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7号)要求,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对2014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9.74万公顷(202646.14万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7-13等耕地每个等别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43%(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92%,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08%(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等别

面积

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8.84 732.60 0.36

2 59.9

3 898.97 0.44

3 115.85 1737.73 0.86

4 172.76 2591.33 1.28

5 366.48 5497.15 2.71

6 886.22 13293.34 6.56

7 1143.89 17158.31 8.47

8 1188.01 17820.18 8.79

9 1410.69 21160.28 10.44

10 1790.55 26858.20 13.25

11 2045.43 30681.51 15.14

12 1891.85 28377.81 14.00

13 1125.50 16882.44 8.33

14 765.63 11484.45 5.67

15 498.12 7471.84 3.69

合计13509.74 202646.14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97.38万公顷(5960.63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4%;高等地面积为3584.60万公顷(53768.9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3%;中等地面积为7138.52万公顷(107077.81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84%;低等地面积为2389.25万公顷(35838.72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69%(见图1)。

图1 全国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构成

(二)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

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3个省,总面积为359.61万公顷(5394.13万亩),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90.50%;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广西、四川、广东、湖南、河北、浙江等12个省(区),总面积为3207.94万公顷(48119.15万亩),占全国高等地总面积的89.4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辽宁、四川、新疆、贵州、安徽、河北、山东等10个省(区),总面积为5261.65万公顷(78924.76万亩),占全国中等地总面积的73.71%;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贵州等7个省(区),总面积为2119.61万公顷(31795.24万亩),占全国低等地总面积的88.72%。

(三)区域耕地质量等别状况

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8.19等和7.98等;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5等和11.33等。

西部地区。全区耕地评定总面积为5017.23万公顷(75258.45万亩),质量等别从3等到15等,平均质量等别为11.33等,以10等到14等为主,占西部地区评定总面积的69.10%。

东北地区。全区耕地评定总面积为2792.92万公顷(41893.76万亩),质量等别从6等到14等,平均质量等别为11.25等,以10等到12等为主,占东北地区评定总面积的78.04%。

中部地区。全区耕地评定总面积为3064.33万公顷(45964.88万亩),质量等别从1等到15等,平均质量等别为7.98等,以6等到10等为主,占中部地区评定总面积的65.85%。

东部地区。全区耕地评定总面积为2635.29万公顷(39529.34万亩),质量等别从1等到15等,平均质量等别为8.19等,以6等到10等为主,占东部地区评定总面积的73.83%。

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质量等别状况见表2。

二、2014年度内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要源于耕地占补造成的质量变动,和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

设工程带来的耕地质量提升。

(一)新增耕地的等别构成

2014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新增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9.88等,新增耕地质量等别1-15等均有分布,以10-12等为主,其中10等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积的11.6%,11等占13.9%,12等占15.2%,1等、2等、3等和4等面积比例均不足1.0%。

(二)减少耕地的等别构成

2014年度内,全国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8.60等。减少耕地质量等别1-15等均有分布,以6-10等为主,其中6等耕地占减少耕地面积的11.9%,7等占13.7%,8等占14.2%,9等占15.4%,10等占12.8%,1等和2等面积比例均不足1.0%。

(三)质量建设耕地的等别构成

2014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8.49等,1-10等耕地面积增加,11-15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等别结构出现优化趋势。

2014年度数据显示,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弥补了耕地占补过程中的

耕地质量损失,保障了全国耕地质量水平总体稳定。

三、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应用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相关规划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等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等相关领域应充分应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切实发挥成果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成果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

表2 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质量等别状况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docx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 技术手册 (2015 年 11 月版 )

目录 一、工作背景........................................... 二、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四、工作依据与技术标准................................. 五、术语和定义 六、基本原则........................................... 七、技术路线........................................... 八、程序和方法......................................... (一)资料收集...................................... (二)制作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底图....................... (三)获取年度更新评价图层中各图斑的等别信息......... (四)生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包................ (五)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六)县级数据自查................................... (七)形成县级分析报告............................... (八)县级成果上报................................... (九)省级对县级成果进行质量检查..................... (十)编制省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十一)成果上报..................................... (十二)国家级汇总建库............................... 九、成果内容与要求.................................... (一)成果内容....................................... (二)成果要求....................................... (三)存放管理....................................... 附件 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包结构定义..........附件 2: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表格式..........附录 3:省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表格式..........附件 4:文字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 一、封面格式......................................... 二、正文格式......................................... 三、报告内容......................................... 附件 5:成果存放管理要求................................ 一、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存放示例............. 二、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存放示例.........................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错误 !未定义书签。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完整版)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公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8〕》,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8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要紧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截至2018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纳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见表1〕。 表1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等 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4.33 664.88 0.33 2 59.27 888.98 0.44 3 114.08 1711.15 0.85 4 172.24 2583.58 1.28 5 366.41 5496.10 2.72 6 886.55 13298.29 6.59 7 1142.73 17140.97 8.49 8 1183.88 17758.21 8.79 9 1400.19 21002.91 10.40 10 1773.99 26609.86 13.18 11 2032.52 30487.73 15.10 12 1890.79 28361.90 14.04 13 1126.75 16901.20 8.37 14 766.91 11503.60 5.70 15 501.77 7526.60 3.73 合计13462.40 201935.95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5848.58万亩〕,占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11等地、10等地 hm2、9等地;8等地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 B=B1+B2 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整治土地平整工程 (△X) 灌溉与排水工程(△X) 田间道路工程 (△X) 整治 后耕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1 相关概念 1.1土壤质量(健康) 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具有不同等级的质量,这是与土壤的各种形成因素以及土壤耕作引起的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它是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简言之,即“土壤运行能力”。单一的土壤性质无法定量表达土壤质量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工作是根据已知的土壤外部性质对土壤的内在属性进行量化表达。常用评价方法是指数和评分法,简称指数法。 1.2 耕地地力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2.1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大体可分为以产量为依据的耕地当前生产能力评价和以自然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是指耕地用于一定生产方式下,在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评价又可分为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县域),气

候要素相对一致,耕地地力评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耕地潜在生物生产力的高低。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一:指数法 IFI= b1X1+b2X2+……+bnXn 式中: IFI=耕地地力指数;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层次分析方法或专家直接评估求得)。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二:回归模型法 Y=b0+b1X1+b2X2+……+bnXn 式中:Y=单位面积产量;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解多元回归方程求得)。 2.2 评价内容 耕地地力评价实质是评价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障碍因素等要素对作物生长限制的强弱。由于影响耕地地力的因子间普遍存在着相关性,甚至信息彼此重叠,因此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时没有必要将所有因子都考虑进去。筛选能全面反映当地耕地地力的主导评价因子并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是着手耕地地力评价的关键环节。 2.3 评价因子确定原则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7号)要求,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对2014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9.74万公顷(202646.14万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7-13等耕地每个等别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43%(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92%,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08%(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等别 面积 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8.84 732.60 0.36 2 59.9 3 898.97 0.44 3 115.85 1737.73 0.86 4 172.76 2591.33 1.28 5 366.48 5497.15 2.71 6 886.22 13293.34 6.56 7 1143.89 17158.31 8.47 8 1188.01 17820.18 8.79 9 1410.69 21160.28 10.44 10 1790.55 26858.20 13.25 11 2045.43 30681.51 15.14 12 1891.85 28377.81 14.00 13 1125.50 16882.44 8.33 14 765.63 11484.45 5.67 15 498.12 7471.84 3.69 合计13509.74 202646.14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97.38万公顷(5960.63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4%;高等地面积为3584.60万公顷(53768.9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3%;中等地面积为7138.52万公顷(107077.81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84%;低等地面积为2389.25万公顷(35838.72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69%(见图1)。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_程锋

第28卷 第2期 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 修稿日期:2013-07-08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 caucf@https://www.360docs.net/doc/399503775.html, 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 yunwenju@https://www.360docs.net/doc/399503775.html,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研 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 水平总体偏低。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 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in China 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 (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 1 背景 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德DOI:10.13708/https://www.360docs.net/doc/399503775.html,11-2640.2014.02.010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项目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项目 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2016年)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一、区域概况 (1) (一)自然概况 (1) (二)社会经济概况 (2) (三)土地利用概况 (2) (四)2014年度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概况 (5) 二、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9)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9) (二)工作依据与原则 (11) (三)工作组织 (12) (四)工作进度安排 (12) (五)工作经费安排 (14) 三、年度更新评价情况 (15) (一)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二)工作底图确定 (17) (三)资料调查收集 (18) (四)年度更新评价 (18) (六)数据库建设 (20) 四、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分析 (21) (一)总体变化情况 (21) (二)减少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23) (三)新增耕地和质量建设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25) 五、经验和建议 (26) (一)经验 (26) (二)建议 (28)

一、区域概况 泉山区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位于徐州市西南部,中抱云龙湖、云龙山,因境内泉山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泉山区内有江苏省江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拉犁山汉墓、汉画像石艺术馆等自然人文景观。泉山区是徐州的经济、教育、医疗中心,徐州特大城市的核心区之一。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区、江苏省人才先进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区。 泉山区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全区土地总面积9973.24公顷,耕地面积817.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0%,下辖庞庄街道、桃园街道、苏山街道、火花街道及徐州建成区等14个街道办事处,110个社区。 (一)自然概况 1.地貌 泉山区集低山、丘陵、平原、岗地、河流为一体。金山街道、翟山街道、苏山街道、火花街道等街道办事处为低山、丘陵区,其他为平原、岗地。泉山区除云龙山以及泰山、韩山、大山头等山脉外,区内大部分地形为平原。 2.气候 泉山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春温秋暖,冬寒夏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5度,年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0度的天数为59天,年日照时数为2280-2440小时,年无霜期约为210天,年降水量在802.4mm左右。 3.水文 泉山区境内故黄河、丁万河、拾屯河、拾新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另有排灌沟渠和桥、函、闸等设施,为泉山区的水产养殖产业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良好的排灌条件,泉山区水域养殖总面积340公顷。 4.旅游

耕地评定质量报告

**************村土地整理项目 质量等级评定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国土资源局 质量评定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编制日期:2017年11月

报告编制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编制单位负责人:***** 报告编制人员: 估价师姓名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号签字***** ***** ***** ***** 报告编制时间: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4) 二、项目区地理位置、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4) 2.1地理位置 (4) 2.2地形地貌 (5) 2.3气候 (5) 2.4水资源状况 (5) 2.5土壤 (5) 2.6农作物种植情况 (6) 2.7社会经济条件 (6) 2.8光照条件 (6) 2.9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7) 2.10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7) 三、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与投资概况 (9) 四、质量等级评定的意义、原则及依据 (9) 4.1质量等级评定的意义 (9) 4.2质量等级评定的原则 (9) 4.3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 (10) 五、土地利用等别评定 (11) 5.1评价单元划分 (11) 5.1.1.单元划分原则 (11) 5.1.2 单元划分方法 (12) 5.1.3 单元划分结果 (12) 5.2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 (12) 5.2.1评定方法技术路线 (12) 5.2.2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 (13) 5.2.3项目区补充调查 (15) 5.2.4参评因素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16) 5.2.4.1 因素体系构建 (16) 5.2.4.2因素权重确定 (16) 5.2.5因素分值量化及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17) 5.2.5.1因素质量分值量化 (17) 5.2.5.2项目区分等因素分值及权重的确定 (19) 5.2.5.3 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20) 5.2.5.4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20) 5.2.6确定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 (22) 5.2.7自治区级利用等指数与经济等指数的确定 (22) 5.2.8计算自治区级经济等指数 (23) 5.2.9自治区等指数转换国家等指数 (23) 5.2.10.评定结果 (25) 六、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合理性分析 (26) 七、附件 (26) 7.1附表 (26) 7.2附图 (26) 7.3资质 (27)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项目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项目 徐州市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分析报告 (2016年)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 中国矿业大学 二〇一七年三月

目录 一、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1) (一)工作目的与任务 (1) (二)工作依据 (1) (三)工作组织 (2) (四)工作进度安排 (2) (五)工作经费安排 (4) 二、年度监测评价情况 (5) (一)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 (5) (二)工作程序与步骤 (6) (三)数据库建设 (10) 三、耕地等别渐变情况分析 (14) (一)渐变耕地基本情况 (14) (二)渐变耕地产能变化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经验和建议 (15) (一)工作经验 (15) (二)相关建议 (16)

一、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目的与任务 1.工作目的 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2014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2.工作任务 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 (二)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4)《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2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3号);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7)《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 (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 (9)《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6年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193号) (10)《关于成立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2〕300号);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目录 1 工作背景 (1) 2 工作目标 (1) 3 工作任务 (2) 4 工作依据与技术标准 (2) 5 术语和定义 (3) 6 基本原则 (3) 7 技术路线 (4) 8 程序和方法 (8) 8.1 收集资料 (8) 8.1.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 (8) 8.1.2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8) 8.1.3土地整治项目资料 (8) 8.1.4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9) 8.2 制作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底图 (9) 8.2.1叠加法 (10) 8.2.2增量数据包提取法 (10) 8.3 获取年度更新评价图层中各图斑的等别信息 (11) 8.3.1获取减少耕地图斑和质量建设耕地建设前的等别信息 (11) 8.3.2获取新增耕地和质量建设耕地的等别信息 (11) 8.4 生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包 (12) 8.5 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12) 8.5.1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图 (12) 8.5.2更新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12)

8.6 县级数据自查 (12) 8.7 形成县级分析报告 (13) 8.8 县级成果上报 (13) 8.9 省级对县级成果进行质量检查 (13) 8.10 编制省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13) 8.11 成果上报 (13) 8.12 国家级汇总建库 (13) 9 几个技术问题 (14) 10 成果内容与要求 (14) 10.1 成果内容 (14) 10.1.1县级成果内容 (15) 10.1.2省级成果内容 (15) 10.2 成果要求 (16) 10.2.1数据库 (16) 10.2.2数据表 (17) 10.2.3图件 (17) 10.2.4报告 (17) 10.3 存放管理 (18) 附件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包属性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省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表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3:耕地质量等别图颜色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4:文字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5:成果存放管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实际操作(一)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 实际操作步骤 一、数据准备 (一)资料收集 收集变更数据库、上年度更新成果、土整项目相关资料、土整项目管理系统导出文件、变更数据面积官方统计表等。 (二)资料检查 重点检查变更数据库中的“年末库”和“增量包”数据,能否在ArcGIS中正常使用;另外检查土整项目数据资料是包含项目竣工红线(CAD格式)等。 (三)数据转换 变更数据库中,有部分数据在ArcGIS中无法打开,如年末库中的HDF格式的文件,需用其他可打开软件转换格式。再是项目红线的转换。 二、图层提取 (一)新增与减少图斑提取 打开变更数据库中,增量包的“DLTBGXGC”图层属性: 筛选新增耕地图斑,属性表中选中 “BGQDLDM”≠“011”or“013”同时“BGHDLDM”=“011”or“013”,得到新增图斑; “BGQDLDM”= “011”or“013”同时“BGHDLDM”≠“011”or“013”,得到减少图斑。

(二)质量建设图斑提取 在年末库,“DLTB”中提取“011”、“013”,获取全县耕地图斑(且单独导出数据,备用);将各项目红线放入ArcGIS中,在“选择”中点击“按位置选择”,目标图层为耕地图层,源图层为项目红线图层,选择好后,将数据导出,命名为“质量建设图斑(初选)”。 将“质量建设图斑(初选)”与新增图斑对比,去掉与新增图斑重合的部分,同时去掉实际与质量建设不相关图斑(由于项目范围线未完全与地类图斑线吻合,会导致选取多余图斑,需肉眼判读),得到最终质量建设图斑。 (三)未变化图斑提取 在全县耕地图斑上去掉新增图斑和质量建设图斑。运用“擦除”功能实现。“输入要输”为全县耕地图斑,“擦除要素”为新增或质量建设图斑,依次擦除。将数据导出,命名为“未变化图斑”。 注:做完各种叠加分析后,一定要将数据导出另存,然后再对数据进行操作;提取完毕后,检查图层提取是否正确。 三、基础图层赋属性值 (一)新增图斑 提取的新增图斑,已有属性为变更数据库的属性。 将新增图斑的属性数据表格导出,运用Excel建立更新图层要求的属性字段。 标识码(BSM):需重新编写,为方便后续工作,编写为“2”开头的7位数流水号,如“2000001”(1代表未变化图层、2代表更新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等 万公顷万亩 1 44.33664.880.33 2 59.27888.980.44 3 114.081711.150.85 4 172.242583.58 1.28 5 366.415496.10 2.72 6 886.5513298.29 6.59 7 1142.7317140.978.49 8 1183.8817758.218.79 9 1400.1921002.9110.40 10 1773.9926609.8613.18 11 2032.5230487.7315.10 12 1890.7928361.9014.04 13 1126.7516901.208.37 14 766.9111503.60 5.70 15 501.777526.60 3.73 合计13462.40201935.95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5848.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90%;高等地面积为3579.57万公顷(53693.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6.59%;中等地面积为7097.49万公顷(106462.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52.72%;低等地面积为2395.43万公顷(35931.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17.79%(见图1)。 图1 全国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构成 (二)全国耕地质量空间分布 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总面积为352.01万公顷(5280.17万亩),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

耕地质量评价制度

规范权力运行相关制度—— 耕地质量评定制度 一、责任单位 宁乡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宁乡县耕地质量评价验收监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责任人 土壤肥料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站长主持站内全面工作,并对站内工作负全面责任,站内其他同志按照岗位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任务。耕地质量评定组织者为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兼宁乡县耕地质量评价验收监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评定由宁乡县耕地质量评价验收监定委员会统一评定。 三、权力行使依据 1、《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 2、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耕地质量评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评定范围 1、依法占用耕地后开垦补充的耕地; 2、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涉及耕地质量建设内容的耕地; 3、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的等级鉴定 4、其他需要进行质量评定的耕地; 五、办理条件

耕地质量建设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向被评定耕地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 六、申报材料 1、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附件1) 2、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3、土地权属报告 4、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状况的图纸、照片等资料或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5、项目自查报告 七、办理程序和时限 (一)受理 1、岗位责任人:县政务中心农业窗口受理工作人员 2、岗位职责及权限: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⑴按照受理条件和标准查验申请材料,填写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 ⑵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进行受理登记,转入初审程序; ⑶对申请材料不全或手续不完善的,必须及时将需要补充材料、补办手续等全部内容、要求填写《补正申请有关材料告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⑷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予受理,及时告知理由、相关权利、投诉渠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现场评定或延期进行:申请单位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

(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等 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4.33 664.88 0.33 2 59.27 888.98 0.44 3 114.08 1711.15 0.85 4 172.24 2583.58 1.28 5 366.41 5496.10 2.72 6 886.55 13298.29 6.59 7 1142.73 17140.97 8.49 8 1183.88 17758.21 8.79 9 1400.19 21002.91 10.40 10 1773.99 26609.86 13.18 11 2032.52 30487.73 15.10 12 1890.79 28361.90 14.04 13 1126.75 16901.20 8.37 14 766.91 11503.60 5.70 15 501.77 7526.60 3.73 合计13462.40 201935.95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5848.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90%;高等地面积为3579.57万公顷(53693.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6.59%;中等地面积为7097.49万公顷(106462.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52.72%;低等地面积为2395.43万公顷(35931.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17.79%(见图1)。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1 项目概述 1.1 工作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1997】11号又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大力总结和推广土地整理的经验,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将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到议事日程。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1 年至2006 年.中央30%分成累计近300 亿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已全部用于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广泛开展,土地整理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地质量重估工作也不断加强。土地整理项目决策是否正确、规划设计是否合理、预期目的和收益能否实现,都需要通过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重估进行评价。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本项目的工作对象主要为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地。实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目的为:量化土地整治项目的 实施对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的贡献,确定新增耕地和质量提升耕地的等别;调整经过优化设计、工程施工后、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原有耕地的等别,为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1.2 项目所在县域概况 1.3 工作任务和目标 (1)项目任务 ①制定项目区基本农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基本农田整理指标;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工作笔记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年度评价 学 习 笔 记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目录 前言 (1) 一、资料收集 (2) 二、技术路线 (3) 三、名词解释 (4) 四、实际操作 (6) 4.1、资料检查 (6) 4.2、相关图层制作 (7) 五、公式 (15) 5.1、基本公式 (15) 六、成果验证 (17) 6.1、表格验证 (17) 七、附件 (22) 7.1、国家等对照表 (22) 7.2、耕地质量国家级对应关系 (22) I

前言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及《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对年度内耕地增减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生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包,更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形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服务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战略,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一、资料收集 以做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为例 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 收集2015年度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包括数据库、表册和报告等。 2、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收集经部确认的更新评价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16年度变更数据库)。 3、土地整治项目资料 年度内验收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一般土地整治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等)可研、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以及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 4、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年度内由农业、水利等其他部门组织完成的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设计、验收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