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总杠杆率及其部门结构测算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杠杆率的计算公式

商业银行杠杆率的计算公式

商业银行杠杆率的计算公式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是指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负债的总额与所有资产的总额之间的比率。

它是用来衡量银行本身的财务稳定性和风险能力的一种指标。

下面我们将介绍商业银行杠杆率计算公式及其相关知识。

一、商业银行杠杆率公式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杠杆率 = 总负债 / 总资产其中,总负债指的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负债合计,包括存款、债券、贷款和其他负债;而总资产指的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资产合计,包括现金、贷款、投资和其他资产。

二、商业银行杠杆率的意义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是衡量其金融安全性和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实践中,杠杆率越低,表明银行在应对风险方面有更多的余地,更有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更便于获取融资并开展业务。

相反,杠杆率越高,表明银行在承受风险时有更大的风险,需要更高的资金储备等,同时获得外部融资可能会更加困难,甚至会遭到质疑和拒绝。

三、影响商业银行杠杆率的因素1.资产类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的种类和规模不同,因此不同的银行杠杆率也会有所不同。

2.负债类别:同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种负债种类和规模不同,也会对杠杆率产生影响。

3.经营业绩: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对其杠杆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银行盈利能力强,那么它的杠杆率有可能会较低。

4.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会影响其杠杆率。

如果银行资本充足,那么其财务风险相对较低,杠杆率也就较低。

四、总结商业银行杠杆率是衡量银行财务稳定性和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银行应该保持杠杆率在适当范围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以确保其良好的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

同时,银行要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控制负债规模,增加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财务健康水平。

杠杆率计算方式

杠杆率计算方式

杠杆率计算方式哎,说起这个杠杆率啊,我可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这杠杆率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杠杆,你轻轻一撬,就能把重物给抬起来。

在金融世界里,这个杠杆率也是挺神奇的,能让你用少量的资金,撬动大量的资产,不过呢,也得小心,杠杆用不好,可就容易翻车了。

记得前阵子,我表哥在股市里折腾,天天嘴里念叨着什么“杠杆率”、“加杠杆”、“去杠杆”的,我一听,这啥玩意儿啊?咋这么高大上呢?于是,我就缠着他给我讲讲这杠杆率到底是个啥。

表哥一看我来了兴趣,就开始给我普及知识了。

他说啊,杠杆率其实就是负债和资产的比值,简单点儿说,就是你借了多少钱,然后又用这些钱买了多少东西。

比如说,你手里有10块钱,然后又借了90块钱,买了100块钱的东西,那你的杠杆率就是90/10=9,意思就是你的资产是负债的9倍。

我一听,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也不算太难嘛。

表哥又说,这杠杆率啊,可不是越高越好。

你想啊,你借了那么多钱,万一投资失败了,那可就得赔得倾家荡产了。

这就像是你用杠杆去撬重物,杠杆太长了,稍微一不留神,就可能把自己给砸到了。

表哥这么一说,我就更感兴趣了,赶紧问他那怎么计算杠杆率呢?表哥说,不同的领域,杠杆率的计算方法也不太一样。

比如说,在中央政府层面,杠杆率就是国债余额除以GDP;在地方政府层面呢,就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除以GDP;到了非金融企业层面,就是企业的负债除以GDP,不过还得算上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这些。

而在债券市场,杠杆率就是债市的资产规模除以自有资金了。

我一听,这杠杆率还挺复杂呢,不过也挺有意思的。

表哥又说,其实啊,咱们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杠杆率的存在。

比如说,你买房贷款,那就是加了杠杆啊。

你首付了30%,剩下的70%都是银行借给你的,你的杠杆率就是70/30=2.33。

要是房价涨了,你赚的钱可就多了;但要是房价跌了,你赔的钱也得翻着倍地往下跌。

我一听,这杠杆率还真是挺实用的呢。

不过,我也得提醒大伙儿啊,这杠杆可不是随便加的,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杠杆风险与防范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杠杆风险与防范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杠杆风险与防范策略作者:王捷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5期王捷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债务增速明显加快,长期通过过度负债来推动经济增长,导致总体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实体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幅减弱。

为缓解高杠杆率对经济造成的危害,自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以降低宏观杠杆率,2017年,“去杠杆”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并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杠杆是用于衡量一国负债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际通用的杠杆率计算方法是:杠杆率=总负债/GDP,宏观杠杆率是由政府部门杠杆率、居民部门杠杆率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三部分组成。

本文用到的杠杆率数据均来自BIS(国际清算银行),旨在从宏观杠杆率的角度来系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点以及应对策略。

一、我国宏观杠杆率现状总体宏观杠杆率偏高。

一般来说,只要杠杆率上升幅度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那么杠杆率提升就不是一件坏事,社会各部门通过加杠杆能有力地促进经济活动,长远而言对经济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但若杠杆率的增长速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背离,那么杠杆率提升的过程也就是风险积累的过程,长此以往必然难以持续。

截至2017年底,我国总体宏观杠杆率为255.7%,接近发达国家杠杆率的均值水平,远超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杠杆率。

一国的抗风险能力是由其发展程度决定的。

目前发达国家人均GDP均超过3万美元,而我国刚刚越过9000美元,相较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明显处于偏高水平,导致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幅下降,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

政府部门加杠杆速度过快。

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的效果逐渐减弱,到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再度面临失速下滑的风险,基建投资成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

2015年以前,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政府举债主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实现。

地方融资平台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为基建项目筹集资金,其债务往往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也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固定收益:各种杠杆率的计算方法汇总

固定收益:各种杠杆率的计算方法汇总

实体经济杠杆实体经济杠杆我们采用“债务余额/GDP”的计算方式来进行衡量。

具体到居民政府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公式分别为:(1) 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部门贷款余额/GDP(2) 政府部门杠杆率=(国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或有债务)/GDP(3)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城投企业债务余额)/GDP 从实际计算结果来看,居民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偏低,不足60%,但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较高,2015年底已经达到近140%的高点。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居民杠杆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将回落,企业杠杆将通过市场化的债转股的方式来降低,为对冲居民与企业部门的高杠杆率,政府部门的杠杆水平未来会逐渐提升,但考虑到财政赤字压力,PPP模式可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杠杆金融市场杠杆的计算我们借鉴微观企业中的权益法,即“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在金融市场中表达为:待购回余额/超储。

从实际计算结果来看,超储规模在不断降低,但待购回余额却仍在持续的上升,导致金融市场的杠杆率近两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机构加杠杆的行为较为普遍。

但后续随着资金成本提高,套息空间缩窄,债市可能会迎来调整,待购回余额增速有望减慢。

债市杠杆债市杠杆分为场内场外两种,场外主要依赖结构化的产品来加杠杆,数据可得性不足,因此债市杠杆主要讨论场内杠杆。

场内杠杆主要依靠债券回购负债融资来进行,我们采取资产规模/自有资金的方法,将债市杠杆的计算公式写为: 债市杠杆=债券托管量/(债券托管量-待购回余额)从计算结果来看,债市杠杆总体水平不高,在110%上下徘徊,呈锯齿状,即在每季度末出现小波峰,而后又回落。

金融机构杠杆与债市杠杆相比,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考虑待购回、待返售、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的差别,在综合权衡下,我们将金融机构的的杠杆率计算公式定为: 金融机构杠杆=(债券托管量-买断式待返售余额+买断式待购回余额)/(债券托管量+质押式待返售余额-质押式待购回余额) 从计算结果来看,商业银行的杠杆水平较低,长期维持在100%左右,但券商自营的杠杆水平较高,围绕250%上下波动,广义基金与理财在相关监管条例出台后杠杆率大幅下滑,2016年10月均只有108%。

企业部门杠杆率计算公式

企业部门杠杆率计算公式

企业部门杠杆率计算公式
企业部门杠杆率计算公式:经营杠杆率=边际贡献/营业利润
A公司的经营杠杆率=40/10=4,而B公司的经营杠杆率=20/10=2。

边际贡献和营业利润之间相差的就是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越大,边际贡献与营业利润之间的差值越大,因而经营杠杆率也越大。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重资产公司的经营杠杆率大于轻资产公司的经营杠杆率。

A、B公司虽然不是制造业,但是A公司拥有大量的全职老师,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重资产模式。

因为A公司的老师都是全职老师,业务扩张的时候成本不会随着销售额线性增长,老师的成本增长率会小于收入的增长率,因此A公司有更多的利润沉淀下来。

而B公司的主要成本是兼职老师的劳务报酬,这种成本属于变动成本,会随着销售额线性(同比)增长。

杠杆率的公式

杠杆率的公式

杠杆率的公式杠杆率是指企业债务的相对规模,即企业债务与企业净资产之间的比率。

它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杠杆率的计算公式为:杠杆率 = 企业债务 / 企业净资产。

杠杆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企业的债务承受能力和财务稳定性。

当杠杆率较高时,表明企业的债务规模较大,相对来说负债较重,可能面临偿债压力较大的情况;而当杠杆率较低时,表明企业的债务规模相对较小,相对来说负债较轻,偿债能力较强。

企业的杠杆率不仅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外界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具有重要意义。

在投资决策中,了解企业的杠杆率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企业的风险水平和盈利能力。

对于债权人来说,杠杆率可以帮助他们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程度。

除了杠杆率的计算公式,还有一些其他的财务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

例如,企业的流动比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的速动比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企业在不考虑存货的情况下的偿债能力。

这些指标与杠杆率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杠杆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经营策略都会对杠杆率产生影响。

比如,在金融行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具有较高的杠杆率,因为他们以借贷为主要业务,需要更多的债务来支持业务的发展。

而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往往会更加注重稳健经营,倾向于保持较低的杠杆率,以减少财务风险。

杠杆率作为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为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通过计算杠杆率,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债务承受能力和财务稳定性,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评估。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杠杆率只是财务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综合考虑其他相关指标才能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

提高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结构失衡与改革举措

提高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结构失衡与改革举措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结构失衡与改革举措[摘要]中国内需潜力巨大,而显著抑制内需增长的重要因素分别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大、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建立和农民进城缓慢。

从制度层面看,收入分配制度、产权保护制度、户籍制度、统一市场制度及企业竞争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如何在扩大内需战略下实施提高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是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户籍约束,在全国建立统一大市场,推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保障人民和企业的产权和收益,才能实现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扩大内需;制度性改革;产权保护;结构性改革;收入分配[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项目(418/21123541818)[作者简介]卢现祥,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3);孙梦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2-0137-11卢现祥孙梦泽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进行扩大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从短期来看,扩大内需战略是实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紧密相连的,既是需求调控举措,更是引导供给体系质量跃升的“力量倍增器”,是制度性的改革。

但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仅实施短期的扩大内需战略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提高内需的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实施了三次扩大内需战略,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大洪水使中国经济受到冲击,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第一次扩大内需战略,采取了包括增发国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兴建基础设施和推进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我国哪些企业存在高杠杆率

我国哪些企业存在高杠杆率

我国哪些企业存在高杠杆率?
杠杆率一般是指权益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比率。

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应出公司的还款能力。

中国500强企业是中国实体部门债务风险的一个缩影,而且更具有代表性。

以500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高杠杆率显然已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如此高债务杠杆模式非常危险。

按照所有制,国有企业杠杆率较民营企业高;按照行业分析,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钢铁等部分行业是高杠杆、高债务风险的部分,需要分别解决。

从2008年以来企业新增贷款的行业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工业、材料、公用事业和能源等领域;从当前存量债务的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公用、铁路、矿产、运输、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从2013年各行业的杠杆率分布看,汽车及零部件、商业、生物制药、材料、运输等多个行业非上市企业的带息债务杠杆率都超过了50%。

截至2015年底,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7.37%,居民部门杠杆率为39.95%,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3%。

加总三个部门的杠杆率,2015年底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整体杠杆率已达到263.62%,仅次于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明显偏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总杠杆率及其部门结构测算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详细部署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方针政策。

债务和杠杆率问题是掣肘财税、金融领域改革和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在研究测算2010-2012年我国总杠杆率及其部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杠杆率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管理和利用好杠杆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四类部门的债务情况
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杠杆率可以用债务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常用的债务定义主要包括通货和存款、债务证券以及贷款。

作为货币供应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由于通货和存款的风险较小,对评估杠杆率风险的影响甚微,通常在计算金融部门债务时将二者剔除。

一般而言,全社会的总债务是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加总。

其中,非金融部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

(一)金融部门
不考虑通货和存款,金融部门的债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保险公司债、证券公司债、其他金融机构债、中外资金融机构借入的外债余额(不包括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外国政府贷款)。

(二)非金融部门——政府
政府部门的债务情况可以按照行政体制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1、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层面的债务有中央财政国债余额、外债余额、准国债(政府支持机构和政府部门所发行的有财政担保的债券)以及养老金等隐性债务。

中央财政国债余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0-2012年中央财政国内债务余额分别为6.7万亿、7.14万亿、7.67万亿。

外债余额: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全国所欠外债简表”,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外债主要包括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外债、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外国政府贷款。

注:2012年为估计数。

准国债: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机构债(即汇金债)和原铁道部债。

政府支持机构、原铁道部发债虽然是市场行为,但是以国家信用为依托。

如果风险控制不力,或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冲击而贬损,这部分债务可能最终转化为中央政府债务,因此这些债务应视作中央政府的或有负债。

据统计,2010-2012年,汇金债分别为0.48、0.58和0.73万亿元;原铁道部债务分别为1.89、2.41和2.66万亿元。

养老金等隐性债务: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时旧体制留下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负担的规模。

根据已有研究的估算结果(原劳动部社保所(1995)、世界银行(1996)、原国务院体改办(2000)、财科所(2007)等),低则1-2万亿,高则6万亿,平均3.5万亿元左右。

2、地方政府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此后各地开始陆续举债。

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提速以及地方财力事权不匹配现象的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呈快速扩张态势。

根据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2013年第24号),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比2010年增长12.94%。

从债务资金来源看,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地方政府债、地方融资平台的企业债券、政信合作等)、上级财政转贷和借款、其他单位及个人借款或拖欠。

(1)银行贷款。

审计署数据显示,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银行贷款为8.468万亿元。

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468家,平台贷款余额9.1万亿元。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9.3035万亿元。

(2)发行债券。

地方政府债:2009年开始,国务院同意地方政府发债,由中央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2009-2012年地方政府债分别发行2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和2500亿元,其中2012年地方政府债到期2000亿元。

因此,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6500亿元。

地方融资平台的企业债券(即城投债):主要形式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可分离转存债、资产支持债券等。

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13日,在所有已发行的40752亿元的
城投债中,企业债占比最高,达到62.37%;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比21.32%和15.34%;其他债券合计占比不足1%。

我国城投债余额情况如下:截至2012年底,余额为19581亿元;截至2011年底,余额为9987亿元;截至2010年底,余额为7427亿元。

政信合作: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信托公司的政信合作业务余额为3563亿元,2011年为2537亿元,2012年为5016亿元。

(3)上级财政、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

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开数据,2010年以后地方融资平台的上级财政、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数额需要进行测算。

假定上级财政、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的金额与地方政府收不抵支的状况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比例关系。

开始举债年份(1979)至2010年地方公共财政累计收支缺口高达164108.37亿元,2010年上级财政借款为4477.93亿元,占比2.73%;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为10449.68亿元,占比6.37%。

据此可推算出2011-2013年上级财政、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数据。

(三)非金融部门——企业
非金融企业的债务主要有两部分,主要是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主要有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

相关数据来自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四)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
居民部门债务相对比较容易估算,贷款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银行体系为居民提供信用。

其他贷款渠道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地下借贷的规模较小并且缺乏可靠的数据,不纳入统计范围。

数据来自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据统计,2010-2012年,居民部门债务分别为11.21、13.52和16.02万亿元。

二、我国债务情况的分析
对金融、政府、企业、居民部门的债务情况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到2010-2012年我国债务的具体构成情况。

为了更好地显示我国债务和杠杆率的特点,本文选取了主要发达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

对比分析表明:
第一,我国总杠杆率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仍是一个比较安全
的水平,尚处在温和、可控的阶段。

不过鉴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债务水平上升速度较快,债务增长空间逐步减少,债务风险不能忽视。

第二,在部门结构中,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最高,其次是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债务情况比较良好。

第三,企业部门的债务情况不容乐观,杠杆率远高于阈值(90%)。

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不仅在国内的部门结构中非常高,而且在国际比较中也是高于大部分的主要发达经济体。

如果考虑到我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较低这一因素,我国企业的债务负担可能更为严重。

第四,政府部门的债务水平比较适中。

考虑到我国政府部门拥有大量的土地、国企等资产,政府部门的债务风险是相对较小的。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增速较快,融资行为缺乏规范、程序不够透明,存在着债务风险隐患。

第五,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处于较低水平,债务状况比较良好。

但是,近三年来,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年均提高1.65个百分点,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都经历着“加杠杆”的过程。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为2012年数;其他数据来自麦肯锡(2012),为2011年第2季度数(仅意大利为2011年第1季度数),并且政府部门仅代表中央政府。

三、管理和利用好杠杆率的政策建议
债务(杠杆)作为促进资金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
手段,其存在是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如果债务(杠杆)使用得当,则可以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反之,也可能会引发债务风险,触发债务危机。

根据我国总杠杆率及其部门结构的具体情况,为管理利用好杠杆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控制总杠杆率水平处在合理区间内。

既要防止“加杠杆化”过程中债务水平的快速提高,积累过多债务风险;也要防止“去杠杆化”过程中流动性突然变紧,导致经济硬着陆。

(二)强化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规范化、透明化。

中央政府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债务总额/GDP”、“债务总额/地方本级收入”、“债务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等刚性量化指标,出台法律、法规要求地方政府公布各类债务,同时对地方债务形成市场约束机制。

(三)通过提高投资效率、补充企业资本金等手段化解企业债务风险。

投资效率的提高可以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御债务风险能力,要积极引导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坚决地淘汰落后产能。

同时,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使企业恢复到健康的资产负债率水平。

通过市场化方式(留存利润、权益融资、私募基金、股权转让等)补充企业资本金,既能够降低企业负债率,也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适当鼓励居民部门加杠杆进程。

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出台优惠信贷和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挖掘居民家庭的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充分挖掘内需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