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倍半萜类ppt课件
合集下载
萜类化学倍半萜

VS
详细描述
倍半萜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 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研究表明,一些 倍半萜化合物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 种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
总结词
倍半萜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详细描述
倍半萜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抑制微生物酶的活性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研究表明, 一些倍半萜化合物对耐药性细菌和真菌具有抗菌活性,为解决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
抗氧化作用
总结词
倍半萜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和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详细描述
倍半萜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机制发挥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倍半萜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氧化应激相关 的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03
倍半萜的合成方法
THANKS
用于相应药物的研发。
植物精油提取
01
02
03
精油制备
倍半萜是植物精油的主要 成分之一,通过提取植物 精油,可以得到大量的倍 半萜化合物。
香气改善
倍半萜化合物具有芳香气 味,可用于改善食品、日 用品等的香气。
植物保护
一些倍半萜化合物具有杀 虫、杀菌作用,可以作为 植物保护剂使用。
食品添加剂
要点一
风味增强剂
生物合成法
植物细胞培养法
通过植物细胞培养来生产倍半萜 ,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控制性的优 点。
微生物发酵法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倍半萜,可 以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和菌种来优 化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化学合成法
天然产物为原料
以天然产物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 反应来合成倍半萜,但这种方法成本 较高且产率较低。
表6-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ppt

篇1000字左右的小综述,发至我的电子邮箱。
E-mail: jdhyzy@
O C H = C H C C H 3
O C H = C H C C H 3
α 紫罗兰酮(高级香料) β 紫罗兰酮(合成维生素A 的原料)
O 制备
O
O
O 斑蝥素
O
O
O
N--O H
N -羟 基 斑 蝥 胺
HOH2C HO HO
香 叶 醛 TV (a - 柠 檬 醛 )
香 叶 醇 I
橙 花 醇 II ( 橙 花 醛 V ) ( β -柠 檬 醛 )
[H ]
[H ] [H ] C HO [O ] C H 2O H
香 茅 醛
香 茅 醇 III ( 为 I,II 部 分 氢 化 还 原 产 物 )
单萜 monoterpenoids
第六章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CHO CH O
O O O O O O
O CH O H 2
O O O O
柠檬醛
薄荷酮
金合欢醇
青蒿素
问题的引出:什么是萜类化合物?
§1 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定义:
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 其衍生物。
5 CH 3
(
C CH 2
1 2
CH CH 2
单萜 monoterpenoids
CH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H 2OH
存在于香 叶油、玫 瑰油、香 茅油中, 具有玫瑰 香气。
香 叶 醇
香 叶 醛
存在于柠 檬草油、 香茅油等 挥发油中, 具有柠檬 香气。
geraniol
geranial
C HO [H ] [O ]
第六章 倍半萜类ppt课件

第六章 倍半萜 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论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生物碱
第五章
第六章
单萜
倍半萜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二萜类化合物 皂萜
第十章
氨基酸和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碳水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蒽醌类化合物
中各种化学组分,并推定其结构。
第一节 例1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云木香的倍半萜成分 云木香粗粉乙醚抽提,乙醚浸膏经初步硅胶层析,
各部位以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各成分经UV、IR、
MS、1H-NMR鉴定。
A. 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化合物1 180mg。
B. 其他部分得到化合物2-17.
第一节 例2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圆叶泽兰的抗肿瘤成分
α-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 虐毒性,已被临床淘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拼和而成的芳香骨架类化合物 。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是一种非苯 芳烃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体系,有颜色,在挥发油 高沸点馏分呈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列片段。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Spathulenol 的 立 体 结 构 主 要 通 过 NOE 相 关 谱 和 NOE差谱来解决。
虫激素、昆虫拒食剂等活性,也有一些具有神经系统活
性。从海洋生物中得到一系列特殊结构并含有卤素、 S、 CN、SCN的化合物,增加了很多化学和生理方面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论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生物碱
第五章
第六章
单萜
倍半萜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二萜类化合物 皂萜
第十章
氨基酸和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碳水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蒽醌类化合物
中各种化学组分,并推定其结构。
第一节 例1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云木香的倍半萜成分 云木香粗粉乙醚抽提,乙醚浸膏经初步硅胶层析,
各部位以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各成分经UV、IR、
MS、1H-NMR鉴定。
A. 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化合物1 180mg。
B. 其他部分得到化合物2-17.
第一节 例2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圆叶泽兰的抗肿瘤成分
α-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 虐毒性,已被临床淘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拼和而成的芳香骨架类化合物 。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是一种非苯 芳烃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体系,有颜色,在挥发油 高沸点馏分呈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列片段。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Spathulenol 的 立 体 结 构 主 要 通 过 NOE 相 关 谱 和 NOE差谱来解决。
虫激素、昆虫拒食剂等活性,也有一些具有神经系统活
性。从海洋生物中得到一系列特殊结构并含有卤素、 S、 CN、SCN的化合物,增加了很多化学和生理方面内容。
大学《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课件

橄榄烷
马兜铃烷
桉叶烷
葎草烷 H hirsutane
榄烷 石竹烷
marasmane
aromadendrane
愈创木烷
缬草烷 H
H illudane
eremophilane H
H proto-illudane
没药烷
檀香烷
18
22 O O
26
30
34
19 23
27 31
35
20 24
28 32
21 25
19
8
56 O 49
11 7
13
12
O
O 1
10
2
9
8O
3
5 4
7 11
12
6
14 15
13
41
14
2
1 10
9
3
45
8
67
15 O
11 12
13
O 44
14
2
3
1 10
9
4
5
15
8 67
O
11
12
O 47
13
此外还有一系列倍半萜类化合物起源于胡萝卜烃,
由 胡 萝 卜 烃 经 氧 化 降 解 而 形 成 , 如 abscicic acid (50),strigol(51),xanthoxin(52)和(53)等。 另外从海洋生物中亦分得很多含C15的化合物,其中有 些属于倍半萜,有些可能由直链脂肪酸形成,它们中有 tocotrienol ( 54 ) , laurencin ( 55 ) , cismaneonene ( 56 ) , rhodophytin ( 57 ) , chondriol (58)等。
第六章-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橘皮油山苍子油等), 昆虫激素及海洋生物中也存在。单萜类化合物的含氧
衍生物往往有较高的沸点(220~230C),在常温下
多为芳香性液体,具有芳香开窍、疏通理气等多种活性 ,是食品、医药、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单萜 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很强,不具挥发性, 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主要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如下: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作为认识萜类及进行萜的分类 具有重要意义。
萜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碳原子数 10 15 20 通式(C5H8)n n=2 n=3 n=4 存在 挥发油 挥发油、内酯 树脂、苦味质、 植物醇、叶绿素 海绵、细菌 皂苷、树脂 色素、植物胡萝 卜素 橡胶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x2 多萜类 倍半萜类 三萜类 二萜类
x2 四萜类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O P P O P P O H
焦 磷 酸 香 叶 酯 G P P
焦 磷 酸 香 橙 酯 N P P
香 橙 醇
n e ro l
O O g lc O H
环 烯 醚 萜 甙 ir id o id s
α -te r p in e o l
280C
根据这些事实,Wallch于1887年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
类化合物可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戊二烯分子以头尾
相连而成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此即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
有许多萜类化合物的碳架结构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本 单元来划分;
O O O H
O
艾里木酚酮
土青木香酮 扁柏酚
当时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异戊二烯的存在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Ruzicka 提出的假设首先由Lynen证明焦磷酸 异戊烯酯(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 IPP) 的存 在而得到验证,其后Folkers于1956年又证明 3(R)-甲戊二羟酸(3R-mevalonic酸, MVA)是IPP的 关键性前体物质。由此证实了萜类化合物是经甲 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这就是“生源 的异戊二烯法则”。
衍生物往往有较高的沸点(220~230C),在常温下
多为芳香性液体,具有芳香开窍、疏通理气等多种活性 ,是食品、医药、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单萜 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很强,不具挥发性, 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主要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如下: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作为认识萜类及进行萜的分类 具有重要意义。
萜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碳原子数 10 15 20 通式(C5H8)n n=2 n=3 n=4 存在 挥发油 挥发油、内酯 树脂、苦味质、 植物醇、叶绿素 海绵、细菌 皂苷、树脂 色素、植物胡萝 卜素 橡胶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x2 多萜类 倍半萜类 三萜类 二萜类
x2 四萜类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O P P O P P O H
焦 磷 酸 香 叶 酯 G P P
焦 磷 酸 香 橙 酯 N P P
香 橙 醇
n e ro l
O O g lc O H
环 烯 醚 萜 甙 ir id o id s
α -te r p in e o l
280C
根据这些事实,Wallch于1887年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
类化合物可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戊二烯分子以头尾
相连而成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此即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
有许多萜类化合物的碳架结构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本 单元来划分;
O O O H
O
艾里木酚酮
土青木香酮 扁柏酚
当时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异戊二烯的存在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Ruzicka 提出的假设首先由Lynen证明焦磷酸 异戊烯酯(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 IPP) 的存 在而得到验证,其后Folkers于1956年又证明 3(R)-甲戊二羟酸(3R-mevalonic酸, MVA)是IPP的 关键性前体物质。由此证实了萜类化合物是经甲 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这就是“生源 的异戊二烯法则”。
第六章 倍半萜类

氢化衍生物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如泽兰中的抗 癌活性成分泽兰苦内酯,泽兰绿内酯等。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分离困难在于不像生物碱有一个提取总碱的方法,
也不像黄酮、生物碱有专一的呈色反应。紫外光谱无特
征吸收。倍半萜的定性检查主要靠薄层层析,采用浓硫
酸加热显色或用硫酸香兰素,而且所呈的颜色会因时间
及硫酸中的含水量而有差别。 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对芳香油的香味关系很 大,一般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的芳香油,经分馏蒸出低沸 点的单萜部分,高沸点下脚可用层析分离,往往可得到
多种倍半萜。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系统分离方法:植物粉碎后乙醚抽提,乙醚浸膏溶
于甲醇,于-20℃冷冻除去油、酯、蜡及三萜、甾体经
以KB细胞体外指示追踪分离抗白血病细胞有效成分。
圆叶泽兰乙醇抽提,抽出物(A)以氯仿、水(B)分配。氯
仿部分(C)以石油醚、含水10%的甲醇分配,得石油醚
(D),甲醇部分(E)。分别以KB细胞做活性试验。ED50
(μ g/ml):(A)2.6,(B)100,(C)2.1,(D)30,(E)1.9 取活性最强的E部位硅胶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以
B、M、A,其中Oδ152,Lδ 106,为
双碳,N δ81, 是邻接于OH的碳原子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13C-NMR 经 INEPT 的 测 定 : CH 5 个 , CH 3 个 , 2 3 CH4个,其余M、N、O为季碳。39的 1H-13C二维谱, 1H-1H相关二维谱,推测出spathulenol结构中具有下
甲醇部分供层析分离,硅胶或氧化铝层析,个别结构极
为相似,化学性质相近的则需要用HPLC分离。 高效液相分离效果好,分离条件掌握得好,可用来分 离几十个化学成分,但溶剂消耗量大,费用较大 近年液相层析与仪器分析的结合发展极快。液-质联 用(LC-MS)和液相核磁联用(LC-NMR)已进入实用阶段, 可以利用LC-MS和LC-NMR直接从分析结果中,推定样品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分离困难在于不像生物碱有一个提取总碱的方法,
也不像黄酮、生物碱有专一的呈色反应。紫外光谱无特
征吸收。倍半萜的定性检查主要靠薄层层析,采用浓硫
酸加热显色或用硫酸香兰素,而且所呈的颜色会因时间
及硫酸中的含水量而有差别。 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对芳香油的香味关系很 大,一般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的芳香油,经分馏蒸出低沸 点的单萜部分,高沸点下脚可用层析分离,往往可得到
多种倍半萜。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系统分离方法:植物粉碎后乙醚抽提,乙醚浸膏溶
于甲醇,于-20℃冷冻除去油、酯、蜡及三萜、甾体经
以KB细胞体外指示追踪分离抗白血病细胞有效成分。
圆叶泽兰乙醇抽提,抽出物(A)以氯仿、水(B)分配。氯
仿部分(C)以石油醚、含水10%的甲醇分配,得石油醚
(D),甲醇部分(E)。分别以KB细胞做活性试验。ED50
(μ g/ml):(A)2.6,(B)100,(C)2.1,(D)30,(E)1.9 取活性最强的E部位硅胶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以
B、M、A,其中Oδ152,Lδ 106,为
双碳,N δ81, 是邻接于OH的碳原子
例3 结构研究实例--spathulenol的结构
13C-NMR 经 INEPT 的 测 定 : CH 5 个 , CH 3 个 , 2 3 CH4个,其余M、N、O为季碳。39的 1H-13C二维谱, 1H-1H相关二维谱,推测出spathulenol结构中具有下
甲醇部分供层析分离,硅胶或氧化铝层析,个别结构极
为相似,化学性质相近的则需要用HPLC分离。 高效液相分离效果好,分离条件掌握得好,可用来分 离几十个化学成分,但溶剂消耗量大,费用较大 近年液相层析与仪器分析的结合发展极快。液-质联 用(LC-MS)和液相核磁联用(LC-NMR)已进入实用阶段, 可以利用LC-MS和LC-NMR直接从分析结果中,推定样品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幻灯片(2)

GGPP 二萜 C20
角鲨烯 C30
三萜 C30
焦磷酸香叶酯(GPP) 焦磷酸金合欢酯(FPP)
单萜 C10
倍半萜 C15
-3×CH3 甾体 C27
CH3
CH3
H 3C 4 O O
O
6
O 12
CH3
H 3C O O O
OH
H 3C
还原青蒿素
O
CH3
蒿甲醚 O C H3
CH3
H3C 4 O O
O
6 5
二、分离:结晶法,柱层析(硅胶, Al2O3), 可逆化学反应
溶剂萃取法
(1) 系统溶剂提取
材料
MeOH (EtOH)热提
醇浸膏
热水反复溶解
不溶物
水液
亲脂性杂质 (如叶绿素,树脂物)
Et2O萃取
Et2O萃取液
低极性(游离萜; 苷元, 部分单糖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液
EtOAc萃取
EtOAc液
中等极性(萜单糖苷, 双糖苷)
CH3 [H]
O 12 CH3
H3C
O
O
O
青蒿素
O
O
CH3
O
氢化青蒿素
CH3
OO
O
O O
CH3 O ONa
O 还原青蒿素
琥珀酸钠
CH3
O O
CH3
第三节 二萜(diterpenoids)及二倍半萜
一、概述 分布:陆生 海洋生物 与单、倍半萜共存,三萜(少)
二、生源及分类
1、生源
MVA NPP或GPP ×2
(三) 化学方法
1、 酸性成份
2、 碱性组份
第6章萜类化合物课件

OCO
49
3. 三萜化合物
多数三萜类(triterpenes)化合物是一类基本 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 据异戊二烯定则可视为六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 成,也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
50
分布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菌类、蕨类、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 布,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它们以游离形 式或者以与糖结合成苷或成酯的形式存在。游离 三萜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大戟科等植物;三 萜苷类在豆科、五加科、桔梗科、远志科、葫芦 科等植物分布较多。
樟脑是最重要的萜酮之一,我国产的天然樟脑产量 占世界第一位。樟脑在医药上主要用做刺激剂和强 心剂,还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可用于神经 痛、炎症及跌打损伤。
O
35
➢ 环烯醚萜类(iridoids)
环烯醚萜类是一类特殊的单萜,大多与糖结合形 成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较广,在玄参 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为常见,有多种生 理活性(利胆、健胃、降糖、抗菌消炎等),目前发 现的已达900余种。
降血糖的有效成分,并有较好的利尿及迟 缓性泻下作用。
OHH
O O
HOH2C
H O
glc
39
§6.5 倍半萜、二萜和三萜化合物
1. 倍半萜类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的基本碳
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烯单位,大 多与单萜类共存于植物挥发油内,是挥发油高沸 程(250℃—280℃)的主要组分固体。倍半萜 的含氧衍生物多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倍半 萜活性一般强于单萜,是医药、食品、化妆品工 业的重要原料。
24
(二)链状单萜
无环单萜(acyclic monoterpenoi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 3 C H 3 C H 3 C H 3 C H 3 C H 3 O H C H H 2O C H 3
α -金合欢烯 金合欢醇 β -金合欢烯 Fe arnesol α - f a r n e s e nβ e -farnesen
橙花醇 Nerolidol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甲醇部分供层析分离,硅胶或氧化铝层析,个别结构极
为相似,化学性质相近的则需要用HPLC分离。 高效液相分离效果好,分离条件掌握得好,可用来分 离几十个化学成分,但溶剂消耗量大,费用较大 近年液相层析与仪器分析的结合发展极快。液-质联 用 (LC-MS) 和液相核磁联用 (LC-NMR) 已进入实用阶段, 可以利用 LC-MS 和 LC-NMR 直接从分析结果中,推定样品
洋生物中就发现300多种。
倍半萜类化合物按其结构碳环数分为无环、单
环、双环、三环、四环型倍半萜;按构成环的碳原子
数分为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等;也有按含氧官能 团分为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1)无环倍半萜
金合欢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等的挥发油中, β 构型体存在于藿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金 合欢醇在橙花油、香茅中含量较多,为重要的高级 香料原料。橙花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的主要 成分之一。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鹰爪甲素(yingzhaosu)是从草药鹰爪Artemisia annua根中分离出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化合物,对鼠 疟原虫的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
棉酚为杜松烷型双分子衍生物,存在于棉籽中,为有毒 的黄色液体,具有杀精子作用,但副作用大,未用于临床。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 是倍半萜过氧化物,是从中 药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到的抗恶性疟疾的有 效成分。青蒿素在水中及油中均难溶解,影响其疗效发挥,临床应 用受到限制。曾对它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合成大量衍生物,从中筛 选出具有抗疟效价高、原虫转阴快、速效、低毒等特点的双氢青蒿 素(dihydroqinghaosu),再进行甲基化,将它制成油溶性的蒿甲 醚(artemether)及水溶性的青蒿琥珀酸单酯(artesunate),现已 有多种制剂用于临床。
硅胶柱,以石油醚、石油醚—乙醚,乙醚—甲醇依次洗
脱。石油醚部分为烃类,乙醚部分为羟基和多羟基化合
物,乙醚—甲醇为多羟基化合物及羧酸类。
各部位再进一步层析,或采用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 根据本方法全面检查各部位,或按兴趣分离其中个别部 位。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倍半萜内酯分离:乙醇抽提,浸膏用氯仿—水分配 除去水溶部分,浸膏再用石油醚—10%含水甲醇分配,
及硫酸中的含水量而有差别。 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对芳香油的香味关系很 大,一般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的芳香油,经分馏蒸出低沸 点的单萜部分,高沸点下脚可用层析分离,往往可得到
多种倍半萜。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系统分离方法:植物粉碎后乙醚抽提,乙醚浸膏溶
于甲醇,于 -20℃冷冻除去油、酯、蜡及三萜、甾体经
第六章 倍半萜 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论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生物碱
第五章
第六章
单萜
倍半萜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二萜类化合物 皂萜
第十章
氨基酸和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碳水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蒽醌类化合物
氢化衍生物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如泽兰中的抗 癌活性成分泽兰苦内酯,泽兰绿内酯等。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分离困难在于不像生物碱有一个提取总碱的方法,
也不像黄酮、生物碱有专一的呈色反应。紫外光谱无特
征吸收。倍半萜的定性检查主要靠薄层层析,采用浓硫
酸加热显色或用硫酸香兰素,而且所呈的颜色会因时间
虫激素、昆虫拒食剂等活性,也有一些具有神经系统活
性。从海洋生物中得到一系列特殊结构并含有卤素、 S、 CN、SCN的化合物,增加了很多化学和生理方面内容。
第六章 倍半萜类
很多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的主要成分,对芳香油
倍半萜是天然产物化学中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的香味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倍半萜骨架有15个碳,由于生物体内微妙的代
谢而生成形形色色基本骨架的化合物,并有复杂的立体
结构。成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成分中重要的一类。本章主要介绍有关
倍半萜的提取分离、光谱解析、结构测定及近年的进展。 倍半萜类的骨架复杂多变,其主要的基本骨架名称 和生物合成途径如图6-6a,图6-6b所示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倍半萜
倍半萜的研究,发展较快,无论是化合物的数 目,还是结构骨架类型都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 迄今结构骨架超过200种,化合物有数千种之多,海
O H O H OO O O O OO O O C H O 3 O O
青 蒿素 Artemisinin
青 蒿素 甲 醚 Artemether
鹰 爪甲 素
Yingzhaos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有关,双氢青蒿素(1倍),蒿甲醚(烷基化-14倍; 烷氧甲酰化-28倍)
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过氧基团及C12-CO的还原
香豆素类化合物 木脂体类化合物 其他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 海洋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第六章
第六章 倍半萜类
萜类是天然有机化合物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个数
的异戊烯首尾相接构成。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是由3个异戊二烯
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倍半萜广泛存 在于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及某些昆虫中,很多具有 重要的生物功能和生理活性,特别是倍半萜内酯,有抗 菌、抗肿瘤、抗病毒、细胞毒、免疫抑制、植物毒、昆
α-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 虐毒性,已被临床淘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拼和而成的芳香骨架类化合物 。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是一种非苯 芳烃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体系,有颜色,在挥发油 高沸点馏分呈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α -金合欢烯 金合欢醇 β -金合欢烯 Fe arnesol α - f a r n e s e nβ e -farnesen
橙花醇 Nerolidol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甲醇部分供层析分离,硅胶或氧化铝层析,个别结构极
为相似,化学性质相近的则需要用HPLC分离。 高效液相分离效果好,分离条件掌握得好,可用来分 离几十个化学成分,但溶剂消耗量大,费用较大 近年液相层析与仪器分析的结合发展极快。液-质联 用 (LC-MS) 和液相核磁联用 (LC-NMR) 已进入实用阶段, 可以利用 LC-MS 和 LC-NMR 直接从分析结果中,推定样品
洋生物中就发现300多种。
倍半萜类化合物按其结构碳环数分为无环、单
环、双环、三环、四环型倍半萜;按构成环的碳原子
数分为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等;也有按含氧官能 团分为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1)无环倍半萜
金合欢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等的挥发油中, β 构型体存在于藿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金 合欢醇在橙花油、香茅中含量较多,为重要的高级 香料原料。橙花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的主要 成分之一。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鹰爪甲素(yingzhaosu)是从草药鹰爪Artemisia annua根中分离出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化合物,对鼠 疟原虫的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
棉酚为杜松烷型双分子衍生物,存在于棉籽中,为有毒 的黄色液体,具有杀精子作用,但副作用大,未用于临床。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青蒿素(qinghaosu, artemisinin) 是倍半萜过氧化物,是从中 药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到的抗恶性疟疾的有 效成分。青蒿素在水中及油中均难溶解,影响其疗效发挥,临床应 用受到限制。曾对它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合成大量衍生物,从中筛 选出具有抗疟效价高、原虫转阴快、速效、低毒等特点的双氢青蒿 素(dihydroqinghaosu),再进行甲基化,将它制成油溶性的蒿甲 醚(artemether)及水溶性的青蒿琥珀酸单酯(artesunate),现已 有多种制剂用于临床。
硅胶柱,以石油醚、石油醚—乙醚,乙醚—甲醇依次洗
脱。石油醚部分为烃类,乙醚部分为羟基和多羟基化合
物,乙醚—甲醇为多羟基化合物及羧酸类。
各部位再进一步层析,或采用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 根据本方法全面检查各部位,或按兴趣分离其中个别部 位。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倍半萜内酯分离:乙醇抽提,浸膏用氯仿—水分配 除去水溶部分,浸膏再用石油醚—10%含水甲醇分配,
及硫酸中的含水量而有差别。 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对芳香油的香味关系很 大,一般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的芳香油,经分馏蒸出低沸 点的单萜部分,高沸点下脚可用层析分离,往往可得到
多种倍半萜。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系统分离方法:植物粉碎后乙醚抽提,乙醚浸膏溶
于甲醇,于 -20℃冷冻除去油、酯、蜡及三萜、甾体经
第六章 倍半萜 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论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 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技术 生物碱
第五章
第六章
单萜
倍半萜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二萜类化合物 皂萜
第十章
氨基酸和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碳水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蒽醌类化合物
氢化衍生物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如泽兰中的抗 癌活性成分泽兰苦内酯,泽兰绿内酯等。
第六章 倍半萜类
第一节 一般性质与提取分离 分离困难在于不像生物碱有一个提取总碱的方法,
也不像黄酮、生物碱有专一的呈色反应。紫外光谱无特
征吸收。倍半萜的定性检查主要靠薄层层析,采用浓硫
酸加热显色或用硫酸香兰素,而且所呈的颜色会因时间
虫激素、昆虫拒食剂等活性,也有一些具有神经系统活
性。从海洋生物中得到一系列特殊结构并含有卤素、 S、 CN、SCN的化合物,增加了很多化学和生理方面内容。
第六章 倍半萜类
很多倍半萜是芳香油高沸点部分的主要成分,对芳香油
倍半萜是天然产物化学中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的香味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倍半萜骨架有15个碳,由于生物体内微妙的代
谢而生成形形色色基本骨架的化合物,并有复杂的立体
结构。成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成分中重要的一类。本章主要介绍有关
倍半萜的提取分离、光谱解析、结构测定及近年的进展。 倍半萜类的骨架复杂多变,其主要的基本骨架名称 和生物合成途径如图6-6a,图6-6b所示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倍半萜
倍半萜的研究,发展较快,无论是化合物的数 目,还是结构骨架类型都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 迄今结构骨架超过200种,化合物有数千种之多,海
O H O H OO O O O OO O O C H O 3 O O
青 蒿素 Artemisinin
青 蒿素 甲 醚 Artemether
鹰 爪甲 素
Yingzhaos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环状倍半萜
有关,双氢青蒿素(1倍),蒿甲醚(烷基化-14倍; 烷氧甲酰化-28倍)
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过氧基团及C12-CO的还原
香豆素类化合物 木脂体类化合物 其他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 海洋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第六章
第六章 倍半萜类
萜类是天然有机化合物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个数
的异戊烯首尾相接构成。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是由3个异戊二烯
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倍半萜广泛存 在于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及某些昆虫中,很多具有 重要的生物功能和生理活性,特别是倍半萜内酯,有抗 菌、抗肿瘤、抗病毒、细胞毒、免疫抑制、植物毒、昆
α-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 虐毒性,已被临床淘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
由五元环与七元环拼和而成的芳香骨架类化合物 。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是一种非苯 芳烃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体系,有颜色,在挥发油 高沸点馏分呈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3)奥类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