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
同样是重视教育,犹太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同样是重视教育,犹太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作者:蓝龙来源:《人生与伴侣·创新阅读》2017年第11期在中国,每当知道我是犹太人,人们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你是犹太人啊,那你一定很聪明!”而我总是回答:“你们更聪明!”这当然有出于礼貌互相恭维的成分,但其实也是实话——中国人和犹太人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都特别重视教育,因此才会总是被人和“聪明”联系在一起。
但根据我在中国生活和从商的经验,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教育观,又存在着不少区别。
比如,犹太人毫无保留地把犹太传统价值观视为“核心价值观”,父母从小就会根據这些观念对子女进行教导,并告诉他们要引以为傲。
中国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态度,则更加开放一些。
城市里的父母,一方面会教导孩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另一方面,他们也接受更西式的宽容、平等、多元化的价值观。
这可能与犹太人两次被从自己的领地中驱逐、流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经历有关——对他们来说,犹太传统价值观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能丢弃的。
说到安身立命,中国人更希望子女平稳安顺,避免冒险动荡。
而犹太人却恰好相反——我们相信,要安身立命,就必须敢于冒险。
这也是基于历史教训:要想不被消灭、存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只有积极探索、不断尝试。
这也是小国以色列在创新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原因。
因此,在教育子女时,中国父母常常会不鼓励他们做“出头鸟”;而犹太教育就特别推崇独特性,父母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踊跃尝试新事物——包括尝试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还有一点不同,是犹太人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会特别强调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在犹太人看来,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生存资本”——既是在很多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刚需”,比如律师、会计、医生,也可以与经商和贸易技巧相结合,提升商业竞争力。
良好的读写能力,其实是犹太人善于经商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从小养成勤于读写的习惯,让一个民族即使在流离失所中,也可以保存文化根基、随时从头开始。
好的家庭总是惊人的相似,从犹太家教和中国家训说起!

好的家庭总是惊人的相似,从犹太家教和中国家训说起!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曾经饱受灾难,经历了长期的种族迫害,背井离乡,甚至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个人口总数仅占人类总人口的0.2%的民族却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20 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 1/5;全美 200 名最有影响的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 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界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 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福布斯》富豪榜前 40 名中,犹太人占 18 名;还有一大批伟人: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等。
犹太人在智力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犹太民族独特而富有智慧的家庭教育观享誉全世界。
1、读书犹太家教: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中国家训: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犹太人的聪明和他们喜爱读书是有一定关系的。
犹太人从来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自己的书。
每个犹太父母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爱书,因为他们知道读书是使大脑充满智慧的最好办法。
犹太人平均每年读书 15 本以上,少年和中年人最多,达到了 20 本,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人均读书数量最多的,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也就成了世界上国民人均藏书量、读书量最多的国家。
2、背诵犹太家教:读 101 遍要比读 100 遍好。
中国家训:须静室危坐,读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须要分明。
又每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须令成诵,不可一字放过也。
(宋·吕祖谦《辨志录》)犹太人重视经典诵读,几乎每个犹太小孩在满十三岁接受成人礼之前,就可以全部背诵本民族的经典了,所以犹太人被称为“天才的记忆民族”。
3、思考犹太家教: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中国家训: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
(明·姚舜牧《药言》)犹太人最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死抠”书本、盲从书本,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对书本提出疑问。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据犹太人的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便是教育子女。
在教育方面,犹太民族有一套他们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犹太民族自古就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
他们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是为了孩童的教育。
”甚至直言:“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
”自然地,培养下一代的宗教素质和道德情操,责任就落到父母的肩膀上。
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替我们老师做了好多的事,的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
因此,在犹太人的家庭中较为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每一个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作家艾斯顿说:家必须是培养犹太美德的场所。
世界上没有别的宗教及民族像犹太人般,如此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每晚都给孩子讲(故事)书。
犹太人父母总是为床上的孩子讲(故事)书。
为躺在床上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悄悄地讲故事,期间孩子就会睡着。
在床边讲的枕边故事对语言发展特别有帮助,每天给学话的孩子讲(故事)书,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听着妈妈爸爸讲的故事,孩子们可养成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力,对父母也会产生爱和信赖。
游戏和学习同步。
以色列的孩子们无论去哪里, 都组成4~5名幼儿进行活动。
就象这样,比起自己游戏,孩子们更熟练于多人游戏。
出生后3个月开始在家过共同生活。
以色列的孩子们从婴儿时起就和同龄们一起按照制定的规矩和根据时间表吃和睡, 很自然的获得和他人一起适应遵守的纪律。
游戏是社会的缩小版,孩子们在游戏中可学到遵守指定的规则,承认胜败和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方法,合力取胜法。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
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着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教育通常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强调学术优秀和
稳定发展。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和指导的方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
决策进行严格控制。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倾向于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教育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考试
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交技能、情感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
4.教育期望: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和稳定的工作。
而西方家庭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过分强调传统的成功标准。
总的来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内容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
犹太人文明论文——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异同

犹太人文明论文——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异同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异同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同样是世界上两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若想对两个民族的教育进行比较,首先需要对两个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
按思想家李慎之先生的观点,两个民族的共同点不少:第一,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极其勤劳的民族。
第二,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极其节俭的民族。
第三,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善于经商的民族。
第四,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极其重视家庭。
因此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国人和犹太人的社会稳定性和亲和力是最高的。
第五,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有好学的传统。
也正是上述原因让这两个民族相互仰慕、互相同情。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绵延不断的文化。
所不同的是,犹太文化是一种散居文化,其中包括了《圣经》文化、《塔木德》文化、意第绪文化、律法文化和神秘文化等八种形态;而中华文化却是在黄河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基础上共同繁衍而来,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帝王文化和儒家文化。
按李慎之先生的观点,犹太文化的最大独特性在于其宗教性,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基本上奉行的是一种非宗教化的倾向,即使说相信有一个天,但也是一种神秘主义,几乎很少有人说明“天”究竟是什么。
最后,“天”的一切荣耀都归了“天子”----可以随时代表天来发号施令,既代表了文化也代表了权力。
学术上系统地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第一,犹太史和中国史一样,同样是一部苦难史,但更是一部智慧史,同时是一部思想自由史。
但纵观中国的历史和历史书,尤其是《二十四史》,我们发现中华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帝王史,其次是一部阴谋史,同时也是一部暴力史。
第二,犹太史是一部启蒙史,由于几千年的流离失所,犹太民族要想生存下来,必须以一种怀疑与忧患的态度面对历史和现实,而我们中国人却常常沉湎于五千年的辉煌与荣耀之中,沾沾自喜。
第三,犹太人是一个有理想的民族,从信仰弥赛亚到犹太复国主义,为了实现这崇高的理想,犹太人在千年的等待中苦苦挣扎。
从犹太人的家教看中国人的家庭教育

从犹太人的家教看中国人的家庭教育文/张明斌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出文章,当代中国有65%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三成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
文章对中国孩子的评价:“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没有不幸的人,只有不幸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不幸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不幸的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一、简单的把素质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中国家长普遍的把音乐、美术、武术、舞蹈、书法、外语错误当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忽视了孩子的为人处世,价值坐标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及实践的能力,而这些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舞台的必要素质。
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务必具备情商、财商、智商、逆商、管理等多种生存技能。
我们培养的好孩子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却忽略了好工作并不等同于事业家庭的成功。
二、习惯性满足各种要求。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娇宠和情感娇宠,父母成了“孩奴”,孩子成了“啃老族”。
”钱是从父母兜里掏出来的,钱更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这不是中国孩子的悲哀,而是中国父母的悲哀。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即时满足、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养成了中国孩子的我行我素、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抗挫能力差、缺乏感恩。
三、知爱而不知教。
当下的中国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但却没有真正领略“爱而知教”的内涵。
“爱而知教”是家范教育,素质教育,慎始教育。
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和耐心,最终会让孩子的私欲膨胀和放大。
最后孩子一定会俘虏我们的家长。
四、过度抚养,过度热心,关怀强迫。
中国家长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在孩子的上空盘旋、转悠,孩子自己的想法成为泡影,孩子成了家长生活的全部,孩子的些微进步家长无限放大,点滴失误而过度忧伤,孩子的人生完全牢牢的被家长所掌控。
其实这是对孩子一种莫名的心灵侵犯,对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自理能力、适应能力。
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犹太人的教子智慧犹太人的教子智慧是源自犹太教传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犹太人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智慧和宗教信仰,以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道德修养和社会意识的人。
下面将详细介绍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犹太人重视家庭教育,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他们相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通过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信仰。
2. 培养责任感:犹太人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他们鼓励孩子承担家庭和社区的责任,参与志愿者活动和慈善事业,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
3. 强调智慧教育:犹太人教育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他们鼓励孩子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领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犹太人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孩子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4. 传承宗教信仰:犹太人教育注重传承宗教信仰。
他们通过教导孩子犹太教的价值观念、仪式和传统,培养孩子对上帝和宗教的信仰。
这种宗教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礼拜和祷告,还包括对犹太教经文的学习和理解。
5. 推崇学习和教育:犹太人教育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们鼓励孩子追求知识,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犹太人相信通过学习,孩子可以获得成功和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6. 尊重传统和历史:犹太人教育注重尊重传统和历史。
他们教导孩子犹太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通过了解历史,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总结起来,犹太人的教子智慧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智慧、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犹太人希望孩子能成为有道德修养、社会意识和智慧的人,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犹太人,也可以为其他人群提供借鉴和启示。
犹太家庭教育模式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迪

犹太家庭教育模式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迪1. 鼓励提问和思考:犹太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
家长会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
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视阅读和知识积累:犹太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阅读和知识积累。
家长会引导孩子阅读各种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家长也会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导孩子多阅读、多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
3. 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犹太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家长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导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犹太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家长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据犹太人的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便是教育子女。
在教育方面,犹太民族有一套他们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犹太民族自古就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
他们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是为了孩童的教育。
”甚至直言:“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
”自然地,培养下一代的宗教素质和道德情操,责任就落到父母的肩膀上。
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替我们老师做了好多的事,的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
因此,在犹太人的家庭中较为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每一个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作家艾斯顿说:家必须是培养犹太美德的场所。
世界上没有别的宗教及民族像犹太人般,如此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每晚都给孩子讲(故事)书。
犹太人父母总是为床上的孩子讲(故事)书。
为躺在床上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悄悄地讲故事,期间孩子就会睡着。
在床边讲的枕边故事对语言发展特别有帮助,每天给学话的孩子讲(故事)书,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听着妈妈爸爸讲的故事,孩子们可养成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力,对父母也会产生爱和信赖。
游戏和学习同步。
以色列的孩子们无论去哪里, 都组成4~5名幼儿进行活动。
就象这样,比起自己游戏,孩子们更熟练于多人游戏。
出生后3个月开始在家过共同生活。
以色列的孩子们从婴儿时起就和同龄们一起按照制定的规矩和根据时间表吃和睡, 很自然的获得和他人一起适应遵守的纪律。
游戏是社会的缩小版,孩子们在游戏中可学到遵守指定的规则,承认胜败和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方法,合力取胜法。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
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着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
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
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永远的探求心境!”中国:而大多数中国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永远是以“听话”为前提,实际上父母亲完全有时间带孩子、教孩子,却让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父母一周看望一次二次,算是尽到了责任,而爷爷奶奶一般是宠爱有加、管教不力,在学习功课的辅导上,也是力不从心;或者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告知结果,不告知方法;那么,孩子也只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
缺乏对孩子管教的科学方法,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通病。
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去网吧玩游戏而特地为孩子买上一台电脑,让他们开心地玩,每天回家,只会问一句:“今天作业做好了吗?”就算是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一般家长都会忆苦思甜地说,以前,我们的父母从不管我们,我们的家穷得如何如何,而我们也过得很好等等。
这种小富则安,知足常乐,缺乏忧患意识等行为,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也是十分危害孩子教育的。
在此前提下的孩子,只要向家长告知成绩,也不要告知成绩是否是自己努力得来,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父母也基本不会关注。
对于孩子平时的需求,物质上是尽量的满足,但是心理上、精神上需求呢?实际上,长大中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中国家长本身的素质,已经很难满足孩子的需要,因此,让全社会读书,是目前之必需。
因此,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天一高级中学沈茂德校长曾多次呼吁:将孩子从爷爷奶奶身边带回家吧,因为,教育孩子,是你的职责,是应该、是必须!好多家长,不管多少择校费,将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民办学校,有的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口号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读上大学以前,已经要十几万甚至要花上几十万元。
在此看来,仿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可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是在花钱将自己的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推到孩子的身上。
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他们就可以放手于工作、拚搏于事业,更多的是自由地、随意地娱乐、打麻将、斗地主、进出舞厅……哪一天,我们的父母亲,从爷爷奶奶那里接回孩子,认真倾听、认真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一起读书;哪天,我们的父母亲,根据孩子的特长、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他发展个性的空间,提供增长能力的平台,那么,我们的孩子幸甚!中华民族幸甚!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总是拿着凳子陪我一起去看电影,回家以后,总要我对他讲述这部电影的经过,终于,有一次,我实在太困了,就问他,你不是自己也去看的吗?你为什么还要问我呢?父亲笑而不答,直到我在后来写作、分析、评价时,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地运用所看到的、听到的资料,才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因此,我觉得,孩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
我在想,现在的父母亲,会有多少人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我觉得,作为学生,要经常主动找老师交流,对近阶段学习的反思,与老师一起探讨学习的方法;作为子女,必须经常向家长汇报,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向父母讲学校里的事,讲学习中的事,这样做既达到了复习和亲子沟通的目的,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中外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家庭教育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现今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家庭教育是人类繁衍后代的需要,其本质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或者说是向下一代传授“生存能力”的教育。
生存能力包含知识、技能和习惯、人品等。
我国的家庭教育自古就比较先进和规范,有理论,有方法,有典型,不少名人还留有文章、格言,民间有大量谚语。
但当代,我国的家庭教育滞后了,因为古代的一套不能适应了,只能参考,不能照搬,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还未能建立起来。
家庭教育既然是以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为目的,必然要求与时俱进的。
因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各个时代对人的“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里还须说明:人的“生存能力”培养,并非全部依赖家庭教育,还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从人生起点开始,贯穿其整个成长发育时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启蒙和基础教育。
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家教,更要重视家教理论建设,建立先进的家教理念,采取科学的家教方法,使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地、全面地开展起来。
下面谈一谈国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照我国的理念和做法,从中可以找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在衣食住行上,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国外的理念是孩子一岁半起,在生活上就应培养自我服务能力,这样,孩子能尽早走出父母的生活圈,减少依赖性,在心理上能够尽快自立,有利其尽早走向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
例1:美国孩子,一岁半就自己用餐,开始不一定能吃饱,父母却任其自然。
例2:德国孩子,二岁学走路,任其跌跤,一般不予帮助,由其自己爬起来再走。
我国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过度,当孩子完全有能力自我服务时,家长还在越俎代疱。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爱孩子。
造成我国孩子依赖性大,走向社会自立时间迟,极端情况是“啃老族”。
二、通过“自己事,自己做”,培养孩子靠自己力量解决自己问题的精神国外的理念是“自己事,自己做”可以使孩子养成依靠自己力量,去想办法克服困难的作风和能力,同时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
例1:日本举家外出旅游,孩子背一小包,装自己的东西。
例2:希腊船王,要求自己的孙女安希娜,滑雪雪具必须自己扛。
我国父辈,特别是祖辈,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认为服务孩子义不容辞,孩子还小,不到做事年龄,不应让孩子动手,这是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和实践机会,也不利敬老思想形成。
三、坚强意志,是磨练出来的,应起始于儿时国外的理念是从小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长大后难免要吃亏,而苦难磨练,对人坚强意志的形成和聪明才智的增长有极大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经历一点苦难。
“最富也不能‘富’孩子”,成为国外家庭教育一种普遍的理念。
例1:日本,每年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森林学校”、“孤岛学校”,培养孩子吃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例2:日本人认为“贪吃使人沉溺于享受而不思进取,胃太疲劳会减弱大脑功能而使人蠢笨。
”日本中学生午餐是一杯冷奶、一杯冷水、一块咸鱼、两片不加佐料的生菜和一小碗米饭。
幼儿园常用粗等杂粮做成我们过去吃的“忆苦饭”,给大班孩子吃,家长很支持。
我国老一代及年轻一代,前者在解放前后吃过苦,后者在上山下乡时代受过苦难磨练,所以产生一种不能让下一代吃苦了的想法。
现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十分优越,食不嫌精,穿则名牌,汽车接送,即使一些贫寒家庭,打肿脸孔充胖子,也“最穷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从小缺乏艰苦磨练,缺乏坚强意志,在当前这样竞争剧烈的时代,不但创业困难,恐怕图生存也有一定困难。
四、尊重孩子,把孩子当独立人,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国外的理念是孩子也是独立人,有自己的人格,必须给予尊重。
被尊重人格的孩子,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格。
例1:中国一留德女士的5岁孩子用5美分“纸飞机”与德国小孩交换得一辆20美元的“小汽车”,但德国妈妈并不干涉阻止,也不批评,只带小孩去玩具店看一下价格,让孩子吸取教训。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国,结局很可能不大一样。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家长专制社会,孩子不存在独立人格,绝对服从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对孩子管头管脚过多,甚至专横,不讲道理,造成孩子遇事“退缩”、“胆小”、“惧怕”和孤独的性格,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形成。
当前,由于信息灵通,孩子得到的知识与信息比以往多得多,使孩子人格形成提前,因此产生代沟,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悲剧。
这已不容忽视了。
当然尊重人格并不等于不加管理和引导,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成为不受制约的野马。
五、对孩子要进行理财(经济)教育国外的理念是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理财 经济教育,使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挣钱要付出代价的,懂得节俭是美德,树立化钱要靠自己挣的观念。
这样孩子就不会因富裕而被培养成纨绔子弟。
例1:国外富翁更注意对孩子的节俭教育。
美国石油大享洛克菲勒对子女用钱非常“吝啬”,孩子7岁开始,每周发三角钱并发小本子要孩子记帐,使用不当罚,好则奖。
例2:希腊船王之孙女是有20亿财产的继承人,但其父规定,步行上学 半公里,不准剩饭,新年捐一件心爱玩具给贫穷孩子。
我国缺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理念,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或者认为小孩子不用对挣钱了解,只管用就可以了。
因此,一些富裕人家让孩子化钱如流水,从小就养成奢侈浪费的作风,不知挣钱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