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对等关系看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英汉互译实例浅析翻译的对等理论

从英汉互译实例浅析翻译的对等理论

从英汉互译实例浅析翻译的对等理论彭玺【摘要】对等(equivalence)理论形形色色,在各种翻译理论繁荣发展的今天,它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仍具有存在价值和应用意义。

梳理对等理论的分支,结合英汉互译实例从词、短语、句子、语篇多个层面分析对等理论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There are several kinds of equivalence theories,which still own certain value both for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The writer outlined and specified branches of equivalence theories and offere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C-E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aspects of words,phrases,sentences as well as contexts.【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5页(P108-111,115)【关键词】对等理论;译者;英汉互译【作者】彭玺【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不同语言用来表达同一事物的词叫对等词。

如:动物“狗”用汉语来表达是“狗”这个汉字,而在英语中是dog这个单词。

有史记载的最早的翻译方法就是对等翻译。

有些译者以为对等翻译就是从最原始的角度等同的翻译原作,是一种机械的翻译理论,因而弃之如敝履。

有些译者又将某些名家的对等理论视为只可独用其一的金科玉律。

对等理论不是只有一条理论,从不同维度来看有几类理论形式,而且并非一定互不相容。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结合英汉互译实例正确认识对等理论的分支并对其权衡取舍。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文化对比与翻译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

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科学文化。

由于性质的不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不同。

中国文化重群体意识,西方文化则以个体意识为核心。

在学术方面,中国人重整体和合,一切学问皆会通合一,融为一体,以会通为极致,主张学问应先通后专。

西方人则从具体求知,学术贵分门别类,宗教、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皆各自独立发展。

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特征也不同。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因素:(1) 词汇方面。

英汉词汇对等关系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汉语有,英语没有;汉语没有,英语有。

这类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最具特色。

如汉语的“叩头”,英语没有,只好用音译kowtow 。

英语的privacy ,也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吃了吗?”,英语国家的人会说,Howdo you do? 或Lovely day ,isn 't it ?中国人表示惊叹会说,“老天爷”,英语国家的人则说“ My god”。

第二是词义大小不等。

比如英语“ story ”的词义显然大于汉语的“故事”。

它还有“消息”、“内情”、“传说”、“热门”、“遭遇”、“实情” 等意思。

而汉语的“打”的含义就远远大于英语的beat 或hit 。

汉语的“打落水狗”、“打退堂鼓”就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文化特色。

第三是词义表面相等实际不等,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很常见。

比如propaganda 和“宣传”,politics 和“政治”,individualism 和“个人主义”,liberalism 和“自由主义”。

这些词既反映了文化上的不同,又反映了政治上的差别。

词汇的文化色彩不同还反映在词汇的社会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联想意义或引申意义的不同上。

(2) 习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认识方法、心理状态和文化积淀方面的差异。

从语言功能角度下浅析汉译英翻译中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从语言功能角度下浅析汉译英翻译中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从语言功能角度下浅析汉译英翻译中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者:王树婷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9期本文概述了语言、文化和翻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然后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封建王朝背景下《后妃》所蕴含的文化,以及美国文化背景下《后妃》的美国版本所体现的差异。

通过差异的比较,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与融合。

由于文化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的,所以在翻译实践中应该考虑文化因素和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后宫》中的对话系统和称谓系统。

因此,为了达到直接的目的,翻译应该基于文化背景、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篇处理原则。

人们普遍认为翻译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语言和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传递,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我们应该从更广的意义上学习翻译,从更开放、更广泛的角度去探索翻译,而不仅仅是从语言层面去研究翻译,这不仅对我们来说更合理,而且會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生产、教育、法律政治、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也与人们的气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宗教心理有关。

文化包含特定群体共有的各种因素。

一种特定的文化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它所对应的特定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特定情况下既有狭义的定义,也有广义的定义。

文化的骑士精神集中在精神层面,主要涉及社会上层建筑和习俗。

广义文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传统文化,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

不同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不同的,这阻碍了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因此很难完全对等地互换。

在汉英翻译中,如果译者的目的是向外国读者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那么翻译的文化取向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指导。

在翻译研究中,一个优秀的译者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有敏锐的感觉。

这是一个非常基本和非常重要的要求。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

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标签: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成语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掌握和使用好四字格成语比掌握和使用一般的汉语词句要难得多,对中国人尚且如此,对外国人就更加难了。

因此四字格成语的汉译英也是一个难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而是译文读者。

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为读者服务。

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离不开土地,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

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浅析英汉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浅析英汉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收稿日期:2008-04-28作者简介:刘晓蕾(1983-),女,吉林长春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研究生。

浅析英汉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刘晓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00083)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对等形式,采用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在需要的时候适当补充说明等灵活方式来处理、淡化文化差异,以力求达到文化传真,增强翻译工作的文化融合功能。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英语;汉语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08)04-0063-03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镜子。

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后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因此,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洞察该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中仔细寻找两种文化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

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概念等值角度研究英汉语间的翻译。

(一)英汉语中都有鲜明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

它们中不乏语义,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完全相同的对等形式。

例如:太阳sun (光明的源泉)、春天spring (生命的象征)、玫瑰rose (代表爱情)、金子gold (财富的象征)、彩虹rainbow (意味着愉快和美好);再如,汉语中有“坏蛋”,英语中有惊人的巧合“bad egg ”。

英汉语中还有很多谚语和熟语形象、意义相同,可以考虑用对等的格式翻译。

英汉民族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然而面对的客观现实却有共性,在某些表达方式上不谋而合。

英汉二种语言中共有的比喻,一般可以套用二种语言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时只要情景一致,文体风格相当,上下文意义上协调即可。

如:汉语中形容黑说“向煤一样黑”,说狡猾常用“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的表达和汉语完全一样:as black as coal ;as cunning as a fox.再如:晴天霹雳(a bolt f rom t he blue ),毛发倒竖(ones hair stand on end ),千钧一发(hang by a hair )等,在翻译中只要复制它们的形象即可达到沟通的目的。

1 汉英翻译 基础文化

1 汉英翻译 基础文化

但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多文化元素 得到了融合,比如“马”,汉语中马有迅速、 力量的意思。如成语“快马加鞭”、“马不 停蹄”。西方人爱赌马, 有赛马这项比赛, 与马相关的短语也有很多:
• a willing horse 肯干的人
• to work like a horse 努力工作,在汉语里马 也经常比喻为吃苦耐劳的象征。 • a dark horse 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我国常说 的竞赛场中的“黑马“,就是一个外来词, 与英语意义有所不同,但都有出其不意的意 思。 • to change horse 调换领导,在这里,马是 领头的意思,而中国有“执牛耳”与之相关。
Practice
1.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Your idea seems fully- developed, but the reality is actually fragile. 2. 爱一个人好难;爱两个人好玩;爱三个人 好烦;爱四个人翻船;爱五个人彻底玩儿 完。 One lover tires you out; Two lovers make you jump; Three lovers plunge you in a dilemma; Four lovers put you between two fires; Any more lovers you run after? Surely one more lover bursts your life boat up.
实例: 顺其自然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 听其自然 leave the matter as it is; take the world as it is 听天安命 accept the situation 听天由命 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 be left to God‟s mercy; let fate have its way; submit the will of Heaven; wait for one‟s fate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Author: Zhang FanTutor: Fang Wei(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applies it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ranslators. And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deal translation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is to achieve the equivalence of both meaning and form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most cases we can not achieve the form equivalence and the meaning equivalenc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Nida’s Functional E quivalence, meaning should take priority over form when they can not be kept at the same tim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ed text properly convey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hinese-specific words, taking its literal meaning into account as well, and retains its national coloring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s much as possible.Key words: Chinese-specific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echniques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作者:张帆指导老师:方伟(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28)摘要:本文对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试图将其应用到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词汇对等关系看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的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出发,分析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四种主要策略音译、直译、意译和释译,以期有助于文化词汇的英汉互译,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词汇对等关系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和汉语因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语言互译时找不到对应词的情况。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文化词汇的翻译。

广义上看,文化词汇分为两种,一种为文化词,即在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在翻译中会形成词汇空缺现象;另一种为文化含义词,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也存在,但在词义的宽窄等方面相异。

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如果出现误译或错译,往往会造成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误解,甚至阻碍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反,准确、恰当的文化词汇的翻译,会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文化的魅力,促进相互间文化交流。

二、英汉词汇层面上的对等关系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译者来说,翻
译过程的开始即涉及对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确切理解每句话中重点单词的意义,是顺利理解全文的前提和关键。

因而,要进行翻译,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不同对等关系。

其中,就文化词汇翻译而言,理解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三种对等形式十分重要。

(一)完全对等
一种语言中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可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种在词义上的对等称之为完全对等。

如英语中的bluetooth对应为“蓝牙技术”,talk show译为“脱口秀”等。

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来说,完全对等需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即这种词义上的完全对等既包括指称意义上的对等,也包括蕴涵义上的对等。

例如:他是只老狐狸。

在这句话中,英语和汉语中的fox (狐狸)在字面意思上都指一种哺乳动物,由于该动物生性狡猾,在蕴涵义上都指狡猾的人,因此可以直接对应过来进行翻译:he is an old fox.
(二)词义相异
词义相异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称意义相符,但蕴含意义相异。

以“西风”为例,汉语中的“西风”和英语中的west wind 指称意义相同,但在汉语中,西风盛行于冬季,寒冷而干燥,所以就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描述。

而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西风的蕴含意义与中国完全相反,所以英国作家梅斯菲尔德赞美西风:“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而著名诗人雪莱则在《西风颂》把西风比作革命的力量。

第二种情况是指称意义与蕴含意义都相异。

例如,汉语“龙”指称意义指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帝王联系在一起。

而英文中龙的对应词“dragon”的指称意义为“an imaginary animal with wings and claws,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蕴含意义常指凶残的有翼巨兽、恶魔、悍妇等,与汉语中龙的蕴含意义完全相反。

(三)无对等词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因此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词义空缺的现象。

如:英文中的teenager指 young men aged from thirteen year old to nineteen year old,而汉语中并没有一个词能完全表达其含义,而汉语中的阴、阳、文房四宝等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其对等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英汉互译中,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译出这些无对等词的文化词汇。

三、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根据文化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对等关系,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应以文化平等相待和文化传真为翻译基本原则,在考虑译入语读者文化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在译语中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从而真正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

文化词汇翻译策略主要
有音译、直译、意译、释译等四种。

(一)音译
汉语和英语中特有事物名称的文化词汇,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法,然后逐渐深入到译入语中,最后成为译入语中的新词汇。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新词、新语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产生的。

如汉语中的“孔子,功夫,太极”等音译为英语的单词confucius, kongfu,taichi 早已融入了英语词汇。

而英语中的sofa,bungee, domino 等的汉语译文“沙发,蹦极,多米诺骨牌”也早以成为众所周知的汉语词汇。

有时音译不易让译入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在翻译实践中可用其特殊的形式---谐音谐义,即音义兼译。

如“秀水街”的英文译名为silk street。

其中英语单词silk和汉语中的“秀水”发音相似,而silk(丝绸)又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代表,这种谐音谐义的翻译使英语读者很容易记住这个地名,并了解其特色。

另外,2007年,天津狗不理正式注册其英文商标为gobelieve,也是文化词汇英汉互译中一个音义兼译的典范。

(二)直译
在词义完全对等的情况下,文化词汇的翻译往往可使用直译。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一致的方法。

直译既能传达原语概念意义,又能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是丰富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理想途径。

例如,汉语中的“经济特区”可直译为special
economic zone;“希望工程”可直译为 project hope。

英语中的see god可直译为“见上帝”,see marx可直译为“见马克思”。

上词义相异部分所提到的西风(west wind)、龙(dragon)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意义不一致的词,往往也可采用直译,其蕴涵义通过文化交流来帮助理解。

直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词汇的翻译应考虑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两方面,避免找到假的对应词。

如“红茶”的英语译文不是red tea 而是 black tea;in the same boat的汉语译文不是“同舟共济”而是“处于同一困境”。

(三)意译
在无对等词的情况下,文化词汇的翻译倾向于使用意译。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语的字面意义,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一致,主要语言功能相似,即求“神似”而放弃“形似”。

例如,汉语中“乌纱帽”的蕴含意义与指称意义完全不同,英译时不可采用直译,需意译为an official post;同样,英语中的adam’s apple源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在译为汉语时也只能意译为“喉结”。

意译法需译者自身具备对两种语言精确的把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四)释译
当译入语读者刚刚接触外来文化词,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时,采用先直译或音译再增补信息说明的释译法,更有利于文化词汇的理解和接受。

如汉语中的“阴、阳”可先音译为 yin, yang ,之
后在进一步解释(in chinese thought) the soft/strong inactive/active female/male principle or force in the world。

汉语中的“文房四宝”可先直译为the four treasures of study,之后再补充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tone and paper。

同样,英语中的olive branch可先直译为“橄榄枝”,进而再补充其为“和平的象征”。

释义法是处理文化词汇翻译无对等词时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文化词汇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文化词汇时,译者绝不能拘泥一种译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技巧来传达原文信息,尽量规避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承载的信息量的超额翻译和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
于原文信息量的欠额翻译,进行恰当的文化补偿,使得译入语最大限度地既能传达原语的意思,又能保留其文化内涵,从而真正起到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72-76.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李冬鹏(1976.11-):长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