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

合集下载

影像学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作用

影像学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作用

影像学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作用淋巴结肿大是指淋巴结在尺寸、质地或形态上的改变,通常是身体对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理性刺激做出的免疫反应。

准确快速地检测淋巴结肿大对于病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现代医学中,影像学技术在检测和评估淋巴结肿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影像学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其作用。

一、超声检查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应用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图像信息。

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超声检查技术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超声技术可以提供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质地等信息,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淋巴结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辅助临床诊断。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引导淋巴结的穿刺活检,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二、CT扫描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应用CT扫描技术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快速采集和多平面重建的优点。

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CT扫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包括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等。

通过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异常,判断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等情况。

此外,CT扫描还可以帮助医生规划手术方案或放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MRI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应用MRI技术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成像技术,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MRI技术可以显示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质地等特征,对病变的评估更为准确。

与CT相比,MRI对于检测血液供应和脂肪组织更为敏感,对于评估淋巴结的性质和病变范围更有优势。

因此,MRI在淋巴结肿大的检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并能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四、PET-CT技术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的应用PET-CT技术是将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与CT扫描相结合的成像技术,能够同时提供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

在淋巴结肿大检测中,PET-CT技术可以评估淋巴结的代谢活性,帮助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在早期发现转移病灶。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颈部影像观察与分析(1)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颈部影像观察与分析(1)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颈部影像观察与分析(1)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颈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颈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颈部解剖复杂,包括皮肤、皮下、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结、筋膜结缔组织等,颈部筋膜将上述结构分隔成十二个间隙,分别为舌下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咀嚼肌间隙、颈动脉间隙、颈后间隙、腮腺间隙、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咽后间隙、脏器间隙及椎前间隙,相邻的间隙之间有的可以相互沟通,病变也可以沿间隙蔓延扩散。

筋膜在正常影像上不显影,神经、血管、淋巴结位于颈部各间隙内。

X 线平片不能分辨颈部各种软组织结构及间隙。

DSA 显示颈部血管及其分支形态、走行情况及有无异常血管形成或染色。

CT 平扫可分辨颈部软组织,皮下脂肪呈较均匀低密度影,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结均呈中等密度,筋膜不能分辨。

各组织间有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充填,呈低密度。

CT 增强可观察血管形态和走行。

MRI 扫描T1WI 或T2WI 皮下脂肪均呈高信号强度。

肌肉、神经、淋巴结呈中等信号,动脉、静脉呈流空信号,各间隙内脂肪结缔组织呈高信号。

甲状腺左右叶上下径50mm~60mm,前后径10mm~25mm,左右径20mm~30mm。

X 线平片不能显示甲状腺形态及结构;CT 平扫因甲状腺内碘成分蓄积致甲状腺密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密度均匀,境界清楚,CT 强化扫描腺体均匀明显强化;MRI 扫描T1WI 和T2WI 甲状腺均呈中等偏高信号。

甲状旁腺正常时因腺体较小难以显示。

颈部淋巴结分为七区,分别为I 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II 区:颈内静脉链上组,Ⅲ区:颈内静脉链中组,IV 区:颈内静脉链下组,V 区:颈后三角区淋巴结,即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骨构成的三角区内的淋巴结,VI 区:中央区淋巴结,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VII 区:上纵隔淋巴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头颈部病例

医学影像诊断学-头颈部病例

和局限性。
3
核磁共振成像
学习核磁共振成像对头颈部肿瘤和损伤
超声成像
4
的高分辨率成像。
了解超声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检查中 的重要性。
头颈部病例的影像学表现
甲状腺癌
观察甲状腺癌的不同亚型的影 像学特征。
鼻咽癌
了解鼻咽癌在不同影像学模态 下的典型表现。
颈椎病变
探索颈椎病变在核磁共振成像 中的显示和分析方法。
颌面畸形
探索颌面区域异常发育和畸形的影像学特征。
常见的头颈部病例
甲状腺结节
学习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 甲状腺结节。
鼻咽癌
了解鼻咽癌的影像学特征,以及 其对颌面部的浸润情况。
颅骨骨折
研究颅骨骨折的不同类型和其对 脑部的影响。
影像学诊断技术
1
X光
了解X光技术在头颈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扫描
2
探索CT扫描在头颈部结构成像中的优势
病例讨论与分析
1 颈部淋巴结肿大
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特征。
2 颞颌关节紊乱
研究颞颌关节紊乱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技术。
3 颌面肿瘤
讨论颌面区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定量评估方法。
结论与展望
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头颈部病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不同的影像 学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头颈部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学影像诊断学-头颈部 病例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介绍头颈部病例的常见分类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
头颈部病例分类
颈部肿块
探索颈部异常组织的成因和影像学表现。
头颅外伤

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分析

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分析

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分析目的探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影像学检查意义。

方法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2例颈部淋巴结的资料,并对其病变的部位、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颈部组织相对复杂的解剖关系在横断面时容易区别,CT扫描优势在于定位准确,能明确病变范围及周围组织关系。

能为临床活检提供有利方法。

结论CT扫描能根据肿大淋巴结的部位,肿块的大小,密度和增强后的强化有无侵润等提出较为准确的良恶肿大淋巴结的诊断[1],同时操作简单,风险低,患者痛苦小,并能为今后手术提供准确的定位。

标签:颈面部;淋巴结肿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转移性肿瘤、恶性淋巴瘤及感染性淋巴结炎等。

近年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率逐渐提升,且大多数患者不合并肺结核,因此导致该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较大的难度[2]。

颈部结构复杂,传统颈部X线摄影,由于组织密度差别较小,只能通过显示的间接X线征象来判断显示肿大淋巴結的形态及性质。

自CT问世以来,由于有优越的密度分辨率,对颈部肿大的淋巴结诊断率上有了明显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CT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形态,位置的改变来提高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准确率。

1 临床资料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6~84岁,就诊无自觉症状常规体检中发现者24例,无意中扪及者9例,临床出现症状后检查中发现者139例。

所用CT扫描机为美国PK2000型,患者取仰卧颈部过申位,自喉结下方胸廓开口处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5 mm,时间2.8秒。

采用小视野影像重建尽可能提高图像分辨率,并根据病情扩大扫描范围。

除2例有造影剂过敏史外其余均作增强扫描。

2 结果172例颈面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中,116例为原发性淋巴结肿大,占67.44%;继发性淋巴结肿大者56例,占32.56%。

172例中恶性淋巴结肿大66例,占38.37%;良性淋巴结肿大106例,占61.63%。

66例恶性淋巴结肿大病例中,淋巴结转移癌56例,占84.85%;恶性淋巴瘤9例,占13.64%;其它1例,占1.51%。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医学影像学(头颈部)

医学影像学(头颈部)
MRI检查:MRI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具有明显强 化,对显示钙化不敏感,但观察视神经转移及颅内侵犯 更敏感。




鉴别诊断 婴幼儿眼球内发现钙化性肿块,应首先 考虑视网膜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有: 1.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表现为眼球小, 钙化少见,整个玻璃体腔密度增高,MRI可 发现玻璃体管存在。 2.Coats病,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 病变,常为单侧,发病年龄一般为4-8岁, MRI显示为视网膜下积液信号,增强后脱离 的视网膜明显强化。







MRI检查:肿瘤在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 号,部分患者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显示为肿瘤周围长T1长 T2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增强后明显强化。 MRI检查容易发现累及球壁段、管内段或颅内段;有利 于区别肿瘤与蛛网膜下腔增宽,因此为首选检查方法。 鉴别诊断 1.视神经鞘脑膜瘤:主要见于成年人。CT表现为高密度 并可见钙化,边界欠光整;MRI上T1WI和T2WI均呈低或 等信号,肿瘤强化明显,而视神经无强化,形成较具特征 的“轨道”征。 2.视神经炎:主要指周围视神经鞘的炎性病变,有时与 胶质瘤不易鉴别。 3.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增宽:见于颅内压增高,一般有颅 内原发病变。
眼眶炎性假瘤



临床表现:发病急,表现为眼周不适或疼痛、眼球转动受 限、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皮肤红肿、复视和 视力下降等,症状的出现与炎症累及的眼眶结构有关。症 状和体征可于数周至数月内缓慢发生,持续数月或数年。 对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病因不清,可能与免疫功能 有关。 病理:根据炎症累及的范围可分为眶隔前炎型、肌炎型、 泪腺炎型、巩膜周围炎、神经束膜炎及弥漫性炎性假瘤。 急性期主要为水肿和轻度炎性浸润,浸润细胞包括淋巴细 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为大量纤维 血管基质形成,病变逐渐纤维化。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呈低回声占位性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界不 清或不光滑,病变内缺乏回声,CDFI显示病变内不丰富 血流信号。眼外肌或泪腺增大。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删 h u a / ,I V A NG b ' e n g - f u ,X U
,Q , H o n g - b o
伽删 o yR a d i o l o g y , Y u Y a o H o s p i t a l o f . C . M 撕
P r o v i n c e 3 1 5 4 0 0 , P . R . C h / n a
n e o p l l f s mf 1 .T h e e o n i f g u r a d o n .a t t e n u a i t o n a n d s u r r o u n d i n gf a t p l a n e  ̄0 n CI ' 8 c a n r e t l e e t l n g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o f c e r v i c a l l y mp h n o d e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o n d u s l o n: C T c a r I n o t o n l y w e l l d e m o n s t r a t e t h e n wn b e r ,l o c a i t o n ,s i z e a n d e n h a n  ̄ t f e a t u r e o f c e r v l e a l l y mp h n o d e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C T i m a g i n g f e a t u r e o f c e r v i c a l t u b e r c u l o u s l y m p h a d e n i i f 8 a n d t h e v a l u e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金佳熙;李华灿;刘耀【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影像》【年(卷),期】2015(024)004【摘要】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患者的CT或MRI表现.结果:病理类型为局限型透明血管型13例;混合型和浆细胞型各1例,均为弥漫型.CT或MRI平扫,3例透明血管型中间可见斑点状或分支状钙化;2例弥漫型内见点状钙化;3例伴有子灶.8例透明血管型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后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4例透明血管型中间和(或)周围见迂曲扩张血管影;4例透明血管型(>4 cm)动脉期病灶内见条片状、裂隙状低密度区或低信号区,延迟后2例由周围逐渐向中心强化,2例未见强化;5例透明血管型中度强化,2例弥漫型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及MRI能清晰显示该病的特征,熟悉这些特征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5页(P303-307)【作者】金佳熙;李华灿;刘耀【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福建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福建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445.3【相关文献】1.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肺部CT表现 [J], 强军;陈殿森;陈岚;王俊霞;王永峥2.局灶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双源CT表现 [J], 李艳若;张保朋;程留慧;张海宇;温泽迎;黄婷婷;王亚洲;王道清3.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和MRI表现(附2例报告) [J], 白林;范占明;曾庆玉;班润义;刘钟生4.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 [J], 金佳熙;李华灿;刘耀;5.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和不同病理类型能谱CT特征 [J], 黄科峰;伍晓刚;宋君;程玉清;朱安平;黄华;韩俊玲;蔡晓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淋巴结 部位
中、老年
男性多
1.头颈部鳞 癌
2.甲状腺癌 II-V区多见
任何年龄
青年
任何性别 女性多
无或有头颈

部结外淋巴
瘤病史
任何部位, IV-V区多见 多组多个淋 巴结受累
鳞癌:环形 均质强化, 环形,多环
11/23/12
强化,中央 约1/3中央 融合,常多 2211
11/23/12
2222
+ 2.甲状腺癌 + 淋巴结转移→复发率提高两倍
11/23/12
1166
+ 鼻咽癌:双侧多见,咽后组及V区最常见; 80%形态规则,边界清楚。
+ 喉癌、下咽癌:单或双侧,颈静脉链周围常见; 80%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 口咽癌介于两者之间
+ 增强后:边缘不规则强化伴中央低密度区
11/23/12
1177
喉癌
下咽癌
11/23/12
1188
+ 1.Ⅳ区最常见,气管食管沟区淋巴结有特异性。 + 2.淋巴结囊性变;细颗粒状钙化。 + 3.较小 + 4.边缘规则 + 5.增强后:明显强化,壁内可见明显强化的乳头
状结节。
11/23/12
1199
11/23/12
2200
转移淋巴结 淋巴瘤
结核
年龄 性别 原发肿瘤
99
11/23/12
1100
+ 1. Ⅳ、Ⅴ区下部多见
+ 2.分型: Ⅰ型:密度均匀,增强后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匀强化 Ⅱ型:密度不均,增强后环
形强化 Ⅲ型:融合呈块状,边界不
清或与肌肉粘连,增强后 环形强化
11/23/12
I型
1111
II型
III型
11/23/12
1122
+ 1.单发肿大淋巴结 + 2.密度均匀 + 3.边缘光整或浅分叶 + 4.部分可见淋巴结周围的
11/23/12
1
全身约有800个淋巴结,分布于头颈部约有300个 。
11/23/12
22
11/23/12
33
其它,包括咽喉组、家族、腮腺内、耳前、耳后、枕下组淋 巴结,不包括在上述七分区内。
11/23/12
44
11/23/12
55
+ 1.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 2.化脓性淋巴结炎 + 3.颈部淋巴结结核 + 4.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 + 5.非霍奇金淋巴瘤 + 6.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引流血管 + 5.均匀显著强化
11/23/12
1133
11/23/12
1144
+ 1.广泛,咽后区及Ⅱ-Ⅴ区 多见
+ 2.双侧,大小不一 + 3.密度均匀 + 4.边界清楚 + 5.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肌肉
相仿
11/23/12
1155
+ 1.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 + 同侧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降低50% + 对侧或双侧转移→5年生存率再降50%
11/23/12
66
+ 1.单发或多发 + 2.大小不等 + 3.密度均匀 + 4. 边界清楚 + 5.轻中度均匀强化
11/23/12
77
11/23/12
88
+ 1.多发或融合呈肿块状 + 2.密度不均,内部坏死 + 3.边界不清,常侵犯邻
近结构,周围可见水肿 改变 + 4.增强后环形强化
11/2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