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自主学习检测
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表

3.9-2
2分以下
4、协调小组成员,完成合作任务。(5分) 【同2】
5-4分
3.9-2
2分以下
5、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与同伴完成学习任务。(10分) 【同2】
10-7分
6.9-4
4分以下
6、能主动的发现并提出问题。(8分)【根据问题的质量评分】
8-6分
5.9-3分
3分以下
7、主动帮助、带动身边的同学进行学习。(8分)【同2】
4-3分
2.9-2
2分以下
课堂展示(70分)
1、上课听讲时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干扰。【注:如果发现1次,此项分数减半,2次分数为零,2次以上扣本项的负分。】(4分)
/
/
/
2、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5分)【注:小组其他成员评价】
5-4分
3.9-2
2分以下
3、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5分)【同2】
8-6分
5.9-3分
3分以下
8、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15分) 【注:根据课表现,实际评分】
15-12分
11.9-8
7.9以下
9、对自己的学习有所体会,写出感受,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10分)【注:根据具体材料评分】
10-7分
6.9-4
4分以下
巩固反馈15分
根据检测实际成绩给分。
/
/
/
总分
/
/
/
3、能借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4分) 【注:不能照抄、照搬,如出现
4、能对文中的词、句、段等进行质疑,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来。(4分)
4-3分
2.9-2
2分以下
6、能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现在读书卡上,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综合判断,得出此项分数】(4分)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去年8月份,我参加了在江西南昌大学举办的第十三届NOC比赛微课程评优项的决赛,在决赛环节参赛教师需要展示某年级、某学科中构成某一学时教学设计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以及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相配套的微视频;下面谈谈我设计参赛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以后想要参加这项比赛的老师们一些帮助。
首先应该明确,微课程是要为翻转课堂教学服务的,为微课程制作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需要在课前一起发给学生,供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时使用。
微课程并不需要包含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或一部分重点或难点,课前只要求学生能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即可。
什么是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呢?对于教师来说,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表单形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的载体这是noc活动主办方提供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模板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等四个子项。
通过学习指南设计,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主题和达成目标的要求,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学习目标。
同时,学生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在家自主学习与将要进行的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
因此,学习指南是集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智慧和教学领导力的项目。
我以自己2015年的参赛作品《金属钠的性质》为例给大家谈谈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的一些思路:1、课题选择微课程的选题一般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等。
我选择《金属钠的性质》这个课题,是因为金属钠是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掌握的重要的金属单质,学好本节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其它金属元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也能为今后学习元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2、达成目标需要注意达成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
我觉得学习目标应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在学习完本节微课程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水平,简单地说,教学目标是给老师看的,而学习目标是给学生看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
《圆的认识》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三
(1)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圆?(2)画圆时,圆心怎样确定?(3)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表示什么?(4)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
(1)
(2)
(3)
(4)
(5)先用圆规在草稿纸上练习画圆,熟练了之后在下面空白处画一个半径是1.5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半径和直径。
任务四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2)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发现的?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你是怎么发现的?
三、困惑与建议
《圆的认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2.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1、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以及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会用圆规画一个指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3.学习方法建议:
自主学习微课程后通过比较、质疑、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课前学习成效检测。
(2)个人挑战完成任务。
(3)协作探究展示成果。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看微视频,宝物在哪儿?下面的黑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请你画出宝物可能在的位置。
.
任务二
(1)“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中,一中表示什么?同长表示什么?
(2)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连接()和( )的线段是半径,用字母()表示;
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

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一、课前作业一、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图文资料)二、自主学习检测【地球?水球?】1、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陆地为1.49亿平方千米,占﹪;海洋为3.61亿平方千米,占﹪。
2. 根据半球图,比较各半球海陆面积的大小:(1)南北半球比照,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2)东西半球比照,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3)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填“>”或“<”)(4)但是北极周围却是,而南极周围却是(陆地、海洋)。
3、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均匀、很不均匀)。
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能够根据人们的计算,概括为分海洋(﹪),分陆地(﹪)。
动动手:你能够亲手计算一下: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陆地为1.49亿平方千米,占﹪;海洋为3.61亿平方千米,占﹪。
动动脑: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而不叫做“水球”呢?现在要不要给我们居住的星球改名字呢?一、自主学习:学习书中文字内容二、自主学习检测1、读以下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的地理事物,将它们对号入座,用线连接。
2、区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陆 面积 的陆地, 面环海世界最小的大陆是 。
岛屿面积 的陆地, 面环海世界最大的岛屿是 。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局部, 面环海 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
大洲 和它周围的 合起来最大的洲是 。
3、 区分洋、海、海峡: 洋 海洋的 (中心、边缘)局部,离大陆较 (远、近) 例:海 海洋的 (中心、边缘)局部,离大陆较 (远、近) 例: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例:4、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1. 在图中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面积最小的大洋是 (填名称)。
2.分界线:(1)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线是 山、 河、 山、 海峡;(2)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界线是 运河; (在图上用色笔把该运河标注出来) (3)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 运河。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

(1)x²-4x-7=0 (2) 2x²-2x+1=0
(3)5x²-3x=x+1 (4)x²+17=8x
(5)x²+4x+8=2x+11 (6)x(x-4)=2-8x
三、困惑与建议:
课堂合作学习任务单
辛冲一中黄勇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课题名称:21.2.2公式法
3、用配方法解“ax²+bx+c=o(a≠0)”
3、一般地,式子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根的________,通常用希腊字母___表示它,即______________。
※由上可知,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有两个_________;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有两个_________;
当_____时,方程ax²+bx+c=o(a≠0)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时,方程ax²+bx+c=o(a≠0)的实数根可写为:___________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o的求根公式
把各系数直接代入求根公式,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
3.学习方法建议:(1)视频学习自学课本,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4.课堂学习形式报告:
二、自主学习任务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课前预习问题单,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

课前预习问题单,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作者:李清美来源:《数学大世界·下旬刊》2018年第12期课前预习指的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知识的自学过程,是课内外连接的桥梁,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什么是预习问题单呢?课前预习问题单又叫前置性学习单、课前小研究、自主学习单等等,名称不同本质是一样的,是教师把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设计成“预习问题单”,以问题或尝试练习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是用来引导和辅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行探索,借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预习资料。
一、课前预习单的设计预习问题单主要围绕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展开,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且对所学内容做板块化、问题化处理,它聚焦于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及素养的培养。
预习单的设计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情况而定,无固定格式和现成的样板,但是不同的课型,设置的重点问题及侧重点是不同的。
(一)新授课应尽量增加探究的成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1.计算下图的表面积,并说一说求表面积的方法。
(1)将上面的长方体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上面的兩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三个拼成一个长方体呢?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1)体现基础性。
由基础入手,让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回顾计算方法,为练习做好铺垫。
在“切”与“拼”中巩固了学生的易错点。
(2)体现开放性。
第2题开放而有弹性,开放体现在学生可能会提出难度不同的表面积问题,更便于全面综合地进行练习;弹性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都能在自己原有认知水平上提出适合的数学问题解决。
(三)复习类预习问题单,应适当增加整理的成分,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网络,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复习“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单: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整理和复习认真阅读课本第二单元内容,记一记里面的概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单元知识点。
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的认知模型建构策略——以高三复习课“醛”为例

• 58 •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21年5月1日或教师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拓展:(1)开展课外兴 趣社团或趣味活动小组;(2)开放学生安全实验室;(3)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这样的生活化实 验势必将全面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事实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将实验教学探究化、常态化、生活 化,势必会催生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因此,我 们应积极借助化学实验教学,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的具备优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素质学生.(收稿日期:2021 -03 - 07)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的认知模型建构茉略—以高三复习课“醛”为例熊建飞吴利敏(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郑州45237〇)摘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基本知识录制成微课,课前发布给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检测,课中以小组合 作的方式完成对“醛”认知模型的建构,并应用建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认知模型的理解.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醛;构建认知模型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繁多,知识庞杂,需要一种恰当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杂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作为化学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的本质与规律通过有机物认知模型的建构,可以把握有机物性质的规律,并用已建立的模型对陌生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行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复习有机化合物的策略——认知模型建构,为有机化学的复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1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基础知识放在课前学习,为课堂深度学习打好基础.根据学情,制定课前学习内容,编制任务清单,通过平板电脑发布给学生,学生按照任务清单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见表1.表醛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任务清单1.阅读教材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56 -58页2.学习微课醛的性质及用途(微课内容见表2),做好笔记3.学习实验视频《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 反应》,做好笔记4.自主学习检测检测内容见表3表2醛的性质及用途微课内容微课名称醛的性质及用途1.醛的结构R- CHO,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nH2n0( n彡1)续表2微课名称醛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重要醛的物理性质及用途(1) 甲醛:有刺激性气味,无色气体,易溶于水,沸点-21X,标况下为液态(唯一一个呈气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用途:制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甲醛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性能(2) 乙醛:有刺激性气味,无色液体,易溶于水,沸点20. 8t,密度小于水(3) 苯甲醛:有杏仁气味的液体,称为苦杏仁油,是制造染料、香料的中间体3.醛的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① 与〇2的催化氧化反应2R-CH O+ 〇2催化剂 A+2R_c〇OH② 与弱氧化剂的反应a. 与银氨溶液的反应R-CH O +2Ag(NH3)2〇H R - COONH4+ 2Ag+ 3NH3 +H20b. 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AR-CHO+2C u(OH)2+NaOH—►R-COO-Na+ Cu201 +3 H20③与强氧化剂的反应能使KMn04/H+、溴水褪色(2)加成反应催#剂R- CH0+ H2二只-CH20H2A24.醛基的检验实验视频《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作者简介:熊建飞(1984 -),男,河南淮阳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2021年5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59 •表3课前自主学习检测内容检测内容1.正误判断(1) 凡是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都是醛()(2) 醛类既能被氧化为羧酸,又能被还原为醇()(3) 醛类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均需在碱性条件下()(4) l m〇lHCH0与足量的新制氢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最多生成2m〇lCu20()(5) C4H802同分异构体的类型有羧酸、醋、轻基醒等()x~C.HO2.选择题体,下列关于香茅醛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1Q H20OB. 不能发生银镜反应C. 可使酸性KMn04溶液退色D. 分子中有7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肉桂醛的结构简式为CH03.问题思考(1) 向肉桂醛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退色,能否说明肉桂醛中含有碳碳双键?为什么?(2) 设计实验证明肉桂醛中含有碳碳双键2课中深度学习,建构认知模型环节一:建构定性检验与定量分析认知模型如图 1所示.图1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课前检测“3.问题思考”.经讨论后得出最佳答案:(1)不能,肉桂醛中含有 碳碳双键、醛基,均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2)取少量肉桂醛,加入足量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充分反应;取实验后试管中的清液少许,向其中 加入稀硫酸酸化,再加入KMn04溶液(或溴水),KM-n〇4溶液(或溴水)退色,说明肉桂醛中含碳碳双键.学生活动2:实验探究HCOOH、CH3COOH、CH3CHO的鉴别,要求只用一种试剂,所给试剂有新 制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NaHC03溶液、NaOH溶液.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然后依据制定的实验 方案进行鉴别.学生确定的最优方案:选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实验现象分别为,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待测液,均加 人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其中试管1、2中氢氧化铜溶 解,试管3无明显现象.再分别向试管1、2中加人足量 的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分别对3支试管进行加热,试管1、3出现砖红色沉淀.由此可以推断出试管1中为 HC00H,试管 2 为 CH3C00H,试管 3 为 CH3CH0.环节二:绘制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认知模型 如图2所示.图2在平板上推送醛的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根据课 前自主学习和环节1的学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通过 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完善,能够使知识体系系统化,有 利于对醛认知模型的建构,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有机物 知识体系的构建.环节三:建构官能团之间转化认知模型如图3 所示.学生活动3:完成烯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转 化关系图,写出(1) ~(11)转化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的 方程式.通过有机物转化关系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 构建有机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同时突出醛在 有机物转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环节四:培养提取信息能力,建构已知信息认知 模型.学生活动4:推测以下两个反应的反应类型.在有机合成题中经常会给出已知信息,其中与醛 有关的常见信息有两个:羟醛缩合反应、格林试剂与 醛酮的反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可以推测出反应的类型 及反应原理,对于反应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提 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利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 60 •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21年5月1日(1) 羟醛缩合有ct-H的醛在稀碱(10%NaOH)溶液中能和另 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P -羟基醛,称为羟醛缩合反应.C H3,稀OH-I A如 K H'H jC H O—»C H3C H2C H-C H-C H0 -"C H3C H2C H=C-C H0O H C H3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第一步为加成反应,其中 一个分子的a-H与另外一个分子的醛基加成;第二 步为消去反应,即羟基与醛基的a_ H发生消去.(2) 格林试剂延长碳链卤代烃与金属镁在无水乙醚中反应,可得格林试剂R—MgX,它可与醛、酮等羰基化合物加成:)>C=0 + R —1V%X—R— C—OM gX -^>R—C—O H(2) 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3)由C生成D所用的试剂和反应条件为______;该步反应中,若反应温度过高,C易发生脱竣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8H802的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4) 写出化合物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E中手性碳(注: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的个数为_____•(5) M为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已知:lmol M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充分反应能放出2mol二氧化碳;M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M的结构简式为_____■(6)对于^^R',选用不同的取代基R',在 催化剂作用下与PCB0发生的[4+2]反应进行深入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第一步为加成反应,即格 林试剂与羰基加成;第二步为取代反应,即-MgX被 H取代.环节五:认知模型的应用.学生活动5 :完成2020年全国ID卷第36题,本题 涉及醛的考点有羟醛缩合反应、醛与KMn〇4的反应.研究,R'对产率的影响见表4.表4R,—c h3-C2H5—c h2c h2c6h5产率/%918063请找出规律,并解释原因_____■参考答案:(1)2-羟基苯甲醛(或水杨醛)(2020年全国m卷• 36)苯基环丁烯酮(<Q^>=0PCB0)是一种十分活泼的反应物,可利用它的开环反应合成一系列多官能团化合物.近期我国科学家报道用PCB0与醛或酮发生[4 +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官能团化合物(E),部分合成路线如图4所示.(3)乙醇、浓硫酸/加热P C B0/催化剂,~~[4^~'图4已知如下信息:CHO OHCH,CHO ^y^^C H〇NaOH/HjO*回答下列问题:(1) 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4) 羟基、酯基2(5) H O O C—C H2C O O H(6)随着R'体积增大,产率降低;原因是R'体积 增大,位阻增大.3实践反思通过认知模型的建构,能够使学生构建起醛的知 识体系.课前自主学习为课堂深度学习打好了基础;课中的深度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完成了认 知模型的建构.通过一道高考题的练习,不但起到对 认知模型的应用的作用,同时已有认知模型也得到巩 固和提升.醛的认知模型建构策略为其他有机化合物 的认知模型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使纷繁复杂 的有机化学有规律可循.其他有机化合物如烷烃、烯 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醇;酚;羧酸;酯等的复习均 可采用醛的认知模型建构策略.(收稿日期:2021 -02 -19)。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全国一等奖)

课题:人教版教材·必修III·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天津市静文高级中学曹亚楠一、基本理念学科素养:唯物史观:学会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反对全盘否定全盘肯定倾向,要辩证的看,发展的看,认识其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时空观:增强学生的时代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目标、理想融身于时代的潮流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史料实证:史料解读法、分组讨论法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
历史解释: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和对待中西方文化的看法。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一)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背景、内容、影响2、过程与方法:(1)微课方式呈现史料,组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并提出问题,形成认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3)通过分组讨论,学生活动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时代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目标、理想融身于时代的潮流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反对全盘否定全盘肯定倾向,要辩证的看,发展的看,认识其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本课属于人教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5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自主学习检测
1.真核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μm之间。
生物体细胞体积趋向于小的原因是()
①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②相对面积小,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③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制约④相对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生物都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增殖和分化发育成成体
B.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C.无丝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
D.动物细胞以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3.有关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质和染色体在不同时期出现,化学成分不同
B. DNA复制发生在间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中期
C.赤道板和细胞板出现的时期不同,作用相同
D.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保证了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课前自主学习检测
1.真核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μm之间。
生物体细胞体积趋向于小的原因是()
①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②相对面积小,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③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制约④相对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生物都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增殖和分化发育成成体
B.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C.无丝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
D.动物细胞以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3.有关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质和染色体在不同时期出现,化学成分不同
B. DNA复制发生在间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中期
C.赤道板和细胞板出现的时期不同,作用相同
D.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保证了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