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5.1)--第三章第5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其基本性质、趋势,并对社会发展起根本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注意的第一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注意的第二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三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相关文档)共10张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学的“结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中借用过来的。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帕森斯正式将结构和功能连起来使用。
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 其中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讨论
我国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数量问题、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
➢近代日本、中国学者的翻译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概念的解释
1、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 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齐美尔、 涂尔干等。
2、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 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代表:韦伯、吉丁斯 等。
人口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Lord of the Flies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社会”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其中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受教育程度、社会意识因素(如传统习俗、道德宗教等)、人口政策等。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1、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人口金字塔”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变动的类型,分为增长型(又称年轻型)、缩减型(又称老年型)和静止型(又称稳定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文化结构的 构成要素及 其关系
艺术:通过塑造具体 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01
政治思想:关于政治 制度、政治生活、国 家、阶级或社会集团 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 的总和
哲学:系统化、理论 化的世界观,更概括、 更完整地表明人们关 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意 识
03
05
02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 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 括伦理思想和在其指导下人的行为 所体现的情感、情操等
客观性: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有精神因素的作用,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性: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产生的社会力量
历史性:劳动以人的需要为其内在动因,而人的需要又是历史地发展的
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形成及其实质均根源于经济地位不同,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
2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 新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 社会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 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 新的有机体
孔德、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 理论合理性在于:将社会作为一 个整体来看待 总体上是错误的: 站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立场上对 社会和生物机体进行简单、庸俗 类比
意识、意识形态和 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的发生和意识的发生是 同一个过程,意识本质上是社会 性的意识,意识的发生也就是社 会意识的发生
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和科学
社会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意识形态只是在人类劳动、思维能力 和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出现
在阶级社会的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
•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 1)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 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物, 控制一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目的服从于 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2)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 内、对外两类。 对内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 敌对势力服从并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 相结合来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 物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 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 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家的内外职能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 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 • • • • • • • •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 的实体性要素,科学知识是智能性要素。 生产力的本质:自然被“人化”和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即人 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 生产力的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总和。 2)生产关系的构成: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 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 构成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一 )
生产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 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 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 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 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 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 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 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奴隶社会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封建社会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 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 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 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 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 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 意识到了的本能”。
2019年10月16晚9时40分许,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两名女孩正在校园的甬 在河北大学新区易百超 路上玩轮滑,一辆黑色轿车疾驰而过,当时的 市门口,一辆黑色轿车 车速不小于70迈。“两个女孩立即被撞飞,随 将两名女生撞出几米远。 后落在车的挡风玻璃上。司机不但没有停车, 事后肇事司机继续开车 反而继续向馨雅楼驶去。” 当时的一刻被许多大学生目睹,大家非 到宿舍楼接女友,回来 时被保安和众多学生堵 常气愤,纷纷去追肇事者。记者从目睹此事的 学生的主页看到:肇事者驾驶车辆接完女友后, 在了校门口。
(一 )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 其辩证关系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 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 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 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 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 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3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 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人类社 会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和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的基 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 质之后,还明确提出历史观是 人们对社会的本质、基本结构 等一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深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是理解全部社 会历史的钥匙。所以,本章的 主要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
大气圈
是指从地球表面到几十公里以至 1000公里的高空覆盖着的由多种气体 组成的大气层。
12
水圈 是指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 洋、江、河、湖沼、地下水等。
13
岩石圈
包括岩石和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期 的浸蚀和分化作用逐渐形成的各种不 同类型的土壤。
14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 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 生产资料的资源。
27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 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28
生产方式的作用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 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 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29
生产方式的作用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 结构和面貌; 生产方式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决定
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 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 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阶级的消灭
消灭阶级的具体内容: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阶 级差别并消灭阶级产生和重新产生的社会土壤, 包括旧式的社会分工、三大差别、人们在经济地 位上的一切差别和社会不平等。
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
圣西门的门徒在《圣西门学说释义》中,明确提 出,“社会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并要求分析“社 会这个统一整体的各个器官”。
孔德:将社会分解为家庭、阶级、种族、以及城市和 社区,认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家庭是社会 的细胞,种族和阶级是社会的组织, 城市和社区是社会 的器官。
第一,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的概念 黑格尔:“国家是机体,……机体的本性是这样的: 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 全部必至崩溃”。(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8页。)
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括科学 和技术两部分。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理 论体系。
技术是人们根据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 原理发展而成的生产劳动的操作性手段、 程序和方法,它包括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以及生产工具、仪器等 生产的物质设备。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就人的要素和 物的要素的关系而言,人的要素在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
物的要素是劳动者进行生产的前提和手段,没有物的要 素,生产就无法进行;物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而且制约着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渗透性。
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有机体基本特征
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
中。 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三,社会有机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第四,社会有机体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社会
的总和。 2、经济结构的性质和类型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是由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起主导
作用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即社会经济形态。它是以占居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划分的。根据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可以将迄今为止的经济结构划分为 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经济结构又称五种经济形态, 即原始公社的经济形态、奴隶制的经济形态、封建 制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 的经济形态。
3、经济结构的功能
其一,经济结构是生产力中人与物相结合 的社会形式,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前提。
其二,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 它直接决定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结构和文化 结构。
四、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1、阶级的实质
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 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 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 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 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 的劳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阶层与阶级
阶层是指在同一阶级内部依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 若干层次,以及根据一定标准把不同阶级中的部 分成员联合起来构成的社会集团。
阶级和阶层关系: 阶级和阶层的主要区别在于阶级的划分标准只能
是经济标准,阶层的区分标准则可以是非经济标 准或经济标准和非经济标准的综合。 阶级和阶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阶级和阶层是 相互包含、相互交叉的。
第13页。)
阶级的内容:在一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 地位大的社会集团。
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经 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其中不同社会集团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
阶级的实质:由于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 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特征: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 同时具有相应的政治方面、观念方面的
①将人类社会神化的神学历史观。
神学历史观用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 神灵的意志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演进过程, 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神意” 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 如著 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历史观既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 了人的主体性,从而把历史本身的必然性和现实 的因果关系纳入到了神学宿命论之中,对社会的 本质及历史的演进作了宿命论的歪曲。
人本主义历史观的主要代表: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集中表现: 第一,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局限在人的自 然本性上。 第二,将人的宗教思想和情感当作历史发展 的动力。 第三,否认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宣 扬“人类之爱”。
④将人类社会自然化的自然主义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是将自然因素视为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历史观。 如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马尔萨
技术本身就属于直接现实的生产力。科学作为一种知 识形态,虽属于潜在的生产力,但是它可以通过向生产力 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渗透,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泛指一切科学技术, 而是专指“现代科学技术”;不是就科学技术的本源发生 意义而是从科学技术的功能意义而言。
②将人类社会精神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精神是社会历史的
本质,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主观精神看作是
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决定性因素。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将客观精神看作
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决定性因素。
③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本主义历史观 以抽象的人及其本性为基础
去解释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唯心主义 历史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斯宾塞: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他认为,社会 如同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生物有机体由营养系统、 分配与循环系统、调节系统构成,社会有机体的构成 亦如此。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人、农民为社会提 供营养,商人、企业家和银行家担负着社会的分配 与循环职能,管理机构、政府官员负责对社会 进行调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社会生活
一、生产力 1、生产力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生产力的涵义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际能 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 料的社会物质力量。
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力具有属人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 统一。
3、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确认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就要求把对个别 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 会总体的研究。
在工作中要树立社会整体意识。 要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
的地位和职权,将一些剩余产品占为己有,并通 过战争掠夺财富,成为氏族显贵,并进而成为奴 隶主。
其二,随着财产不平等现象的日益扩大,在 普通氏族成员内部逐渐分化出一部分富人,这些 富人逐渐转化成为奴隶主。
奴隶阶级产生的途径是: 其一,将战俘转化为奴隶。 其二,氏族内部的穷人卖身为奴。
(2)阶级的历史演进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1)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是人们在
劳动过程中用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件。 劳动对象:是劳动加工的物质承受者,即劳动者在劳动过
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生产力三要素的关系: 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
斯的人口决定论、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 机体理论 。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认识根源
第一,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二,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主导 性的因素(或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现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 和规模。
(3)生产力的其他因素
教育是生产力的准备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生产力的运筹性因素。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涵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关联方式。 2、社会结构与交往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交往的基本形式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
文化交往。 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的
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主要内容: 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
四、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一节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主要内容: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三、社会结构
(2)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3、阶级的历史发展
(1)阶级的起源 首先,剩余产品的出现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经
济前提,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 其次,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又一
个经济前提,并使阶级的产生最终成为现实。 再次,社会分工为阶级的产生奠定了社会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