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小说和电影的对比

合集下载

从电影《苔丝》看原著主要人物的身份重构

从电影《苔丝》看原著主要人物的身份重构

作者: 林文娟[1]
作者机构: [1]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62-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2期
主题词:�苔丝》;小说;电影改编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的一位英国的著名小说家,他最优秀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由于电影的传播手段和大众的接受范围广阔,使得电影版《苔丝》的影响力大于原著小说。

但电影中刻画的苔丝形象与小说有很大的出入,电影改编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小说人物情节重组的方式。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苔丝》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析电影是怎样从小说中脱离出来实现人物重组的途径。

苔丝小说和电影的对比

苔丝小说和电影的对比

《苔丝》电影和小说的对比电影和小说虽然都是叙事艺术,但是因为两者运用了不同的媒介符号,所以即使在讲相同的故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978年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搬上大荧幕,电影在英法两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入围了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

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但在跨媒介过程中,仍旧丢失了小说中的一些色彩,没有把故事讲得那么羽翼丰满。

一、人物塑造的扁平化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玑、亚雷。

作为女主人公,苔丝在小说中的篇幅不言而喻,她一方面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农村姑娘的形象:心灵手巧、勤劳、淳朴、善良、坚强。

在亲情上,她不论是对待父母还是兄弟姐妹都尽心尽责,小说开头,父母让她去攀亲戚,苔丝心里是很不愿意的,但是她依旧顺从了父母的心意;而在小说的最后,她将自己最喜欢的妹妹丽莎·露托付给了心爱的安玑。

可以说她从未停止过对家人的关心。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她是一个“离经叛道”、很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她失身后毅然离开亚雷,在从纯瑞脊回家乡的路上,看到工匠在篱阶写“不要犯奸淫”,含着鄙夷之情,嘟嘟囔囔地说“呸,我不信上帝说过这种话!”[1]在牛奶场的时候,她大胆的提出质疑:“我倒是想要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太阳在好人和歹人身上,一律地照耀!”而在小说最后,为了爱情和自由,她毅然杀死了亚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以说在整部小说当中,苔丝是一个性格很多面的人物,然而到了电影中,苔丝不论是在布莱谷、纯瑞脊、牛奶场还是在棱窟槐都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

不管是最初在父母的要求下去纯瑞脊攀亲戚,还是后来在和安玑的婚姻中乃至最后再次沦落为亚雷的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鲜少看见苔丝的斗争,更多时候她都在驯服,并没有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之搏斗。

我们可以看到苔丝忧郁的眼神充斥在整部影片中,她总是一副被人欺负的样子,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胆怯,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原著中那种“坚韧不屈的性格以及对世俗和不公正命运的大胆反抗。

苔丝形象的重构与偏离——从电影《苔丝》看改编的失败

苔丝形象的重构与偏离——从电影《苔丝》看改编的失败

《 德伯家的苔丝》 l 是 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家托马斯 ・ 哈代( 80 12 ) 14 - 9 8 最著名的小说“ 威塞 克斯 系列 ” 的一 部 力 作 。该 作 品 的副 标 题 是 “ 中 一 个纯洁的女人 ” 表达 了作者对女主人公苔丝的鲜 , 明态 度 。 自问世 以来 ,德 伯家 的苔 丝 》 世 界 范 围 内长 《 在 久地 受到广 大读 者 的喜 爱 , 被 多 次 拍 摄成 电影 和 并
三项 提名 。除此 之 外 , 片更 一 举 夺 下 法 国 电影 最 该 高荣誉 ——恺 撤 奖 (90年 )美 国电影金 球 奖最 佳 18 、


原著 中苔 丝是一位“ 纯洁 的女人"
百多年 以来 ,德伯家的苔 丝》 《 之所 以一直吸 引 着众 多的学 者对 其 不 断 地进 行 分 析 和 品评 , 不仅 是 因为女 主 角苔丝 纯 洁 、 美丽 、 良、 劳 , 善 勤 更在 于她 的坚 韧不屈 以及对世 俗偏 见 与不公 正命 运 的大 胆反 抗 。哈代将 小说 副标 题 中断 言苔 丝 是 一个 “ 洁 的 纯 女人 ” 这 是 他 公 开 地 在 向维 多 利 亚 时代 英 国社 会 , 虚 伪 的道 德进 行挑 战 。而苔丝 的纯 洁主 要表现 在 以
电视剧 。17 9 9年 由美 国 布里 尔 制 片 公 司 和 法 国 雷
遗 憾 的是 , 片 中苔丝 的性格 、 象与 哈代笔 下 的苔 影 形 丝 有着相 当 大 的距 离 , 我们甚 至可 以这 样说 , 原著 中 那 个坚韧 不 屈 、 胆反 抗 世 俗 偏 见 与不 公 正 命 运 的 大 苔 丝消 失 了 , 代之 以一个 过于 善 良以至 近乎懦 弱 , 面 对命 运 的折 磨经 常 逆来 顺 受 的、 怜 的姑娘 。这无 可 疑 削弱 了苔 丝形象 的艺 术 价值 , 与 哈代 本人 对苔 也 丝 的评 价“ 个纯 洁 的女人 ” 辕 北 辙 。 因此 , 一 南 笔者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

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
吕洋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本文通过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探讨了电影作品的缺失之处.即苔丝自然属性这一主题、苔丝性格多样性塑造,以及超现实描写等方面的缺失,目的是让读者对原著小说的理解更加全面.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吕洋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电影《德伯家的苔丝》对原著的改编重构 [J], 刘慧;董俊
2.电影《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根源 [J], 申其元
3.改编电影在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J], 王育霞
4.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 [J], 李琪
5.女性生命价值的回归——从电影《德伯家的苔丝》到《末路狂花》 [J], 任晓琨;赵晓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苔丝形象的重构与偏离——从电影《苔丝》看改编的失败

苔丝形象的重构与偏离——从电影《苔丝》看改编的失败

苔丝一家有九口人,家境贫寒,全家人只能依靠
一匹老马作些小生意来维持生活。苔丝是家中的大
女儿,从小就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十七岁时就挑起了 家庭生活的重担,辛苦干活,却毫无怨言。 其次,苔丝没有丝毫借助婚姻来过虚荣生活的
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 活。
猛烈抨击,评论家大都不能接受哈代的这个观点,当 时已有一些名气的哈代,很长时间内居然找不到肯 出版《苔丝》的出版商。
且想说的话;对于反对这本书的意见和情绪我只好
请求那些太高雅的读者记住圣徒杰罗姆的一句名 言:若是真理对谁有了冒犯,那就让它冒犯好了,真
理是不能掩盖起来的。”[715a5
三、电影《苔丝》对原著改编的失败
1900年,法国电影导演梅里爱(1861—1938)将 民间传说《灰姑娘》搬上银幕,这可以说是一个将文
首先,作为一位出身于英国普通农家的乡下姑 娘,苔丝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始终保持着勤劳、朴 素的品格。小说第一次描写苔丝的外貌时这样写 道:“她是一个姣好齐整的女孩子,也许她跟别的几 位女孩子比起来,不一定更姣好,不过,她那两片娇
对电影《苔丝》的映像比之原著更为深刻。但令人
收稿日期:2010-06-08 作者简介:徐建纲(1961一
2011年1月 第30卷第1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1
V01.30 No.1
苔丝形象的重构与偏离
——从电影《苔丝》看改编的失败
徐建纲,陈文智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由于电影艺术巨大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大众对影片《苔丝>比之哈代的原著《德伯家的苔丝>印象 更为深刻。但是,影片中苔丝的性格、形象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原著中那个坚韧不屈、大胆反抗 世俗偏见与不公正命运的苔丝消失了,代之以一个过于善良以至近乎懦弱,有一些虚荣心的可怜的姑娘。这无疑 削弱了苔丝形象的艺术价值,也与哈代本人对苔丝的评价“一个纯洁的女人”南辕北辙。因此,影片(苔丝》的改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 关键词:影视艺术;改编;《苔丝>;波兰斯基;纯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1)01—0094—03

《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比对.doc

《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比对.doc

《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比对《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以下简称《苔丝》),是哈代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的故事题材本身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关于“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勾引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见《致玛·哈克奈斯》)。

但就在这平凡而古老的题材中寓于极大的不平凡,无论其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容纳了诸多的精彩与辉煌。

因此,《苔丝》不仅在本国,在世界范围内都长久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且为专业人士所瞩目,为电影、戏剧界的艺术家们所垂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影《苔丝》即据此改编,影片由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颇具几分忧郁气质和孤僻性格的德国美女娜塔西娅·金斯基(Nastassia kinski)饰演苔丝。

虽然此片在德国上演时反映平平,但在法国却好评如潮,随后在世界各地大获成功。

《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也均给予盛赞,且获多项大奖。

然而即便如此影片,还是留下了若干的缺憾。

以下是就原著《苔丝》与其电影版本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在多层面的得失比较。

一、《苔丝》原著与电影不同的艺术赏析《苔丝》之所以拥有如此众多读者,与其塑造了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

堪称在英国文学史上“被塑造的最为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苔丝,是位美丽、勤劳的农村姑娘,她一心追求真和善,却戏剧般地受到命运的嘲弄,一再遭受伪和恶的打击,虽然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与不公的命运进行了抗争,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毁灭的命运。

书中多次提及苔丝的容貌,如初次露面的苔丝,哈代说她是:“一个姣好齐整的姑娘,两片娇艳生动的红嘴唇,一双天真纯洁的大眼睛,使她的容貌和颜色上,平添了一段动人之处。

她头上扎着一根红带子,在一片白色的队伍里,能以这样引人注目的装饰自夸的,只有她一个人。

”①(p21) 亚雷眼中的苔丝是“你那副美丽的模样,真是人间少有,画里难寻。

”①(p72) 克莱则认为苔丝是“多么鲜亮、多么纯洁的一个自然女儿。

苔丝读后感苔丝读后感1500字

苔丝读后感苔丝读后感1500字

苔丝读后感苔丝读后感1500字《苔丝》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189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初次接触到《苔丝》是在“英语听书”app里面听到的,一下子被女主的声音吸引,胆怯、自卑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见。

后来又观看了电影版的《苔丝》,近三个小时的片子,内容比较沉闷,没有一次性看完,分两次看完。

小说与影片略有不同,难分伯仲。

小说开头讲述的是身为贫困家庭中长姐的苔丝既要照顾家中的弟妹,苔丝读后感1500字,还要操心自己无能的父母,事事为家庭考虑。

由于牧师告知父亲自己家族原为衰败的德伯贵族,于是,父母要求年轻的苔丝以此作为机会攀附一位有钱的亲戚,并通过姻亲关系改善整个家庭的现状。

起初苔丝并不愿意,但是考虑到家中窘状,苔丝收拾得干干净净,到村另外一头的贵族德伯太太家去攀亲戚,接待她的是德伯太太的儿子亚力克,一个轻浮的贵族男人。

待苔丝回家以后,亚力克马上写信给苔丝父母,表示可以为其提供一份养鸡的工作,苔丝母亲欣然答应。

于是她整理行装到德伯太太家打工,在德伯太太家工作的这期间,年轻的苔丝工作认真,在一次聚会后返家途中卷入了一场争吵中,她想摆脱,正好亚力克骑马经过,于是亚力克带着年轻的苔丝离开了,亚力克带着苔丝来到了英格兰最古老的森林,森林中都是迷雾,他们在森林中迷路了,就是那晚,亚力克玷污了苔丝,从此苔丝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这天,苔丝和邻居们一起到镇上去赶集。

买到所有需要的物品后,她却找不到邻居们的踪影。

于是她不停地打听,中午在一个落满灰尘的房子内找到了这几个人,他们在跳舞!苔丝担心晚上会发生意外。

安琪儿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琪儿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阿莱克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到达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琪儿却从不对阿莱克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

然而。

可怜的苔丝未婚先孕,并未接受亚力克成为他情妇的建议,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德伯太太家,回家后她被村里人非议,被父母责骂,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苔丝》读后感【8篇】

《苔丝》读后感【8篇】

《苔丝》读后感【优秀8篇】苔丝读后感篇一《苔丝》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189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初次接触到《苔丝》是在“英语听书”app里面听到的,一下子被女主的声音吸引,胆怯、自卑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见。

后来又观看了电影版的《苔丝》,近三个小时的片子,内容比较沉闷,没有一次性看完,分两次看完。

小说与影片略有不同,难分伯仲。

小说开头讲述的是身为贫困家庭中长姐的苔丝既要照顾家中的弟妹,还要操心自己无能的父母,事事为家庭考虑。

由于牧师告知父亲自己家族原为衰败的德伯贵族,于是,父母要求年轻的苔丝以此作为机会攀附一位有钱的亲戚,并通过姻亲关系改善整个家庭的现状。

起初苔丝并不愿意,但是考虑到家中窘状,苔丝收拾得干干净净,到村另外一头的贵族德伯太太家去攀亲戚,接待她的是德伯太太的儿子亚力克,一个轻浮的贵族男人。

待苔丝回家以后,亚力克马上写信给苔丝父母,表示可以为其提供一份养鸡的工作,苔丝母亲欣然答应。

于是她整理行装到德伯太太家打工,在德伯太太家工作的这期间,年轻的苔丝工作认真,在一次聚会后返家途中卷入了一场争吵中,她想摆脱,正好亚力克骑马经过,于是亚力克带着年轻的苔丝离开了,亚力克带着苔丝来到了英格兰最古老的森林,森林中都是迷雾,他们在森林中迷路了,就是那晚,亚力克玷污了苔丝,从此苔丝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可怜的苔丝未婚先孕,并未接受亚力克成为他情妇的建议,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德伯太太家,回家后她被村里人非议,被父母责骂,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面对这些,她开始变得沉默,喜欢黑夜,喜欢独处。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她慢慢地走出来了,她决定重新上路。

这次,她朝村子的另外一头走去,走到了一个牧场,在那里她得到了一份挤牛奶的工作,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挚爱安吉尔,一个牧师的儿子,他们年级相仿,互相被对方吸引,慢慢地他们陷入了热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最纯洁的,最美好的,最可爱的人,那时的他们拥有天底下最感人、最真挚的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丝》电影和小说的对比
电影和小说虽然都是叙事艺术,但是因为两者运用了不同的媒介符号,所以即使在讲相同的故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978年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搬上大荧幕,电影在英法两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入围了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

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但在跨媒介过程中,仍旧丢失了小说中的一些色彩,没有把故事讲得那么羽翼丰满。

一、人物塑造的扁平化
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玑、亚雷。

作为女主人公,苔丝在小说中的篇幅不言而喻,她一方面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农村姑娘的形象:心灵手巧、勤劳、淳朴、善良、坚强。

在亲情上,她不论是对待父母还是兄弟姐妹都尽心尽责,小说开头,父母让她去攀亲戚,苔丝心里是很不愿意的,但是她依旧顺从了父母的心意;而在小说的最后,她将自己最喜欢的妹妹丽莎·露托付给了心爱的安玑。

可以说她从未停止过对家人的关心。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她是一个“离经叛道”、很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她失身后毅然离开亚雷,在从纯瑞脊回家乡的路上,看到工匠在篱阶写“不要犯奸淫”,含着鄙夷之情,嘟嘟囔囔地说“呸,我不信上帝说过这种话!”[1]在牛奶场的时候,她大胆的提出质疑:“我倒是想要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太阳在好人和歹人身上,一律地照耀!”而在小说最后,为了爱情和自由,她毅然杀死了亚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以说在整部小说当中,苔丝是一个性格很多面的人物,然而到了电影中,苔丝不论是在布莱谷、纯瑞脊、牛奶场还是在棱窟槐都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

不管是最初在父母的要求下去纯瑞脊攀亲戚,还是后来在和安玑的婚姻中乃至最后再次沦落为亚雷的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鲜少看见苔丝的斗争,更多时候她都在驯服,并没有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之搏斗。

我们可以看到苔丝忧郁的眼神充斥在整部影片中,她总是一副被人欺负的样子,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胆怯,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原著中那种“坚韧不屈的性格以及对世俗和不公正命运的大胆反抗。

”[2]在小说中她一次次用自己“坚毅的信念(对真爱的渴望与追求)”、“勤劳的双手”捍卫自己的独立与尊严。

苔丝因此成为哈代作品中乃至整个英国文学中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不得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9页
[2]郭向东:《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对比,《时代文学》,2008年07期,170-171页
不说,电影在苔丝形象多面性的塑造上有些欠缺。

而作为男主人公,亚雷在小说中是一个十分不讨喜的形象,他不仅诱奸了苔丝,而且还二次伤害了她,将她占为己有,最终以被苔丝杀死做结。

电影虽然大致上反映了小说的叙事历程,但是其中对亚雷皈依宗教部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罪行。

小说中,苔丝在棱窟槐工作期间,偶然遇见了改头换面的亚雷——“从前他那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色欲之气,现在貌是神非,却表现一片虔诚之心了……从前他脸上常有一种阴沉横厉、棱角显露的样子,现在他脸上也有这种样子,却是怨恨甘入下流,不可救药的人了。

”[1]本来小说写到这个地方,读者或许以为亚雷真的转变了性情,成为了一个善人,但是当他看到苔丝的时候,话风陡然一转,他又变成了原来的“他”,“他问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气。

但是这种失望,并不是完全由于想赎前愆,不能如愿,却分明表示,他对于她有点儿旧情复发:他那时是赎罪的心和纵欲的心,携手同来。

”[2]一遇到苔丝,亚雷满口的仁义道德都付之东流,正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亚雷只能算改头换面,不能算洗心革面,他依旧是那副样子,只考虑自己的幸福,并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

但是电影中这个部分并没有呈现,我们只能看到,亚雷到棱窟槐去找苔丝,对她说:“你为什么一直不跟我说,你这样做使我错上加错,这个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来可以为那个孩子尽我的责任,我以名誉担保……我带你离开这个鬼地方,太委屈你了。

”他在影片中不像是一个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人,却有点像对苔丝一心一意的痴情男人。

可以说电影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相较与原著来说,有些过于好了。

苔丝深爱的安玑在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部分是他在巴西的经历。

在那个过程中,他领悟到“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辛酸。


[3]并且受到见多识广同伴的点拨,他终于幡然醒悟,觉得他应该毫无保留的接受苔丝。

而在电影当中,这个部分没有展现,而是直接从安玑回国开始写,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或许有些突兀,不过也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二、故事情节的简单化
电影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故事情节,相较小说而言,既形象又生动,能给观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25页
[2]同上
[3]同上472页
众很直观的感受。

然而,在小说中作者擅长的象征、隐喻、暗示等内容就不能够很好的呈现了。

首先,小说中有很多的寓言和歌谣:苔丝从纯瑞脊回家,在路上看到工匠在篱阶上写着:“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

”[1]这里恰好是苔丝失身后逃离伤心地,这句话似乎暗示着苔丝不幸的开始。

而在苔丝和安玑结婚前夕,苔丝在镜子前试穿礼服时,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经常对她唱的一个民歌:“做过了一回错事的妻子,永远也穿不了这件衣服。

”[2]婚前的这次偶然游思,看似普通,实则暗指两人婚姻即将面临困境。

困境如期而至,在安玑心目中纯真、甜美的苔丝,仿佛刹那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只少了一点点,就何啻天样远!”
[3]而在安玑离开伤心地,前往巴西的旅途中,他又在嘴里念道:“上帝不在九重天,世间无一事完善。

”[4]如果说寓言和诗句还不足以暗示着苔丝悲剧性的一生,那么贯穿在小说中的那抹红则添了更多的佐证。

红色始于苔丝用马车运蜂窝,运送途中马死车毁,鲜血从马的伤口外汩汩直喷……正因为马死了,才有下文的苔丝攀亲讨马。

接着第一次拜访亚雷家,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所红砖门房,红房预示着苔丝在这里遭受的苦难。

甚至在唯一一次拜访安玑父母的途中还遇到了一块带血迹的纸,因为太轻,老站不住,又因为太重,所以老飞不走。

这块带着血迹的纸就象征着苔丝自己,既飘忽不定、没有可以真正安身的地方,又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

“红色不仅代表着热情、动人、成熟,,在《圣经》中更是罪恶、淫欲、死亡的征兆。

”[5]文中的红色就像幽灵一样跟着苔丝,时不时弄点恶作剧,最终也使苔丝葬身于红色之下。

电影中对这些暗示、隐喻隐约有些呈现,诸如苔丝被玫瑰花刺伤、苔丝在杀死亚雷后裙子上留下了血迹等,但是呈现的片段比较少,而且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脉络,主要还是依靠主人公的行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主题内涵的平面化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天刚蒙蒙亮,苔丝睡在风神庙的横梁上,警察找到了他们。

苔丝问安玑:“他们是来抓我的吗?”安玑回答:“是的。

”苔丝说: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9页
[2]同上,294页
[3]同上,332页
[4]同上,357页
[5]郭向东:《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对比,《时代文学》,2008年07期,170-171页
“她已经准备好了。

”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想必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伤感,虽然风神庙后,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但却依旧无法解救苔丝和安玑落寞的背影。

影片终结在死亡上,几乎没有留下太多希望,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场大大的讽刺,没有人得到宽容、没有人得到救赎,不论做对还是做错的人,都没有机会为自己申辩。

原来是太阳在好人和歹人的身上一律地照耀,现在是满世界充斥着“昏暗”,只有太阳照常升起。

而与此不同的是,小说虽然也充斥着哀伤和讽刺——安玑亲眼看到黑旗在风中展开,但是却多了一个内容——苔丝将自己的亲妹妹丽莎·露托付给了安玑,小说最后,他们手拉手往前走去。

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在主题的呈现上意味深长,丽莎·露在某种意义上是苔丝的一种重生,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苔丝原本应该成为的模样:天真、善良、纯洁,以后还将得到幸福。

在小说中可以说苔丝得到了新生,把自己最爱的妹妹托付给了最爱的人,依旧用爱来看待这个给她无尽痛苦的世界,得到了心灵上的救赎。

电影在这个场景的处理上弱化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没有突出苔丝的重生。

四、总结
通过电影和原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在基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方面继承了原著,但由于电影原本的表达方式、时长限制、导演对小说的理解等多种原因,小说和电影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用那句经典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来说明,就是电影《德伯家的苔丝》是导演和编剧心目中的苔丝、亚雷和安玑,他们既带着哈代的色彩又有着波兰斯基的味道,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这部伟大的作品,认识到这个惊世骇俗的女性形象。

但是如果要寻找自己心目中的苔丝,不妨读读原著。

参考文献: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郭向东:《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对比,《时代文学》,2008年07期,170-171页
3、吕萍: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电影评介》,2006年10期,20-21页
4、田雪松:电影《苔丝》留给观众的一些遗憾,《环球纵横》,2008年15期,110页
5、李其云:空间视域下《德伯家的苔丝》的文本研究,《电影文学》,2014年22期,72-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