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中国
中国哪个省有犹太人血统

中国哪个省有犹太人血统介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有少数犹太人定居在中国。
本文将探讨中国哪个省有犹太人血统的问题,并解释犹太人在该省的历史和现状。
歷史背景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两个世纪,犹太人就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但是,真正大规模的犹太人移民是在20世纪初。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定居和经商。
犹太人也是其中之一。
上海-中国的犹太人聚居地纵观中国历史,上海是中国唯一一个有大量犹太人聚居的省级行政区。
在二战期间,许多犹太人逃离纳粹德国的迫害,寻找避难所。
那时的上海政府对外来难民相对开放,允许犹太人在上海定居。
因此,上海成为了二战期间最主要的犹太人避难所之一。
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在上海,犹太难民在外滩和虹口区定居,并建立了一个犹太人社区。
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并在上海开设了犹太学校、教堂和社交组织。
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相对稳定,但他们仍然面临一些困境,比如语言障碍和经济困难。
犹太人在上海的贡献尽管处于困境,犹太人在上海仍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商业、金融和艺术领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许多犹太人在上海开办了公司和工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他们还带来了现代西方艺术和音乐,对上海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犹太人后来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犹太社区逐渐减少。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犹太人选择离开上海。
一些回到了欧洲或移民到以色列,另一些选择了移居其他国家。
因此,如今在中国,犹太人人数相对较少,集中在上海和一些大城市。
结论虽然中国有犹太人的存在,但他们并不是一个大规模的群体。
上海是中国唯一一个有显著犹太人历史和现状的省级行政区。
犹太人在上海的定居和生活为这个城市的多元化增添了色彩。
他们的贡献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上海的发展。
如今,虽然犹太人数量有所减少,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仍然在上海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和犹太人谁聪明

中国人和犹太人谁聪明犹太人和中国人谁更聪明?为何犹太精英一致认为中国人更聪明?“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在全球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的脑袋,犹太人的口袋。
这是说中国人很聪明,而犹太人非常善于做生意赚钱。
犹太人在经商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在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金融寡头多为犹太人,美国的华尔街也基本上都是犹太人的天下。
18世纪末就办起中欧金融大市场的约瑟夫·门德松、因为创建金融集团而拥有百亿美元资产的罗斯柴尔德都是犹太人。
和犹太人经商能力能力著称的,是中国人的聪明,这一点连犹太人的精英也承认,他们认为,“中国人懂得如何避其锋芒,宁可示弱,也不愿意逞强”。
犹太人有这样的感触,大概是因为他们能创造财富却守不住财富,在历史上屡次被洗劫,流浪了上千年的原因。
当然,犹太人赞美我们的聪明总是一件乐事,但我们也应该思考:这种聪明是什么?我们真的以此为荣吗?第一层“聪明”首先,聪明可以理解为“智商高”。
从一门数学学科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学生每年都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甚至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
然后呢?看来我们没有那么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临终追问呼啸而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最杰出的高校北大清华,沦为美国长春藤大学的学前班?”这需要我们反思,也可以从犹太人身上找到答案。
中国人认为,精英就是有名的人、有钱的人。
我认为,精英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智慧、有担当、有创造力、有良好情商的人。
按照犹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是天才。
他们把天才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精神气质型的天才;第二种类型就是技能型的天才,比如,我不会用ppt,这种技能我永远不会玩,但我四岁的孩子玩得比我溜,这就是天才。
同样是重视教育犹太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它提 高到 “ 生 存资本 ” 的高度 。
比如 ,犹太人毫无保留地把 小国以色列在创新方面取得较高 多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 ,没有把 犹太传统价值观视为 “ 核心价值 成 就 的原 因。 观” , 父母从小就会根据这些观念 引以为傲 。 因此 , 在教育子女时 , 中国父 在中国生活 的这些年里 , 我
才会总是被人和“ 聪明” 联系在一 信 ,要安身立命 ,就必须敢源自冒 流离失所中 ,也可以保存文化根
起。 但根 据我 在 中国 生活 和从 商 观, 又 存在 着不 少区 别 。
险。
基、 随 时从头 开始 。
这也是基于历史教训 :要想
据我的观察 ,中国父母也越
存活下来 , 唯一的办法 来 越重视 子 女 的读 写能 力—— 甚 的经验 ,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教育 不被消灭 、 只有积极探索 、 不断尝试。 这也是 至 是用 英语 读 写的能 力— —但 很
民生 参 考 ——既是在很多职业 中取得 在中国,每 当知道我是犹太 己的领地中驱逐 、流离在世界各 本 ”
刚需 ” , 比 如律 师 、 会计 、 人, 人们 的第一反应基 本都是 : “ 你 个角落的经历有关—一对他们来 成 功 的“ 是 犹太人啊 , 那你一定 很聪 明 ! ” 而 说 ,犹太 传 统价值 观 是安 身立 命 医生 ,也 可 以与经 商和 贸 易技 巧 我总是 回答 : “ 你们更聪 明 !” 的成分 ,但 其 实也 是 实话— — 中 提 升商业 竞争 力 。 良好 的 之本 ,是无论走到天涯海 角都不 相 结合 ,
对子女进行教导 ,并告诉他们要 母 常常会 不鼓励 他们做 “ 出头 也意 识到 ,中国传 统的教育 智 有很多值得犹 太入学 习。特 鸟” ; 而犹太教育就特别推崇独特 慧 , 父母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 踊 别是培养耐心 , 不怕“ 慢” ——或 中国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态 性 , 潜心练习 、 耐心观察 、 以慢 度, 则更加开放一些 。 城市里的父 跃尝 试新 事 物——包 括尝 试 失 者说 ,
犹太人和中国人

对比犹太人和大多数中国人,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什么原因导致的相似与不同?(不少于300字)
相似:重视教育,顽强
不同:犹太人善于经商,聪明;中国人知礼节,勤劳,节俭,团结原因: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有很悠远的历史,中国在清朝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弱,下落到世界末尾,受到各国100多年的欺负打压,但是中国仅仅用几十年的世界重新恢复大国的气势,位于世界强国前列。
中国的人从小都要进入学校,学习各种知识文化,学习时间繁重,何况还有这种辅导班,高考的努力更是体现了中国重视教育的程度。
中国人从小就接受礼仪文化。
中国位于中原地带,自力更生使之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品质。
面对外敌,全国人民一起抵御,不惧生死,同仇敌忾,奋发图强,再次使中国站起来了。
而犹太人在孩子刚开始说话时就开始叫他们念书,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学堂里面学习,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岁时就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
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
孩子到了五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
《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
每个犹太人为了生存,都要掌握3种语言,因而他们大多都很聪明,大部分世界名人都时犹太人。
犹太人也经常受欺负,但是他们也永远没有被打垮,以相隔1000多年再次复国。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四处漂泊,只能通过经商来生活,加上他们的
智慧,使他们很富有。
犹太人和中国关系大事纪要

这 一 国 家在 世
、
界 文 明方 面 具 有 重 大 的 贡 献
( 三 ) 3 0
,
也应 该 在 国 际 上 赢 得 一 个光 荣 的地 位
2 万 ~ 3万 人
,
年代
,
希 特 勒 在德 国 执 政 期 间 和 发 动欧 洲 战争 后
。
大 批 犹 太 人从 德 国
,
、
奥地 利
和 波 兰 等地 逃 亡 到上 海 斯坦
。
联 合 国 大会 对
关 于 巴 勒 斯 坦将 来治 理 ( 分治计 划 ) 问 题 的 决
。
”
进 行表 决时
,
中 国 国 民 党 政 府 在 联 大 的代 表 投 了 弃 权 票
二
( 一 ) 1 5 5 0 年 ~ 1 9 5 6 年夏
1 2
.
、
新 中 国 成立 后
。
:
初 步 接触
1 95 0 年
,
以 色 列 代 表投 了 反 对票
7
.
1 9 5 3年 g 月
,
联 大 再 次 讨 论 中 国代 表 权 问 题 时 5 年 ) 6
。 。
以 色列 转 变 态 度
,投 了弃 权 票 Fra bibliotek 这 一。
立场 一直保 持 到 1 9
8
.
1 95 4 年 1月
,
中 国 驻 缅 甸 大 使 姚 仲 明 和 以 色 列 一 外 交使 节 在 仰光 举 行 会 晤
联 合 国 大 会 第 一 次就 中 国 在 联 合 国 的代表 权 进 行 表 决
。
以 色列 代 表
投 票赞 成 由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代 表 取 代 台湾 国 民 党 政 府 的代表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与犹太人并无直接冲突的国家,积极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在纳粹统治下受尽迫害的犹太人。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不仅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犹太难民。
1938年,中国签发了一个犹太难民局(Jewish Refugee Bureau),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自救委员会,并成立了一个容纳难民的安全区,位于上海的虹口区。
这个安全区成为了犹太人逃离纳粹统治的重要庇护所。
据统计,约有30,000名犹太人逃到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
中国民众对犹太难民的到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帮助。
尽管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富裕,但人们仍尽力提供援助。
无数中国家庭主动提供住处,让犹太人在这里安顿下来。
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物资,帮助犹太人渡过难关。
许多中国人主动学习犹太教的规矩和风俗,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来的犹太人。
这种友谊让犹太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温暖和善良。
除了基本的生活援助,中国社会还为犹太人提供了教育和就业机会。
上海的犹太人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为本地犹太人和出逃的难民提供了教育和医疗服务。
同时,许多犹太人也自己创业,与中国人一起经商和工作,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场中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得以体现。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进行了大屠杀,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个时候,犹太人也在中国同胞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他们的生命得到了搭救,并得以在中国继续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外交官何香凝的贡献。
何香凝是一位在当时中国外交部工作的女外交官,她大力推动中国政府采取行动,帮助犹太难民。
她争取到了签发签证的紧急帮助,对于许多犹太人来说,这个签证意味着躲避纳粹统治的最后一线希望。
这个故事不仅表明了当时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善良和宽容,也见证了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犹太人与中国人教育的最大不同

犹太人与中国人教育的最大不同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显然,犹太人的教育不但比华人成功,也比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成功。
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0.3%左右,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总和的一百倍。
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艺术等领域出现的世界级闻名人物也比比皆是。
美国人有句话,全球财富在美国,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口袋里。
同样重视教育,犹太人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收获?而中国人的教育和犹太人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一:学习成为人生乐趣两者相比,犹太人学习是把学习知识和培养智慧作为主要目的,他们把学习作为终生使命,犹太人认为,生命可以终结,学习终身不止。
犹太人的孩子出生后,刚会走路,就把蜜涂在犹太法典或者圣经上,让孩子去舔,让小孩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
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
他们把学习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
因此,拿犹太人与华人相比,犹太人有为学习而学习,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
而中国人只把学习当作手段而已。
正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作人生的乐趣,因此他们教育的理念首先就是培养小孩对学习的好感,他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决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进度比较慢就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因材施教,采取鼓励的态度。
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
曾今有研究表明,犹太人每年人均读书64本,而中国除教科书以为,每年人均读书不到一本。
造成这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华人家庭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乐趣,而是一味的灌输和强迫。
中国人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但是却是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来用的。
中国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
正因为把读书学习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来使用,一旦达不到目的,中国人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读书无用论。
把读书学习当作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另一个坏处是,难以培养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
对比中国人与犹太人的民族特点

对比中国人与犹太人日常生活中与西方人打交道,感觉最像中国人的是犹太人。
一个字:“精”。
例如,中国人社会中人际之间的算来算去的那点事,面子、人情、两面三刀、背信弃义之类,给普通西方人(如英美人)讲,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费很多口舌。
而犹太人对这种事情,一般都不隔阂,一点就通。
绝对算得上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与此相关,犹太人与中国人(尤其是海外华人)的另外一个共同点是会做生意。
买低卖高,囤积居奇之类的商业技巧,几乎就像流淌在华人和犹太人的血液当中。
而且,他们还都同样地倾向于和自己人做生意。
散居世界各地的本族人(所谓的diaspora),给犹太人和华人创造了极好的做生意的网络,到处都是“结构洞”(这里体现为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因为供需不对接而形成价格差),再加上圈内人交易极低的交易费用,犹太人和华人自然可以在世界工商界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犹太人和华人的这些共同点都体现一种独特的生存能力。
我思考,这种生存能力的起点其实很简单:在历史上,犹太人和华人都是因为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被世界各个强权所歧视、排斥、迫害的民族。
不同点在于,犹太人是因为战败而失去故土,华人却因为生计、冒险、政见专等种种不同原因而主动背井离乡。
犹太人与华人的大的方面的共同点可惜也就这些。
犹太人与中国人最大不同是他们在精神向度上的追求。
作为一神教的主要开创者,犹太人对绝对真理、对终极关怀的追求所达到的深切热忱的程度,是浸淫在灯红酒绿、香车美女等俗世享受中的一般中国人绝对难于想象的。
如果说海外华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长相、汉字和中餐来定义的,犹太人的身份定义基本上就是他们的犹太教信仰。
我在上海教一所美国大学的本科二年级的课,班里有位来自某保守犹太教派人家的孩子,其中有一条教规是,当天他必须在太阳下山前回到宿舍。
当时我们从松江参观工厂回来,车堵在延安高架上。
眼看太阳要落了,他急得抓耳挠腮,上串下跳,向辅导员老师求情,让他下车,步行回宿舍。
辅导员怕出危险,不肯,后来实在拦不住他,只好和他一起跳下车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犹太人与中国
【摘要】:全文分前言和六章及后记,文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在前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理论上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学术价值。
在第一章(引论)里,作者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作了一个简要的考察,为转入正题——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中犹关系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础。
考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
第二章开始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首先探讨他们为什么及怎样来华,他们来华后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
作者将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历程分为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下半叶塞法迪犹商来华经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
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促进了港、沪两地犹太社团的形成,俄国犹太人为逃避反犹恶潮来华谋生导致了哈尔滨、天津两地犹太社团及东北、内蒙、华北若干犹太人聚居地的形成。
作者对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这一特殊群体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着重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因;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纳粹试图屠杀上海犹太人的“梅辛格计划”和日本占领军强制犹太难民迁入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
各方面状况;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的原因。
第三章对上海犹太社团进行了专题研究,因为上海犹太社团由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境内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犹太社团,通过对该社团的剖析可找到诸多共性因素。
从经济角度主要考察了上海犹商集团,分七个方面: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经营、金融业、工业、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商业和娱乐业、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
政治方面主要研究上海犹太人中的锡安主义运动及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关于上海犹太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内容则放入第四章进行研究。
文化上主要考察四个方面: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卫生事业,上海犹太人的报刊杂志和电台,上海犹太人的文艺体育活动,犹太人对上海文化的影响。
作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上海模式”的几个特点:在没有反犹主义的氛围中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中国人维系着友好关系,与外部犹太社团保持密切联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第四章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中犹关系。
首先从三个方面考察中国人的犹太观:清末民初中国人心目中的犹太人;中国人看反犹主义;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
其次研讨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包括犹太人是如何看中国文化的。
作者认为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三个群体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后,考察了中犹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互相支持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
其中涉及以前很少提及的中国国民政府制定的“犹太寄居区”计划,以及最近发现的中国前驻维也
纳总领事何凤山救助犹太难民的材料。
对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犹太人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逐个研究和评介。
飞第五章对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进行系统研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首先考察1945年后犹太人逐渐离开中国的复杂原因,认为西方一些著述将犹太人离华一概归于“害怕”共产主义是片面的,且带有严重偏见,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以此为出发点,对欧洲犹太难民,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离去的不同原因及过程作了详细研究。
同时强调: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新中国境内仍有许多犹太人安居乐业,而香港犹太社团则始终十分活跃。
作者首次对新中国境内的主要犹太组织一一上海犹联及香港犹太社团进行了系统研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
接着,作者对定居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的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是考察了三代“中国犹太人”的基本状况,包括人数、年令、职业,其中的名流,及他们成立的主要联谊组织。
二是探研一波三折的中以关系及其对“中国犹太人”的影响。
三是简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以建交以来“中国犹太人”纷纷重返“故乡”的诸多感人事迹,并提出:现在上海、北京等地又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而香港犹太社团更加欣欣向荣。
在最后一章(余论)中,作者考察了围绕“犹太人在中国”这一题目的学术研究,公众活动和这一题目的历史政治意义。
首先,作者对从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有关“中国犹太人”研究的重大学术活动和主要学术著述进行了综述和点评。
其次,作者介绍了“犹太人在中国”热从学术界扩展到社会的过程,特别考察了影视作品和展览会在其中发挥的作
用。
最后,作者以大量事实说明这个题目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篡改历史,促进中国和上海对外交往,难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重【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K18
【目录】:前言9-12第一章引论: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12-16一.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12二.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12-13三.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13四.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13-14五.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14-16第二章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三次高潮及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16-42一.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16-211塞法迪犹太人向东发展和沙逊家族的兴起16-172以塞法迪犹太人为主的香港、上海犹太社团的形成17-183成功的沪港塞法迪犹商集团18-194早期上海犹太社团19-21二.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之路21-2811917年前来华的俄国犹太人和哈、津等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22-2321917年后中国北方以俄犹为主的犹太社团和聚居地23-253俄国犹太人南下上海25-28三.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
难民28-421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由28-302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30-333“梅辛格计划”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33-344上海犹太难民社区34-365为什么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36-42第三章上海犹太社团专题研究42-83一.上海犹商集团的兴起和发展42-541进出口贸易42-442房地产经营44-483金融业48-504工业505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50-526商业和娱乐业52-537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53-54二.上海犹太人的政治活动54-661锡安主义运动在上海55-622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62-66三.犹太文化在上海66-781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卫生事业66-712上海犹太人的报刊杂志和电台71-733上海犹太人的文艺体育活动73-774犹太人对上海文化的影响77-78四.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的上海模式78-83第四章近代以来中国境内中犹关系研究83-101一.中国人的犹太观83-881清末民初中国人心目中的犹太人83-842中国人看反犹主义84-863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86-88二.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88-911塞法迪犹太人与中国文化88-892俄国犹太人与中国文化的互相影响89-903欧洲犹太难民:患难中的文化交融90-91三.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犹友谊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91-1011中国人民对纳粹反犹暴行的强烈谴责91-932“犹太寄居区”计划和“中国的辛德勒”何风山93-953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犹太友人95-101第五章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及其中国情结101-117一.1945年后在华犹太人的逐渐离去和香港犹太社团101-1091欧洲犹太难民离开避难地101-1022部分俄国人犹太人的离去102-1033塞法
迪犹商集团的撤出103-1044新中国境内的犹太人和上海犹联104-1075二战后香港犹太社团的发展107-109二.遍布全球的“中国犹太人”109-1171三代“中国犹太人”及其中国情结109-1102一波三折的中以关系与“中国犹太人”110-1143重返“故乡”114-117第六章余论:“犹太人在中国”--国际学术研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117-125一.学术研究成果和活动117-119二.影视作品和展览会119-121三.永远难忘的历史篇章121-125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125-131后记131-13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