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与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_内容及政策调控_臧天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_内容及政策调控_臧天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引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并由相关领域学者提炼阐发的一个政策性概念。

其早期论述见于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李鹏在会上就该纲要所做的报告。

而学界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1993年刘再兴发表的《九十年代中国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次年出版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近20年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在政府文件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而经济学界也一直将之作为热点进行深入研究。

但由于其突出战略性和目标性的特点,对概念的论述相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不少研究就政策论政策,忽视对内涵和机制的分析。

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概念的有效性也渐渐受到学者的质疑。

因此,本文从相关的政策文本出发,结合学术文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阐述。

具体的,从目标、内容和政策调控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 臧天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铁时代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重点与支撑政策研究”(11AZD09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框架(一)政策制定的战略初衷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战略初衷。

事实上,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三代区域发展战略。

在此之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一:“一五”期间以“沿海-内地”为主线进行工业布局。

五年间,东中西三地区的投资配比为36.9%、28.8%和1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在沿海少数点上的缺陷,推动了总体工业产值增长,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阶段二:“三五”、“四五”大三线建设时期,生产力布局整体西移。

“三五”期间,东中西投资配比为26.9%、29.8%和34.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地域特点。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积极倡导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进行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的关系和意义。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与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通过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可以帮助这些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同时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通过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手段。

其基本原则包括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用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经济基础和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空间布局时,需要根据地方的不同条件和发展需求,分类指导。

其次,要注重产业和城镇的协同发展。

在空间布局中,要将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结合,推动产城融合,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格局。

再次,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4.战略定位 (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内河经济带 。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
带。 (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 生态文明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 华北 要地,战略地位十 分突出。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 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 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地缘相 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2.战略重点:重点是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 ,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 建以首都为核心的 世界级城市群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 的道路。
较高
较大
中部 西部 相对滞后 较低
较低 较低
较低
较小

东北 较快 较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较小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地区
东部
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
较早
较晚
对外开放程度
较高
较低
外资吸引能力
较强
较弱
设立特区,确定14个沿 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
主要开放措施 海开放城市,建立沿海 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开
经济开放区,开发浦东 放开发,西部大开发
东、中、西 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
互动合作的 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协调发展带 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
展的示范带
沿海、沿江、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

专题3: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3: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基础梳理:考点二
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构筑世界创新高地
构筑世界影响力创新高地,引领新 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率先建 设高水平现代经济体系。
加大开放开发,加强内外通道和交 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 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 加强生态保护。
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
重大 战略
中部地区:中部崛起
加强东中西互动、协调南北发展,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心 城市和城市群,构建产业创新、现 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和国企改 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 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 力和整体竞争力。
东北地区:振兴老工业基地
基础梳理:考点二
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3)请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流 动;推动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发挥各区域优势, 合理分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发展战略特点 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区域发展战略制定 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优先,共同富裕。
基础梳理:考点二
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非均衡发展 战略时期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
专题3 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
必修二
第4单元 区域发展战略 主题 10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影响区域发展 2)区域发展影响交通运输 主题 11 重大发展战略及其地理背景 1)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体及机制

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体及机制
发展 存在 着不 “ 和谐 ”危机 ,这 种不 协调 的 区域发 展状 况不 仅对 全 正 向促 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域 利益 同 向增长 ,区域 差异 趋于 缩小 的过程 和状态 。
国 区域经 济发 展产 生 了多 方面 的不利 影 响 。而且成 为诱 发或 强化 区
域 之 间利益 矛盾 ,妨 碍社会 和谐 与 发展 的一 个重 要 因素。 区域 的不
区域 协 调 互 动 发展 是 一 个 新 概 念 ,把 握 这 个 概念 是 本 文 的 出 供 大 部 分 区域 公 共 设 施 和公 共 服 务 参 与到 区域协 调 发 展 的进 程 之
发点 和落 脚点 。众 多学者 界 定 了区域协 调 互动 发展 。蒋 清海认 为 :
“ 区域 协 调发展 是 在各 区域 对 内对 外 开放 的条 件下 ,各 区域 间所形 府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中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中央政府的 目标主要 成 的相互依 存 、相 互适应 、相 互促 进 、共 同发展 的状 态 和过程 ,并 是确 保 中央 制定 的法律 和 区域 法规在 区域 协调 发展 中得 到贯 彻 ,使 且形 成 决定 这 种状 态 和过 程 的 内在 稳定 的运 行机 制 ” 。覃 成 林认 区域 的 发展 方 向与 国家发 展战 略一致 。 这些 法律法 规构 成 了区域 协 为: “ 区域 经济 协调 发展 是 区域 之间在 经济 交往 上 日益 密切 、相互 调 发展 的外部 制度 环境 ,中央政 府 的派 出机构 将监 督 区域 对 这些 法 依赖 日益 加深 、发展 上 关联 互动 ,从 而达 到各 区域 的经济 均持 续发 律 的执 行情 况。对 于一 些 具有 战略意 义 的重要 区域 的发 展 问题 ,中 展 的过 程 ” 。王 文锦 认 为 : “ 域协 调 发展 是 相 关 区域 之 间在 经 央 政府 可能会 直 接参 与 区域发展 过程 之 中 ,直 接给 予政 策上 和资 源 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2009-07-09 09:20:11新闻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发展起来,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

自1978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

1979年,给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经济特区,都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

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

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陆续做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

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与此同时,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006年4月,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聚集效益和经济辐射能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推进器,是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牧业生产率、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解决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老少边穷等地区脱贫压力较大,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健全地区间帮扶机制,加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旨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具体实践政策将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并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举措之一。

未来中国政府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未来中国政府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未来中国政府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如何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成为了重中之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未来中国政府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一、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和资源,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够均衡,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相对落后。

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够增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未来,中国政府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政府需要深化改革,破除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构建全面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推动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的互补发展。

三、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要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产业转移政策: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产业转移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建设产业创新引领区: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在一些重点地区建设产业创新引领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形成跨区域的产业合作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布局和高效运作。

四、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2. 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区域城市智能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区域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3. 促进绿色建设:推广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涵中品味特点
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 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 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强调实际,充分考虑个发展地区客观现实 (1、5)
中国区域协调 发展战略
重视创新,对技术和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6)
三线地区
三线地区,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由中国大陆的国 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 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
离海岸线最近在 700公里以上, 距西面国土边界 上千公里
20世纪80年代:
效率优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开 始调整为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 具体表 现为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最终实现西部开发、东北振 兴、中部崛起。
政策指导,尽量发挥各地区发展优势 (1、4)
互帮互助,缩小差异共同发展 (2、6)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成长过程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方针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
1 1953~1963:划分沿海与内地———重点建设内地 2 1964~1978:一二三线的划分———重点建设“三线”地

3 1981~1985:划分沿海与内地———沿海地区发展战略 4 1986~1990:划分三个地带———三个地带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核心内容与形成过程
小组成员 刘 蒙 1090900012 刘睿鹏 闫天娇 1090900026 张少峰
1090900013 1090900032
•核心内容 •形成过程
•意义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
【1】科学地确定各地区的发展定位。要根据各地区资源环 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前景, 把握区域比较优势, 进 行合理的功能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有优势的要充 分发挥,但不能实施普遍的赶超和缩差战略。
巨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成长过程
20世纪80年代:效率优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兼顾公平: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21世纪初: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放眼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展望
20世纪90年代: 兼顾公平: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
1991年的《“八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 思想,并指出,、“今后十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 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如,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13个边境城市;1992 年6月,又进一步开放了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哈尔滨、 长春、呼和浩特6个边境省会城市和一个沿海省会城市石家 庄,接着又开放了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等 11个内陆省会城市:同年,开放了重庆、岳阳、武汉、九江 、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
放眼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展望
在大力提高产业发展层次的基础上,变“非均衡发展战略 ”为“有重点的总体协调战略”,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形成以大量高科技优势产业部门为主体的有序的开放的产业 关联或网络,通过带动效应,形成产业间、地区间和整个经 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协调运转的机制。
地方政府还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搞好宏观调控,引导经济和 社会的健康发展。
【4】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水源供应、环境治理等基础设 施支撑体系与人口、产业的空间格局相适应。
【5】实现全国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规模、水平 与自然基础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实现耦合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
【6】区域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政府力量和市场 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营造区域发展的“造血”机制、创新能 力和增长动力; 在区域互补中实现互惠, 在区域合作中达到 共同发展;要建立配套适度的政策支持, 形成分类管理的区域 政策体系。
【2】逐步缩小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具体途径为, 按照 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发展优势产业,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人口素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
【3】地域空间开发的导向和约束表现为, 未来的经济增长和 社会发展不应该是现阶段态势的自然延伸。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 为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 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态势及京津冀协调发展分析 2.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_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回 顾之一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 4.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创新 5.关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1992年之后,“兼顾公平”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
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原则。
为此,国家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并相 继开放了一批沿边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等, 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进而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和内 陆省会省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 局。
21世纪初: 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 互补和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又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 略,即“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 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 格局”。
En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