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第5章屈原与楚辞5.1 复习笔记一、《楚辞》与楚文化(一)《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又称“骚”或“骚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辞》明显地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出巨大进步。

《楚辞》释义:“楚辞”一词在汉代有两种含义,一种只用来指称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而写的作品,另一种把屈原自己所作也包括在内。

至迟在汉武帝时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二)《楚辞》的文化背景《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

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

从中可知,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

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后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向怀王进谗,怀王疏远了屈原。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

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

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

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屈原的生平经历 屈原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其他作品 宋玉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 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 .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 . 中华书局 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汉代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汉初年的贾谊 《吊屈原赋》。太史公曰:‚余读《离 骚》、《天问》、《招魂》、《哀郢》, 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 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 自令若是?‛ 最早提及屈原作品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 后有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序》:‚至于孝武帝,恢廓道 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 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 十六卷。‛

凤舞九天
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 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 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 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 主题为引魂升天。
T形帛画
1972~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 共五幅,一为 T字形 ,帛画分三段分 别描绘 了天上 、人间 和地下的不同景 象 。主题仍为引魂升天。内容丰富, 构图繁复而不紊乱。线条流畅,色彩 富丽,为汉代绘画之精品。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
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蒋之 翘《七十二家评楚辞》)
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诗人自觉 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 情诗。不计‚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 改路‛二句(据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考 订为衍文),共373句2477字。
《史记· 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 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 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 《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 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2、‚楚辞‛的多重含义: (1)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 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 创作); (2)作品: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 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作); (3)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 一部文集:《楚辞》。(专书)
在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 原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 风的习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遗迹,更 有南方文化的特色。王逸《楚辞章 句· 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 在“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巫风更 是浓烈。这种巫风是和当时当地的宗 教密切相关的。蛮俗遍布,巫风盛行, 熏染了整个楚文化。

错金鄂君启铜节

1957年在安徽寿县曾发现“鄂君启 节”,就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水陆 通行符节。节为青铜制,有两组,每 组原为五枚,合之成竹筒状。上面有 错金铭文,写着持节者所拥有车船、 通行路线等事项。持此节者,在沿途 各驿站,可以免费食宿。

王子午铜鼎

淅川县出土的“王子午”铜鼎有铭文 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物

曾侯乙编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 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 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 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 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 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 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 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 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 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 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 的陪葬重器。

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 怀王死 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 如悲亲戚。屈原于本年免去三闾大夫 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 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屈原两次离开郢都,一次是在汉北,楚 怀王疏远之时;另一次是在江南,楚 顷襄王放逐之地。
屈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 其内容包括: 忠君爱国; 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好修为常;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 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 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 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 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 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 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 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 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 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 “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楚辞形成的原因
楚地的民歌为楚辞的产生在艺术形
式上提供了基础;
楚地盛行的巫教渗透于楚辞,使之
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楚辞的产生还与楚国的音乐、方言
的影响分不开;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盖屈、宋 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 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 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 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 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 蘅者、楚物也。”

刘师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 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 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 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 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南北文学 不同论》) 梁启超:“《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 《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 端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 学。”
楚国国势强大:“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马万骑,栗支十年”;
文化兼容并包:“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 国,楚国之南的各方国部族,都被囊括于 此文化圈内”;
楚人独特的文化品质:强调意志自由和感情 至上、强调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对人生的积 极执着态度; 以上这些楚文化的特质共同构成了楚辞产生 的精神基础。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若乃山林皋 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 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 系统,即后来通称的“楚声”;(语 言载体)
北人重史,南人重巫——重史则重人事, 务实际;重巫则多虚幻,充满神秘的 氛围;(激发了楚辞绚丽的想象与系 统的象征) 楚文化中的宗教、舞蹈、绘画、音乐以 及建筑园林等内容也都是“楚辞”表 现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楚辞又成为楚文化的文 学载体。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

1979年在湖北隋县出土的虎座凤鸟悬鼓,做 功精细,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
越王勾践铜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 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 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 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 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 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 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 不见锈斑。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虽蛮 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 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 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 生壮采。”
二、 楚地民俗文化
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楚国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 化,在江汉建国并开拓领域之后,与南方 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 融合,逐渐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 化系统的楚文化。从所谓“楚人”的构成 来说,它包括所谓的“九夷八蛮”,即南 中国诸多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 氐、羌等,他们和楚国的创建者共同形成 了楚民族。

曾侯乙铜冰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冰鉴为重要祭典或宴请重要宾 客时使用。铜冰鉴为方鉴内套方形尊缶,方鉴底 部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稳住。 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栓钩插入后,倒钩即 自动倒下卡紧,使缶不能摇动。灌酒挹(yì )酒 不需打开鉴盖,只用打开缶盖,设计巧妙。方鉴 四面和四角各有一条攀附状的龙作耳,龙尾部又 有小龙缠绕,并附有两朵小花点缀其上,状貌十 分俏丽,铸作精细,是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 作品。盖内铭刻“曾侯乙作持用终”。方鉴与方 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季可置冰块于其中冰 冷食物,冬季则可置木炭以温烫食物。既是最早 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楚辞· 招 魂》:“挫糟冻饮,酎(zhò u)清凉些。”冰鉴 旁边有漏酒的漏斗,即是去糟的设备。

离骚纂义.游国恩主编;金开诚补辑;董洪 利、高路明参校.中华书局1980 离骚笺疏.詹安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一、解题:

“离骚‛二字解释多种。常见的几种解释: 司马迁‚离忧‛(罹)、班固‚遭忧‛、王 逸‚别愁‛;游国恩‚牢骚‛、钱钟书‚排 解忧愁‛、李嘉言‚骚为地名‛,徐仁甫 《古诗别解· 自叙》说:‚《离骚》,旧解遭 忧,为动宾关系;解别愁,为偏正结 构。……屈原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 远逝以自疏。’离、疏分言,疏、骚双声, 是离骚即离疏‛,‚为平列结构‛。姜亮夫 《屈原赋校注》认为是楚方言的联绵字, ‚离骚、骚离皆楚之方言矣。声转则为愺恅 (cǎo lǎo ),《广韵》云心乱。‛
屈原大事记,据赵逵夫先生说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十年。升任楚怀王左徒。 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自秦赴楚, 劝怀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的 空言为饵,怀王信之。屈原力谏不可轻信, 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受骗入 秦,被扣留,在位三十年。楚立太子横, 是为顷襄王。屈原劝王毋行:‚秦,虎狼 之国,不可信。‛怀王不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