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
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结构:逆转病毒5-cap, 3-polyA, 分段 基因组,黏性末端,循环排列, 末端重复,
含量:1%--50%
流感V TMV T2噬菌体
1% 5% 50%
2.病毒蛋白质
功能 1.主要是构成病毒粒子的外壳,保护病毒核酸;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宿主特异亲和; 3.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毒 100—200年前 羊瘙痒病 70年代 克--雅氏病 90年代 疯牛病 1.概念:一类能侵染动物神经系统而复制的小 分子蛋白质。 疯牛病、羊瘙痒病、早老性痴呆的病源。 有极强的抗逆性。 是正常细胞蛋白的改造物。 借食物进入消化道,再经淋巴系统进入大脑 sc c sc 2.机制 PrP + PrP 2PrP
图4-19:细菌噬菌体的多形性(源于Richard Robarts 对加 拿大萨斯卡通市盐湖噬菌体研究的照片。)
噬菌体种类
Ms2 ØX174 ssRNA T3,T7
Ø6 dsRNA
M13
ssDNA
λ T2,T4
dsDNA
1、噬菌体的繁殖
这类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菌细胞 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解细菌细胞而释 放出来的噬菌体,因而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相似: 不同点: 侵入方式:伤口进入(人为,机械,自然) 昆虫口器 嫁接 有脱壳过程
(三)、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1、种数:与人有关--300余种 其他--900余种 2、70-80%传染病由病毒引起 3、核酸类型: DNA (ds ; ss) RNA (ds ; ss) 4、衣壳有包膜 5、侵入方式:--移位;内吞; 融合 6、脱壳----脱壳酶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离心或用抗病毒血清处理, 去除游离的噬菌体 高倍稀释菌悬液(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效价的测定(双层平板法)
(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 绘制成的曲线为一步生 长曲线。 可分以下阶段:
噬菌体的形态与构造
谷氨酸发酵中所发现的噬菌体 E.coli的T偶数系列噬菌体
从形态学上可将噬菌体分为六群
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 头部:廿面体对称结构,由 蛋白质衣壳构成,内含一条 DNA。 颈部:薄盘状,附颈须。 尾鞘:长95nm, 衣壳粒螺 旋对称;可伸缩。 尾髓:中空,DNA可由此进 入细胞。 基板: 六角形盘状物,其上 有刺突、尾丝。 刺突: 有吸附功能。 尾丝: 有识别吸附功能。
用噬菌斑法类似的技术。
枯斑(lesion)
• 一些植物病毒会在茎、叶等植物组织上形 成一个个褪绿或坏死的斑块。
群体形态有助于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定和计数
病毒的增殖
• 病毒的增殖(viral multiplication)是病毒 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结果,它不同于其它 生物的繁殖方式,又称为病毒的复制 (viral replication)。 • 病毒的种类很多,它们的增殖方式既有共 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这里以研究得最为深 入的E.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代表,讲述病 毒的增殖过程,其它病毒则介绍其增殖特 点。
是一个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 不同的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
不同
有伸缩尾的噬菌体:采用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使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 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
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吸附
尾钉固着
尾鞘收缩
尾管穿入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图文

a.可启动感染;
b.可诱生免疫保护作用; c.可中和抗体;
d.可促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上释放.
病毒的核酸
– dsDNA/ssDNA dsRNA/ssRNA
– 线状/环状, 闭环/缺口环
– 单分子/双分子 /三分子/多分子
病毒核酸的功能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控制病毒的增殖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一步生长曲线
可分以下阶段:
• 潜伏期(侵入到 装配):隐晦期 +胞内积累期 (eclipse period)
• 裂解期 (lysis period)
• 稳定期 (steady period)
此期为病毒复制所需的最短时 间。为病毒复制的特征性数据 。
噬菌体以分钟计; 动植物病毒以小时、天计。
潜伏期: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到病毒粒子释放出胞外前的一段 时间。曲线平行于横轴。
1. 吸 附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专性的细菌细胞的过程。
①吸附蛋白(在尾丝上) 功能:启动感染,特异性识别
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表面受 体发生结合. ②细胞受体(图中红箭头示) G+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磷壁酸 ,G-细胞壁上的LPS以及鞭 毛、荚膜、菌毛上均有噬菌 体吸附的位点。
2. 侵 入
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
包膜的功能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功能: a. 维系病毒体结构; b. 保护病毒核酸; c. 包膜型病毒感染所必需:
包膜表面上的糖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表面受体; 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结合; 病毒衣壳和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完成感染过程 。
刺突
概念: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突起物。
图中可见流感病毒的刺突。
潜伏前期又称隐蔽期,是指 病毒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 一个病毒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宿主细胞内不含有完整的 、有侵染力的成熟病毒粒子。
第3章 病毒和亚病毒

(二)化学因素影响
1、脂溶剂 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使病毒灭活,均对病毒包膜具破坏性; 2、醛类 甲醛对核酸和蛋白均具破坏性,与氨基酸反应,但对免疫原性 无影响; 3、氧化剂、卤素 病毒对H2O2、漂白粉、高锰酸钾、碘及其卤素化合物均敏感, 70%乙醇多数灭活,次氯酸盐、过氧乙酸对HBV有效 4、抗生素 抗生素无效,但可抑制细菌,分离病毒,大青叶、百兰根、贯 仲大黄抑制病毒
2、射线
电离辐射与UV 灭活病毒,剂量大于细菌,其 破坏病毒核酸结构,但保留免疫原性 有些病毒具光复活特性,不能用UV灭活制备 疫苗
3、干燥
常温干燥易灭活,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 用此技术 制备疫苗
4、酸碱度
多数在pH6-8稳定,pH<5,>9迅速灭活,器材 可用1-3%盐酸浸泡消毒;
1995年报告了4000余种病毒,划归为49个病 毒科. 分类: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种类等
病毒的分类
依据宿主范围 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人、 脊椎动物、昆虫) 微生物病毒(真 菌、藻类、原生动 物、细菌、放线菌、 蓝细菌) 噬菌体 是感染细菌和放 线菌的病毒。
2 病毒的存在状态
感染态:活细胞内专性寄生,V一般不含酶系或酶系 极不完全,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 活宿主细胞里,利用宿主cell酶进行复制和增殖。 非感染态: 在离体条件下,V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 子状态长期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性。
不同噬菌体吸附的位点不同,如脂多糖、脂蛋白、 磷壁酸、鞭毛等, T3、T4和T7噬菌体的受点是脂多糖层;T2和T6是脂 蛋白质
4、细胞经病毒感染呈现不同反应
细胞无任何明显变化 由于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导致细胞损伤、 死亡 细胞增生,继而细胞死亡, 细胞继续失去生长控制,转化为癌细胞—乳头 瘤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微生物学(周德庆主编)

裂解量 : 每个被感染 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 的平均数。
裂解期末平均噬菌体数 裂解量 潜伏期平均噬菌体数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方法
高浓度宿主细胞 噬菌体稀释液
离 心 术
抗病毒血清
培养 定时取样测噬菌斑数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 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六、噬菌体与宿主关系
(一)裂解性循环——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烈性噬菌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了解病毒的特点和定义;病毒的结构、病毒大小、化学 组成、病毒的寄主和种类以及病毒的群体形态特征。掌握病 毒的一般增殖过程。掌握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溶源噬菌体的概念,认识和掌握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烈性噬菌体的增殖与溶菌;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的 特点;噬菌体的效价和一步生长曲线;噬菌体的危害与防治 措施。了解什么是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的类病毒、拟病毒、 朊病毒等的特性。
(二)防治措施 1、消灭phage,杜绝其依赖生存条件。 2、选育和使用抗phage菌株。 3、菌种轮换使用。
4 、药物防治:加入某些金属螯合剂、表面活性剂。
(三)噬菌体的应用
1、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
2、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3、用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工具
八、亚病毒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 称为亚病毒。 1、类病毒: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 2、拟病毒 (类类病毒):一类包括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 RNA。其侵染对象是植物病毒。 3、朊病毒: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 疫性的疏水性蛋白。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类病毒:只含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 非细胞生物 亚病毒 拟病毒:只含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03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4)病毒的糖类
某些病毒含有少量的糖类。糖类主要是以寡糖侧链存在于病毒糖 蛋白和糖脂中,或以粘多糖形式存在。除了有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突 外,某些复杂病毒的病毒颗粒还含有内部糖蛋白或者糖基化衣壳蛋白。 糖蛋白还是重要的免疫原,例如抗流感病毒血凝素的血清具有明显的 病毒中和作用。
5)其他化学成分
一些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存在一些丁二胺、 亚精胺、精胺等阳离子化合物。某些植物病毒中还存在金属阳离子。 这些含量极微的有机阳或无机阳离子与病毒核酸呈无规则的结合,对 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其结合量仅与环境中相关离子浓度有关,是 病毒装配时从环境中获得的不恒定成分。
二、 病毒的主要类群与繁殖方式
(一)病毒的主要类群与分类系统
1.病毒的分类系统
属(genus)、种(species)分类阶元。 国际 病 毒 分 类委 员 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国际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亚科(subfamily)、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数量和功能依据病毒的种类、病毒基因
组的复杂程度和病毒复制时期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具有酶活性,参与和调控病毒的复制与转录。 有的具有抗凋亡、抗细胞因子活性及干扰抗原递呈的功能, 如口蹄疫病毒的 3ABC蛋白已经用来区分野毒感染和弱毒苗免疫。
3)病毒的脂类
病毒脂类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主要存在于 病毒的包膜,约占其结构成分的 20%-35%。但痘病毒脂类的含量约占 5%,而狂犬病毒脂类的含量高达50%。
RNA: 线状单链
双链
小 RNA 病毒、披膜病毒、RNA 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和大多植物病 毒 线状、单链、负链 弹状病毒、副粘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正链 雀麦花叶病毒(多分体病毒) 线状、单链、二倍体、正链 逆转录病毒 线状、单链、分段、负链 正粘病毒、步尼亚病毒、沙粒病毒 (步尼亚病毒和沙粒病毒有的 RNA 节段为双义) 线状、双链、分段 呼肠孤病毒、噬菌体 Φ 6,许多真菌病毒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笔记)

拟病毒(virusoid)
是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探索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探索拟病毒和辅助病毒间的关系 组建新的弱毒疫苗 探索病毒本质和生命起源
朊病毒(prion,virino)
疯牛病(海绵状脑病)
一种感 染性蛋白粒子致病因子称朊病毒
PrPc已被克隆,空间结构由a__螺旋构成
朊病毒可由a_螺旋(PrPc) 变成b__折叠(PrPsc)
2.病毒特征
形态极其微小,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 具过滤性; 没有细胞构造,故也称分子生物;
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合成系统;
2.病毒特征
利用宿主细胞设备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 和二均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 在宿主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溶源菌
细菌的溶源性具有遗传性 溶源菌对同源噬菌体具有免疫性 溶源性细菌在培养中不易被查觉 复愈:溶源菌 失去前噬菌体 非溶源细胞 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有少数噬菌体可自发或 诱发裂解宿主细胞变成烈性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可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性 白喉杆菌 β-噬菌体 白喉毒素 宿主发病
昆虫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
侵入(penetration)
收缩的尾鞘 (12环)
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1)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2)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小孔;3)尾鞘收缩,核 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特点
基因表达有先有后
基因表达的顺序为: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 制;晚期表达
#壳体(capsid) 由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 列成杆状、球状、廿面体或其他形状,构成病毒的 外壳。也称作衣壳,蛋白质外壳。 #包膜(envelope) 核衣壳外包裹的一层含蛋白质或 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是由病毒编码的一层封套。 有包膜病毒粒子是以出芽的方式穿过被侵染细胞的 核膜或原生质膜。包膜可能含有少量的糖蛋白,例 如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糖 蛋白,例如单纯疤疹病毒(HSV)。病毒的包膜上具有 受体,它能使粒子附着并感染宿主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故称之为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二)病毒的形态(三)典型病毒粒的构造1.病毒粒的结构2.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3. 病毒的群体形态(1)包涵体(inclusion body)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称之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可用肉眼观察,Eg: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即噬菌斑(plaque);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空斑(plaque);由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lesion,病斑)。
4. 噬菌体的形态从结构上噬菌体可分为六个类群Ⅰ类:有头有尾,尾部可收缩,双链DNAⅡ类:有头有尾,尾部不可收缩,双链DNAⅢ类:有头有尾,尾短不收缩,双链DNAⅣ类:有头无尾,单链DNAⅤ类:有头无尾,单链RNAⅥ类:丝状,单链DNA3. 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E.coli 的T偶数(even type)噬菌体共有3种,即T2、T4和T6。
四、病毒的核酸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五、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1. 噬菌体的繁殖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①吸附②侵入③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④成熟(装配)⑤裂解(释放)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噬菌体可以分为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进入菌体后并不进行增殖或引起溶菌。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lytic cycle)或增殖性周期(productive cycle)。
现以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为代表加以介绍①吸附(adsorption)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1.噬菌体的数量由于每一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有限,因此所能吸附噬菌体的数目也有一个限量。
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就称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2.阳离子Ca2+、Mg2+和Ba2+等阳离子对吸附有促进作用;Al3+、Fe3+和Cr3+等阳离子则可引起失活。
3.辅助因子生物素可促进产谷氨酸细菌噬菌体的吸附作用。
4.pH值在中性时有利于吸附,在pH<5和pH>10时不易吸附。
5.温度在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内最有利于吸附。
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对吸附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在发酵工业中对防止噬菌体的污染有一定的意义。
②侵入T4通过尾丝吸附于宿主E.coli 表面。
吸附后,由于基板受到构象上的刺激,中央孔开口,释放溶菌酶并水解部分细胞壁,接着尾鞘蛋白收缩,把尾管插入宿主细胞中。
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如果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于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也可引起细胞立即裂解,但并未进行噬菌体的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
③增殖④成熟(maturation)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T4 噬菌体的生命旅程病毒的生活史:严格细胞内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2.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负菌落称噬菌斑。
可用作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可用于纯种分离和计数。
效价(titre titer):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plaque-forming unit,pfu)或感染中心数(infective centre)。
测定效价的方法:双层平板法(two layer plating method)双层平板法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使原来底面不平的玻璃皿的缺陷得到了弥补;②所形成全部噬菌体斑都接近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不仅每一噬菌斑的大小接近、边缘清晰,而且不致发生上下噬菌斑的重叠现象;③因上层培养基中琼脂较稀,故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更有利于计数。
3. 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one-stepgrowthcurve)。
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参数潜伏期(latentphase)裂解期(risephase)裂解量(burstsize)(1)潜伏期(latentphase)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故整段潜伏期中没有一个成熟的噬菌体粒子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潜伏期又可分两段:①隐晦期(eclipsephase)指在潜伏期前期人为地(用氯仿)裂解细胞,裂解液仍无侵染性的一段时间。
②胞内累积期(intracellularaccumulationphase)又称潜伏后期,在隐晦期后,如人为地裂解细胞,其裂解液出现侵染性的一段时间。
这是噬菌体开始装配的时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已初步装配好的噬菌体粒子。
(2)裂解期(risephase)紧接在潜伏期后的一段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3)平稳期(plateau)指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步骤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潜伏期: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裂解量: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可达数百乃至上万个。
4. 溶源性(lysogeny)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噬菌体DNA 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宿主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1)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或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
(2)前噬菌体(prophage)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其宿主的细胞后,前者的核酸可整合到后者的核基因组(genome,即核染色体)上,这种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称作前噬菌体(prophage)。
(3)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①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②整合态指已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prophage)状态;③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
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E.coli的λ、Mu-1、P1和P2噬菌体等。
(4)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宿主就称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的宿主细胞。
(5)溶源菌的显著特性①溶原性是溶源菌的一个极稳定的遗传特性②自发裂解(spontaneous lysis) 10-2-10-5③诱导(induction)UV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lytic cycle)。
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这一现象称做溶源性(lysogeny)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都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如λ噬菌体),亦有少数是以质粒形成存在(如P1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