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磨课经历
参加校级磨课《我喜欢》的心路历程

修改稿与教材对话,提升解读教材的能力——参加校级磨课《我喜欢》的心路历程金堂县实验小学夏祥川新到一个学校,感觉什么都是新的。
一开学,学校就分类公布了本学期的磨课名单。
从教材中到底选哪一篇文章来磨,当时我心里是没有底的。
【决定磨课】开学第三周的一天课间,我回到办公室准备批改作业。
组长走过来对我说:“夏老师,上报磨课的阅读文章名。
”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我的心顿时紧张了起来。
我连忙翻开教科书,从目录的当头,一路找下去,直到组长又来催促时,我还是没有拿定注意。
组长见我一脸的茫然,就说:“上张晓风的散文《我喜欢》,怎么样?”我一听,只好点点头。
因为俗语说“听人劝,得一半”。
就这样,磨的课就是《我喜欢》了。
【理清思路】有人说:“成功只眷恋那些有准备的人。
”我深信不疑。
当一确定下磨《我喜欢》,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把这篇文章又通读了几遍。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隽永,清丽流畅,文章的结构也非常特别,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让文章自然有一种回环吟唱的气韵,每一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那么富于活力,与众不同。
我不由得感叹道:“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学习。
”既然自己读了几遍,那么怎么上呢?当然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啦。
北师大教材,生字多,生词多,内容新,但选文经典,都是名家的文章。
我不敢掉以轻心,连忙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我决定像以往一样每学一篇新课文,都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认识生字,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课时,我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学生齐读课题后,马上导入新课——先检查预习情况,快速默读全文,扫清生字障碍,弄清本文的构段方式。
让学生再读课文知道本文所写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反复的朗读中初步感受散文的意境及韵味。
第一课结束。
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一)复习——温故知新。
我的磨课心路历程

我的磨课心路历程张微在经历了两年的“休养生息”后,我又重返了“课堂”这个舞台,接到上精品展示课这个任务时,我还是很有些紧张的。
这么久不曾好好学习,不曾钻研教本了,我的课堂教学还能跟上现在的“步伐”吗?还能跟上现在的理念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选择了一篇选读课文《咕咚》,开始了我的磨课历程。
因为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在的教学目标把握上,我还是真吃不准。
网上查找了很多关于这篇课文的资料,几乎都是京教版、苏教版等的精读课文设计,也有的是把它放在二年级才上的。
我想,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上,肯定是要以略读课文来处理的,但如果把这课当作略读课文,又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呢?在反复读课文后,我决定,就以梳理课文内容为主,学完故事后再让孩子们感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同时,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有趣,再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也不错。
就这样,三个简简单单的目标确定了。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说,我是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啃”出来的。
因为这篇课文可供参考的设计资料实在是很难找,我只好完全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解读出设计的思路。
在静静的一个晚上的沉思后,我想以猜测“咕咚”是个什么东西、动画视频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课文2、3段的教学,紧紧抓住“读”这个方面,去完成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悬念,我还特地让孩子们不预习就进课堂,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几经修改,一个多星期后,我的上课初稿总算是“出炉”了,可离展示时间也就只有一个多星期了。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同年级老师,同教研组老师给我的帮助和有益建议还是很多的。
第一次上完课后,黄丰英老师就觉得这样的课堂没有什么“语文味”在里边,究竟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一点也听不出来,甚至有点像品德课。
为了增加“文味”,我又把中间的主要教学重新设计,以上语文课的思路,多提几个“语文性”问题;后来,又有老师觉得课尾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没什么效果,学生既读不熟练,又读不出味道,因为是戴着头饰读的,有的孩子还因为头饰出了问题,连自己该读的文字都没跟上。
磨课心得体会和感想(八篇)

磨课心得体会和感想(八篇)磨课心得体会和感想篇1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
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磨课心得体会和感想篇2磨课犹如磨剑,锋芒在无数次花火中呈现。
当然这样的花火便是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反复推敲,不断积累,把智慧和精华聚集在一起的过程,去努力呈现出每一堂精彩的课堂。
我认为精彩课堂的基础是深入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核心内容,去钩织一个有型的网,这样才会在有条有序的去组织语言,顺利地进行余下的准备工作。
当然在和众多优秀的教师进行磨课活动的时候,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都是我自己在书本及日常积累中所得不到的东西。
“好课是磨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精心去设计方案,用充足的准备去讲好一堂课是要付出辛勤和汗水的,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积累,让我更好的掌握了磨课的重要。
在课堂去营造和谐的气氛,热情可以让同学们满怀信心地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象,哪怕有时候他们说的并不正确。
并且这样还可以在他们的错误中进行延续的剖析,去引导开拓等,要完成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各种因素,这样磨课虽然艰辛,但是其中快乐和收获才是最大的。
磨课让我必须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要先让自己不断积累去体会其中的精华,还要加上自身的观点理念,灵活地运用在授课当中去。
在磨课中不止提升了我的勇气和自信,它让我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接合在一起,从这样的深厚的积累中让我的授课更完善,其次更加完善自己的内心,磨课带领自己越来越强大,不畏艰难困苦,要不断突破创新,这正是要讲好课不可或缺的精神。
磨课心得体会

磨课心得体味标题:磨课心得体味引言概述:磨课是一种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课程。
通过使用磨课,我积累了许多学习经验和心得体味,下面将分享我的磨课心得体味。
一、课程选择与规划1.1 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在选择磨课课程时,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1.2 规划学习时间在选择课程后,要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确保能够充分利用磨课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
可以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
1.3 多样化学习内容除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外,也要尝试学习一些新领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二、学习方法与技巧2.1 主动学习在磨课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积极参预课程讨论和互动。
可以提出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2 多维度学习除了听课程视频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多维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3 反复巩固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巩固所学知识,可以通过做练习题、总结笔记等方式加深记忆,确保知识的掌握。
三、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3.1 参预讨论在磨课平台上,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
3.2 合作学习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课程内容,相互催促和匡助,提高学习效果。
3.3 参加线下活动磨课平台还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可以参加这些活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学习火伴,拓展人际关系。
四、持续反馈与调整4.1 定期评估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要定期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4.2 接受反馈在磨课平台上,可以向老师和其他学生寻求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4.3 持续调整根据反馈意见和评估结果,持续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五、总结与分享5.1 总结学习经验学习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学习经验和心得体味,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教师备课磨课工作总结范文

教师备课磨课工作总结范文近期,我作为一名教师,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备课和磨课工作。
通过这些辛勤努力,我深刻认识到备课磨课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在此,我希望总结一下我在备课磨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备课阶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时期。
在备课前,我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确保我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同时,我也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准备,例如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在备课过程中,我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备课过程中,我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概念性知识时,我会采用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在学习实践性知识时,我会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手段,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此外,在备课磨课过程中,我还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备课阶段,我要合理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我还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备课磨课工作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备课是一项繁琐而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以确保备课的高效进行。
同时,备课工作也需要与同事进行合作,共同研讨和分享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备课磨课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总结自己的备课磨课经验,我认识到备课工作需要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及时间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只有不断提高备课磨课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磨课心得体会

磨课心得体会在大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课程,有些课程我们可能对其并不感兴趣,但是作为学生,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
磨课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反复钻研、细心琢磨,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我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我也尝试了磨课这种学习方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磨课需要耐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甚至会感到困惑和沮丧。
但是,只有保持耐心,才能够在磨课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教材,甚至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轻言放弃。
其次,磨课需要细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会成为我们理解整个知识点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细心地阅读教材,做好笔记,甚至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所学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磨课需要反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反复地温习所学知识,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是当我们再次回顾时,却发现自己已经遗忘了一些内容。
因此,反复温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才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磨课需要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同时,总结也可以帮助我们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的来说,磨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耐心、细心、反复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会继续尝试磨课这种学习方法,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一课三磨》读后感:好课是磨出来的 记我教学生涯的第一次磨课

《一课三磨》读后感:好课是磨出来的——记我教学生涯的第一次磨课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
”《一课三磨》中也提到“不磨不成艺。
”认识事物一般都要经历“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过程。
对于教学而言,只凭经验办事,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不求最好,就难以把握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一课经历“三”磨,才能从中发现教与学的科学规律,破解课堂教学的“暗箱”,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第一次磨课经历。
那时作为一名刚工作还不满一年的新教师,自接到三上《24时记时法》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后,心中充满了忐忑,身边的老师都告诉我这一课很难上,难上有三:其一,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孩子,对于刚刚认识钟面的孩子来说,这一课的内容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
其二,我对二年级的孩子比较陌生,不是很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一个问题孩子会怎么回答心中没有预测,特别是去其他学校上课,学生也不习惯我的讲课方式。
其三,教学至今接触的都是一年级的教材,对于《24时记时法》这一课的教材比较陌生。
顶着这重重压力,开始了我的备课磨课历程,首先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教育大家的视频,将初次的教案备了出来,并在我们学校进行了第一次试上。
新课程提倡情境教学。
在备课之前,学校老师就建议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着意图所在,你打算要干什么,要让学生理解、懂得什么。
”记住了这句话之后,在课始,我出示了一个店营业时间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受两种不同记时法,并揭示课题。
接下来第二环节主要是结合钟面让学生经历时针在钟面上一天的行走过程,在此过程中结合学生熟悉的时刻让学生说一说两种不同记时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回忆并出示时间轴上的两种不同记时方法,并引出接下来的不同记时法的对比。
最后再完成练习。
第一次试上下来,发现了许多问题:1.导入的问题问的不明确,让学生去发现,学生出现了许多没有预想到的情况,答非所问,浪费时间。
2.讲两种记时法同时呈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很混乱。
孙秀芝《痛并快乐着——我的磨课经历》

痛并快乐着——我的磨课经历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有机会上一堂区教研课,我认为这是一次莫大的鼓舞。
然而,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在准备这次教研课的过程中,我失眠过、困惑过、顿悟过、思索过,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的艰辛与成长的快乐。
回首这一次难忘的磨课过程,我觉得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迷茫期——“此情无计可消除”此前,参加了区里的几次教研活动。
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课堂观察”。
那次走进采荷二小,第一次听教研员给我们介绍听课时的观察任务,然后拿着一张画满了两页表格的观察表听课。
教研后,老师们开玩笑说:“听课不比上课轻松啊!要认真听课又要做好各种记录!”那时,我就感觉“课堂观察”像一个个无孔不入的镜头,让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真实地暴露出来,这对上课的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却也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检验。
当我接到通知要上一节教研课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区片联动,分组教研”的活动形式让我们新老师也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紧张的是作为一名新手,我将面对的是那么多优秀的前辈,那么多双雪亮的眼睛观察着我的课堂,我将提交一份怎样的答卷?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游动物园》,主要内容是键盘指法的学习,观察点是“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针对这个观察点,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思考。
三年级下册80%以上的内容都是键盘操作的学习,在平时的常态课中,我就发现相对上个学期的画图来讲,同学们显然对键盘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和耐心。
教材上提供的英文单词范例并不能很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重复的单词输入练习让一些初学者感到索然无味,而一些有打字经验的同学又会耐不住性子在键盘上不断上演着动作片——“一指禅”、“二指禅”等。
该如何设计课堂吸引孩子们呢?我陷入了一阵迷茫……启蒙期——“柳暗花明又一村”距离上课还有一个多星期时间,教学设计的思路还有形成,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磨合期——“路漫漫其修远兮”第一次试教,发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果然明显高于前几次的课堂,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次磨课经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要上出一堂精彩的好课,需要对教案、教学流程进行反反复复的修改;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反复研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教师俗称的“磨课”。
现以本人一次校级公开课“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为例,谈谈“磨课”方式。
(一)自我琢磨
在知道自己是组内新学期第一个上公开课的人选后,结合教学进度我选择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一节课,这一节课有很多的老师都上过很优质的公开课,对此我在自我专研教参、教材、教辅资料的基础上上网学习很多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视频与案例。
自我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各个教学步骤自己先有了一个初步的设计。
(二)同事研磨
我将教案呈现给本组的各位老师,同行们看完教案,听完我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围绕我的教案“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研讨整个教案是否与教学设计说明相吻合;在教学设计里所描述的本课教与学的特色,是否在教案中都有体现。
对教案的书写、言语的表达方式,同事们也提出许多建议。
同事们根据各自的经验并以“如果我来上这一课”为话题,畅所欲言,出谋划策,帮我反复推敲教与学的策略;教师讲解、示范、点拨和学生展示的时机、位置;如何落实安全措施;如何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我分析每个同事的建议,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再次修改教案,用细节的完善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教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磨课”教案的第二稿。
(三)名师指点
虽然经过前几次的研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流程的框架已在头脑中基本成型,但我心里总感到不踏实。
于是,我又请校内教学部许部长给我指点迷津,帮我修改教案。
许部长见多识广,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对教案中一些细微之处也不放过,如:在“讲完电解质的概念后”他建议我带领学生回顾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的会更加透彻。
经过几个回合的修改,我的公开课终于如愿以偿。
和同事、名师一起磨课,让我体会很深。
每一次研磨都给我带来收获,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使我在探讨和教学工作中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