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合集下载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海南省采用的是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数。

15等最差。

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1 42.5万公顷(637 万亩)0.32 57.9万公顷(869万亩)0.43 113.4万公顷(1702万亩)0.84 171.4万公顷(2571万亩) 1.35 363.8万公顷(5457万亩) 2.76 888.4万公顷(13326万亩) 6.67 1134.5万公顷(17018万亩)8.48 1199.5万公顷(17992万亩)8.99 1410.6万公顷(21159万亩)10.410 1802.9万公顷(27044万亩)13.311 2038.1万公顷(30571万亩)15.112 1897.7万公顷(28465万亩)14.113 1117.4万公顷(16761万亩)8.314 759.6万公顷(11394万亩) 5.615 509.4万公顷(7642万亩) 3.8合计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00.0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工作笔记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工作笔记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年度评价学习笔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目录前言 (1)一、资料收集 (2)二、技术路线 (3)三、名词解释 (4)四、实际操作 (6)4.1、资料检查 (6)4.2、相关图层制作 (7)五、公式 (15)5.1、基本公式 (15)六、成果验证 (17)6.1、表格验证 (17)七、附件 (22)7.1、国家等对照表 (22)7.2、耕地质量国家级对应关系 (22)I前言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及《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对年度内耕地增减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生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包,更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形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服务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战略,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一、资料收集以做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为例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收集2015年度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包括数据库、表册和报告等。

2、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收集经部确认的更新评价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16年度变更数据库)。

3、土地整治项目资料年度内验收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一般土地整治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等)可研、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以及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

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1 44.33664.880.332 59.27888.980.443 114.081711.150.854 172.242583.58 1.285 366.415496.10 2.726 886.5513298.29 6.597 1142.7317140.978.498 1183.8817758.218.799 1400.1921002.9110.4010 1773.9926609.8613.1811 2032.5230487.7315.1012 1890.7928361.9014.0413 1126.7516901.208.3714 766.9111503.60 5.7015 501.777526.60 3.73合计13462.40201935.95100.00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背景耕地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保障了人民的口粮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是了解耕地质量状况和保障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国耕地质量状况,中国农业环境信息中心在2016年进行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得出了一系列评价结果。

评价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采用了土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标准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08)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NY/T 1121-2006)等国家标准。

评价过程中,先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复合,然后对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细菌分析和毒理实验等多项分析,最后以评分方式将耕地分为优质、中等和劣质,并划分为14个质量等别。

评价结果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结果发现,我国耕地质量以中等等别为主,优质等别耕地占比较少,劣质等别耕地数量和面积在逐年减少。

按照播种状态划分,粮食作物耕地质量普遍较好,但果蔬、花卉和其他作物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差。

按照地理分区来看,沿海地区的耕地质量普遍较好,而内陆地区的耕地质量普遍较差。

改善措施为了提高全国耕地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污染土地。

其次,要加强农业管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应加大对耕地保护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保护好自己的土地。

结论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为我们了解全国耕地质量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发现了我国耕地质量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

在今后的耕地保护和管理中,相关部门应该持续加大投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全国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益。

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食品》 2018年第2期
近期,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


告显示,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
9.96等,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

公告显示,2015年度内新增耕地平均质量为9.55等,较上年度提高0.33等;减少耕地平
均质量为8.89等,较上年度降低0.29等;质量建设项目实施后耕地平均质量为7.91等,较上年度提高0.58等。

与上年度成果相比,我国耕地质量水平总体稳定,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弥补了耕地占补过程中的耕地质量损失,保障了全国耕
地质量水平的总体稳定。

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土资源部己建立了耕地质量“定期全面评价、年
度更新评价、年度监测评价”的工作制度,今后每年都要开展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与监
测评价工作,并发布主要成果。

国土资源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水平,国土
资源部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已经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耕地
占用税税额测算、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
划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征地补偿费用测算、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他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了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7号)要求,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对2014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情况(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9.74万公顷(202646.14万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等耕地每个等别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43%(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92%,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08%(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1 48.84 732.60 0.362 59.93 898.97 0.443 115.85 1737.73 0.864 172.76 2591.33 1.285 366.48 5497.15 2.716 886.22 13293.34 6.567 1143.89 17158.31 8.478 1188.01 17820.18 8.799 1410.69 21160.28 10.4410 1790.55 26858.20 13.2511 2045.43 30681.51 15.1412 1891.85 28377.81 14.0013 1125.50 16882.44 8.3314 765.63 11484.45 5.6715 498.12 7471.84 3.69合计13509.74 202646.14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PPT教学课件

中部地区 3 052.55万公顷 7.99等,以5~10等为主 72.53%
东部地区 2 613.89万公顷 8.27等,以5~11等为主 85.31%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材料体现的我国耕地特点。(区域认知) (2)说出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 (1)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2)等别成果对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结合材料,理解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我国耕地保 障。(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1)概念: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影响因素: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 2.我国粮食安全的立场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④生活和生产排放的有毒物
解析 第1题,③④与现实情况不符。第2题,考查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A、B、 C三项都是由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第3题,导致土地 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②③④均是。⑤为改善土地退化的措施。 答案 1.A 2.D 3.C
读我国历史时期耕地变化和漕运干线示意图,完成4~5题。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特征
具体表现
耕地质量总 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体欠佳,退化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和污染问题
严重
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特征
具体表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
2.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 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具体表现如下表:

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

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

2021年第3期农业论坛Cs 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杜兴端1,吕火明2(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国家粮伶安全具有重大彩响。

当前四川粮食生产面临耕地数量保障压力大、耕地宜粮生产館力形势严峻、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优先保障种粮用地,建好高标准粮田,加强粮伶科技创新,建立职业粮农队伍。

关键词:四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问题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 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四川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产粮大省、 人口大省、粮食消费大省和调入大省,粮食生产情况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四川如何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 略的重大意义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为“四个有利于”:首先,有利于稳定 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安全在全国既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代表性。

四川的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 全具有重要战略影响。

其次,有利于守住粮食产能 底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四 川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首要是要抓好粮食生产,以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和 前提。

其次,有利于缓解农业生态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以 使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区域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通过发展资收稿日期:2021 -1 -26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四川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研究” (2020JDR032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财政创新能 力提升工程项目“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调研” (2016GYSH -006);成都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 农业带建设的成都路径研究气YY05202004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

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4.33664.880.33
2 59.27888.980.44
3 114.081711.150.85
4 172.242583.58 1.28
5 366.415496.10 2.72
6 886.5513298.29 6.59
7 1142.7317140.978.49
8 1183.8817758.218.79
9 1400.1921002.9110.40
10 1773.9926609.8613.18
11 2032.5230487.7315.10
12 1890.7928361.9014.04
13 1126.7516901.208.37
14 766.9111503.60 5.70
15 501.777526.60 3.73
合计13462.40201935.95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5848.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90%;高等地面积为3579.57万公顷(53693.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6.59%;中等地面积为7097.49万公顷(106462.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52.72%;低等地面积为2395.43万公顷(35931.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17.79%(见图1)。

图1 全国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构成
(二)全国耕地质量空间分布
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总面积为352.01万公顷(5280.17万亩),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
广东等9个省(区),总面积为2859.63万公顷(42894.42万亩),占全国高等地总面积的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辽宁、四川、新疆、贵州、河北、安徽、山东等10个省(区),总面积为5233.17万公顷(78497.61万亩),占全国中等地总面积的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等6个省(区),总面积为2049.24万公顷(30738.64万亩),占全国低等地总面积的85.55%。

(三)区域耕地质量状况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西部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5012.88万公顷(75193.24万亩),质量从1等到15等,平均等别为11.33等,以8-15等为主,占西部地区评定面积的94.16%。

东北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2783.07万公顷(41746.11万亩),质量从6等到14等,平均等别为11.24等,以9-13等为主,占东北地区评定面积的97.42%。

中部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3052.55万公顷(45788.25万亩),质量从1等到15等,平均等别为7.99等,以5-10等为主,占中部地区评定面积的72.53%。

东部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2613.89万公顷(39208.35万亩),质量从1等到15等,平均等别为8.27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