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情概况
天门市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天门市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门经济发展经历了逐步复苏、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
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武汉,西通荆宜,位于武汉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点,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
紧衔107、318国道,沪蓉、沪渝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复线(随岳高速)纵贯市境南北。
交通条件好。
天门市农业基础好,素有棉乡的美誉。
随着天门市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经济逐渐发展。
天门市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基本功能定位为: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度假基地、现代物流副中心。
天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市域北部属于大洪山余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前沿平岗,西部和中部为平原的地带,东部为滨湖地区。
境内有四大水系,即东北部的汉北河水系;中部的汈汊湖水系;东南部的沉湖水系及汉江外滩水系。
天门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97~1200mm之间。
天门市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湖北省的重点侨乡。
天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有归侨500多人,侨、港、澳眷属82,000多人。
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北上(欧洲)时期、南下(东南亚)时期和新移民时期等几个阶段。
天门市的发展现状。
农业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天门市的优质棉、优质稻、双低油菜、瘦肉猪和特色水产品已纳入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行列;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合作组织不断发展;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提升。
工业上,现已形成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格局,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业上,近几年来在现有的陆羽公园,石家河文化旅游区,长寿山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又重新修建了东湖和西湖,作为天门有名的东西湖,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我的故乡天门

我的故乡天门我的故乡天门古称竟陵,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内地侨乡、文化之乡、蒸菜之乡和棉花之乡。
在此将天门的自然环境和主要中药资源做简要介绍。
地形地貌湖北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地处汉水下游北岸,区域广大,全市面积有2600平方公里(含沉湖农场,沙洋农场部分面积),其地貌东西向长,南北想窄,东部宽,西部窄,略呈等腰山叫形。
市境东西横距最长为85公里(直线距离,下面等同),南北纵距东端最宽处为58公里。
本市地形主要有三种:一、河湖平原(俗称滨湖、平原),占全市面积的78.2%;二、岗状平原(俗称丘陵),占全市面积的22.5%;三、低丘(俗称山),占全市面积的1.3%。
气候特征天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
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该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东高西低。
植被种类天门市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约有1100余种,其中动物200余种,植物900余种。
在900余种植物中,有药材9类152种,其中属国家收购的有20种,年收购量一般为31.8吨,其中野生半夏行销国内,有“荆半夏”之称,1976年采挖量达到155吨;枸杞远销江浙两广等地,1981年产量达到8吨;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菜等。
全市蔬菜有12类,70多个品种。
果树30余种,其中无花果树、银杏(白果)树等为珍贵树种。
花卉有7类,188个品种。
中药资源天门并非中药资源丰富之地,现就萱草、荸荠做简要介绍。
萱草,俗称黄花菜,为百合科植物,是天门的主要特产,1985年栽植14754亩,总产2511.7吨。
其叶具有具有利湿热、宽胸、消食的功效。
其根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家乡天门介绍(杜珂制作)

湖北天门
方 舟
天 门
方舟生态庄园景区位于杨林街道办 事处,总面积378亩,整个景区由 娃娃鱼基地、动物园、游乐园、鲜 果园等景区组成,是一处以特种养 殖与养生产品开发为特色,集养殖 科普、动物观赏、鲜果采摘、亲子 游乐、休闲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 的农旅融合景区。
景区围绕农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娃 娃鱼养殖为特色,各类旅游休闲设施 齐备,是江汉平原的网红旅游打卡地 之一,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休闲农业示 范基地、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湖北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 范基地等
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等。
湖北天门
石家河出土的玉器,造型精美,形态各异,如,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玉 凤”,被誉为“中华第一凤”;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石家河玉人头像, 被评为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还有数以百万计的红陶杯,栩栩如生的 动物陶俑,诉说着史前文明古国的繁荣和富强。
湖北天门
天门市博物馆
天门市博物馆位于竟陵西湖路1号, 是茶圣故里园景区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9月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馆内有4个基本陈列展,分别为《文 明之光—天门石家河文化展》《竟 陵记忆—天门通史展》《三乡宝 地—天门民俗和侨乡文化展》《状 元之乡—天门状元和进士展》。
湖北天门
樱花大道
樱花大道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西 湖北岸、西塔寺山门前,全长 650米,为政府投资由荒坡改造 而成,是江汉平原春季赏樱最 佳目的地之一,与远处的茶经 楼交相辉映。
茶经楼
称誉“世界茶文化第一楼”,位 于陆羽故园内。茶经楼共十层, 按照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一至
十章依次打造。
湖北天门
陆羽纪念馆
位于茶圣故里园核心景区陆羽 故园内,是为缅怀和追忆“茶 圣”陆羽而修建的纪念场馆, 于198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天门最新城区规划与发展

天门最新城区规划与发展
一、城市概况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南临长江,地处全国重要的华中经济区。
作为湖北省
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天门市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二、城市规划
1. 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提高,天门市进行新城区规
划成为当务之急。
2. 规划目标
新城区规划旨在提升天门市的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
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规划内容
•新区总体布局设计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三、城市发展
1. 经济发展
天门市新城区的规划将有利于引进新产业、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将提升天门市在华中地区的经济地位。
2. 居民生活
新城区规划注重居民生活品质,规划了多功能公共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
景观等,让居民能够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生态环境
在规划中,天门市新城区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绿化力度,打造绿色生态新城,旨在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总结
天门市新城区规划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工程,将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信在相关部门和市民共同努力下,天门市新城区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湖北天门市

湖北省天门市天门概况湖北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西通荆宜,东接武汉,南濒江汉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107、318国道和沪蓉、沪渝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复线(随岳高速)纵贯市境南北。
全市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人口173万;在长江,汉水经济开发带中,具有强大的接纳和辐射能力。
天门,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
从秦置竟陵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
1987年8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管市天门市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
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54000多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
名胜古迹遍天门。
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气势宏伟。
【驻地邮编】市人民政府驻竟陵街道。
邮编:431700。
行政区划代码:429006。
区号:0728。
拼音:Tianmen Shi。
历史沿革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
(一说为清状元蒋立镛以“御笔独点天门”对上皇帝对联,从而一举高中,并御赐此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
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
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
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陆府,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沿用至今。
天门简介

天门(湖北省省辖市)天门,古称竟陵,为湖北省17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1-2],汉江流域主要的节点城市 [3],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江,东临武汉。
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内天门山得名“天门”;1994年,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27.23万人。
[4]天门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圣”陆羽故里 [1]、国家卫生城市 [5]、国家园林城市 [6]、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7]、中国生态魅力市 [8],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9],已连续十二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10-11]、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12]和中国创新创业中小城市百强市 [10]。
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1.15亿元,同比增长8.2%。
[13] 2018年12月,《湖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将天门列为全省10个大中型城市之一。
[14]地方文化天门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繁育出异彩纷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门民俗文化,使得天门荣膺"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石家河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
从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最鼎盛时期。
整个遗址群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是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这一大规模的遗址群于1995年起先后进行过10余次系统考古挖掘。
2015年11月开始的发掘共发现9座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总计发现各类玉器250余件,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天门市人口概况

天门市人口概况第一篇:天门市人口概况天门市人口概况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为1625798人,比2005年度增加4754人,人口出生率为8.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5‰。
2004年底,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1万人,比2003年增加14.4万人,增长速度为0.24%,与1990-2000年两次普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0.71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出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
2004年全年出生人口50.66万人,出生率为8.43‰,死亡人口36.23万人,死亡率为6.03‰,全年出生死亡相抵净增人口14.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4‰。
与2003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17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
2004年湖北省城镇人口为2627.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88.3万人,占总人口的56.32%,城镇人口比重与2003年的42.9%相比,增加0.78个百分点。
男性人口3129.6万人,占52.0%;女性人口2886.5万人,占48.0%。
0-14岁人口为1311.5万人,占21.80%;15-64岁人口为4269.0万人,占70.96% ;65岁及以上人口为435.6万人,占7.24%。
2004年全省6岁以上人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14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加了2.87年,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77年。
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90人上升到2004年的518人,增长了3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1538人,增加278人;实践文化程度3687人,增加256人;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为2974人,减少568人。
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湖北省近年来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增加教育投入,发展各类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天门市购物天堂

天门市购物天堂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购物天堂。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古老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天门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着独特的购物体验。
独具特色的购物场所
天门市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购物场所,如古色古香的老街区、现代化的购物中心等。
在老街区,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而购物中心则汇聚了各种知名品牌和新潮潮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美食与购物的完美结合
天门市不仅是购物天堂,也是美食之都。
在购物的间隙,不妨品尝一些当地特色美食,如著名的天门烤鱼、酥脆的小吃等。
美食与购物的完美结合,让人流连忘返,体验到别具一格的消费乐趣。
购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天门市购物天堂不仅传承着悠久的购物文化,还不断创新,引入新颖的购物理念和体验。
各类主题活动、限时特惠等形式丰富多样,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购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互交融,为天门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天门市购物天堂,不仅可以满足购物欲望,还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消费乐趣。
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时尚潮人,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购物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
平面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33′45″-113°26′15″北纬30°22′30″-30°52′30″之间。
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
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貎。
境内最高处位于佛子山,海拔191.9米;最低处为天门工业园(多祥镇)的陈洲村,海拔23.2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5-30米左右。
汉江流经全境。
府河、汉北河横贯腹地,皂市改道河、东河、西河等2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张家湖、华严湖等多个湖泊星罗棋布。
东与汉川、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相望。
【区划人口】2001年进行机构改革,将李场镇与皂市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皂市镇、陆羽街道办事处与竟陵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竟陵街道办事处、新堰乡与候口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候口街道办事处。
2008年将原候口街道办事处所辖的8村11居划归岳口镇。
天门市现辖竟陵、杨林2个街道办事处;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汪场、渔薪、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天门工业园)、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1个镇;净潭1个乡;天门经济开发区,国营蒋湖农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
全市共有764个村民委员会,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570个村民小组。
天门市现有乡镇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27个,其中建制镇21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农场2个,经济开发区1个;村(居)民委员会827个,其中:村民委员会76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3个。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天门市户籍总人口16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136.9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74916人,占6岁以上人口4.5%;社会从业人数78.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1.02万人,第二产业17.95万人,第三产业39.23万人。
农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一年外出3个月以上)约38万人;乡村劳动力57.42万人,其中男劳力30.02万人,女劳力27.4万人;人口寿命平均为73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为6.2%。
【地理位置】湖北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东邻汉川市、应城市,南邻仙桃市、潜江市,北邻京山县、钟祥市,西邻沙洋县。
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武汉,西通荆宜,位于武汉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点,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
紧衔107、318国道,沪蓉、沪渝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复线(随岳高速)纵贯市境南北。
全市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
天门市境北部为大洪山,余脉龙尾山--太子山形如龙势,襄河(汉江)自西北而下,向东流出,与东、南诸水和湖泊环绕,呈龙拱虎卫之势。
【历史沿革】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
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
天门市,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
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
西汉时,竟陵县隶属江夏郡。
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
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
299年(西晋元康九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
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
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
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
550年(梁大宝元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
561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
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
603年(仁寿三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
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
633年(贞观七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
742年(天宝元年),复州改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
758年(乾元元年),又为复州。
763年(宝应二年),州治再迁竟陵。
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
936年(后晋天福元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
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
后汉复名竟陵县。
962年(北宋建隆三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
1073年(熙宁六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县)。
1086年(元祐元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
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
1133年(绍兴三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
1236年(端平三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
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
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
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
1370年(洪武三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
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
1531年(嘉靖十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
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
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
1726年(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
1928年(民国17年)废道,天门县为省直辖。
民国21年,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
民国25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随县(今随州市),直至1948年(民国37年)9月24日天门县城解放为止。
民国28年6月,天门县国民党政府迁至第三区合丰店;民国32年春,迁至京山县六房嘴与随县之环潭;民国34年9月迁回竟陵镇。
1938年1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8年属江汉地区行政公署鄂中专区。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同月25日撤销天京潜县、天汉县,恢复天门县建制。
同年7月,改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县属荆州专区所辖,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
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的毛咀区划入沔阳县。
同时,沔阳县汉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
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的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1996年11月蒋湖农场回归天门,2001年8月总后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
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原天门县所辖行政区域仍为天门市行政区域,仍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
1994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鄂政发〔1994〕143号文件,决定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土地资源】天门市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
全市耕地15.62万公顷;林地15044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4842.67公顷,疏林地201.33公顷;水域用地52113.34公顷,其中湖泊养殖湖面16397.31公顷,河渠19104.63公顷,堤防2985.88公顷;城镇建设及居住用地25260.30公顷;交通设施及道路建设用地6445.18公顷;其它占地1582.42公顷,尚未利用地6780.93公顷。
【矿产资源】天门市已查明的矿产有:原盐、无水芒硝、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天门市自1988年7月开始盐矿的勘探。
1990年10月湖北省储委通过的地质报告认可天门市小板盐矿区的储量为:表内盐储量C+D级10528万吨,表外盐储量C+D级23866万吨。
无水芒硝主要分布在小板镇境内,开采条件好,硫酸钠含量高,表内体共生硫酸钠储量C+D级668万吨,表外伴生硫酸钠储量C+D级4142万吨。
盐和芒硝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中区北部一级小板凹陷中。
石油已经开采,现彭市、张港油区年开采量约为20万吨。
【水利资源】天门市地域属古云梦泽水域,历史上河、湖多为吞吐调纳汉江的开敞湖与岔流。
随着汉江干堤的形成,市境湖、河成为内湖、内河。
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河道总长600余公里,河网密度为231米/平方公里。
其中汉江源出陕西宁强县,过钟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长137.25公里;天门河源出京山县深赶冲,经京山县、钟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长109公里;汉北河为人工河,1970年通水,市境流长35公里。
有湖泊57个,正常水位时湖水面积35.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
天门市平均年降水量28.6亿立方米,但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故降水量的直接利用率不高,仅为年降水总量的18.5—23.8%,加上市内水库、湖泊和塘堰的调蓄能力,其利用率也只有22.8—27.2%。
平均年径流量为8.55亿立方米,其中市北部低丘和岗状平原为2.52亿立方米,中南部河湖平原为6.03亿立方米。
时间分配为7月最大,占21.7%,1月最小,占2.3%。
地下水储量为384.58亿立方米,每年可采地下水16.98亿立方米。
四季的划分从气候的角度而言,是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
按此标准,天门市各季起止时间大致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约70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夏季(约120天),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秋季(约65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冬季(约110天)。
因此,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
而习惯上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天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
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该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东高西低。
冬季,天门受变性及第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干燥寒冷,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仅占全年的百分之九,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常有冻害。
夏季,天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闷热多雨,七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7~30℃之间。
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9%,形成雨与热同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