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
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标题: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引言:西藏是中国重要的藏药资源区,拥有丰富的草原植被和高山草甸,孕育了众多的草药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藏的藏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西藏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就西藏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对这一产业的观点和理解。
一、西藏藏药产业的现状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逐渐成熟阶段。
当前,西藏藏药产业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草药采集、深加工、产品研发到市场销售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1. 草药资源丰富:西藏地处于青藏高原,拥有广袤的高山草甸和富饶的草原植被,自然条件优越,草药资源丰富多样。
2. 传统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西藏历史上一直有着独特的藏医药文化传统,孕育了众多的藏药方剂和独特的药物制备技术。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西藏藏药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4. 市场需求扩大: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传统医药的再次兴起,藏药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西藏藏药产业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藏藏药产业,以下是几个发展战略建议:1. 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推动科研与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藏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
2. 建立规范化生产体系:建立完善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草药采集、深加工流程,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如开展电商平台销售、与大型连锁药店合作等,扩大藏药产品的市场份额。
4. 强化品牌宣传和推广:加大对藏药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三、观点和理解西藏藏药产业作为西藏的重要特色产业,必须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个人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藏药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草药资源,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藏医药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藏医药的传统知识和疗效。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藏医药的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现状分析1.传统医疗体系藏医药作为藏族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融合了丰富的藏族文化和哲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广受藏族人民的认可。
2.医疗资源藏医药在西藏自治区等藏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包括藏药材种类丰富、藏医药机构和专业人才的积累等。
这为藏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藏医药领域设有专业机构和学术团队,积极开展藏医药的研究和推广。
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努力,使得藏医药的知识得到积累和传承。
4.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藏医药也受到了政策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在医药领域的政策支持下,藏医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存在问题1.医学体系融合虽然藏医药在传统民间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与现代医学相比,藏医药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这使得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度受限。
2.专业化人才短缺藏医药的发展还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专业的藏医药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和课程设置相对较少。
3.市场推广藏医药的市场推广仍面临着困难。
一方面,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使得藏医药很难在现代医学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和机制。
四、发展机遇和策略1.融合现代科技将现代科技融入到藏医药的研究和应用中,有助于提升其在医学领域的地位。
可以加强与现代医学的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藏药材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藏医药的疗效和可信度。
2.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藏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更丰富的培养机制,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
在课程设计和专业培训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3.加强国内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藏医药的研究和教育中来。
藏药的发展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藏药是指藏族地区所采用的传统中医草药疗法,以及藏族药物的研发和医学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藏药逐渐成为珍贵的中医药资源之一。
现阶段,藏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1. 传统草药疗法的保护和传承:藏区因地制宜,以高原草原、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培育出了许多具有草药特性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藏医经典文献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草药疗法,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了对藏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对藏医师进行培训和传承工作。
2. 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藏药的研发中,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研究等。
这些研究为藏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将藏药开发成现代化的中药制剂。
3.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为了促进藏药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藏药领域。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藏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交流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研究藏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将藏药推广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藏药的疗效。
综上所述,藏药的发展面临着保护传统、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政策支持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未来,随着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的不断推进,相信藏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西藏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西藏是中医药资源丰富、藏医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完整、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之一,拥有广泛的藏药材资源和传统藏医药传承人才。
但是,当前西藏的藏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技术落后、流通渠道不畅等,因此需要进行切实有效的发展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应当加强对藏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藏药品种保护机制和生态保护机制,加强藏药材的产区标准化建设,实现藏药材的生态化栽培。
同时,建立完善的藏医药生产加工流通体系,推动藏医药现代化加工技术的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应当加强对藏医药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藏医药现代技术创新团队和藏药材生产技术专家团队,进一步提高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三、拓宽市场渠道。
应当加强与国内外医药行业合作,发掘藏医药的市场价值,推广藏医药特产以及藏药材的价值,拓宽藏医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渠道,促进藏医药产业稳定发展。
四、加强政府支持。
政府应当加强藏医药产业规划制定,为藏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提高藏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西藏的藏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市场渠道,使西藏的藏医药产业发展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
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思考

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思考青海是中国的藏区,自然环境优越且气候适宜,特别是在中藏药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发展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饮食习惯的独特性,已经吸引了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阐述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思考。
一、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1. 藏药品种较全,市场需求大从植物药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藏药是中国民族药物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藏药一直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关注,具有独特的中药治疗特点。
藏药品种非常多,其中包括海拔高度较高的植物,如冬虫夏草、松茸、灵芝和虫草花等。
根据中国藏药使用禁忌措施规定,除了一些常见的物质外,中藏药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经验研究表明,中藏药可以广泛应用于心脏、肺、肝、肾、胃、肠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抗肿瘤、抗病毒、降压、降血脂等方面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2. 产业规模较小,品质参差不齐需要指出的是,青海中藏药产业目前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品质参差不齐。
由于国内中草药市场的不规范和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藏药市场的监管也不实行标准化的监管标准,因此一些藏药的品质和使用效果堪忧。
一些中藏药在种植、筛选、加工等环节中受到污染,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3. 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规范中藏药产业发展和生产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中藏药的种植、加工、质检和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监管,可以加强对藏药的品质管理和安全保障,提高中藏药产品的品质保证。
二、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前景1. 健康食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望维持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食品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
藏药作为一种有机、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在这一市场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2. 藏药的科研和开发中藏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还具有非常丰富的科研和开发价值。
藏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草药,其药用价值和中药特性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研究和注意。
藏药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藏药发展现状分析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可,藏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藏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藏药的发展现状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应用,藏药的生产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许多传统制药工艺得以改良和强化,使得藏药的活性成分得以提取和保留,从而增强了其药效。
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分析方法也被应用于藏药的研究中,为其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藏药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由于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许多植物和动物资源只能在该地区生长和繁衍。
这使得藏药具有独特的药材资源优势,很多藏药制剂因其独特的功效而备受青睐。
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藏药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保健品和药品市场。
然而,藏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藏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很多藏药资源受到滥采滥用的威胁,导致资源的减少和不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加强藏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非常重要。
其次,藏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仍然存在困难。
由于藏药制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其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相当具有挑战性。
这不仅对藏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困扰,也对藏药的国际化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未来,为了确保藏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政策、科技和市场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和促进。
政府应加强对藏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鼓励藏区农民参与藏药种植和药材采集的合作社经济模式。
科技方面,应加强对藏药的系统评价和研究,推动藏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市场方面,应加强藏药的推广和宣传,拓展藏药产品的国际市场。
总之,藏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加强资源保护、科研创新和市场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藏药将会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藏药 行业报告

藏药行业报告《藏药行业报告》。
藏药是指藏族地区传统的草药和药材,是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丰富的药用资源。
本报告将对藏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产业链条、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藏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藏药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目前,藏药产业已经成为西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藏药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随着人们对传统草药和药材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藏药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草药疗法的认可,藏药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特别是在中医药兴起的背景下,藏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
同时,国内外市场对藏药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藏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产业链条分析。
藏药产业的产业链条主要包括藏药资源的开发、藏药的加工、藏药产品的销售等环节。
其中,藏药资源的开发是产业链条的基础环节,而藏药的加工和产品销售则是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健全对于藏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对于藏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为藏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西藏地区也加大了对藏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藏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人们对传统草药和药材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藏药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藏药产业有望在保护传统草药资源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藏药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藏药产业作为西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藏药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藏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藏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藏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中藏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藏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中藏医药事业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加强科研投入,不断优化科研布局,中藏医药事业在藏医药传承、藏药资源开发、藏医药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中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其次,中藏医药事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中藏医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为中藏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此外,中藏医药事业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中藏医药事业与国际医药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为中藏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中藏医药事业在政策支持、科研突破、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藏医药事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研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藏医药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中藏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中藏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中藏医药事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药现状发展前景1949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关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使蒙医药无论在机构建设还是学术发展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青海、辽宁等蒙古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或州、县,蒙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为发展蒙医药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或重要指示,主要有:1954年10月20日,内蒙古政府印发《关于1955年3日召开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的指示》。
这次会议上第一次酝酿提出将“喇嘛医”改称“蒙医”。
内蒙古卫生厅于1962年2月21日正式发文通知各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
1955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
会议规模空前,出席会议的中医代表72人,蒙医代表49人,西医代表12人,还有内蒙政协、统战部、内蒙古民委等单位特邀代表38人,共182人。
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作了《关于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内蒙古分局宣传部副部长闫素同志向大会作了《关于目前时事和中医政策的报告》。
会议共收到各种提案231件,对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医药政策改进中蒙医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会议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提案审查报告的决议》。
5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正确贯彻中医政策、充分发挥中蒙医作用》的社论。
为自治区中蒙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针对蒙医教育工作指出:“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充实的内容”。
内蒙古卫生厅为贯彻书记指示精神,对所举办的蒙医进修班、研究班都选址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席力图召内。
1956年开办的内蒙古蒙医进修学校也选在乌素图召,并聘请全国佛协副会长嗄拉僧任名誉校长。
1958年,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向内蒙古党委汇报《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问题》的时候,乌兰夫书记指出说:“要彻底改变中西医之间相互排挤,互相不配合协作的状况”,又说:“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58年8月2日在包头市召开了“全区继承发扬中蒙医学现场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传达乌兰夫书记的。
指示,并听取了各地经验介绍。
确定以蒙医为重点,切实把继承发扬中蒙医学遗产的工作开展起来。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于1963年进行了修订,对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了《关于做好蒙藏文医学;经卷的保管、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旗(县)人民委员会,指派专人对散在民间及召庙中的有关医学经卷,进行整理、修补、造册、编目,以供整理研究应用。
1980年4月,在全区中蒙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根据内蒙古的实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廷懋、内蒙古政府主席孔飞、副主席周北峰明确指出:“蒙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我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蒙医工作上,发掘和继承蒙医药遗产,努力提高蒙医药学术水平,这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蒙医工作是薄弱环节,要重点扶植”,指明了工作方向。
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区中蒙医院暨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传达了衡阳会议精神,就中蒙医院如何突出特色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后根据《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整顿了中蒙医院。
1984年4月,制订了《蒙医医院工作条例》和《蒙医病历书写格式》,在全区试行。
1984年9月1日卫生部、国家民委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
内蒙古卫生厅副厅长斯勤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蒙医药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自治区发展蒙医蒙药事业的设想:①多种途径大力培养专业人才;②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蒙医机构的建设;③充分发挥现有蒙医药科研机构的作用,搞好蒙医药的整理、继承工作,提高科研能力;④解决好蒙医药的产、供、销工作,满足临床用药;⑤提出了对在基层工作蒙医药的优惠政策。
1990年10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章程》。
1992年,制定了在自治区中蒙医机构实施“杏林计划”的规划。
1994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
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2010年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医院住院病历检查评分标准与方法》《内蒙古自治区专科专病领先学科实施方案》。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蒙医医疗机构47所,其中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37所、蒙医专科医院1所、蒙医门诊部9所。
共有病床2458张,盟(市)级蒙医研究所4所,自治区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市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共附设蒙医病床50张。
有蒙医、中医合署的中蒙医院24所,也设有一定数量的蒙医病床。
自治区现有蒙医药人员3972人,其中蒙医人员3214人,蒙药人员758人。
蒙医人员中有高级职称者174人,中级职称者612人,蒙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53人。
蒙医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88%。
蒙医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6年和1987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先后建立了呼伦贝尔盟蒙医学校和内蒙古蒙医学院。
近些年为全区及全国蒙医机构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
蒙医在职培训及学徒培养也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举办了各级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研究班26期,1995年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同意将l 所民办蒙医职业高中学校改建为蒙医职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医士、蒙药士、骨伤等专业,作为向基层定向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基地,自职高建校以来,已培养蒙医师30人,蒙医(药)士1238人。
1988年成立了内蒙古兴安盟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学校定向向农牧区蒙古族残疾人招生,共培养学生168人,全部在农村、牧区就业,成为残疾青年成才的苗圃。
蒙药材及药品生产与供应紧缺的状况有所改善。
自治区有12个蒙药厂和l所国家蒙药制剂中心。
年产蒙药31 280斤,产值达574.5万元,提供各种制剂和蒙成药350种。
全区已调查清的蒙药资源423种,占常用蒙药的8%,短缺蒙药材51种,占常用药的6%。
现有17种蒙药传统方剂和17种单味蒙药上了国家药典。
有65种蒙成药和6种单味药列为自治区二、三级标准。
科研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
1949年以后,蒙医科研工作首先从蒙医药古籍的翻译、整理入手,从1956年到1986年搜集整理蒙、藏、汉、日、俄文献达600余部,还有挂图、图谱、针灸铜人、传统医疗器械等宝贵蒙医古籍文献资料。
编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本草图鉴》《蒙医药学概要》。
1984年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卫生部和自治区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1992年自治区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
从1982年以来加强了具有蒙医特长的专科专药研究工作。
蒙药“那如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扎冲”治疗“萨病”,“通拉嘎601”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障的治疗;《蒙药新药保利尔的研制》、“桑肝丸”、“萎胃舒”、《沙棘茎提取物的心血管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等87项有代表性的专科专药著作、临床经验总结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科研成果鉴定。
截止1995年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已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各等奖38项,其中“蒙药治疗萨病”、“荜茇降血脂机理研究”等四项成果分别获部级二等、三等奖。
蒙药“紫癜灵”获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协会、中国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人才技术交流展示会”金奖。
从199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项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科研课题11项,重点课题2项,自治区级课题(卫生厅、科委)24项,盟(市)级课题28项。
推广科技成果6项,在临床广泛使用。
得到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治区卫生厅于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研究招标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课题招标指南》。
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微机化管理。
1995年举办了《四部医典》研究班,学制一年,学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重点研究文献和专科专病。
同时,自治区卫生厅正在全区实施领先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蒙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才能,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新一代科学家和科技研究人员,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专科专病领先研究机构,加快蒙医现代化建设步伐。
蒙医编著工作成绩喜人,1978年起自治区卫生厅在全区范围重点开展了编著、翻译古籍整理工作。
积极为各地老蒙医配备了助手,协助他们总结临床经验。
从1959年到1995年共出版蒙医专著86种。
代表作有《蒙医临床医药鉴》《蒙医成方选》《妇科证治验录》《蒙药志》《蒙医简史》等。
1982年根据卫生部1982年至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承担了蒙医古籍《碧光硫璃医鉴》、《医宗要旨》《祖传口教》《诃黎勒珠》《医学本续全释》等重点出版项目,于1986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出版任务。
各蒙医研究所先后共翻译整理古籍经典著作89部。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蒙文版)的编写工作于1985年完成,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其汉译本于1992年出版发行,受到医务界人士的好评。
还组织蒙医专家教授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25门,约七百万字;中专教材17门,其中一部分已出版、部分正待出版。
结束了蒙医高等中等教育领域无正规统编教材的历史。
编辑出版与科学普及工作成效显著。
由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主办的《蒙医药》杂志,创刊20年来在区内外的影响愈来愈大,在医学界有一定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年平均通过邮局发行1400份,每期48页,4.8万字,已出版45期,共发表论文1260篇。
多次被新闻出版部门评为优秀期刊,不仅区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近年来在蒙古国、独联体、日本等国也有一定影响。
1991年《蒙医药》汉文版创刊,在区内外发行,受到医学界同仁和广大汉族读者的喜爱,为传递学术信息、普及蒙医药知识发挥了作用,对弘扬我国民族医药的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2年创办了《全国民族医药信息》杂志,1995年创办了综合性民族医药期刊《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担负着挖掘、整理、推动与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正确宣传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0年承担了国家药典民族医药部分的修订和《中华本草》蒙药分卷的编写任务,现正在按计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