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
爱心第一,严慈相济是班主任的主旋律

爱心第一、严慈相济是班主任的主旋律从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至今,仅仅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时光中,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当一个严慈相济的班主任有多重要。
在工作初期,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
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除了做好日常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外,作为班主任,就其工作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导向而言,“爱心第一”尤为重要,同时,就教育管理而言,“严慈相济”就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
对待学生的缺点和思想反复,怎么办?我认为,越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越要坚持“爱心第一”,越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不可灰心,不可半途而废。
要坚信滴水穿石,功到自然成的真谛。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需要有人点拨教导,需要有人雕刻塑造。
他们身上反映出的各种缺点毛病,令人头疼气恼的言行,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满腔爱心地帮助他们克服、改变。
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学生,我们都应“爱心第一”、“一视同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特别是对有缺点和反复的学生,要与他们的感情更贴切,不鄙视、不歧视、不放弃,要熟悉学生心理,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权利。
通过细致的工作,把准他们的脉搏,找出问题的成因,和学生一起去分析、认识、寻求改正办法,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开辟光明的人生道路。
这艰苦曲折的教育、转化和帮促工作,要有成效,同时也离不开“严慈相济”的原则,少不了滴水穿石的功夫。
“严师出高徒”是至理名言。
但是,严应有原则,要有尺度。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求,应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效”不要无限度提高要求,不要有“恨铁不成钢”的责怪和怒意,更不要有急躁时简单粗暴之举或体罚、变相体罚行为。
慈爱、说理、感化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相辅相成。
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或弟妹,要时时处处充满爱心,去关心、了解、教诲、引导、帮助他们。
如何正确把握好班主任与学生间“严与爱”的度

如何正确把握好班主任与学生间“严与爱”的度作者:陈丽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0期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度,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格。
正确把握“严与爱”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力度与尺度,力求宽严相济;把握好与学生距离的尺度,力求若即若离;教师要善于总结,正确评价,力求恰如其分。
关键词:班级管理严而不厉严而有格宽严相济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对学生“严与爱”的尺度,不要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也不能束得太紧,管得太死,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正确把握严与爱,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班主任的“严与爱”(一)班主任的“严”。
1.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
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但严格不等于严厉。
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
久而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
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案例: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严重的甚至出现班级学生一起玩游戏的现象;经常有任课老师抱怨课堂上学生偷偷玩手机。
为了杜绝这个现象,要求上课期间,学生手机由纪律委统一收至班级储藏柜中保管,中午和下午放学时统一发放。
当然遇特殊情况,如需要与家人或老师联系,或者有重要电话时,允许纪律委课间将其手机拿出,用完再放回去。
这种做法既对学生严格要求,杜绝学生玩手机现象,又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严而不厉”。
2.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
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范围,严要有分寸。
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贯表现好的学生未必一定有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
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简单、草率地批评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
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语人,势必带来不好的结果。
浅谈教师对学生严和爱的度

浅谈教师对学生严和爱的度明朗完小赵兴翠“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阐释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
但是严格要求并不是超越实际,更不是处处、事事挑毛病,而是按照学生认识事物和接受事物的规律,耐心的诱导他们,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如果脱离实际就可能出现严而无格的现象。
同时,教师还应首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对学生如何严厉,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教师的严和爱本身就是一个司空见惯不成问题的问题,严和爱是辩证统一的,因爱而生严,严中显现爱,但凡事都得讲究个“度”。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片面的理解“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用过激的方法去处理一个问题,教学中过份严厉地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要求一切都很完美、一切要如自己所愿。
严不代表就是对学生好,过分严厉由之产生对学生讽刺、冷漠、体罚或是变相体罚等等,有伤学生尊严的手段,这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特殊情绪,也会因此以消极的态度来对抗老师。
“严”字当头难免给学生以冷若冰霜的感觉。
严厉有余而宽爱不足,在学生面前显得过份严厉、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只会让学生感到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再次,教师对学生过份溺爱而严格不足,学生也会因此逐渐松散、懈怠,犹如“一盘散沙”,这样就难以控制和驾驭学生,以致难以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反之,教师热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鼓励那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尊重老师。
所以“严要得法,严要有度”。
教师处于的是中心信息源的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教师需要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如何在教学中严而不失爱的温存,怎样成为一个既严格而又不失爱的教育工作者,让自己成为一个处在师生间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爱中有严,严中生爱”这便是我今天要畅诉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掌握一个“度”的观点。
教师若不能把握好严和爱在师生间的分寸,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那就有可能会陷入教育的误区。
对于学生,我觉得应该做到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和爱的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在严与爱之间格守自己的职责。
班主任应怎样把握对学生的严与爱

班主任应怎样把握对学生的严与爱-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应怎样把握对学生的严与爱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同时班主任也是学生最信任、最依赖、最可靠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持久的、深远的,甚至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呢,如何切实为学生服好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爱事业,爱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
2、“勤了解,勤解决”,做好班主任工作,要体现一个“勤”字。
3、“细体会,细处理”,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做到一个“细‘字。
4、“全负责,无私心”,做好班主任工作应注意一个“全”字。
5、“严管理、有尺度”,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把握一个“严”字。
6、“方法有度,处理适度,”,做好班主任工作,要讲究一个“度”字7、“处处有爱心,工作有耐心”,做好班主任工作,最后要归结为一个“心”字。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工作的质量,决定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管理学生的艺术,而搞好这门艺术则主要体现为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肯定的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
班主任的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关爱学生,主动推进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爱的方式不当造成的。
有人曾把班主任对学生的爱的方式不当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评训斥,甚至辱骂体罚。
爱而不宠,严而不厉

师德文稿爱而不宠,严而不厉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始终这样认为:有怎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怎样的学生,带出怎样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因此,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就成为我一直在深思的问题。
半年过去了,我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要始终贯穿八个字:爱而不宠,严而不厉。
首先,班主任对学生应做到爱而不宠。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爱心能弥补才能的不足,才能却不能弥补爱心的不足”。
可见爱心在教育行为中的重要性。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与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能够冼净孩子心灵上的灰尘。
班主任必须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将真诚的爱毫不吝啬地洒向每个学生,才能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
对那些思想行为表现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自然会爱他们,而对那些“问题学生”,许多班主任则以训斥为主,殊不知,这样便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爱心偏离了轨道。
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等,随意地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实,班主任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简单地把他当作坏孩子。
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孩子们犯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与帮助,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起来的。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另外,及时地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适时地表扬与鼓励,也是班主任爱心的一种体现。
面对失败或成功,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的是教师公正的评价与应有的肯定。
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班主任对学生要倾注自己的真情厚爱,但是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能成为溺爱与宠爱。
严慈相济为良师,平等尊重做益友

严慈相济为良师,平等尊重做益友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成才至关重要。
尊重学生不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先进教育的思想基础。
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严慈相济、平等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把握分寸,严慈相济。
教授语文的高老师虽然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态度诚恳、语气和蔼。
她每次都认真地找出每个学生作业中的不足,并耐心地指导学生自己思考如何修改。
这种严慈相济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诚心诚意地尊重学生,而不是只看学生的缺点再去贬低学生。
这样做,有利于师生增进感情,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但有些教师一味地严厉要求,没有做到平等尊重学生。
他们恨铁不成钢,试图通过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想让学生立刻就改掉缺点,顽石马上变美玉。
例如西安某小学给差生发放绿领巾,就是不尊重学生的错误行为。
讽刺挖苦、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也有一些教师过早地判定部分学生不能成才,放弃了对他们的耐心培养,任由这些学生向厌学的方向渐行渐远。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能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也不能对学生束缚得太紧,管得太死。
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在教育中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
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应该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为标准。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我要用雪亮的眼睛发现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使学生保持进步的动力。
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记得几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我就担任了班主任。
那时年轻气盛,总认为“严师出高徒”,无严无以成班,所以在管理班级时一味地要求严。
然而,自己过分的严使得一部分学生压抑了个性,而其中另一部分则产生了逆反心理,对要求反而不去认可和接受了,成了“问题学生”。
我认识到一味地严并不能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还需要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两者应该是密切结合、有机统一的。
在班级管理中,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
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贯彻体现呢?就此,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班级管理中要突出“严”。
“严”要有“格”的限制,这种“严”要求以能鼓舞人,激励人进取为目的,要严中有情、严中有信、严中有章、严中有爱。
1、班级纪律要严明。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班主任针对学生特点,在班级中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我在班级中从课堂纪律、宿舍纪律、卫生等多方面按照学校的制度进行了規定。
并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班委会,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量化管理,奖优罚劣,培养学生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管理在此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为其它方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违纪学生要严肃处理。
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置若罔闻,不及时批评指正的话,会使学生丧失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和震动,是对其不良意识和错误行为的冲撞,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促使自己反思既往、中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有效的成功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将一个人引向成功,使他一生受益。
学生从班主任的批评声中,如果能领悟出严中有爱,批评自己是为自己好,他也就从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能力。
3、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
“严”、“爱”辩

“严”、“爱”辩作者:陈耀军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3期摘要:教育过程中,严与爱的尺度把握是一项颇具艺术性的工作,只要拿捏好了,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具体而言,就是说“严”要以“爱”为基础,才能严得有方、得体,严得让学生心悦诚服;“爱”要以“严”为前提,才能爱在节骨眼上,“爱”得学生积极向上。
关键词:教育严爱研究“我对孩子一贯从严,稍有出轨,不打则已、要打就缚起来打,家里人谁也不让劝阻。
所以,孩子在我面前,总是服服帖帖,一点也不敢随便。
坏就坏在孩子他妈过分溺爱,与我要求不一!”这是我家访时经常听到的学生家长无奈的感叹。
可以说是对“严”与“爱”较为普遍的思想认识与教育方法。
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家长们。
一是酷严,动辄打骂斥责;一是溺爱,一味姑息迁就。
这种专制式的家庭教育,其结果是家长揪心,孩子学坏了。
其实,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对“严”与“爱”的理解,作为教师,有时也很模糊:一提到“严”,想到的就是板起脸孔,就是要管得学生服服帖帖,不能越雷池半步;一提到“爱”,就是师生不分彼此,说笑打闹,毫无边际。
也或是对学习好的学生“爱”,对学习差的学生“严”。
诚然,这种“爱”,充其量只能说是偏心宠爱;这种“严”,却是苛求、专制,与真正的“严”与“爱”大相径庭。
“严”与“爱”是辩证的统一体,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具体地说,“严”要以“爱”为基础,才能严得有方、得体,严得让学生心悦诚服;“爱”要以“严”为前提,才能爱在节骨眼上,“爱”得学生积极向上。
因此,对学生严些什么?怎样严?爱些什么?如何爱?目的和要求都应该弄清楚,这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此课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是:“严”(一)要严在及时抓坏苗头、循循善诱,耐心教育,防患于未然。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思想单纯,是非判断能力模糊,可塑性较大。
及时抑制不良的苗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要严于律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
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问题。
(一)、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
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
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
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
思。
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
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
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
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
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
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但严格不等于严厉。
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
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
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
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
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一学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
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
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语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