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I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水文地质学-潜水位及其等水位线图-2019-文档资料

不十分密切时则呈定角度与此边界斜交穿过。
>>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或补给地带
在平原中部,由于下伏松散沉积层由许多砂、砂砾石层和 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层互层构成。在这些地区的钻孔中揭露
的含水层又不止一层,它们多少存在着一定的越流关系。所以,
在这些井孔中反映的地下潜水位多为混合水位。要在潜水等水 位线图上反映出该处的地下水分布特征,多采用分层止水观测
水位线呈封闭的与梁、塬近似的形状。越向梁、塬内部地下 潜水位埋深越大,越向梁、塬边缘地下潜水位埋深越小。沟
底边缘处地下潜水等水位线与梁、塬边缘地形等高线相交,
多发育有下降泉。
>>大型沟谷地形 大型沟谷地带,地下潜水面坡度比地面坡度缓的多。 等水位线呈向地形等高线标高3、水文条件的影响 在河流和湖泊(水库)周围,不同水文季节地下潜水面分布 不同。 >>河流条件 河流在丰水期,河水通常是补给地下水,河床附近的地下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
一、预备知识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
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将潜水位相等的各点 连线,即为潜水等水位线。 >>按一定的间距连成的 等水位线组成的图,称为 潜水等水位图。 图3-5 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即为潜
水面的等高线图。
二、编制原则
>>编图前必须掌握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 互联系状况;周围山区基岩与平原或盆地松散沉积层的接触
及水力联系状况;区内断裂分布特征及导水性质:含水层与
隔水层产状与分布特征;降水入渗与蒸发强度等 );地形地貌 特征及组成物成因类型。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资料, 才能正确勾绘出各条潜水等水位线走向。 >>选用的地形图底图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水文地质观测 实际材料图和所编制的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与判读

130
32 2 1 129.80 5.20
126.00 1.50
132
6
126.30 4.80 125.80 1.80
124.00 0.00
4 3
122.90 1.00
124.80 2.20
7
127.60 4.70
5
124.00 1.20
37 38
125.00 2.70
水文站
128
12
129.00 5.00
潜水位、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含水层厚 度指的是什么?
潜水位:潜水面上任意一点的海拔高程。m 潜水埋藏深度:从潜水面至地面的铅直距离。m
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至隔水底板的铅直距离。m
T
h
H
海平面
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
实训内容
实训目的
编图准备用品
编图方法和步骤 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的意义
实 训 内 容
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
19
126.40 5.40
21
34
126.00 0.00
120.70 1.00
134
20
124.80 3.20
28 27
120.50 0.70
122.20 1.60
29
124.20 2.20
132
126.00 3.50
22
124.40 1.40
23 24
25
121.00 0.90
120.10 1.10
观测 点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观测点 类型 试坑 试坑 试坑 试坑 试坑 试坑 钻孔 钻孔 泉 泉 泉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实训二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

实训
编制** 地区潜水等水位线图(图A-4),并标出潜 水流向
从图件分析潜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去路 本区潜水面形状有何特征?说哪些因素影响?分析
作图计算法
选择相邻或相近、且水位差较大的两点(A、 B)进行内插;
用直线连接所需要内插的两点
求出两点水位差,量出连点的距离,计算单 位距离的水位差,求出内插点到已知点(A 点或B点)的距离;
在图中找出内插点的位置;
用圆滑曲线连接内插点及和该点水位标高相 等的各点
根据地形地貌对等水位线进行适当修正。
水点编号#水位标高 1 1 # 1 2 2 .5
潜水埋深
1 .0
确定等水位线等高间距
根据编图目的、比例尺的大小和观测点的多少而
定。比例此大,观测点多,等高距应小一些。一
般为1m,2m,5m,个别为10m。本次作业等高 间距采用1m。
求水位标高
求水位标高
透明方格坐标纸法 作图法 计算法 计算机制图法 目估法
注意事项
测量各点水位工作时在有代表性的季节内进行(避 免在雨后立即测量)。实测为潜水埋深。测量工作 最好在清晨居民未用水之前进行。
潜水面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地形的变化,多与地形的 变化一致,但比地面坡度平缓的多。(隔水底板的 产状、含水层透水性)
泉和沼泽分布区,潜水埋深等于0 潜水和地表水体之间有直接水力联系时,岸边各点
潜水面形状变化的原因。 计算图A-4中C、D间水力坡度、C点潜水埋藏深度
实习I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实习I 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一、实习目的1.熟悉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的编制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和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二、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的编制原则1.编图前必须掌握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联系状况; 周围山区基岩与平原或盆地松散沉积层的接触及水力联系状况; 区内断裂分布特征及导水性质; 含水层与隔水层产状与分布特征; 降水入渗与蒸发强度等); 地形地貌特征及组成物成因类型。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资料, 才能正确勾绘出各条潜水等水位线走向。
2.选用的地形图底图比例尺, 应大于或等于水文地质观测实际材料图和所编制的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水位埋藏深度图。
3.将水文地质观测点(井、泉、地表水体水位等)按水文地质勘测规范要求统一编号, 以适当的大小和规定的代表符号投在地形底图上(如图Ⅱ—2图例)。
4.所选用的水文地质观测点水位必须是同一时间(一般要求最多不超过2天)统测的数据。
5.不同比例尺的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应有相应密度或数量的控制点(水文地质观测点)。
若局部地段控制点少于水文地质勘测规范要求, 对于大比例尺(>1: 5万)的图件必须在野外现场实测补足观测点; 对于中、小比例尺的图件(<1 : 10—20万) , 可利用地形地貌、构造、附近观测点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推测勾绘, 但必须在水文地质报告或有关图例中说明和表示清楚。
三、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绘制方法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绘制方法很多, 主要是根据观测点水位标高和水位埋深结合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体特点凭经验用内插法确定出一定间距的潜水面高程和埋深点, 再用规定标高和埋深厚度段的光滑曲线连接这些点:1.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潜水地下水位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潜水面形态与地表形态基本一致, 不同地貌形态其地下潜水面分布形态和埋深不同。
水文地质基础实习报告--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二
实
习
内
容
5.总结潜水等水位线图上所揭示的各种水文地质信息。(空间不够可另附纸)
实习II编制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一、实习目的
1.掌握绘制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的基本方法。
2.学会读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二
实
习
内
容
1.根据图Ⅱ─1资料,绘制龙泉镇地区中寒武统承压含水层等水压线图(等水压线间距取5m)。
2、主大纯、张人权等, 1995,《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
3、任天培等, 1986,《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4、于开宁、刘金峰, 1998,《水文地质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5、沈照理, 1986,《水文地球化学基础》地质出版社。
6、国家地质总局, 1975,《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及规范》地质出版社。
Al3+
合计
阴
离
子
Cl-
SO42-
HCO3-
NO2-
NO3-
合计
总计
水化学类型:
分析审核
水样编号:12取样地点:河北某地
分析编号:012钻孔或井编号:W15
自地面到水面:5m取样日期:2000年3月15日
取样深度
自水面到取样处:1m分析日期:2000年3月16日
物理性质
其它项目
水温(℃) 41.5气温(℃) 8
2.用舒卡列夫分类法确定这两个水样的水化学类型。
说明:以上内容均表示在表III—1和表III—2中。要求表格填写整洁、清楚。对计算结果要进行检验。
III—1水化学分析报告表
水样编号:10取样地点:河北某地
分析编号:010钻孔或井编号:W13
水文地质学潜水位及其等水位线图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 为该点的潜水位。
>>将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 即为潜水等水位线。
>>按一定的间距连成的等水 位线组成的图,成为潜水等水 位图。
图3-5 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即为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不仅能反映潜水面形状,实际上还包含了各种 水文地质内容,例如:
*内插法绘制等高线的原理: 地形点常常是选在地面坡度变化处。在同一坡度上相邻两地形点
之间,其高差与平距成正比关系。
B
D
h2
C
d2
h0
A
h1
d1
d0பைடு நூலகம்
a
b
c
d1 d0
h1 h0
,即d1
h1 h0
d0
d
d2 d0
h2 h0
,即d2
h2 h0
d
0
要注意的是:潜水水位具有时间性,因此在等水位线图上必须表
*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水位线由高到低为潜水流向(严格地 说,这是潜水流向的水平投影)。
*潜水的水力坡度:相邻两条等水位线的水位差除以其水 平距离即为潜水面坡度。当潜水面坡度不大时,即可视为潜 水水力梯度。
*潜水的埋深:利用同一地方的潜水等水位线图与地形图 可以求取各处的潜水埋藏深度。
*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判断沼泽、泉的出露与潜水面的 关系以及潜水与地表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等。
>>潜水面(water table): *潜水含水层具有自由水面,该自由界面即为饱水
带的上界面,称作潜水面。
*潜水面通常是个起伏的面,其形状与含水层的补 给、排泄和渗透性能有关,一般情况下,潜水面是指 向排泄区倾斜的曲面,起伏大体与地形一致而较缓和。 强大的人类活动正日益改变着潜水面的形状。
《地下水水文学》PPT课件_OK

2021/9/1
3
潜水等水位线图----1.编图目的及意义
1.2 编制等水位线图的意义 潜水面是一个起伏不平的连续变化的曲面,反映该曲面形状的由一系列水位高程 相同点的连线所构成的平面图称为潜水等水位线图。 等水位线图在水文地质图系中
是最基本图件之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常可以研究和解决下列问题。 (1) 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盆地的中部有火焰山褐皱带,它把盆地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加深了盆地自然条件 南北分异的特点。火焰山以南至觉罗塔恪山的北麓,中、新生代地层以自南向北倾 的单斜构造出现,其上堆积了巨厚的冲积一洪积层。
2021/9/1
19
习题二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分析
2.2 水文气象 盆地外围的山系不对称,高差相差非常悬殊,使得盆地的水系均发源于北部及西
2021/9/1
9
潜水等水位线图----2. 编图方法及步骤
(1)选择底图: 等水位线图及埋藏深变图都是以地形图为底图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 比例尺与实际材料图相同,等高线间距和埋藏深度图的登记划分需要根据编图目的、
比例尺、水力梯度和埋深的大小而定。
(2) 将同一时期的水文地质观测点(井、泉、地表水体)的观测资料(表1-1),统 一编号以不同形式投放在地形底图上(附图一),表示方法:
2021/9/1
13
观测 点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1/9/1
潜水等水位线图编制
表1-1 1973年7月1日各观测点水位资料
观测点 类型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井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钻孔 井
实习一 编制潜水等水线图

实习一编制潜水等水线图(2004-5-9)
一.实习目的
1.熟悉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和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图
二.实习结果
习题给分数为5分制,从3-5 分7级
1、2、3、4、5、6、7分别代表3、3+、4-、4、4+、5-、5
51021与51022班得分统计如下:
三.习题中存在的问题:
1.沼泽处:不能充分理解沼泽所显示的地下水位与地形高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平面图与剖面图不一致,平面上等水位线比地形等高线低很多,剖面上表示两者一致或者后者比前者低
2.剖面图6#与11#之间:
(1)个别同学未注意6#与11#井中水位相等,中间水位低于两井水位
(2)有些同学认为6#与11#分别为汇,或者认为11#为汇
(3)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剖面图上未标出潜水流向
3.潜水等水线绘制:
(1)与地形起伏一致,且比地形等高线起伏要缓,有些同学画的象折线,
(2)用来插值的辅助线还留在上面,以至于辅助线和等水位线看不清楚,
(3)右上角河流处地下水等水线把握不好
4.水力梯度的计算:
(1)计算公式及简化原因,
(2)AB、CD的流向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两条线段上直接标出的流向
5.思考题1—潜水等水位线影响因素:
有不少同学答与流量和水头差有关
6.打井:
(1)有的认为在第四系界线右侧,或畜牧场右边
(2)有的认为在畜牧场右下角,认为水位较浅、距离农村近、潜水位相差最小
(3)明明在图上表的示右边,还说是砂岩,没看懂岩性分界线,不会把平面图与剖面图结合起来分析
(4)认为在畜牧场西北角,认为地形低,上面是亚粘土,容易打,下面水较稳定,不易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I 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一、实习目的1.熟悉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的编制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和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二、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的编制原则1.编图前必须掌握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联系状况; 周围山区基岩与平原或盆地松散沉积层的接触及水力联系状况; 区内断裂分布特征及导水性质; 含水层与隔水层产状与分布特征; 降水入渗与蒸发强度等); 地形地貌特征及组成物成因类型。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资料, 才能正确勾绘出各条潜水等水位线走向。
2.选用的地形图底图比例尺, 应大于或等于水文地质观测实际材料图和所编制的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水位埋藏深度图。
3.将水文地质观测点(井、泉、地表水体水位等)按水文地质勘测规范要求统一编号, 以适当的大小和规定的代表符号投在地形底图上(如图Ⅱ—2图例)。
4.所选用的水文地质观测点水位必须是同一时间(一般要求最多不超过2天)统测的数据。
5.不同比例尺的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 应有相应密度或数量的控制点(水文地质观测点)。
若局部地段控制点少于水文地质勘测规范要求, 对于大比例尺(>1: 5万)的图件必须在野外现场实测补足观测点; 对于中、小比例尺的图件(<1 : 10—20万) , 可利用地形地貌、构造、附近观测点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推测勾绘, 但必须在水文地质报告或有关图例中说明和表示清楚。
三、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绘制方法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潜水位埋藏深度图绘制方法很多, 主要是根据观测点水位标高和水位埋深结合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体特点凭经验用内插法确定出一定间距的潜水面高程和埋深点, 再用规定标高和埋深厚度段的光滑曲线连接这些点:1.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潜水地下水位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潜水面形态与地表形态基本一致, 不同地貌形态其地下潜水面分布形态和埋深不同。
(1)穹隆或山包地形地下潜水面形态多与其地面相似, 但起伏程度远比地面缓。
潜水等水位线呈封闭的环形状, 越向山峰方向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大, 中心地下水位埋深最大, 越向边缘埋深越小。
(2)坡地与沟谷间梁、塬地形在山坡处潜水面呈倾斜的平缓凸形曲面, 潜水等水位线呈向地形标高降低方向凸出弯曲, 且越向坡顶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大, 地下潜水位埋藏越深。
越向坡脚处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地下潜水位埋藏越浅, 一些坡脚地方甚至有地下水出露。
在沟谷间梁、塬处, 潜水面呈长垣凸形状,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呈封闭的与梁、塬近似的形状。
越向梁、塬内部地下潜水位埋深越大, 越向梁、塬边缘地下潜水位埋深越小。
沟底边缘处地下潜水等水位线与梁、塬边缘地形等高线相交, 多发育有下降泉。
(3)大型沟谷地形大型沟谷地带, 地下潜水面坡度比地面坡度缓的多。
等水位线呈向地形等高线标高增大方向凸形弯曲, 且越向谷底地下潜水位埋深越浅。
(4)盆地或洼地地形地下潜水面多呈缓锅底状, 等水位线呈近似盆地或洼地形态的封闭环状。
越向盆地或洼地边缘, 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大潜水位埋深亦越大, 越向盆地中心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潜水位埋深越浅。
甚至与地形等高线重合发育有沼泽或湖泊。
(5)洪积扇地形地下潜水面呈缓倾斜的凸形扇状, 扇脊和扇顶部位潜水位埋深大, 边缘处埋深浅。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洪积扇下游方向凸形弯曲, 因扇脊部位沉积物颗粒较粗, 导水性强, 所以等水位线较疏两侧则较密。
在洪积扇的扇形相和滞水相沉积接触带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 潜水位埋深为零, 地下水溢出。
2.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隔水边界、供水或透水边界、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和转换地带以及排泄边界等。
(1)隔水边界常见的有不透水岩层与透水岩层相接触带、大型压性或剪性断裂带、地下分水岭地带等。
由于隔水边界无水流通过, 在稳定流场条件下, 隔水边界可看作是一条流线。
因此, 其潜水等水位线可垂直隔水边界勾绘。
(2)供水边界或透水边界此类边界常存在于山区基岩与平原或盆地的张性断裂接触带、可溶性灰岩与松散的砂或砂砾石层接触地带以及平原或盆地中湖泊和河流周边附近。
其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形状由山区基岩风化程度、断裂带破碎状况和地形陡峭情况决定。
当透水性能很强两侧水力联系十分密切时, 潜水等水位线则平行该边界走向绘制, 当水力联系不十分密切时则呈一定角度与此边果斜交穿过。
(3)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或补给地带在平原中部, 由于下伏松散沉积层由许多砂、砂砾石层和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层互层构成, 在这些地区的钻孔中揭露的含水层又不止一层, 它们多少存在着一定的越流关系。
所以, 在这些井孔中反映的地下潜水位多为混合水位。
要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反映出该处的地下水分布特征, 多采用分层止水观测水位。
下面各承压含水层水压线可用所附水文地质剖面图表示。
(4)排泄边界在山前平原或盆地内部单独泉排泄点, 地下水等水位线多以该点为中心, 以隔水层为边界呈不对称环带分布。
越向补给方向潜水位埋深越大, 越靠近泉点越浅。
在沟谷、河谷和平原或盆地边缘常由泉群组成泄流带, 该处潜水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 且沿这些出水点走向分布, 潜水位埋深为零。
3.地表水体条件的影响在河流和湖泊(水库)周围, 不同水文季节地下潜水面分布不同。
(1)河流在丰水期(我国北方为6、7、8、月份)河水通常是补给地下水, 河床附近的地下水位常高于周围的地下水位, 形成长垣状潜水面。
其水流方向一方面向两侧渗流, 另一方面向河流下游方向渗流。
因此,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河流下游凸形弯曲, 越向下游方向潜水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河床位置水位埋深最浅。
在枯水期(我国北方为1、2、3月份), 地下水通常补给河水, 河床水面与地下水面相交, 其交线由若干条潜水等水位线组成。
由于水流方向一方面向河床泄流, 另一方面向河流下游方向渗流。
因此,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河流下游凹形弯曲。
越向下游等水位线标高值越小。
沉降平原中部的地上河附近, 地下潜水面分布同丰水期河流。
但水位埋深极浅, 许多地方沼泽发育。
(2)湖泊湖泊(水库)水面为流动很小或水力坡度小到可以忽略的地表水体。
该水体边界线被看作是定水头, 可用一条封闭的同水体边界重合的环形潜水等水位线表示。
若湖水补给地下水, 则潜水等水位线标高向周围依次降低, 若地下水补给湖水, 则潜水等水位线标高向周围依次增高。
4.含水层沉积岩相平原或盆地下伏潜水含水层中, 有时在一定范围存在着不同规模和不同厚度的湖相、河漫滩相的淤泥、粘土和亚粘土透镜体。
当地下水流经这些透镜体时, 便会产生绕流, 流线与等水位线均发生变形。
因此, 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前还必须收集第四系等厚线图、第四系钻孔剖面图等资料, 以便能够正确处理。
5.沉陷或塌陷构造我国北方许多山麓平原地区下伏奥陶纪灰岩岩溶水,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由于煤田开采强疏干, 使下伏石炭、奥陶系中岩溶溶洞呈负压。
常常在上覆第四系较薄处产生地面塌陷, 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潜水通过塌陷天窗补给下面灰岩含水层。
因此,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是以这些塌陷为中心呈漏斗状分布。
在沉积平原或盆地中, 由于多年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 造成下伏承压含水层孔隙压缩和释压, 地面大面积发生缓慢沉降。
因而这些地区的地下潜水等水位线也发生改变, 与该沉降凹陷区形状基本一致, 潜水面呈降落漏斗状, 且越向中心潜水位埋深越大。
6.内插法设两个己知水文地质观测孔为孔#1和孔#2, 其水位标高值为H1和H2, 两水文地质观测孔之间的距离为L, 绘潜水等水位线的孔#x点位于两个己知水文地质观测孔之间的连线上, 且距孔1的距离为l1, 水位标高为h, 如图Ⅰ—1。
则由比例关系可得下式:式中:L和l1距离可用直尺从投在地形底图Ⅰ—1 内插标高示意图图上的两个己知水文地质观测孔之间距离和要绘潜水等水位线那一点孔#x 距孔#1之间的距离量得。
最后, 在连潜水等水位线之前, 应找出全区地下水位的大致变化规律。
先勾绘资料多容易勾绘的线段, 然后加密并处理异常点。
绘完后还应详细检查, 对特殊地段孔连线进行反复斟酌处理, 使其尽量符合周围地下水流场规律。
四、松散沉积物水文地质剖面编制方法1.将地形图上所标的剖面线与各地形等高线相交点按其标高值以适当比例分别投在该地形图下方对应的座标位置上(该座标垂向代表地形标高, 横向代表剖面线在平面上的沿伸长度)。
得到该剖面的地面起伏线。
2.将剖面线上或距离最近的代表性钻孔也分别投在该地形图下方座标内对应位置(若钻孔不在剖面线上, 可将其先投影到该剖面线上)。
然后以地面起伏线为起点根据钻孔揭露终孔深度按适当比例向下作延长线段, 表示剖面上孔深。
3.将各个钻孔在不同深度揭露的不同厚度的沉积层, 用规范要求的岩性符号按比例标在各钻孔从地面起伏线处向下延长的线段上。
沉积较薄无法标出的沉积层可将成因类型相同的进行合并处理或适当加大垂向标高比例表示, 但不得过分夸大使整个地形起伏失真。
4.根据地表形态、地表水流向、该剖面处地质构造特征用光滑曲线将成因类型和岩性相同的沉积层连接起来。
一般延伸方向应越向水流下游越低(除非其间有断层抬升或构造隆起), 中间连不起来的沉积层, 按尖灭或透镜体处理。
5.将各个钻孔揭露的地下潜水位标高值按上述相同比例标在各个钻孔的不同深度位置。
最后将各个钻孔水位用光滑虚线连接起来, 即编制出该水文地质剖面图。
五、潜水等水位线的判读1.潜水位埋深潜水位埋深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
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 除了利用井、孔上标注的孔口高程和潜水面高程数据之差计算外, 还可依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形等高线相交点的两个标高差值得到。
在地下水露头处潜水位埋深为零。
2.潜水面分布特征可依据上述绘制方法中介绍的各种条件下潜水等水位线分布的形态特征和标高值变化规律来进行辩别。
3.潜水与河水补排关系可根据潜水面分布形态与河水面的高差进行判读。
当潜水面高于河水面时, 由于潜水渗流速率远远小于河水流速, 河水面处于水槽最底处, 地下潜水向河水排泄。
当河水面高于附近潜水面时, 由于河水下渗和向两侧渗透较慢, 河流上游来水较快, 故潜水面上凸呈长垣形状。
4.水文地质特征依据上面绘制方法中介绍的各种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决定潜水等水位线走向原理, 由潜水等水位线走向和分布形态, 可判断出该流场的隔水边界、透水边界、补给与排泄条件、甚至导水和不导水断层等。
由等水位线反映的地下水流汇集集中范围, 结合该处钻孔揭露的下伏含水层岩性、厚度和分布规模, 隔水层分布状况, 可初步圈出其富水区和确定供水井井位。
六、实习内容1.根据表I—1资料, 在附图I—1上, 编制该地区潜水等水位线图(水位等高距2m, 取偶数)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间隔为0—2m, 2—4m, 4—6m, >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