照片一边回忆往事,“这是我10岁时候的照片,这是我15岁时在海边划船,这是我15岁时跟父母在去往威尼斯旅游的游船上……”自由自在长大的他于1966年参军,成为了一名意大利海军。

照片上的他,英姿挺拔,十分帅气。

焦尔焦的故乡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城的里雅斯特(Trieshe)。

历史上,意大利人、德国人、斯拉夫人都曾在这一“无名之地”留下过残酷的战争烙印,同时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迹。

“我不是出生于意大利,因为当时这里被好几个国家殖民,后来才属于意大利。

”焦尔焦非常严谨地解释道。

关于这座小城,20世纪很多伟大的作家、心理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詹姆斯·乔伊斯曾在此辛酸度日,潦倒中写就《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撰文/贺中 摄影/李宜臻一家人手挽手漫步老城,像无数个平淡的日子一样,闪闪发光。

FOREIGNERS IN QINGDAO 外国人在青岛079在此地的生物实验室解剖鳗鱼数百条,实验虽然失败,却激发了他对“阉割情结”的兴趣;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如是说:“的里雅斯特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子民多哲思,这里的落日闪耀着金色的余晖,这里教堂的钟声也庄严肃穆。

”在焦尔焦眼中,他的家乡“跟青岛很像”,同样有山,有海,冬暖夏凉,有好吃的海鲜,也有深沉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迹……”焦尔焦说,“我会留在青岛,一直到老去”,但这不仅仅是因为青岛如此美丽,而更是因为一个人。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核心提示:据统计,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同时,迁移和逃亡到上海的25000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都生存下来。

这期间还出生了408个新生儿。

鲁思·仙妮:“我们要跪下来感谢中国,我们被拯救了,如果我们没有去上海,我们将无法生存下来,我们所有的下一代,也都将无法生存下来。

”凤凰卫视5月1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阮次山: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岸一块不足3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一直到1948年流落各地的犹太人,辗转千年回到锡安山,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属于自己的国家,才有了一个真正属于犹太人的名字。

而以色列在《圣经》上意味着“和上帝角力的人”,历史印证了上帝的预言,在犹太人散居的岁月里面,反犹太主义的歧视与仇恨,始终驱逐他们。

20世纪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种族清洗而20世纪,由纳粹德国执行的一场大屠杀,更成为世纪罕见的种族清洗。

在30年代的欧洲大陆上,600万犹太人的鲜血,染红了他们重返耶路撒冷的道路。

汉娜·乔福利特(原居波兰的犹太人):我出生在一个小地方,波兰的比亚瓦·拉夫斯卡,犹太人自从16世纪开始就住在那里,我就像是一个女王,家中唯一的女儿,每一个人都喜欢我,很可爱、很善良。

我4岁时候的一天,穿着黑色制服的军人,来到我们的城镇。

我并不知道他们是谁,觉得也许就该是这个样子吧,其实他们是德国人。

仅仅6天就占领了整个波兰。

解说: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仓促应战下波兰节节败退。

两天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欧洲上空的滚滚硝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而在德国,反对犹太人的浪潮随后公开爆发。

鲁思·仙妮(原居德国的犹太人):我必须要离开基督教学校,去到犹太学校。

我的朋友只有犹太女孩,当然真正到来是在1938年11月9日,我的生日。

所有的石头都是砸向犹太人的商店,玻璃碎了,到处都是玻璃打碎的声音,犹太商店前面的大街上,有很多的碎玻璃。

美国老太牧琳爱:定居中国的“亲善大使”

美国老太牧琳爱:定居中国的“亲善大使”
6
考 珈 果 章 堡 幂


真情 故事



l ____I ___■
主持 莜 宇

2009



2 0 世 纪 6 0 年 代 她 又 向 丈夫 提 出 了 去 中 国 工 作 的想 法
, . 。

考虑 到
当时 中美 没 有建 交 且 关 系 比 较 紧张 埃德 温 没 有 同 意
2 0 世纪 7 0
月 已 经 7 5 岁 的牧 琳 爱给 山 东省 聊城市 政府 写 信 委
, 。 ,
感谢 中 国朋 友 多年 来 用 真心 去 爱护 她
中国 人 民服 务


她 将 尽 最 大 努 力发 挥 余 热 为

托 当地政府帮 助 寻 找 她 儿 时 的伙伴 聊城 市 政 府十 分重 视 不 久就 寻 找 到 牧琳 爱儿 时 的五 个伙 伴 他们 这 时候 也 都 过 了 古 稀 之 年 不 幸 的
子 都 愿 意 跟 金 发 碧 眼 的牧 琳 爱 玩
。 ,
小林 的父 母 不 同 意 他 和 这个 外 国
怀念遥 远 国度 里 朴实善 良的人 们 这 种怀念 日 复


日地 滋 长 终 于 促

起 害怕 惹祸 上 身 小林就 寻 找 各种 各 样 的 借 口 偷 偷 地 陪

牧琳 爱 玩 并 经 常给她 带 来


会儿 又 唏
文 名字 牧 琳 爱 不 久 他 们举家搬 到 山 东 在聊城修 建 了 教堂 成 立 了
, ,
嘘 阵阵
60

随 后 牧 琳 爱 和 丈 夫又 拜 访 了 小 林 的 四 个 子 女 林 家对 这 对

上海老人 爱情故事

上海老人 爱情故事

上海老人爱情故事在繁华的上海都市中,有一对普通的老人,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山盟海誓的壮烈,也没有风华绝代的浪漫,却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真挚与深沉。

这是一段被岁月打磨得愈发闪亮的爱情故事,它见证了两个人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浩的老人,年轻时他曾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诚恳。

他的妻子叫陈慧,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她在一家小店里做售货员,每天忙碌而充实。

两人的相识并不浪漫,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那是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林浩去陈慧所在的小店买东西,恰好遇到了她。

那时的陈慧正忙碌着整理货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脸上,映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林浩看着她,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情愫。

从那以后,林浩便成了小店的常客。

他总是找机会和陈慧聊天,从天气聊到工作,从生活琐事聊到人生理想。

渐渐地,两颗孤独的心开始靠近,他们发现彼此都是在这座繁华都市中寻找温暖的人。

于是,爱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根。

不久后,林浩和陈慧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没有豪华的婚礼,没有昂贵的戒指,只有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婚后,他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林浩在工厂努力工作,为了给陈慧一个更好的生活;而陈慧则在家里料理家务,照顾林浩的生活起居。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用爱情编织着平凡而美好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浩和陈慧渐渐步入老年。

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他们的爱情,反而让这份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他们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每天一起散步、一起买菜、一起做饭。

在闲暇之余,他们还会回忆起年轻时的点点滴滴,那些甜蜜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

在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林浩和陈慧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那就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年轻还是老去,都要携手走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共同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如今,林浩和陈慧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彼此的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岁犹太老人欲觅上海初恋
92岁犹太老人欲觅上海初恋
图片说明:昨天下午,犹太老人马公达回到当年在霍山路的家,一口上海话让现在的居住者十分亲切本报记者张龙陈意
俊摄
图片说明:1947年,马公达与首任妻子在霍山路麦司考脱屋
顶花园举办结婚派对(资料照片)难舍十年浦江情六回
故地表感恩92岁犹太老人欲觅上海初恋
本报记者孙云
昨天9时30分,站在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客房的落地窗前,92岁的犹太老人GaryMatzdorff(中文名马公达、马自达)依依不舍地将目光从外滩移开,转头看了看钟。

已到与导游Dvir(迪文)约定的出发时间,他与妻子Nancy(南希)一起下楼乘车,在迪文这位精通犹太难民史的以色列记者陪同下,回到了曾经生活过十年的提篮桥地区。

这是马公达自1949年离开上海后第6次回沪探访。

中国梦,上海情,始终萦绕在老人心头。

在今天上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
他表达了此次来访的两个心愿:把在沪拍摄的老照片赠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象征上海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寻访曾热恋过的初恋中国女友CleoWang(中文名不详):“MissWang(王小姐),侬勒啥地方?如果还能重逢,阿拉加起来接近200岁了。


在旧居前与居民们聊天
细雨绵绵中,马公达走进霍山路54弄深处,为方便寻找,甚至没撑开手中雨伞。

终于找到记忆中曾无数次出现的那幢小屋,正端着搪瓷碗吃饭的居民周女士看见他,很快反应过来:“我在这里住了65年,听说这里以前外国人比中国人多,你大概也住过?”
一直用英语与记者交谈的马公达看见周女士,脱口而出一句上海话:“吾老早蹲了此地额。

”邻居们好奇地围上来,与老人攀谈。

钟先生微微弯腰,客气地与老人握手,同时猜测:“说不定有90岁了吧?”听到马公达的真实年龄,大家都十分惊讶。

寻找熟悉的老上海味道
马公达惊喜道,红砖墙面、精致拱门、拱券装饰,一切都与记忆中相同,只不过居民后来加盖了阁楼,楼下多了几个卖民族装饰品的小摊。

不少人钟情于上海的都市摩登,但
老人却独爱这里的旧时模样。

在他的脑海中,最美的上海永远定格在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不为别的,只因为,那里有他最熟悉的老上海味道。

每一次来到上海,总会看到许多变化。

这一次,看到正在长高的“上海中心”,迪文的介绍令老人大吃一惊:“哇噻!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但记忆中的那些老房子越来越少,让马公达颇感遗憾。

所以,即使旅途辛劳,他也会先去提篮桥一带走走,寻觅历史的味道。

南希很明白先生的心情,前几天去杭州没时间乘船游西湖,在上海待了几天也无暇购物,她宁愿把更多时间留给马公达,陪他亲近魂牵梦萦的故乡。

返回酒店的路上,马公达一直凝视着车窗外。

透过水气,街景蒙上一层怀旧色彩,让他仿佛打开时间隧道,回到了过去,那个最爱的老上海。

期待重逢昔日中国女友
南希与马公达感情很好,一直互称“亲爱的”。

采访中,马公达开玩笑说:“我谈过一个中国女朋友,如果不是当初她离开我,说不定我们俩现在就不在一起了。


老人口中的女友,就是曾让他惊艳的上海姑娘CleoWang。

1941年前后,马公达每周去永安百货楼上的大东舞厅
跳舞。

这天,一位年轻女性吸引了他的目光。

想结识却又怕遭拒丢脸,他写了一张英文字条“可以认识你吗?”请服务生
转交。

纸条很快被传递回来,上面写着两个单词:“OkeyDoke”。

本来还有点忐忑的他,看到这句表示同意的正宗美式俚语,高兴坏了。

不久后,马公达与身着高领旗袍、高挑美丽的上海美国学校毕业生CleoWang坠入爱河。

女孩的父母不在上海,只有一个在海关工作的哥哥,后来与马公达成了进口美国药品的合伙人。

遗憾的是,大约半年后,Cleo突然跟着一个“做石油生意”的美国大兵去了美国。

几个月后,Cleo看到所谓的“石油生意”其实仅是一个小加油站,失望地返回上海,请求马公达原谅。

深深受伤的马公达没有重新接纳Cleo,如今却有些怀念:“如果Cleo还健在,应该和我一样白发苍苍了吧。

有生之年,还能再见一面吗?”
他不知道女友的中文名字,只记得,Cleo与同在舞厅相识的另一名中国女子BettyChen合伙开过一家销售蕾丝花边等时髦女装的小店,地址是石门二路近奉贤路口的东侧街道。

这个线索会是世纪友人重逢的锁匙吗?当年住在上海,众多好心人曾向犹太老人伸出过援手,如今他期待,再次得到上海人的帮助。

资助中国小伙感恩上海
这次陪老人回来的,是他的干儿子陈振宏,说起陈振宏的现状,夫妻俩十分骄傲。

1982年,马公达与儿子一同来上海参观。

在提篮桥的街道上,迎面走来一位北方小伙子,见他们一直盯着老房子看,好奇地上前攀谈。

双方谈得投机,马公达邀请小伙子共进晚餐。

后来,陈振宏提出希望马公达帮助他去美国留学,马公达有些吃惊,但也开始郑重考虑这个提议,并在1984年将陈振宏夫妇都担保到美国留学,并安排他们住进了儿子的公寓。

不少朋友和家人诧异于老人之举,他将初衷解释为“知恩图报”,希望借此感谢上海这座城市当年对许多犹太人的救命之恩。

从加州大学毕业后,陈振宏成为了一名电脑程序员,为了纪念与马公达一家的情谊,给孩子起名Matthew GaryChen,中间名与马公达的名字Gary相同。

【焦点故事】“是那些记忆,推着我一次次回家”
家乡,是每个人心头无法磨灭的印痕。

容颜虽老,乡音难改。

那个1939年登上来沪巨轮时稚气未脱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这位满脸银白络腮胡的老人用不时蹦出的上海话证明,在沪十年,留下多少眷恋。

谈到自1978年以来的6次访沪,他这样解释:“是那些
记忆,推着我一次次回家。


上海初印象是码头号子
见面前听说,马公达夫妇对上海人特别热情。

果然,下午3时,他们没来得及吃午饭,只要了两盘饼干和两杯咖啡,便迫不及待地和记者畅谈起来。

回忆往事,老人的记忆无比清晰。

时光回溯到1939年,阴云笼罩柏林,犹太人纷纷逃离。

4月的一天,17岁的马公达和父母、祖母乘坐梅格斯将军号来到上海。

这艘著名的万吨巨轮,还搭载过冯玉祥、华罗庚等人前往欧美。

数月的航行颇为沉闷,但喧闹的公平路码头让马公达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盯着码头工人肩扛重物上上下下。

他随口哼出的“嘿呦嘿”码头号子,正是他对中文和中国人的第一印象。

站在卡车车斗里,他们被送到荆州路难民收容所,一所废弃校舍成为马公达在上海的第一个家。

一个月后,他父亲得到朋友500美元资助,在长阳路343号租下一间小屋,一家四口烧饭、洗澡、睡觉都挤在这间小屋子里,刚逃脱希特勒魔爪的他们已经心满意足。

当过厨师开过“黑车”
马公达的父亲原是皮货商,生活殷实,在上海必须从零开始,连年迈的祖母也要自制食品叫卖。

年轻的马公达干过不少工作,做过皮具公司经理、难民营厨师,还当过“黑车司机”。

那时,会说外文很有优势,马公达以每天10美元的租金从朋友手中借来一辆9人座菲亚特轿车,每天在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门口等生意,专门服务有钱的外国客人,帮助全家人在艰难岁月里维持生计。

最艰苦时,从不做饭的马公达为领到一些食物,还去犹太人难民营食堂给几千人烤面包。

为了得到这份没工资的工作,马公达撒了一个小谎:“上班第一天,我说要回家取围裙,其实是找祖母紧急培训。


摩西会堂办结婚仪式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马公达有特别意义,因为1947年,他正是在这里(那时叫摩西会堂)与首任妻子犹太姑娘玛丽安举办了结婚仪式。

随后,他们在霍山路百老汇戏院屋顶的麦司考脱屋顶花园举办结婚派对。

在泛黄的老照片上,两人切蛋糕,翩翩起舞,那份甜蜜依然生动。

与许多难民一样,玛丽安的母亲在上海走完人生旅程,并安息在惠民路犹太人公墓(现惠民公园)。

1949年,马公达和妻子依依不舍离开上海,前往美国
旧金山,朋友们还专程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欢送派对。

几个月后,父母和祖母和他们团聚。

在美国,他们有了4个孩子,在洛杉矶郊外有了别墅,开始了崭新的事业。

不过,远隔重洋,并没有阻断思念与缅怀。

马公达希望,这不会是他最后一次回家…… 本报记者孙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