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docx

合集下载

咏物言志诗鉴赏

咏物言志诗鉴赏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 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 _ 藏 避 ___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 生幽暗又如何? 蝠怎样的态度? 蝠怎样的态度? 否定、贬斥 否定、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分析,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 全身远害” 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 诚得计” 字本义是“的确”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 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分析,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 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 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 红的美景。 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 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并非层层写实 末联是虚拟。 并非层层写实,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咏物诗赏析MicrosoftWord文档

咏物诗赏析MicrosoftWord文档

初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咏物诗)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二、咏物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1)拟人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侧面烘托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题材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唐】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春雨【宋】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选择了“雨”作为抒写对象,诗歌题材相同,意境却不相同。

B.“初随林霭动”,写雨丝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突出雨的清冷和缥缈。

C.“耕人扶耒语林丘”,着一“语”字,表达农人在春耕之时得春雨之喜悦。

D.李商隐对纤细如雾的微雨,体物工切;周邦彦描摹雨后春景,清新生动。

2.赏析写“雨”的艺术手法。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晓至湖上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限45个字以内)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左掖梨花①唐邱为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左掖:官城正门左边的小门,也是唐时门下省的代称。

《唐诗训解》评此诗:“此咏梨花而起近君子之想。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邱诗与苏诗都以梨花为直接描写对象,题材大体相似,体裁上同属于绝句B.邱诗所写的梨花冰肌玉骨、艳丽清香,苏诗着重写梨花之白,未涉及香气。

C.邱诗用村托的手法写出梨花的特点,神形兼备,苏诗则使用了烘托的手法D.邱诗的“春风”“玉阶”具有象征性,苏诗的“东栏”“一株雪”用法类似。

5.诗人同咏梨花,展现的情感态度并不相同,结合两首诗歌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物言志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2.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见孤松成咏张宣明孤松郁山椒①,肃爽凌清霄。

既挺千丈干,亦生百尺条。

青青恒一色,落落②非一朝。

大厦今已构,惜哉无人招。

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凋。

【注】①山椒:山顶。

①落落:高超、卓异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郁”字意为茂盛,总领对松的描写,二到六句都是对它的具体描述。

B.“千丈”百尺”以夸张手法写孤松的高大,与其他松之弱小形成鲜明对比。

C.“青青”句写松生命力强,“落落”句写松不同凡响,字里行间寓赞颂之意。

D.末四句写这棵孤松虽然“无人招”,却依然凌冬不凋,保持着昂扬的气概。

4.七、八两句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请对其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蝉唐·赵嘏①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②生。

【注】①作者一说“贾岛”。

①甑,炊具。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句用白描手法写出秋夜、秋风中寒蝉带来的特有秋声,表现其夏生秋死、朝不保夕的凄惨境地。

B.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虫声有足引心。

”客居之人对物候变化很敏感,几声蝉鸣便可引发思乡之情。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咏物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鉴赏方法、步骤鉴赏方法(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南海一中2002/4/11阅读下面13 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表述题 ]]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表述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 选扦题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答:2。

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答:[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 .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

②(s6ng):挺立。

③胡: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 ④绦:丝绳。

镟:铜环。

⑤轩楹:堂前廊柱。

[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答:。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答: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答:[ 选扦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

“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 .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

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

太公怎钓?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

《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

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 "愿者上钩 "。

[ 表述题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答:。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答:。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 选择题 ]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D . " 轻负着 " 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 " 犹恨东洋小 "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 .最后一句用的是"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惑的形象。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僻字难典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 表述题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答:[ 选择题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贺诗中 " 碧玉 " 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

" 丝绦 " 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 .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 谁裁出 " , "似剪刀 ",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 "初黄 "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

"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 .曾诗中 "解 " 读作 "ji ě",意思是散开、抛洒。

“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

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

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

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 "托物寄兴、言志抒怀 " 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

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 别调 "。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

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

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

②南冠:指囚徒。

[ 僻字难典 ]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

”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

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

”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表述题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后者是。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3 .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 选择题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僻字难典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 表述题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答: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答:[ 选择题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 “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