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广汉中学实验学校李宗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刚闭幕,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初高中学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培养初中、高中学生的科学发展观。这足以说明思想品德课是构建学生的科学发展观主渠道。

要建构学生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五个方面的内容:(1)民本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2)全面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3)协调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5)统筹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

第二、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应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育教学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启发、培养和发展出发。即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实现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共振”。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如下探索。

首先,教师必须克服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思想观念。思想品德课的中心目标就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惟一蓝本,要用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眼光来看待课程资源,并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主要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教师、同学,来自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不仅来自课堂、学校;也来自家庭、社会。一句话,生活处处皆学问。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载体与渠道,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资源。所以,现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社会为中心”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应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精心设计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然后再设计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的学习。

其次,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个体,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我意识,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有自主性、能动性,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合作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组织者,而是与学生一道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人。在这个“学习的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同时聆听他人的观点,言无禁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猜测、想象,热烈讨论,充分交流,共同研究,使讨论的问题不断得到修改、补充或纠正。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列为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的重点目标,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学生内在心理需求是启动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接受教育活动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持续动力,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目标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才能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在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成为同台演出的合作伙伴,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愉悦的和不受压抑的,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合作的精神。

再次,通过体验、探究学习,感受成功与快乐,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强调理性,走进了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的泥潭,丢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远离了学生生活和实践,冷漠了情感,闭锁了心智。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探究,通过老师指导下的体验和探究来经历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习方式和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让学生在研究中、在独立的思考中获取知识,树立对人、对社会的看法,把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主选择。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探究中感受发现真理、体现成功与快乐,学会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就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下代人的发展,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发展观,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品德课要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自身既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又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要教育培养学生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掌握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能力和方法,具有积极善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