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跨文化适应知识讲解
八跨文化适应范文

八跨文化适应范文跨文化适应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适应和融入的能力。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跨文化适应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在国际商务、国际旅游,还是在跨国公司的工作中,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于跨文化适应的看法。
首先,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具备的是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些差异,并且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和接纳不同文化的特点,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的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并适应这个新的文化环境。
其次,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这个文化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
能够听懂并且流利地使用对方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适应新的文化,并与当地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此外,跨文化适应还需要善于观察和倾听,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避免在交流中因为不理解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最后,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具备的是灵活和适应能力。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改变来适应当地的习俗和规则。
这需要我们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去理解并融入新的文化。
同时,还需要有自信和耐心,因为适应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需要时间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总之,跨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需要我们具备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灵活和适应的能力。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学习。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才能真正融入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个必备的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国际交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跨文化适应能力策略

跨文化适应能力策略跨文化适应能力能力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项必要的任务。
跨文化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与生活时,能够快速适应并接纳当地的文化特征,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保持正常的工作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跨文化适应能力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一、了解当地文化对于一个刚刚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的人来说,了解当地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当地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社交方式,以及与人交往时的微妙差别。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察当地人、了解历史和文化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子。
二、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当地文化是适应跨文化环境的一个关键策略。
要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必须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的价值和传统。
这意味着要避免使用导致歧视或嘲笑当地人的语言和举止,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习俗,并遵循当地的法律和规定。
尊重当地文化能够带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冲突。
三、培养与人沟通的技能与人沟通是跨文化适应的一项关键技能。
跨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会面临诸多交流障碍,例如语言障碍、文化礼仪和社交习惯等。
跨文化适应者需要学会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提高沟通效率和准确性,并尽量避免语言和文化误解。
另外,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可以通过分享生活经历、与当地人一起工作、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加强与当地人的联系。
四、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开放的心态也是跨文化适应的一项重要策略。
开放的心态意味着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和接受态度,同时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偏见和成见进行反思和纠正。
这种心态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的自我发展。
五、接受挑战和新的经验跨文化适应意味着承受压力和不可预测的环境。
人们需要学会接受挑战,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寻找并探索新的经验和机会,使自己在适应和发展能力上得到提升。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

【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adaptation/adjustment)是由互动者的文化精神引领的一种持续的博弈(infinitegame)过程。
Carse(1986年)认为,持续的博弈不是“以赢为目的”,而是“为了无止息地玩下去”。
因此,跨文化适应就是两个文化体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它是指对立的两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平衡与共生的和谐状态。
换言之,跨文化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增加“理解→尊重→接受”就是跨文化适相互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的尊重、以及延伸互相接受的空间。
应的发展方向。
跨文化适应的互动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跨越边际的博弈(aboundarygame)。
本文分两个部分阐述这一论点。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跨文化适应的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从跨越边际的博弈视角对跨文化适应进行理论构建。
一、文献综述作为跨文化交际领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跨文化适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在不同的学科被广泛研究,现有的文献表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
1.研究层面。
Kim(1995年)指出,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分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旅居者(sojourner)在新的或陌生文化中的心理调整。
通过观察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反应和人际交往过程,就可以解释和理解那些新来者,包括移民、短期旅居者、难民和不同民族的成员的再社会化及应对过程。
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主要采用这种个体层面的方法来研究跨文化适应。
群体层面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自20世纪初开始由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引领。
在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心理学家而言,一个主要的学术关注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交往后的濡化(acculturation)过程,这种交往可能会使一方或双方群体产生文化信仰或价值取向的变化。
社会学的学者则从互动过程中权力或资源分配的视角更注重研究群体关系,如少数民族/主体民族或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问题也成为影响交际质量和成效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文化适应问题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礼仪、信仰、价值观等方面。
下面列举一些文化适应问题。
1. 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很大,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例如,中文和西班牙语都有四个声调,而英语则没有声调,因此英语母语者较难理解多音节语言的发音。
2. 礼仪礼仪表现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不同文化的礼仪差异很大。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礼仪方面的误解容易引发文化冲突。
例如,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用右手吃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没有这个习惯,甚至有人习惯用左手吃饭。
如果印度人在西方吃饭时要求使用右手,会容易引起误解和不适感。
3. 信仰不同文化的信仰也有异同,比如,印度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不可食用,但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牛肉被广泛食用。
如果一个印度教徒在中国或西方吃到牛肉,会感到不适和无法接受。
4.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家庭和社会责任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文化价值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感。
第二节:解决方法1. 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目标国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化的背景、习俗、语言、宗教信仰、社会礼仪等,了解国情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例如,了解一个国家的名胜古迹、历史和文化英雄等能够加强对该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消除文化误解。
2. 尊重他人文化尊重他人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原则。
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尝试理解和接受这些差异。
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文化行为,不应轻易评价,而是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来处理。
八、跨文化适应课件

我看中国文化——猪野田三纱子(日本)
▪ 2. 教材中的文化差异探讨
一个来自美国的教学案例
▪ 3. 非语言交际实例解析
非语言交际小测验
▪ 4.海外学生学习汉语
▪
为什么学习汉语(埃及)
案例教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 1、案例显现出的问题 ▪ 2、原因:文化差异 (交际模式、思维方式、非语言交际差异、规范体系、价值
▪ “跨文化适应”是英语“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的汉译,一般将其称为“文化适应”。
▪ 2.重归文化适应
留学生或侨居他国数年甚至多年后回归祖国的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感到自己与祖国文化产生了距离感, 对国内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难以适应
3.跨文化适应阶段论(过程)
▪ 第一,学习本身具有某种程度的变迁,不同的情况通常 提供不同的机会以求取解决的方法。
▪ 第二,文化休克可以解释为一个个人化的现象。 ▪ 第三,文化休克可以带来一种挑战的刺激感谢。 ▪ 第四,学习的作用与效果,通常必须在个人的压力或焦
虑,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 ▪ 第五,文化休克是当今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第六,文化休克提供当事人一个寻求适应新方法的机会。 ▪ 第七,以不同行为实证各种新方法的过程,常常是经由
起因是人们突然身处另一文化中时,失去了所有熟悉的 交际符号和形式,引起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据Oberg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
▪ 对新环境心理调适之需求所带来的紧绷的压力 ▪ 失落感 ▪ 排斥的感觉 ▪ 错乱感 ▪ 异常的情感反应 ▪ 丧失了面对新环境的能力
▪ 文化休克定义:
指的是初处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 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 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 语言不通和交际困难更加加剧了这一心理病态, 甚至还会导致生理病态的出现。
跨文化适应PPT学习教案

会计学
1
1.文化休克
跨 文 化
• 定义 • 表现形式 • 反应类型
适
• 如何克服
应
2.返回本文化休克
3.跨文化适应
• 定义 • 特征 第1页/共20页 • 两种模式
什么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生活中常见的现 象。当人们移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 留时,不免会与过去的社会关系网络分隔 开来,环境变化、健康、物质条件、日常 出行等麻烦也往往纷至沓来,这时就很容 易出现文化休克。一些人经过一段适应过 程之后,会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一 些人则持续地把新环境视为梦魇,排斥或 回避新的生活方式第。2页/共20页
通过对异文化的适应,还会启发人的创造力,获得一种打破旧的联系和“框 框”,创造新的、独特的“产物”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文化适应可使个体更具世界意识(world-mindedness),削弱原本 可能存在的定势或偏见。
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过度适应的现象,这是应当避免的。比如盲目接受异文化 的习惯,在服饰、身体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一味地模仿当地人,等等。
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类
学研究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
号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
如何交谈、如何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
一旦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
第7页/共20页
反应类型
“同化型” “排斥型” “边缘型” “整合型”
第8页/共20页
如何克服
提前了解即将进入的文化和从事的工作; 为自己找一位文化导师; 在进入新环境的第一周保持每天8小时的睡眠,以应付激素过多分泌; 避免接触可能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人; 在开展工作之前,安顿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选择一个邻里和谐,并自觉舒适的地方居住; 做好经历6—8个月的文化休克的准备; 为自己以前的喜好找到替代物或相近活动; 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准备接受一定程度的边缘感; 不要对当地人做负面评价,尽量理解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 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物上,尽量忽视负面的东西; 充分利用新的环境能够提供的一切,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适应

• 这是对美国人讲独立、重竞争的文化价值 观的适应不良。
• 来美国后不久,在大学城的商店购物,素昧平生 的祖母级店员找钱时,居然称呼我“蜜糖” (honey),叫我大吃一惊。“蜜糖”不是电影 里夫妻、情人的互称吗? (张纯瑛,世界日报)
• “不是的,这是美国人人情味的表现,没 有什么私情关系”。这“大吃一惊”是对 美国人社交生活方式的适应不良。
• 犹记得抵达美国不久,有一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 慢跑。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 金发丽人。没想到在擦身而过之际,她脸带微笑, 嫣然对我说了声“嗨”!一向自认长相平庸,既 无玉树临风之姿,亦无小白脸之貌,所以在女同 胞面前吃不开,早就习以为常。现在居然有如此 美女示好,难道是国内诸姝有眼不识泰山,还是 番婆的要求太低? (李宽宏,世界日报) • 可别会错意,以为天将美色给你。“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都是美国人对陌生人有 礼貌的寒暄用语。
• 文化认同的形成 • 通常经过三个阶段: 1. 未审的文化认同期(unexamined cultural identity) • 视自己的文化为理所当然而完全加以接受。 2. 文化认同的搜索期(cultural identity search) • 开始思考自己与周遭事事物物的关系。 3. 文化认同的完成期(cultural identity achievement) • “看山又是山” • 多重文化人(multicultural person)
❀负面影响(negative influence) 后遗症 不正常行为(abnormal) • 高低起伏不定的情感经验(affective experience) 或情绪(mood)。 • 影响当事人知觉与认知评估的能力(perceptualcognitive appraisal)。 • 影响整个机体性表达(organismic expression)。 • 行为不稳定。
跨文化适应基础知识

跨文化适应基础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频繁地面临跨文化交流和适应的情境。
无论是因工作需要出国出差,还是选择到异国他乡留学深造,又或是单纯地去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跨文化适应都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跨文化适应?又该如何有效地实现跨文化适应呢?跨文化适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以适应并融入新环境的过程。
这不仅包括对新文化中物质层面的适应,如饮食、居住条件等,更涵盖了对文化观念、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方式等精神层面的适应。
要理解跨文化适应,首先得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这些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语言就是最直观的一个方面。
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大相径庭。
比如,在某些语言中,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是迂回委婉的,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则可能更加直接坦率。
价值观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有的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有的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群体的利益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到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
社会规范和习俗同样千差万别。
在一些国家,见面时的礼节可能是握手;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是拥抱或者鞠躬。
饮食文化的差异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地方以米饭为主食,有的地方则偏爱面食;有的地方喜欢吃辣,有的地方则口味清淡。
当我们身处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跨文化适应。
最初的阶段通常是兴奋与好奇。
刚刚踏入新文化的大门,一切都显得新鲜有趣,我们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进入一个“文化冲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和困惑会逐渐显现。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购物、乘坐公共交通,都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不同而变得困难重重。
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和沮丧,对新文化产生抵触情绪。
但只要能够积极应对,努力调整,就会逐渐进入适应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社会认同
▪ 社会认同是个人在一个文化内因隶属于某个团体而形成 的。只要个人能够接受团体成员认同的看法与关心之事, 对该团体的归属感即因此产生。
▪ 一个人同时可具有多种的社会归属感:年龄认同、因性 别认同
▪ 一般把social-identity译为“社会认同”。就是“我们” 对关于“我们”是什么人,以及“他们”是什么人的理 解。
起因是人们突然身处另一文化中时,失去了所有熟悉的 交际符号和形式,引起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据Oberg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
▪ 对新环境心理调适之需求所带来的紧绷的压力 ▪ 失落感 ▪ 排斥的感觉 ▪ 错乱感 ▪ 异常的情感反应 ▪ 丧失了面对新环境的能力
▪ 胡文仲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 理反应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到另一地,原来自己 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 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 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 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
比较或对照的方式进行。
Draguns提出四项文化震荡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负面)
▪ 第一,文化休克给当事人带来的是高低起伏不定的情感 经验或情绪。
▪ 第二,文化休克对当事人知觉与认知评估能力的发展, 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 第三,除了在情绪与认知评估的影响之外,文化休克结 当事人带来一方面是紧张、焦虑、神经质与情绪过敏, 另一方面是松弛、宽心等感觉的经验,对整个机体性表 达的健全发展也没有帮助。
▪ 第二,文化休克可以解释为一个个人化的现象。 ▪ 第三,文化休克可以带来一种挑战的刺激感谢。 ▪ 第四,学习的作用与效果,通常必须在个人的压力或焦
虑,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 ▪ 第五,文化休克是当今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第六,文化休克提供当事人一个寻求适应新方法的机会。 ▪ 第七,以不同行为实证各种新方法的过程,常常是经由
1
3
5
4 2
三、文化认同(文化身份)
1.认同及种类 认同: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行为体对自身角色、
身份以及他者关系的动态建构、评估和判断。个人的自 我意识和自我定位。 ▪ 第一,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 也是特定身份的获得。 ▪ 第二,认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的认知而 步形成的。 ▪ 第三,认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
文化休克 跨文化适应 文化认同(文化身份) 跨文化适应训练
案例分析
一、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 1.定义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也译作文化冲击、文
化震荡) ▪ Oberg (奥伯格)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实用人类学》
(Practical Anthropology)中首次使用: “人们突然身处异文化环境中所患的一种职业病,
二、跨文化适应
▪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或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泛指对一个新文化环境逐 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
▪ “跨文化适应”是英语“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的汉译,一般将其称为“文化适应”。
▪ 1.跨文化适应的含义和种类
▪ 认同及种类认同主要归纳为三大类:
自我认同 社elf-identity翻译过来的 作为一个当代西方的学术概念,self-identity基本
意思是指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而中文词“认同” 似乎能够适当地传达出self-identity中的identity的含
▪ (3)文化认同
▪ 文化认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群体对本文化以及与其他文化
关系的评估和判断。
▪ 文化认同总是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呈现出文化成 员之间对于共同文化的确认程度,是个人和群体界定自 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 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
▪ 2.文化认同的特征
▪ 正面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休克对个人成长有所
帮助。这些正面的观点,很明显的是把文化休克当做是 学习的过程。
▪ 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既是一种心理与生理的震荡,有了震荡,
必然会带来后遗症。
持这种观点(正面)的学者,认为文化休克对个人成长 有所帮助。Adler列举了七项理由:
▪ 第一,学习本身具有某种程度的变迁,不同的情况通常 提供不同的机会以求取解决的方法。
▪ 文化休克定义:
指的是初处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 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 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 语言不通和交际困难更加加剧了这一心理病态, 甚至还会导致生理病态的出现。
▪ 文化休克的根源: 失去了熟悉的行为习性 人际交往失灵 文化身份危机
2.文化休克的影响
留学生或侨居他国数年甚至多年后回归祖国的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感到自己与祖国文化产生了距离感, 对国内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难以适应
3.跨文化适应阶段论(过程)
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并用“W”加以图示:
(1)蜜月阶段 (2)文化休克 (3)初步适应阶段 (4)孤独阶段 (5)结合阶段
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并用“W”加以图 示:
▪ 第四,从社会行为方面看,文化休克可能给当事人带来 行为不稳定的现象。
▪ 3.返回本文化休克:
个体在异文化环境中经历了文化休克并适应了异文 化生活后,在回到故乡或祖国时,也会出现一种轻微的 文化休克,可称为“返回本文化休克”。
▪ 目的是让人们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以积极去学习文化适 应,将文化休克当成是文化适应过程中必要的心理体验和经 验积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对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指的 是初居一个新文化环境的人,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的负面 影响,从交际行为、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做 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最终达到适应新的文化和学会在 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毕继万)
(1)短期旅居者的文化适应 (2)长期文化适应
▪ 2.重归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