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五套)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化学反应是旧的物质转化为新的物质的过程。
B. 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质量守恒。
C. 写出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简明方法。
D. 化学反应只能由物理变化引起。
2、下列关于氧化铁(Fe2O3)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它的晶体结构为立方晶系。
B. 它属于导电性材料。
C. 它可以是由铁和氧在空气中高温反应生成的。
D. 它难溶于水,不具电离性。
3、下列不属于古代的“四大发明”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针灸术4、下列有关化学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位素的化学性质不同B.稀有气体元素没有金属光泽C.铵盐都溶于水形成酸性溶液D.卤素不能与氢直接化合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的质量由质子和中子决定B. 中子在原子核中运动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都含相同的质子数D. 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原子形式存在6、下列实验旨在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是( )A. 将样品加热,观察是否存在气泡产生B. 将样品溶于水,观察溶液的性质变化C. 将样品放在干燥器中,观察样品的质量变化D. 将样品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存在有气体产生7、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室温下为液体B. 密度大于水C. 遇水剧烈反应D. 可用金属钠制备食盐8、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使用三角龙头的是:()A.加热液体B. 转移高温液体C. 滴加液体D. 混合固体粉末9、下列无机盐作为营养缺素症状对应的正确诊断,其中不正确的是A. 番茄植株下部叶片黄化,铜元素缺失B. 水稻出现蓝绿色叶片,含氮过多C. 柑橘根部明显吸收有害铁元素,缺铁性贫血D. 乳腺癌、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缺少钙、磷等元素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碳素钢所组成的元素是A. 铅和铁,用于制造少数高级合金B. 银和铜,用于制造少数高级合金C. 铁和碳,为最常见的金属材料D. 金和碳,属于非常稀有的金属11.[数字]在化学教学中,下列哪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A. 讲授法B. 演示法C. 讨论法D. 实验法12.[数字]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只能用浓度变化量表示B. 反应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变化量表示C.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无关D. 反应速率总是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加快13、(单选题)溶液的电位移主要由哪种粒子决定?A、阳离子B、阴离子C、溶质的离子D、溶剂的离子14、(单选题)在初中化学中,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
2020年初中化学教师职称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五套)

2020年初中化学教师职称考试模拟试卷(一)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4.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公共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2.中小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是:A.德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
3.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4.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D.课堂教学目标。
5.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A.教育方针。
B.教材。
C.课程标准。
D.课程。
6.某学校英语老师王老师辅导学生经验非常丰富,不少家长托人找王老师辅导孩子。
王老师每周有5天晚上在家里辅导学生,而对学校安排的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经常借故推托,并且迟到缺课现象相当严重,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学生及家长的负面反响很大。
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改。
初级中学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题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通常会采用以下哪种教学方法?A、讲授法B、讨论法C、演示法D、实验法2、题干: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下哪种实验操作顺序是正确的?A、查气密性、装药品、连接仪器、加热B、查气密性、连接仪器、装药品、加热C、连接仪器、查气密性、装药品、加热D、装药品、连接仪器、查气密性、加热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彻底B、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C、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D、催化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反应速率4、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步骤中,能够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的是()A、将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B、将硫酸铜溶液加热至沸腾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D、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5、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食盐水B、空气C、蒸馏水D、石灰水6、在化学实验中,以下哪种操作可能导致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A、向溶液中加入更多的溶剂B、向溶液中加入更多的溶质C、加热溶液D、将溶液冷却至室温7、在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实验室里配制溶液时,可以直接在量筒中溶解固体B. 使用酒精灯时,可以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C. 在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时,应该将酸慢慢倒入碱中,同时不断搅拌D. 在进行氧气制取实验时,为了防止氧气逸出,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8、下列关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B. 同一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C. 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D. 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9、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2H₂ + O₂ → 2H₂OB. CaO + H₂O → Ca(OH)₂C. 2KClO₃ → 2KCl + 3O₂D. CuSO₄+ Fe → FeSO₄+ Cu 10、在下列化学实验中,不属于定性分析的是:A. 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B. 铜片与浓硝酸反应,观察是否有红棕色气体生成C.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D.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11、在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氢气B.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C. 碳与氧化铜高温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D. 氯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钠12、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 配制溶液时,不能将固体试剂直接放入容量瓶中溶解B. 使用滴定管时,滴定管下端应插入到锥形瓶的液面以下C. 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D. 实验室加热试管时,试管口应朝向自己13、题干: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以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 使用酒精灯时,用嘴吹灭灯焰B.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 实验室取用固体药品时,可以直接用手抓取D.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要伸入试管内2、以下物质中,属于无机盐的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C. 硫酸铜D. 氢氧化铜3、题目: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B.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 实验室中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冷静,寻求帮助D. 实验室药品取用要严格按照规定,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4、题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该教学目标()A. 讲授法B. 问题探究法C. 演示法D. 案例分析法5、在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氯化钠(NaCl)B、硫酸(H₂SO₄)C、葡萄糖(C₆H₁₂O₆)D、氢氧化钠(NaOH)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时间越短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C、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D、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一定变慢7、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绿色化学实验”,以下哪项不属于绿色化学实验的原则?A. 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排放B. 采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C.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D. 实验结果必须与理论值完全一致8、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以下哪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A. 传统的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实验探究法D. 多媒体辅助教学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 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解答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一定不变B. 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一定不变C. 分子的种类一定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D.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A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是保持不变的,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但题目中要求选择说法“正确”的选项,而A选项只描述了原子的一部分变化特征,没有提到分子的变化,因此不是最全面的描述,故A错误。
B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是一定会改变的,因为化学变化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即旧分子被破坏,新分子被生成。
同时,分子的数目和质量也可能发生改变,这取决于具体的化学反应。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如B选项分析,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会改变,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体现;同时,分子的种类也一定会改变,因为化学变化就是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的过程。
所以D选项正确。
2、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 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和性质均不发生变化C. 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可以作催化剂D.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A选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确实能改变反应速率,但这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情况,而不仅仅是加快。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即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是不变的,但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可能发生改变。
因此,B选项中的“性质均不发生变化”是错误的,应为“化学性质不变”。
C选项,二氧化锰在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中可以作为催化剂,但并非在所有反应中都能起到催化作用。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附有答案详解

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库附有答案详解单选题(共20题)1. 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化学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答案】 C2.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A.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B.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C.化学科学探究的能力D.创新意识【答案】 A3.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A.化学教材B.化学教学实践C.化学教师D.化学教学系统【答案】 D4. 单宁酸的化学式为C76H520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宁酸的化学式为C76H520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B.单宁酸中含有76个碳原子C.单宁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单宁酸中C.H、O元素质量比为38:26:23【答案】 A5. 关于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B.使学生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C.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D.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答案】 A6.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答案】 B7. 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包含答案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包含答案单选题(共20题)1. 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A.纸笔测验B.档案袋评价C.作业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 D2. 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分为社会导入、实验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直接导入等导入形式,其中最带有化学学科知识特点的导入方法是()。
A.社会导入B.实验导入C.旧知导入D.问题导入【答案】 B3. 高中化学课程中,体现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侧重探究能力和方法培养的是()。
A.实验教学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有机化学基础【答案】 A4. 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道尔顿C.阿伏加德罗D.汤姆生【答案】 D5.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③C.只有③D.只有③④【答案】 C6. 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A.设计教学目标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答案】 D7. 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 A8.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 氯化钠(NaCl)B. 水(H2O)C. 氢氧化钠(NaOH)D. 乙醇(C2H5OH)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B.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C. 增大压强,气体反应速率不变D. 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不变3、在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2H2 + O2 → 2H2OB. Fe + CuSO4 → FeSO4 + CuC. 2KClO3 → 2KCl + 3O2↑D. NaOH + HCl → NaCl + H2O4、在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在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B.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C. 在过滤实验中,漏斗的下端尖嘴应紧贴烧杯内壁D. 在进行滴定实验时,滴定管下端应插入烧杯底部5、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气B. 食盐溶液C. 冰水混合物D. 氢氧化钙石灰水6、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B. 2H₂ + O₂ → 2H₂OC. Zn + 2HCl → ZnCl₂ + H₂↑D. Fe₂O₃ + 3CO → 2Fe + 3CO₂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C.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D. 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不会产生火焰的是:A. 硫磺B. 木炭C. 磷D. 镁条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会发生中和反应?A. 氢氧化钠与水反应B. 氯化钠与硫酸反应C.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D. 硫酸与硝酸反应 10、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称量固体药品时,可以直接将固体药品放在天平的砝码盘上B.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缓缓加入浓硫酸中C. 在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集气瓶的液面以下D. 在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任何化学反应的速率都会减小B. 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但不会影响反应的平衡位置C. 反应物浓度降低时,正向反应速率和逆向反应速率均会增加D. 对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力都能加快反应速率12、在进行酸碱滴定时,使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当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粉红色时,这表明:A. 溶液中已没有酸存在B. 酸性物质已被完全中和C. 碱性物质过量D. 达到了酚酞指示剂的变色点pH值约为8.21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的是:A. 盐酸(HCl)B. 硫酸(H2SO4)C. 氢氧化钠(NaOH)D. 碳酸(H2CO3)1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越快,完成反应所需的时间越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初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不属于化学史研究范畴的是()A.化学的前奏B.合成高分子材料C.探索物质结构D.现代化学的兴起2.用化学方法不能实现的是()A.冶炼铜矿得到金属铜B.冶炼陶器C.制造黑火药D.炼金术3.下列能源属于一次能源的是()A.电力B.焦炭C.天然气D.液化石油气4.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循环,可分为四个圈层,统称为生态圈,下列不属于生态圈的是()A.生物圈B.大气圈C.岩石圈D.臭氧圈5.下列物质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A.CO2B.CO C.NOx D.SO26.下列物质不属于固体废弃物的是()A.生活垃圾B.商业垃圾、C.碱性土壤D.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7.属于人体微量元素()A.H B.I C.O D.N8.SOD是超氧化物歧化酶英文名称的缩写,体内过多的O2·(氧自由基)可以依靠SOD去消除。
下列食物中不含SOD的是()A.油炸食品B.动物肝脏和血液等C.番茄D.大蒜二、填空题9.煤的化学组成虽然各有差别,根据目前公认的平均组成而折算成原子比,可以用来代表。
10.能源、材料和信息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所谓能源是指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根据各个历史阶段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可以分为柴草时期、时期和时期。
11.化学键是指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化学键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它们分别是、、。
12.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方法通常有:、缩合聚合和共聚合。
聚丙烯腈俗称。
13.材料的成分和特性分类,可分为、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
14.碳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单质碳,如;,如烯烃;烃的衍生物,如。
15.历史学家往往根据当时有代表性的材料划分为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而现在已经进入了时代。
16.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导:水体中含量增加,使水体中生物营养元素增多。
当聚集到一定程度后,水体过分肥沃,藻类系列特别迅速,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如发生在江河、湖泊中称为,在海洋上则称为。
17.按污染物的性质,食品污染分为两大类:一是污染,即由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造成的污染(如黄曲霉素),二是化学性污染,指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
如重金属的污染,的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等。
18.石油中所含化合物种类繁多。
必须经过多步炼制才能使用。
石油炼制的主要过程有:、裂化、、精制等。
三、简答题19.写出铅蓄电池的电极反应。
20.简要说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
21.简述人体必需元素的主要特点。
22.简要说明酸雨的形成及主要危害。
23.简要说明酶的主要作用及特点。
24.简要说明氧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
25.简要说明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分类26.简要说明生命的化学进化。
四、论述题27.试述化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28.试述如何树立平衡营养观念29.试论燃烧燃烧的哲学意义30.试述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危害答案1B2D3C4D5A6C7B8A9.C135H96O9NS10.煤炭;石油11.强烈;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12.加成聚合;腈纶13.金属材料;复合材料14.金刚石、石墨、球碳(C60、C50、C70、C84、C120等);烃类;苯酚等15.青铜器时代;纳米材料16.硝酸盐;水华;赤潮17.生物性;有毒;有机化合物农药18.分馏;重整19.负极:Pb+-2e-=PbSO4↓;正极:PbO2+4H+++2e-=PbSO4↓+2H2O20.地球上的海洋、河流等水体不断蒸发,生成的水汽进入大气,遇冷凝结成雨、雪等返回地表,其中一部分汇集在江、湖,重新流人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土壤或松散岩层,有些成为地下水,有些被植物吸收。
被植物吸收的部分,除少量结合在植物体内外,大部分通过液面蒸发返回大气。
21.人体必需元素是指下列几类元素:(1)生命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一个或一组反应)需要该元素的参与,即该元素存在于所有健康的组织中;(2)生物体具有主动摄取并调节其体内颁布和水平的元素;(3)存在于体内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有关元素;(4)缺乏该元素时会引起生化生理变化,当补充后即能恢复。
22.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主要是由废气中的SOx和NOx 造成的。
汽油和柴油都有含硫化合物,燃烧时放出SO2,金属硫化物矿在冶炼过程也要释放出大量的SO2。
这些SO2通过气相或液相的氧化反应(大气中的烟尘、O3等物质则起催化剂的作用)产生硫酸。
其主要危害是:污染空气,腐蚀建筑物,土壤酸化等。
23.酶是一类由生物细胞产生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至今,人们已鉴定出2000种以上的酶,其中有200多种已得到了结晶物。
酶催化作用,有如下特点:(1)酶是由生物细胞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酶催化反应都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3)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即某一种酶仅对某一类物质甚至只对某一种物质的给定反应起催化作用,生成一定的产物。
(4)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低,而且催化效率非常高。
24.愈来愈多的氧自由基在细胞内的出现会损伤细胞,引发各种疾病。
很多研究表明,含氧自由基关系到多种疾病,由于O2·自由基可使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核酸链断裂,会导致肿瘤、炎症、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方面病变的产生。
25.化学电池的主要部分是电解质溶液,和浸在溶液中的正极和负极,使用时将两极用导线接通,就有电流产生,因而获得电能。
化学电池放电到一定程度,电能减弱,有的经充电复原又可使用,这样的电池叫蓄电池,如铅蓄电池、银锌电池等;有的不能充电复原,称为原电池,如干电池、燃料电池等。
26.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2)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3)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4)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27.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首先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
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献。
要装满粮袋子,丰富菜篮子,关键之一是发展化肥和农药生产。
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等,它们大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用升华这种分离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
现代建筑所用的水泥、石灰、油漆、玻璃和塑料等材料都是化工产品。
用以代步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不仅需要汽油、柴油作动力,还需要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以及机械部分的润滑剂,这些无一不是石油化工产品。
此外,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美容品和化妆品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也都是化学制剂。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
再从社会发展来看,化学对于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农业要大幅度的增产,化肥、农药、植物生长激素和除草剂等化学产品,都是少不了的。
而且高效、低污染的新农药的研制,长效、复合化肥的生产,农、副业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合理贮运,也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实验手段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化学科学本身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由于化学与其他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形成。
化学已经成为“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这四大领域的支柱。
28.所谓平衡营养,就是指通过食物补充人体所需的热能和营养素,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并且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当,以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营养素的种类很多,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制约,共同调理,以求在人体中之和谐。
在我们日常食物中,没有一种食物能满足人们所需的一切营养素,必须吃多样化的食物,来满足多种营养素的供给。
如果某种或某些营养素摄入过多或过活,都会造成营养失调,使营养素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作用被破坏,以致身体内平衡被打乱,造成肌体失调,从而诱发多种疾病。
很多专家与学者的共识是:营养紊乱和营养过剩已成为诱发危及生命疾病的原因。
例如,锌过高可影响铁的吸收;维生素A、D多也会中毒;适量的维生素A、E或锌会促进免疫功能的提高,而过高则可抑制等。
片面强调营养越多越好是错误的,盲目追求全营养也是不恰当的。
人体不可能同时大量缺乏所有营养素。
肌体状态的不同,体内营养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营养素的需求各不相同。
全营养、高营养,也必然引起某种营养素摄入过多,一方面造成浪费,同时又会影响肌体对真正气管的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念——平衡营养观念,正是指导人们合理膳食,正确补充营养素。
29.燃烧反应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一种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理论是化学家最早建立的一种能够统一解释化学现象的化学理论。
初期是在17世纪中叶出现了燃素说。
它引导化学家注意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导致了许多化学发现。
然而所谓燃素实际上是一种并不存在的臆想出来的虚假物质,因而燃素说也是一种错误学说,以致越来越阻碍化学的发展。
直到18世纪中叶,在燃素说统治化学达百年之久以后,终于被新兴的氧化说所推翻,实现了一场化学革命。
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Priestley J)用凸透镜把阳光聚在三仙丹(氧化汞)上,发现有一种气体产生,能使燃烧变旺,人的呼吸畅快,从而发现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价值的氧气。
但是由于他长期受到燃素说思想的束缚,使这个能发生化学革命的元素,在他手中非但没有引起推翻燃素说的化学革命,反而为他所相信的燃素说似乎找到了又一个论据。
他认为氧气是由于能够脱除物质中的燃素而助燃,从而把氧气命名为脱燃素空气。
结果就做了一件实践上和理论上的蠢事。
这就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不能只注重实验事实而忽视理论思维。
有时,理论思维要比一个具体实验更加重要。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深入研究了普里斯特里的发现,并反复从量上加以精确测定。
他发现汞煅烧后形成的汞渣所增加的质量,恰与汞渣加热分解所放出的那部分“空气”的质量完全相等。
他认为,燃烧是可燃物同这种“空气”的结合,而不是燃素的放出;可燃物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是由于这种“空气”造成的,而与燃素无关。
他把这种“空气”命名为氧气,从而成为真正认识氧气的第一位化学家。
由此他把燃素完全摈弃于燃烧过程之外,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实现了一场深刻的化学革命。
这是化学学科中第一个科学的化学反应理论。
它不仅仅是对燃烧理论的革新,而且也是对过去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次系统总结,促进了化学的迅速发展。
由此,拉瓦锡还以科学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为精密、定量的化学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同时,也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不灭原理,第一次提供了科学证明,促进了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