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种族 民族 民俗
(插画)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习俗介绍民族特色-优质课件PPT

多 朗 舞
21
萨玛舞
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 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 舞蹈形式。在肉孜节、古尔邦 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 前的广场上跳萨玛舞。其舞蹈 动律沉稳、舒展。表演者多为 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 有劳动生活气息。
22
纳孜尔库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双 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 性。是婚礼、喜庆或麦 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 目。表演分为两部分: 对舞和竞技。舞者互以 高难动作压倒对方,在 观众有节奏的呼喊声中 献艺表演。
14
7.胡西它尔
胡西它尔,是维吾尔 族的弓拉弦鸣乐器。 “胡西”维吾尔语是 “欢乐”或“非常悦 耳好听”的意思“它 尔”的译文是琴弦,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 “悦耳的弦乐器”。 久已失传,音色脆亮,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 伴奏。
15
8.唢呐
唢呐别称“喇叭”,最初流 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它 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 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 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 奏中应用,现广泛应用于民 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的 伴奏中。
23
买西来甫
24
3
“给洗手水”是指维 吾尔民间在礼尚往来 的社交活动中,主人 亲自或特意安排专人 向客人掬起的手掌倒 水,让客人洗手。
接客礼仪
招待客人时,要请客 人坐在上席,摆上馕、 各种糕点、冰糖等, 夏天还要摆上瓜果, 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 茶。
维吾尔等民族喜欢喝砖茶、茯 茶或米心茶,待客时一定要敬 茶,喝茶时,主人会频频为客人 斟茶,客人不要自动倒茶,你喝 够了,可以用手心把碗口捂一 下,如不这样做,主人还要继续 不停地给你斟茶。
乃
旋律优美。音乐开始
姆
后舞者进场,可独舞、
对舞,也可3~5人同
民族民俗课件

民族民俗课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懂得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
教学要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准备: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你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你了解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呢?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灯片出示
A、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换上傣族服饰参加泼水节?
B、泼水时,警卫员用雨伞给周总理挡水,周总理为什么不让他这样做?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以上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读文……
3、汇报交流
你弄明白了哪个问题就说哪个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辨析导行
1、说一说
在粮食极为困难的时候,红军为什么要把猪肉罐头和腊猪肉扔掉。
小组讨论汇报
2、议一议
班上组织野炊,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尊重回族同学马小青的饮食习惯。
波波说:“应该少数服从多数。
”
你认为波波说得有道理吗?到底该怎么做?
3、读一读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应该做到哪几点?
四、总结
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七章 民俗宗教与文化

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教派:流传于斯 里兰卡、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 的南传佛教,属小乘佛教;流传于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尼泊尔等国的北传佛 教,属大乘佛教。
佛教是由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 规戒律和宗教礼仪制度等构成的综合体; 佛、法、僧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 被称为佛教的“三宝”。
三、现代社会的宗教发展 1.现代宗教的世俗化趋向 强调人权高于神权——现代社会人们 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权利的意识日益 增强,反映在宗教方面,就表现为以人权 替代神权的要求。 强调人性和人道——将视野从天国返 回到人间,更多地关注世俗世界的事务, 更多地高举起人性和人道的旗帜。
土地、天体、山峰、河流、岩石、水、 火等,都成为原始人类的崇拜对象。
(2)动植物崇拜
动植物崇拜是由动植物是 原始人类最基的生活来源所 决定的。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动植 物分布的区域差异,动植物崇 拜的对象和方式也出现许多变 化。
植物崇拜的产生晚于动物 崇拜,其影响范围也没有动物 崇拜广泛。
(3)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对自然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进 一步发展,是自然宗教普遍的重要 形式之一。 在鬼魂崇拜产生之后,人们的 丧葬方式逐步演化成为土葬、火葬、 水葬、风葬等各种不同的葬法。 鬼魂崇拜与逐步形成起来的血 缘观念联系在一起,就发展成为祖 先崇拜。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社会生产力发 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复杂化,人们 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在观念中 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导致原始自然宗 教的产生。
2.自然宗教的基本形式
(1)大自然崇拜
崇拜大自然是原始人类最初的崇拜形式 之一,是原始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
崇拜对象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关, 这些对象被崇拜的程度也与它们在人们生产 和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息息相关。
民族风俗课件ppt

民族风俗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04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民族 风俗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化的
发展趋势。
创新发展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民族风 俗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时
代变化。
保护与开发并重
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民族 风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推动
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国际化发展
民族风俗逐渐走向世界,成为 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正
确保民族风俗旅游的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居民,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
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并重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现经 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循环。
05
结语
总结民族风俗的重要性和影响
民族风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体现。
保护传统文化
在开发民族风俗旅游时,应注重保护 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
合理规划和管理
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民族风俗旅游的开 发和经营,提高其文化自信心和归属 感。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 保民族风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风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
在民族风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民族风俗 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 源,让民族风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 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合理利用民族风俗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发 展,增加经济收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02
中国的民族风俗
汉族风俗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56个民族 56个家01 阿昌族 0 2 白族 03 保安族 04 布朗族 05 布依族06 藏族 07 朝鲜族 08 达斡尔族 09 傣族 10 德昂族11 东乡族 12 侗族 13 独龙族 14 俄罗斯族 15 鄂伦春族16 鄂温克族 17 高山族 18 哈尼族 19 哈萨克族 20汉族21 赫哲族 22 回族 23 基诺族 24 京族 25 景颇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
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
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第七章民俗文化

3、以蒙古包、毡房为家。
• 屋顶像伞盖、四壁像圆筒,冬天 不积雪,夏天不积水,轻便实用, 便于拆迁搬装,很适于游牧生活 方式的需要。
4、以勒勒为车,以马代步。
• 勒勒车为运输工具,素有“草上飞”美 名。是草原民族传统的运输工具。它最 引人注目的是车轮很大,直径在1.5米左 右。车轮、轮轴均由轻便的桦木制成, 整个车体没有一颗钉。车体很轻,适于 在草原、沙滩上作运输工具。 • 牧民出行,一般都是骑吗,无论男女老 少。
7、节日盛会风俗独特。
• 那达慕。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是 蒙古族传统的节日盛会。每年7-8月间的 美好季节,农牧民们身穿鲜艳的民族服 装,骑着马、赶着车,携带蒙古包赶赴 大会。白天开展赛马、射箭、摔交等各 项竞赛活动,竞赛优胜者被尊为草原英 雄。晚间,青年男女围着篝火,伴着马 头琴那优美的乐曲和节拍,通宵达旦地 跳舞唱歌。
旅游与民俗风情欣赏
• 草原民俗风情--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藏族民俗风情特色: • 1、以长袍为衣。无论男女皆穿长袍,束 腰带。男子腰带上常佩有腰刀、火镰、 鼻烟盒等,女子则喜欢用玛瑙、珊瑚、 碧玉、金银等做装饰品。男女普遍穿高 腰靴子。
• 2、以肉奶为食。饮食讲究红食与白食。所谓 红食,是指肉类,如烤全羊、羊背子、烤羊肉、 炒驼峰等,最流行吃的是手扒肉。是款待客人 的美味佳肴。 • 所谓白食,是指奶制食品。奶制食品又分饮料 由于食品两大类。食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 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酸奶、 马奶酒、青稞酒等。盛饮料的茶具、酒具多用 银器。
5、虔诚的信仰。
• 牧区普遍信仰喇嘛教。寺庙到处可见, 常年香烟缭绕,香客不断,有千里迢迢 的进香者,有磕长头的善男信女,还有 扶老携幼参拜佛祖的虔诚信徒。无论在 城市街头,还是在山村小巷;无论在深 山野岭,峡谷河畔,还是在莽莽草原, 牧场毡房,随处都能听到古刹钟声,到 处都能看到口念佛语,手摇“转经筒” 的信徒。
《中外民俗》第七章

精神民俗的融合
社会民俗的融合
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享受。人们可以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和传统。这种文化多样性的体验,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了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往往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化本身,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更重视传统和习俗的传承,而西方则更加鼓励创新和变革。
传统与创新的不同态度
在中外民俗中,孝道和个人权利有时会发生冲突,中国可能更强调孝道,而西方更强调个人权利。
孝道与个人权利的冲突
中外民俗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像西方那样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外民俗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传承
民俗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通过共同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社会凝聚
民俗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
中外民俗的差异与特点
02
家庭观念强
重视传统与习俗
强调和谐与中庸
注重孝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02
03
04
中国民俗文化中,家庭和家族的观念深厚,强调亲情和家族的团结。
中外精神民俗在宗教传播、教育交流等过程中相互影响。例如,西方的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在中国逐渐普及,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京剧、书法等也在国外得到传播和欣赏。此外,中外节庆、习俗等也在交流中相互融合,例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在庆祝方式上相互借鉴,形成了新的庆祝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三、教学难点:种族划分的标志 及划分,地理人种,民族的分布、 及划分,地理人种,民族的分布、 变化与整合 本章要求:了解种族、民族、 本章要求:了解种族、民族、民 俗;掌握民族地理学的主要研究 内容。 内容。
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
(了解)种族的起源 了解) 理解) (理解)种族与环境的关系 掌握)种族划分的标志及划分, (掌握)种族划分的标志及划分,地理 人种 理解) (理解)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三、地理人种
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 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 件对体质、血型系统、 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 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 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 人种。 人种。 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 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 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 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 、 眼形和头发组 织等身体特征亦有影响。 环境对各种族的身体特征影响是巨大的, 环境对各种族的身体特征影响是巨大的, 而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 黑皮肤、 而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 ( 黑皮肤 、 长四肢等) 亦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 长四肢等 ) 亦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 。 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 , 社会环境对其些种族特征发 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种族的划分
1、划分种族的标志 、 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 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 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 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身高等 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 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 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2、世界种族划分
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肤色为主。 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肤色为主 。 从生 物学观点出发, 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将人种分为三 黄种、白种和黑种。 类:黄种、白种和黑种。也有人主张将 澳大利亚作为棕种分出,共分四类。 澳大利亚作为棕种分出,共分四类。 (1)、白色种族群 (2)、黄色种族群 ) (3)、黑色种族群 ) (4)、棕色种族群 )
(掌握)民俗的定义 掌握) 了解) (了解)民俗的形成与特点 理解) (理解)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民俗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俗即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物 质文化、 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 方面的传统, 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 成的风尚、习俗。 成的风尚、习俗。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 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 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 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 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 、 共同地域、 共同地域 、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 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民族的形成
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 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 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 ( 族) 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 。 民族是比氏 部族( 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 族 、部族 (落 ) 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 。民 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 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
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
1、亚洲地理人种 、 2、欧洲地理人种 、 3、非洲地理人种 、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 5、印度地理人种 、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 其余的三个地理人种为美拉尼西北地理人种、密克 其余的三个地理人种为美拉尼西北地理人种、 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一、种族的起源
1、种族的起源 、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 同遗传特征(如肤色 眼色、发色、发型、 如肤色、 同遗传特征 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 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 的人群, 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 的人群,也 称人种。 称人种。 (1)、多源论。 )、多源论。 )、多源论 )、一源论 (2)、一源论。 )、一源论。
2、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
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 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 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分布的主要 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 特点 。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 ,但汉族人口 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 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 ; 少数民族人口 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 虽少 , 但分布地区甚广 , 占全国国土面 积的50 50% 60% 主要集中在西南、 积的 50% ~ 60% , 主要集中在西南 、 西北 地区和东北地区。 地区和东北地区。
二、民俗与环境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 、 饮食 、 服饰 , 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 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 ,最能反映民 俗与环境的关系。 俗与环境的关系。
1、民居
)、建筑材料 (1)、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 )、建筑布局 (2)、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 )、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 (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 )、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
种族和民族仍然是人们在进行文化景观区 的研究中划分不同的人类集团的重要概念 和方法。 和方法。种族和民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 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民俗本身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必然与种族和民族有着很大的相 关性;另一方面, 关性;另一方面,民俗也是文化景观的构 成因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成因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内涵十 分丰富, 分丰富,它往往能综合地体现出一个文化 景观区的许多“个性”特征。 景观区的许多“个性”特征。
2、种族与环境
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 联系, 联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 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 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它的变 化和地理环境有关。 化和地理环境有关。 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一般地说, 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一般地说,生 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徨长于炎热气候 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 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的身体趋 向于细长。 向于细长。
任何一个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很少能够完全与外界处于长 期孤立的状态, 期孤立的状态,而都要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 接触,并受其影响,发生变化, 接触,并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整 合。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 2、西班牙人在垃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
第三节民俗与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 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种族之间的文化 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类, 差异 , 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类 , 有权 统治其它种族。
第二节民族
了解) (了解)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掌握)民族的定义、分布规律 掌握)民族的定义、 了解)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了解)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变化与 整合
2、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 (2)、共同的地域 、 (3)、共同的经济生活 、 (4)、共同心理素质 、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1、世界主要民族及其分布 汉族、 印度斯坦人、 美利坚人、 汉族 、 印度斯坦人 、 美利坚人 、 孟加 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拉人 、 俄罗斯人 、 巴西人 、日本人 、 德 意志人、比哈尔人、旁遮普人、 意志人 、 比哈尔人 、 旁遮普人 、 墨西哥 爪哇人、意大利族、朝鲜族。 人、爪哇人、意大利族、朝鲜族。
2、民俗的特点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 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 直接反映并影响 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 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 , 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 它具有在内涵 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民族自形成时就发生着不断的迁移和集聚。 民族自形成时就发生着不断的迁移和集聚。 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 3、西班牙人和葡萄芽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 5、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2、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极大的 关系。 关系。
3、服饰民俗
三、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 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在为新的文化 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如欧洲和北美, 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如欧洲和北美, 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 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 则是传统文化(艺会 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 洋服、 艺会、 和流行文化(洋服 则是传统文化 艺会、相扑、茶道 和流行文化 洋服、 摇滚乐、棒球)并存 并存。 摇滚乐、棒球 并存。 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 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 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
1、民俗的形成 、 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 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 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 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 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 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 许多民俗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许多民俗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些民俗则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总之, 有些民俗则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总之,民 俗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 俗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从各个方面反映着 一个民族的特点,并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 一个民族的特点,并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逐 步形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 步形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它对民族 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