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始见金

合集下载

大浪淘沙始见金——记西安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

大浪淘沙始见金——记西安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

到开发 经营第一线 ; 通过考察 , 把懂管 理 、 经营、 善 有专 长、 实践 的干部充 敢 实到项目上去 , 为企业发展进行人力资
源培养和储备。
到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0 5 2 0
年,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 测评中, 西安城 建公司的群众满意率达i 0 。 0 5 0 % 2 0 年开
C E TC E>封面文章 0V RAR I L
■ 文/ 本刊记者 熊小燕 李连元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这句话 因为它 的深刻和朴素已经成为很 多中国人 的信
和 各 类 报 告 约 1 万 余 字 , 立 了 司重 6 建 公
大事项报告机 制。 公司完善决策机制 , 健全 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坚持重大事
司通过公开招聘, 优录用了一批年轻 择 化、 知识化、 有活力的大学毕业生充实
安城建公司矢志不渝 地坚持诚信企业、
信誉企业的发展 之路, 正是因为不懈地 坚持诚信 , 忠实地履 行承诺 , 使公 司受
( 以下简称西安城建公司 ) 在总经理薛
武平的带领下, 披荆斩棘, 开拓了一条符 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康庄 大道, 为行业提 供了借鉴 , 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 , 也为 这个 “ 冬天” 吹来了一 缕春风。
走适合自己的路
19 年1 9 南行途中的邓小平 9 2 月2 日,
同志来到珠江冰箱 当听说这个乡 镇企 业小厂在7 间产量增加了1 倍、 年 6 排名全
业” 等荣誉称号。 “ 攘外 必先安 内” 西安城建公司 , 在 完善企业 内控 管理 体系方 面付 出了
很大的努力。 照西安市国资委监事会 按 要求 , 公司兼职监事 并认真履行企业监 事会工作 职责, 编制公司从成 立至今涉

吹尽“黄沙”始见“金”“躬行”始知“金”深浅

吹尽“黄沙”始见“金”“躬行”始知“金”深浅

吹尽“黄沙”始见“金”“躬行”始知“金”深浅这成语形容一个人在困难中经过了艰苦的奋斗,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一个人要获得真知灼见,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吹尽“黄沙”始见“金”,“躬行”始知“金”深浅。

这句成语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只有经历了困苦的磨砺,才能展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黄沙也许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当我们把它吹尽时,才会发现下面的金子宝藏。

同样地,“躬行”也是需要时间和努力去体验,去理解。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事物的深浅。

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成语也是在强调一个道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了解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这句成语也可以用来描述人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的一种心态,一个人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摸索,才能够领悟到事物的真正含义。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需要勤奋的态度,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进。

只有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躬行,我们才能够逐渐洞悉事物的深浅。

这句成语听起来简单,但是它所传达的意义却非常深远。

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行;它也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实践和经验才能带来真知灼见。

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学习上,我们都需要修炼一颗耐心和毅力的心灵。

只有经过时间的磨砺,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体会到真正的价值。

吹尽“黄沙”始见“金”,“躬行”始知“金”深浅既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也告诉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够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只有付出持久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感受到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牢记这句成语的教诲,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才能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和成就。

大浪淘沙始见金

大浪淘沙始见金

大浪淘沙始见金
佚名
【期刊名称】《钢铁文化》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7月中旬,武钢召开经营工作会,全面分析了当前钢铁行业和集团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钢铁行业也进入了"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高压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态。

新常态下,今年上半年,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加剧,资金链日益紧绷。

【总页数】1页(P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31
【相关文献】
1.《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2.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3.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4.大浪淘沙始见金——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海警3111船的船员们
5.主新德: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璀璨——访主新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陆分公司董事长蔡永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承黄河文化精神的朗诵内容手稿

传承黄河文化精神的朗诵内容手稿

【朗诵手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她奔腾不息,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今天,让我们共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朗诵者):黄河,你这伟大的母亲河,你的源头在哪里?你的终点又在哪里?你的怀抱中,孕育了多少华夏儿女?你的歌声中,回荡着多少英雄的故事?(二)九曲黄河十八弯,百折不挠意志坚(朗诵者):黄河,你从青藏高原的源头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九曲十八弯。

你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你百折不挠的意志,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三)大浪淘沙始见金,黄河文明源远长(朗诵者):黄河,你的历史浩如烟海,你的文明源远流长。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在你的怀抱中,诞生了炎黄子孙,诞生了华夏文明。

你的文化,如同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永不干涸。

(四)炎黄子孙承遗志,共筑中国梦(朗诵者):黄河,你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黄河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黄河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朗诵者):黄河,你的儿女,有着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们继承了你的坚韧不拔,敢于挑战一切困难。

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六)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朗诵者):黄河,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要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七)让我们共同守护黄河,传承黄河文化(朗诵者):黄河,你的儿女,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你。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保护你的母亲河,传承你的文化,让黄河文明永远流传。

(八)结语(朗诵者):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大浪淘沙始见金——漫话黄埔四期生中的共产党员

大浪淘沙始见金——漫话黄埔四期生中的共产党员

大浪淘沙始见金——漫话黄埔四期生中的共产党员作者:水新营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3年第8期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在大革命时期合作创办的军事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共开办了六期,而其中黄埔一期和黄埔四期的学生最为著名。

资料显示,仅中共方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军委先后确定的36名军事家中,黄埔生占12名,而其中黄埔一期生和四期生分别占5名和4名。

据不完全统计,曾先后加入中共的黄埔四期生(包括部分《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姓名籍贯表》缺名者)有130余名,超过了黄埔一期生中的中共党员数量,其中以湖南、四川、湖北省籍数量为多。

黄埔四期生中的众多共产党员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选择道路各一,终究是“大浪淘沙始见金”。

水新营在中共及军队中任高职的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黄埔军校分七批招收第四期入伍生。

1926年3月,入伍生通过考试,正式升入第四期学生队,同年10月毕业。

黄埔四期生毕业后大多即奔赴北伐战场,担任国民革命军基层军官。

不久,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各革命根据地缺乏军事干部,而且不像在国民党军队那样论资排辈现象严重,一些黄埔四期生脱颖而出,很早就担任中共及其军队的高级职务。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林彪、萧克。

林彪,1907年生,湖北黄冈人。

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

后参加北伐战争及南昌起义。

林彪因指挥作战有方,在红军队伍中提升很快。

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时年23岁。

1932年3月,年仅25岁的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红一军团总人数一度达二万余人。

而此时,他的黄埔四期同学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团长的也寥寥无几。

到了1937年初,阚汉骞才成为第一个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旅长的黄埔四期生。

林彪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是中央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大浪淘沙始见金——漫话黄埔四期生中的共产党员

大浪淘沙始见金——漫话黄埔四期生中的共产党员

40党史博采 2013/08在中共及军队中任高职的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黄埔军校分七批招收第四期入伍生。

1926年3月,入伍生通过考试,正式升入第四期学生队,同年10月毕业。

黄埔四期生毕业后大多即奔赴北伐战场,担任国民革命军基层军官。

不久,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各革命根据地缺乏军事干部,而且不像在国民党军队那样论资排辈现象严重,一些黄埔四期生脱颖而出,很早就担任中共及其军队的高级职务。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林彪、萧克。

林彪,1907年生,湖北黄冈人。

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

后参加北伐战争及南昌起义。

林彪因指挥作战有方,在红军队伍中提升很快。

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时年23岁。

1932年3月,年仅25岁的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红一军团总人数一度达二万余人。

而此时,他的黄埔四期同学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团长的也寥寥无几。

到了1937年初,阚汉骞才成为第一个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旅长的黄埔四期生。

林彪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是中央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以林彪为代表的黄埔四期生战斗在各个解放区战场,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在以林彪为中共方面部队司令员的东北战场,作为黄埔军校的后生,林彪率部打败了他的黄埔一期学长杜聿明、黄埔教官陈诚,取得了东北战场的最后胜利。

萧克,1907年生,湖南嘉禾人。

1926年初,考入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该教练所后归并黄埔军校,列为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及南昌起义。

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7月,27岁的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他担任副总指挥。

萧克为实现三大红军胜利会师作出过积极贡献。

先后为革命捐躯的在十年内战中,黄埔四期生中■水新营段德昌2013/08 党史博采41的许多共产党员投入各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不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浪淘沙始见金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浪淘沙始见金
热点讨论
H OT SPOT
为 例 ,“ 京十 五 条 ” 定 户 籍居 民只 允 规 许 再 新购 一套 住 宅 , 房 非户 籍居 民需 无 提 供 五 年 以 上社 保 缴 纳 证 明才 可 购 一
套 新 房。 样 一 来 , 有 资格和 能 力的 这 具
何处可逢“ 金九银十” ?
金 融 危机 式 的突发 因素 , 面性 的价 格 全
先行 指标 未有 体 现 , 0 期待 “ 21年 1 金九 银十” 大幅 放 量似 乎 已不 现 实 , 能体 若
大 战似 乎还 很 遥 远 。不管 怎样 ,“ 九 金
的地 段 , 为限购 背景 下的核 心购 房逻 成
银十” 将会一如既往 的发挥其市场 “ 风
业 等 未 来再 回 城 置 业 的购 房 消 费越 来 越 少, 而在 支付 力力所 能及 甚至 略微 放 大 的前提 下 , 尽量选 择 中心 区更为 优 质
望 ; 然全行业 的 “ 虽 金九银十 ” 们不敢 我 奢望 , 是特 别背景下 , 限购 城市 、 但 未 品 牌开 发商 、 缺 地 段、 典 户型 等结 构 稀 经 性 “ 金九银十 ” 一定会 出现 ; 然成 交下 虽 滑, 资金 链 紧张 , 龙头 企 业强 劲 的市 但
下, 只有 二手 房活 跃才 能 够释 放 出足够 多具有购 买能 力和 意愿 的潜在 购房者 。 因此 , 、 月前 二手 房 成 交 活 跃 , 九 十 是 “ 银十 ” 金九 出现 的必 要条 件。
最 后 , 来 预 期进 一 步 降 低 了购 未 房 者 的购 房 意 愿 。限 购 政 策 在 影 响 市
等 家庭 人 口变化 的 房屋。正 因为 如此 ,
二手房 市 场小 户型 风 光不 再 , 居、 二 三 居 , 别 是设 计 紧凑 的经典 三居 户型 , 特 取而代 之 逐渐成 为市 场新 宠。

大浪淘沙始见金共41页文档

大浪淘沙始见金共41页文档
段国圣 博士
泰康资产管理公司 首席理财顾问 徐徐
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加州理工学院 PMP
曾任国防科工委派驻香港高科技投资基 金首席代表
曾在美国华尔街投资6个亿,半年时间 赚回6个亿,被传为投资神话
现任中国保监会风险控制研究小组成员 国防科工委政策法规研究室研究员 美国经济学会、金融学会会员
2006年01月26日1.2824 2006年03月30日1.3323 2006年05月25日1.4989 2006年07月27日1.5943 2006年09月28日1.7074 2006年11月23日2.0569 2007年01月25日2.9135 2007年03月29日3.2254 2007年05月24日3.8726 2007年07月26日4.5172 2007年09月28日5.0365 2007年11月28日5.3033 2008年01月25日5.8166 2008年03月28日5.0609
熊市三年平均收益超过6%!
牛市2年,净值连续翻番!
• 2005年12月29日1.2382 • 2006年02月23日1.2932 • 2006年04月27日1.4079 • 2006年06月29日1.5007 • 2006年08月24日1.5928 • 2006年10月26日1.8320 • 2006年12月28日2.5946 • 2007年02月15日3.0572 • 2007年04月26日3.6134 • 2007年06月28日4.2408 • 2007年08月31日5.0394 • 2007年10月26日5.3308 • 2007年12月28日5.9302 • 2008年02月29日5.6587
投资团队的水平
◆ 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拥有优秀的投资队伍和强大的研究力量。现有员工 超过230人,绝大部分员工都是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其中 80%以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近1/3人员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多人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者(FRM)、国 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证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浪淘沙始见金
20余年前,当中国书法艺术刚刚走出一段低谷,并演绎着全面复兴的局面时,“现代书法”作为一个群体、一个流派,在中国书坛迅速刮起了一阵旋风。

当人们刚刚对古典的书法艺术魅力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看熟了传统书法中那些点画精到、结构遒美、形态端庄、笔墨纯正的各家书法作品之时,“北京’85现代书法展”上,一批游弋于美术与书法两个领域的开拓者,把美术中的造型、笔墨以及创作观念带入书法,创作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笔墨丰富、主题意识强烈的“现代书法”作品来。

这在当时书坛,不亚于一阵天外来风,让人精神,让人惊奇,让人大开眼界。

然而,几年过去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可能更主要的是其作品内涵过于直白肤浅,参与者综合素质还不够,特别是在中
国这块土壤中对传统艺术精神的领会还不够等原因吧),现代书法在以代表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正统的全国大型书法展中逐步丧失了地盘,作品露面次数少了,其影响也就慢慢淡化了。

尽管今天于书法涉猎时间稍长者都会对“’85现代书法”群体记忆犹新,对于古干、李洛公、张强、邱振中等人名字还屈指可数,但在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大环境下,它毕竟只是一朵明日黄花。

当然,即使时间已经流逝,但它离我们仍然还不太远。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共逍遥王冬龄书法艺术展”上,笔者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王冬龄教授。

王先生此次是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与以往不同的是,王先生此次展出的多数为体现其近期创作理念的巨幅作品。

特别是走进美术馆圆厅,正面弧形墙壁上张裱着和整面墙壁一样大的巨幅作品《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作品高4.95米,长37.5米。

字大逾2尺,气势磅礴,撼人心肺。

这样的大字草书作品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王冬龄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授、博导,也是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享誉中国书坛的一位书法家。

随着他多次游学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经历以及数十年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学术积累,他已成为一位学识丰厚、观念超前的当代艺术家。

在近几年的书法创作中,他更加注重新鲜的美感和时代的思想力量。

1987年开始,王冬龄实际上也开始尝试现代书法创作,近几年更注重抽象水墨的创作尝试,他的书法观也更富有“现代”气息。

为此,人们也把他划入到“现代书法”的阵营。

但他又不同于’85现代书法展中的其他作者。

这些年来,他不断尝试,不断积累,不断超越自己,
在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的创作研究和教学中,他以“临摹、理念、方法”为指导思想,特别是突出书法的“创作”理念,将古老的传统书法转向了更积极的当代表现。

因此,他集中了近几年的创作理念与成果,在中国美术馆向大众进行了一次汇报。

在美术馆展览现场,笔者带着对“现代书法”的当下关注和对王冬龄先生书法创作理念的关注等几个问题,采访了王冬龄先生。

一、关于创作与临帖的问题
从展馆里王冬龄近年书法创作的录像短片中,我们看到,一边是王先生近几次现场创作擘窠大字的镜头,《老子五千言》前已提到其幅度;2003年创作的《逍遥游》亦有12.5米高,7.5米宽,最大的字为高
3.2米,宽1.8米;另有“兰亭雅集”现场在高1.2米、宽12米的竖板上进行题壁创作。

而且每次现场都有数十上百的记者、观众围观。

面对众人,王先生从容不迫,挥洒自如。

有时甚至在观众的掌声中情绪大振,精神抖擞,连出妙笔。

但是另一画面又显示,王冬龄先生在课余整理大量的临帖草稿。

为此,笔者采访王先生,“以您的成就,近期还在经常临帖吗?以您目前的创作状态,给大家谈谈临帖与创作的关系吧”。

王先生不紧不慢地说,“我一直以临帖为日课。

自己的创作也是建立在深厚的临帖基础之上的。

我的老师林散之先生一直教育我们要注重临帖。

实际上,我今天能够成功创作(包括这些大字作品)也是来源于我几十年如一日的临帖功夫的。

记得我第一次写最大的作品《逍遥游》,实际上在写之前我也没把握,但写后一看就成了,而且缩小之后看,这么大的篇幅还能
浑然一体。

第二天我也认真思考,这么大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依赖于我的临帖功夫。

关于这些大字作品,我也有相应的创作手记,读者朋友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在网上查看”。

包括对于这几幅大作品,王冬龄先生能够从容创作,而且通篇能把握好节奏及章法布局,他也认为:“这归根到底都是临帖功夫。

而我认为所谓的功力也完全来源于日常的不断练习。


二、关于书法的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从展览中我们看到,王冬龄先生近年来的书法创作,尽管时代气息很浓,创作的主题与理念突出,具有十分“现代”的气息,但以笔者之见,他依然是十分传统的。

他在创作中不论用笔、用墨都把握得十分得
体。

为此,当笔者问到他对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关系如何看待时,他又说:
“我作为一个美院的专业书法教师,这么多年来一直从事书法教学与创作,对于传统书法的学习一天都未曾放松过。

同时,通过美国游学四年,以及到日本、欧洲都讲过学,看到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书法。

但是,为了这个很纯粹的书法,我喜欢多角度看书法艺术,又喜欢反思中国书法。

所以有更多的创造和尝试。

前些年因为我参加过一次‘书法主义展’,有人就把我列入到‘书法主义’流派,或者早期也参加过现代书法的尝试也就把我完全划入到‘现代书法’流派,这也是误解。

实际上,我是非常重视传统,非常重视以作品说话的。

实践出真知,我愿意不断以创作来体现我对书法的理解,体现对书法观念的呈现,和对艺术思想的表达。


“包括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学理念,我认为,我们和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培养的是现代艺术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仅仅把字写好而已。

这就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见识和能力。

对于学生的创作来说,我既注重传统书法的教学与创作,又在努力进行现代书法的探索和进行水墨抽象的创作,这三点是并行不悖的。

但是,我这个创作理念中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是传统书法。


三、关于对现代书法的评价
当王先生谈到多年国外游学的经历以及教学经历时,笔者又问,以王教授多年对“现代书法”的关注和
对西方美术观念、创作原理的借鉴融合,他对近20
年来现代书法作何评价,他又作了较为深入而细致的
回答。

他说,“我认为当中国书法脱离了它生存的那个环境时,它就面临着生存问题。

严格来讲,应该说1985年北京的现代书法展还是有意义的。

不管这么多年现代书法从技巧层面的改革来讲效果如何,但我都觉得这对中国书法发展来讲还是一件积极的大事”。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与美术一样的大的艺
术门类。

现在从事现代书法创作与研究的人很少很少。

比如国展,从创新来看,就几乎无现代书法作品。

当然,现代书法群体本身这几年也没有对外产生大的影响。

但这还不能说现代书法就是一种衰落,它应是在寻求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发展。

中国书法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本土的艺术,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

今天,它的参照面不仅仅是传统的中国画了,它还要面对版画、油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伟大的、博大精深的艺术,就像中国文化一样,它是能够包容和吸收人类宝贵的经验和理念的。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书法发展的今天,我们怎么让中国艺术的传统精髓去进一步包容和发展。

包括习惯上面,比如说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它与人们的生活更贴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大家研究的问题。

我们泱泱大国必须有泱泱大国的艺术气质。

其实,关于现代书法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觉得这个名字还不很准确,但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作品。

不要考虑所谓的书法风格或者旗号是什么。

这也是我一直讲的,自己搞现代书法,未必就觉得思想先进。

关键是要看作品的品味以及真正的学术含量和艺术含量。

对于现在搞现代书法的人还不是太多或者影响还不够的问题,我认为,本来现代书法目前就是一个精英发展圈,不可能很多人去做。

而且,
要做现代书法的创作与研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绝对的、深厚的传统功力,没有传统功力去搞什么现代书法啊!这将是无本之木。

第二,如果没有一种开拓的艺术视野,没有一种艺术理念和新的观念也不行。

因为这个东西是没有参照系的。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讲,我是不主张去搞什么现代书法的。

这往往会误导现代书法和青年人的。

可以这样讲,中国书法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在我看来,在沙孟海、启功等大家之后,对传统的继承基本上就快是一个尾声了。

所以,21世纪的中国书法要靠我们书界的全体同仁的努力去开创新的境界啊!”
采访很快结束,关于上述几个问题,我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随后,冬龄先生赠送我一本由他主编的《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

他说,关于“现代书法”问
题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国内许多理论家都抒发了自己的高见,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一个全面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