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漫谈
许多中文论文题目中都有“漫谈……”“试论……”“浅析……”“管见……”“……的一瞥”“……的初探”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探讨不同学科领域谦词的翻译策 略
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谦词 翻译的研究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案例四:“本文”的英译处理 案例五:“本文”的英译处理 案例六:“本文”的英译处理
处理方式的优缺点
直译法:优点是保持原文风格,缺点是可能导致语义不清或误解
意译法:优点是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缺点是可能失去原文的韵味
音译法:优点是保留原文发音,缺点是可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 混合译法:优点是结合直译和意译的优点,缺点是可能导致翻译不够准确 或流畅
言简意赅的翻译原则
准确理解原文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避免过度翻译,保持原文的简洁性
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 译等
注意文化差异,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 境
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读者易于 理解
遵循翻译规范和标准,确保翻译的质量和 一致性
PART 3
英译处理的实际应用
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一:“本研究”的英译处理 案例二:“本文”的英译处理 案例三:“笔者”的英译处理
谦词:指在语言表达中,用于表示谦虚、礼貌的词语 含义:谦词在中文论文题目中,用于表示作者的谦虚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 作用:谦词可以增强论文的学术性和严谨性,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例子:“浅谈”、“探讨”、“初步研究”等
常见的谦词类型
自谦词:如“拙 作”、“鄙人” 等,用于表示谦 虚和自谦
他谦词:如“贵 校”、“贵公司” 等,用于表示对 他人的尊重和敬 意
谦敬词:如“敬 请”、“敬请赐 教”等,用于表 示请求和希望得 到对方的帮助
学术论文写作漫谈2020尔雅答案

1.1 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现状1【单选题】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大一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的主要困难不包括()。
答案:不知写多少字•A、不知如何选题•B、不知如何查资料•C、不知写多少字•D、不知学术规范标准2【单选题】根据调研,学生认为写作的难点不包括()。
答案:参考文献•A、选题•B、论文结构•C、证据支持的实证性•D、参考文献3【多选题】老师心中A类论文的特点有哪些()。
ABCD•A、有观点,有想法•B、有论据支持观点•C、资料详实•D、文字流畅4【判断题】学术论文的核心就是对观点的表达。
() 答案:√1.2 学术论文写作的概念1【单选题】Bibliography指的是()。
答案:参考文献•A、引用•B、摘要•C、参考文献•D、研究综述2【单选题】研究性论文的一般结构不包括()。
答案:读书笔记•A、标题•B、读书笔记•C、摘要•D、研究综述3【多选题】参考文献的类型包括()。
BCD•A、BPA•B、APA•C、MLA•D、Chicago style4【判断题】不正当的引用也是抄袭。
() 答案:√1.3 如何确定选题1【单选题】下列哪项资料属于二级资料的范畴。
() 答案:论文•A、原典•B、实验观察数据•C、论文•D、调研中搜集的资料2【单选题】确认选题的三个步骤的公式中不包含的要素是()。
答案:方法•A、题目•B、问题•C、重要意义•D、方法3【多选题】学术论文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
BC•A、结构性问题•B、描述类问题•C、解释性问题•D、实证性问题4【判断题】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图书馆、网络、寻求老师同学帮助等方式找到自己写作的主题。
() 答案:√1.4 如何表达观点1【单选题】学术论文的观点表达主要出现在文中的()。
答案:导言部分末尾•A、摘要•B、导言部分末尾•C、正文中间•D、正文末尾2【单选题】学术论文提出观点的方法不包括()。
答案:摘抄文献•A、大量阅读•B、要有一个核心想法•C、通过一句话的形式表述•D、摘抄文献3【多选题】观点表达的作用有()。
英语论文写作漫谈

Hale Waihona Puke 论文禹明. 200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中小学外语教学. 2
例27:
激励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胡红兰
摘要: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挖掘其学习潜能。运 用激励性评价要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要建立 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深刻认识 之上。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评价功能;激励性评价
例9: 小学英语开放教学探索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整合教材 例10:英语兴趣教学漫谈 ------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 中的运用
不要用“将来时”代替“现在时”
课题,实验方案和教学计划是不能作为论文的 例11:在高中阶段实施英语分班教学的设想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实施办法 1 .如果在高一阶段实施…… 2.如果在高二阶段实施…… 3.如果在高三阶段实施…… 三 利弊分析 四 解决办法 五 结论:……有可操作性。如真正实施起来,也许会在实践中有许多发 现。若不断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一定会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做法。
写论文的准备 1。经验积累 2。文字工夫 1) 写点教学后记 2)写点随感 浅谈我学英语的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3)写点辅导文章 你会记单词吗? 怎样使用a(an)和the 3。多阅读,多思考
英语教学中转化差生的探讨 小学英语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多媒体重要 黑板也有闪光点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英语对话教学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句子中学习单词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改革浅谈 Chant导入新课引起的思考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言好习惯 母语在小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关键词 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五 正文 层次标题简单明确 题末不用标点 中文:一,(一),1 . ,1) 英文:1. , 1) , (1) , A. , a.
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

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学术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展示的形式,具有严谨、准确、全面的特点。
为了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作者需要注意写作风格的选择和运用。
本文将介绍学术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几种风格,并探讨其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一、正式风格正式风格是学术论文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写作风格。
它注重客观、严谨、准确,语言简练、明确。
在正式风格下,作者应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俚语,应优先选择学术用语和专业术语来表达观点和解释研究结果。
另外,句子结构宜简练清晰,避免冗长和晦涩的句式,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客观风格客观风格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其核心在于客观、中立地陈述研究问题和结果,避免使用主观情感和个人观点。
客观风格的文章应尽量使用第三人称,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以确保文章的客观性。
此外,作者在表述研究结果时应使用客观、中性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主观评价和情感色彩。
三、逻辑风格逻辑风格是学术论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写作风格,它强调思维严密、论证有据、论点清晰。
在逻辑风格下,作者应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确保每个段落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连贯,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论据支持。
此外,作者应运用恰当的转折词和逻辑连接词,以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明显。
四、准确风格准确风格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写作要求,它强调使用准确的词汇和术语来描述研究对象和结果。
作者在选择词汇时应注意使用准确、明确的用词,避免模糊性和歧义。
此外,作者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注明出处,准确引述相关的观点和数据,以确保学术论文的可信度。
五、简明风格简明风格是对学术论文写作的一种要求,它倡导语言简练、意思明确、信息集中。
在简明风格下,作者应避免使用冗长、繁复的句子和词汇,尽量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观点和论证结果。
此外,作者应使用恰当简洁的标题和副标题,以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文章核心内容。
总之,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是确保文章质量和可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文写作 :国际单位制的使用

科技写作漫谈(18):国际单位制的使用国际单位制(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 (法语“Le 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的缩写), 是在米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以来, 已日渐成为国际商业和科技活动中主导的计量体系.SI单位SI基本单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础, 共有7个: 长度: 米(m); 质量: 千克(kg); 时间: 秒(s); 电流: 安[培](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K); 物质的量: 摩[尔](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cd).SI导出单位是用基本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单位符号中的乘和除采用数学符号), 例如: 速度的SI单位为米每秒(m·s-1). 有些SI导出单位具有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专门名称和符号, 使用这些专门名称并用其表示其他导出单位, 往往更为简洁、准确. 例如: 用焦耳(J)代替牛顿米(N·m); 用欧姆米(W·m)来代替伏特米每安培(V·m·A-1), 等等.SI单位的十进倍数(SI词头)用于构成倍数单位(十进制倍数单位与分数单位), 但不得单独使用(如: 106·m-3不能写作M·m-3); 也不允许使用重叠词头(如: 10-9 m可写作nm, 不能写为mmm).SI制外单位是指"不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自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国际单位制以来,提出的SI制外单位有4类, 即: (1) 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单位; (2) 暂时允许使用的单位; (3) 厘米克秒制单位; (4) 其他单位.例如: 日、小时、分为时间的CGS(厘米克秒制)以及SI的制外单位. 也有一些单位不属于任何单位制的, 例如, 功率单位马力、压力单位毫米汞柱、能的单位电子伏特、质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体积单位升等, 均可以笼统地称为制外单位.SI单位及其倍数单位的应用与表达SI单位的倍数单位应根据使用方便的原则选取, 即: 通过适当的选择, 使数值处于实用范围内, 一般应使量的数值处于0.1–1000之间(在同一量的数值表中, 为对照方便, 使用相同的单位时, 数值范围可不受限制). 如: 1.2×104 N可写成12 kN; 0.003 94 m可写成3.94 mm; 等等.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习惯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受上述限制. 如: 大部分机械制图使用的单位用毫米(mm); 导线截面积单位用平方毫米(mm2); 领土面积用平方千米(km2); 等等.词头符号与其所紧接的单位符号(SI基本单位或SI导出单位)应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共同组成一个新的单位(十进制的倍数或分数单位), 并且具有相同的幂次. 如: 1 cm3 = (10-2 m)3 = 10-6 m3; 1 ms-1 = (10-6 s)-1 = 106 s-1; 1 V/cm = (1 V)/(10-2 m) = 102 V/m; 等等.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相乘或相除而构成组合单位, 其倍数单位一般只用一个词头, 并尽量用于组合单位中的第一个单位(SI基本单位“kg”除外). 如: 力矩的单位kN·m, 不宜写成N·km; 摩尔热力学能的单位kJ·mol-1, 不宜写成J·mmol-1. 但是, 当组合单位的分母是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时, 分母中可以选用某些词头构成倍数单位. 如: 体积质量的单位可以选用g·cm-3. 一般不在组合单位的分子分母中同时采用词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相乘所构成组合单位作为分母时, 应使用括号或连乘表示, 以避免误解. 如: m·kg/(s3·A)或m·kg·s-3·A-1不能表示为m·kg/s3/A, 也不能表示为m·kg/s3·A.有些国际单位制以外的单位, 可以按习惯用SI词头构成倍数单位. 如: MeV, mCi, mL等.有关SI单位使用的注意事项(1) 只有SI规定或认可的单位方可用于表示量的大小, 为方便某些特定的读者群, 其他体系的单位可在括号中表示或解释, 如“动脉血压16 kPa (120 mmHg)”.(2) 避免不规范的单位缩写, 例如: 不可用sec代替s或second, 不能用cc代替cm3或cubic centimeter, 避免用mps代替m·s-1或meter per second, rpm应改为r·min-1, 等等.(3) 相对分子质量(M r)不需要单位.(4) 单位符号或单位名本身不能加下标或其他信息, 如: V max = 1000 V不能表示为V = 1000 V max; a mass fraction of 10%(质量分数为10%)不能表示为10 % (m/m) 或10 % (by weight).(5) 单位与文字信息不能混合表达, 如: the water content is 20 mL·kg-1不能表述为20 mL H2O/kg或20 mL of water/kg.(6) 单位符号与单位名不能混淆, 如: kg/m3, kg·m-3, kilogram per cubic meter均正确, 不能表达为kilogram/m3, kg/cubic meter, kilogram/cubic meter, kg per m3, 或kilogram per meter3.。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漫谈[论文]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漫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b01bdd195f312b3169a5bd.png)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漫谈摘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注的话题。
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
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
教师的烦恼是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
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
我个人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重视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自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
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
近年来,“大文科”的观念很流行,意思是文史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观点很有见地。
其实数理化与文史哲又何曾分家了?写作虽然是学文的人分内之事,但实际上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而且都要活学活用。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许多文人的最高理想,但要做到又谈何容易?中学生只有多读书,不论文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籍。
开卷有益,绝不是一句空话,读得书多了,自然在写作时左右逢源,政治原理,历史典故,源源而至,欲罢不能,同时你的思维也会因此发散开来。
要做到这个,没有丝毫取巧的可能,只有多读书,读什么书?读你喜欢读的书。
二、重视积累,融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头脑里有大量积累存储的信息,写作文的时候才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什么是议论文的漫谈?

写作目的以及主要的表达方式来看,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说明文要说明的是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已经得到确认的公理等等,目的是使人明白道理,得到知识。
说而明之,说明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同时,说明本身就是目的。
它注重的是客观性。
而议论文所提出的观点、主张,一般是在此之前还没有正式成立,或者尚未被人们承认,或者是人们对这些问题在认识上有错误,有偏差,需要加以澄清、论争的。
所以,议论文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理论观点。
其次,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能够成立,或是驳倒对方,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或反驳。
议论文以论述观点,使人信服为目的,议论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作者是要通过议论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
跟说明文比较,议论文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论辩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阐述事物的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表明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一种文章样式。
议论文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理论性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理服人,这就要求议论文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具有普遍的涵盖力。
具体而言,议论文的理论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而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
议论文追求的是对事物的普遍性、本质性的认识,因而,不能纠缠于个别的事例,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描写。
在写作议论文时,仅靠举例是无济于事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特别是在写作带有论辩性质的文章时,辩论的双方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例子,倘若不从特定的角度展开分析,你举屈原,我举楚怀王,你举鲁迅,我举周作人,那就扯来扯去扯不清楚了。
第二,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能感情用事。
议论文要求用语准确,表述严密,经得起推敲;而不能像诗歌一类的抒情文体那样,任意驰骋自己的情感,夸张渲染,“无理而妙”。
漫谈中学物理教学论文的撰写

漫谈中学物理教学论文的撰写摘要:本文分别阐述了论文撰写中,言人所未言的选题原则;有法而无定法的选题途径;广采百花的材料掌握;胸有成竹的提纲拟定;画龙点睛的论题命名;一气呵成的初稿撰写;不厌其烦的文稿修改;“一举中的”的投稿艺术等问题,对中学物理教学论文的撰写与投稿提出了一系列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撰写引言《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某重点中学招聘优秀教师的启事,其中应聘的第二个条件是“能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明智和恰当的要求。
毫无疑问,教师仅仅是课上得好,停留在娴熟掌握教学基本功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最终实现事业的成功,教师还必须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研究者。
因为教师只有坚持教学教研并重,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以教学推动教研,才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是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进入总结阶段成果的表达方式,它既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又可以通过期刊等媒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也就是说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因此,掌握中学教学论文的撰写方法是现代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潜心研究电磁场理论三十多年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法拉第,由于自身表达能力问题,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具有惊人数学天赋和很高文学素养的麦克斯韦,却用他超人的形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对此,麦克斯韦认真地说,我与法拉第相比,只不过是一个论文作者,是一支好笔。
诚然,拥有一支好笔,同样也才能艺术地展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一、选题的原则:独辟蹊径求创新撰写论文,首先就涉及到选题,也就是说从哪方面去写,写什么的问题。
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影响到论文撰写的成败。
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选题呢?选题时一定要直面教学生活。
教学生活是大海,取之不尽、永不枯竭。
要在自己体会最深、研究最透的领域中寻找,这样才能讲深讲透,也才更有把握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写作漫谈研究生们论文毕业答辩和向学术杂志投稿时经常得到的反馈意见就是“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
当然,何谓“学术理论性”,“学术理论深度”如何才能算是高,实际上是学术成果评价中最有争议、因而也最困难的问题。
但话又说回来,“学术理论性”或“学术理论深度”的确是评价一个学术成果特别是学位论文的关键性指标,决不是可有可无或漫无边际的东西。
笔者做过十年《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的理论编辑,后来又到山东大学政治学院教了十年的书,因而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慢慢有了一些心得(至少自己感觉如此)。
也许正因如此,学校研究生会主办的《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的编辑希望我谈谈这方面的体会,笔者也很愿意借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做一系统整理,从而与大家分享。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政治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讨论3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如何理解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方法论与研究方法、论文的选题与结构安排。
(一)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里讨论的仅仅是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本身。
这其中既不存在对论文的其他性质比如“学术传播性”、“实践应用性”等的贬抑性评价,也并不认定“学术理论性”高的论文就必然具有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质,尽管能够做到“多位一体”的那些论文自然是学术论文中的“上品”。
基于上述前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
第一,“学术理论性”的判定尺度是研究性议题、学术性话语和理论(范式)视角。
可以说,判定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最先要看它所选择的研究议题的性质、所使用的话语的学术化程度和是否具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范式)视角。
论文的研究性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但一个具体的或鲜活的社会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学术研究性的议题,需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凝炼过程。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分析选题时还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具体的社会政治现象只有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研究性议题。
举个例子说,中日关系研究或中日关系最新进展研究都很难说是一个严格的学术研究性议题,而中日关系演进中的“历史遗产”因素研究就是一个明确的研究性议题。
这方面急需澄清的是,许多同学认为只有纯理论性的现象或问题(比如建构主义流派及其观点)才能成为学术研究性议题,而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或实践性强的问题(比如奥运政治化)则不会,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更有甚者,许多同学将价值观念推延到研究性议题的认定,比如认为左翼政党研究是比极右翼政党研究更好的研究性议题,这更是无谓之谈。
论文的学术化话语很有些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所谓“行话”,也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和“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
这既是指一般性的学术化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指各个学科、各个议题研究过程中逐渐被学者们公认的论域、范畴、概念、甚至习惯性用法(包括一些简略语)。
需要强调的是,这与追求或鼓励一种文辞上的艰深或晦涩无关,而是说学术论文写作者必须遵循一种圈内可识别的话语,从而使相互间的理解与对话成为可能。
笔者并不否认“深入浅出”、“大道至简”之类格言的合理性,但更强调通用话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比如对一个欧洲政治研究者来说,“欧洲联盟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绝不是可以替换使用的词汇,准确地说,前者根本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理论(范式)视角是指一篇论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察分析所探讨议题的理论工具。
这个理论工具可以是你自己创制的,也可以是借用他人的,但必须是明确存在的和清楚意识到的。
这方面的最明显体现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论文都有一个副标题,“以英国城市为例”或“生态社会主义视角”,目的就是强调一篇论文所遵循或借助的理论(范式)视角。
当然,这方面往往存在的一个问题——并非仅仅对研究生而言——是如何将某一个理论视角贯彻到底。
比如,一篇论文本来确定的是分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遗产”因素,但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不自觉地就把其他方面因素引入文中。
第二,“学术理论性”的基本内容是理论假定的构建与经验证实。
任何一个理论(theory)都始于一个特定前提(precondition)下的理性假设(assumption/hypothesis),结束于对这样一个理论假设的证实或证伪。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学术性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致力于验证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一个理论假设。
这意味着,一方面,它要借助理性分析切断某一个社会政治现象所处其中的纷繁复杂的多维度相互关系,而只对准其中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
这被选中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构成了学术研究设定的相互关系,而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关系方面则构成了前提性因素。
举个例子说,中日关系发展当然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因素,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或基于对其重要性的判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历史遗产因素”,从而证明它是(或不是)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真正影响性因素。
另一方面,被选中的某一个(或少数)关系方面就构成了一种变量关系,即变量A与变量B(有时也许还有C或D)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所谓的自变量,后者是所谓的因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一是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既不是一回事,也不存在绝对性的鸿沟(这不是我们在此讨论的话题),二是变量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量问题。
一般地说,因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当然只有一个,但自变量的数量也宜少不宜多。
自变量数量增加当然可以增加一个理论的包容性,但也往往使得理论的解释力和内在一致性成为问题。
如果一个理论假设得到了经验数据的证实就可以成为一种理论。
因而,学术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是指研究者对有关假设关系的设定及其证实,而不是对某一个现有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的简单套用。
当然,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不仅可以阐明明确的适用环境与条件,而且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中被修正和补充。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普遍性的理论都必须声明自己的限制性条件。
就此而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如此。
第三,“学术理论性”的实现手段是术语界定、判断依据确定和推理过程。
如果上述分析能够成立,我们就较容易达成如下共识:提高“学术理论性”的基本手段是对术语、判断和推理的适当运用,或者说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
一篇论文的写作动机往往是基于很现实的原因,比如对某一个社会政治现象的观察或者某一杂志社的约稿,但该论文学术理论性的确立则必须依赖于一个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
而要构建这样一个框架,必须首先从某一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或重新界定开始,然后试图设定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基于特定理论视角下的相互关系,随后尝试去测量和验证这种假设关系的正确性,最后进一步对这种被验证的关系或理论做出更大理论背景下的科学解释或说明。
如果这些方面在一篇论文中都得到了充分考虑和实现,那么,它的学术理论性自然就具有了保证。
反之,人们就会得出其“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的判断(当然是指在正常情况下)。
承认这一点,绝非是说实践体验或现实观察对于“学术理论性”的提高无足轻重,而是说离开了独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学术理论性”便将无从谈起。
比如,欧洲政治研究者去过欧洲的已经有很多,但大家不仅观察视角与实践感受十分悬殊,而且写出或发表的论文更是相去甚远,逻辑思维方面的差异恐怕是更深层的原因。
至少从历年学位论文答辩的情况看,研究生们经常发生严重混淆的一个问题是方法论(methodology)与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之间的差异。
在论文导言中,大家往往只是列举所运用的个例与比较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分析等具体性研究方法,但却缺乏一个明确的方法论意义上的设计。
那么,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方法论设计对于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又是什么呢?“方法论”设计是一篇论文关于研究议题、分析框架、研究手段和研究目标等方面的预先规划与设计。
换句话说,作为对一项已取得成功或实效的学术研究活动的报告与分析,论文必须交代清楚研究者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是什么(即明确界定与描述自己的学术问题)、准备通过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解决这一问题(适当理论框架的构建与设计)、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学术背景、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以及这一研究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预期目标(规范性认识还是经验性判定等)。
简化一点说就是,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准备如何解决或回答这一问题、你所拥有的解决或回答这一问题的条件有哪些、你预期能够将这一问题解决或回答到什么程度。
让笔者举两个自己的例子。
2002/2003年,笔者在哈佛—燕京学社从事了“美国绿党政治比较研究”。
该课题论证时的基本想法是对美国绿党政治与欧洲绿党政治做一比较分析。
因而,笔者提出的问题是绿党政治在美国是否真的没有政治前途,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是在选举政治的视角下看看美国绿党能否像欧洲绿党那样逐渐实现在地方/州政治层面上的突破,研究手段上除了燕京学社所提供的学术资源支持,最为重要的是自己已经从事了数年的关于欧洲绿党政治的研究经历,而研究目标则是对美国绿党政治的现状与近期前景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后来,这一研究方法论设计基本得到了落实,最大的调整是将美国绿党限制成为马萨诸塞州绿党,使之变成了一个更为严格意义上的个例分析。
(参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和《环境政治学》2006年第4期)2005/2006年,笔者在联邦德国曼海大学欧洲社会研究中心从事了“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欧洲绿党研究”。
该课题论证的基本思路是考察欧洲化进程中的政党(欧洲绿党)与欧洲联盟制度框架的民主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此,笔者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不断欧洲化演变的欧洲绿党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像国家民主政治中那样运作的政党,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是对欧洲绿党做一种像民族国家中政党那样的3个层面(纲领、组织结构和政治参与)的类比性考察,研究手段上德国洪堡研究基金提供了较为优越的便利条件,而研究目标则是对新成立的欧洲绿党做一种追踪性考察与大致状况判定。
尽管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这一研究方法论设计得到了较好地贯彻。
(参见《欧洲研究》2006年第6期和曼海姆大学欧洲社会研究中心《进展中论文》2006年总第96期)相比之下,“研究方法”是一些服务于这一总体思路和方法论的方法,或者说是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因而,在一篇论文中,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符合方法论意义上的整体性设计要求。
也就是说,个例分析与比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分析之间本身无所谓优劣高低,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了恰到好处,并能综合性地运用。
就前文提到的两个例子而言,一方面,它们都运用了个例分析(马州绿党和欧洲绿党)、定性分析(基本概念的重新阐释与概念性描述)和文献资料分析(绿党政治文献与选举政治资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它们也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比较分析(美国绿党与欧洲绿党比较、欧洲绿党与成员国绿党和其他欧洲政党比较)、定量分析(选举政治中的相关数据)和实地考察(对绿党会议、竞选和议会政治参与的观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