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⒈引言在医疗实践中,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与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手术期血液保护工作,提高手术用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制度。
⒉部门及责任⑴手术室●提供手术所需的安全血液制品,确保其质量和合规性。
●在手术前评估和筛查患者血液相关风险因素。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
●监测手术期间的血液使用情况。
●记录手术用血的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⑵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和贮存。
●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充足。
●根据手术室的需求,提供安全血液制品。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控制和管理。
⑶质控部门●监督手术室和血库的血液保护工作。
●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⒊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准备⑴患者评估和筛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其血液相关的风险因素。
●评估患者的血液储备情况。
●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是否正常。
⑵预防性质保措施●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的血液保护措施。
●根据需要,进行贫血矫正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⒋手术期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危重病患者的血液管理●对于危重病患者,应实施严格的血液管理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⑵减少术中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预防和治疗术中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血液制品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血液制品。
●遵循血液管理的原则,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⒌术后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术后血液管理●监测术后的血液功能和凝血功能。
●在术后的恢复期,采取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
⑵减少术后出血●预防和治疗术后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术后贫血的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进行贫血的治疗和管理。
⒍附则本制度的执行由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⒎附件●术前评估和筛查表●血液保护措施记录表●手术用血管理记录表⒏法律名词及注释●血液制品:指通过采集、加工和贮存等工艺制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一.定义①围手术期:从患者和医生决定手术治疗之日始到术后28天(基本康复)止的一段时间。
②患者血液管理: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
二.总体原则①以患者为中心:应始终以促进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为原则。
②预防为主:防治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核心是预防异体输血。
③多学科协作: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适时全面评估患者及其血液功能状态、识别输血的危险因素、防治术前贫血、积极应用减少手术失血和自体输血技术、严格遵守异体输血适应证的规定,对于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至关重要。
④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三.目的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手术患者输血风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五.措施(1)手术前评估和贫血管理①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和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筛查等),准确评估患者贫血状态、止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是否需要输血等。
②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输血和不良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查明贫血原因并有效治疗。
对择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应在术前采取非输血措施纠正贫血。
对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宜积极治疗贫血。
③对术前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其他可能影响止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出血风险和药物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案。
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根据病情和止凝血功能状态决定是否停药或采用替代治疗方案。
对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患者,应全面权衡手术出血风险与紧急逆转药物作用后的风险,并采取相应对策。
④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查明出血原因并制订相应的防治预案。
2023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患者接受手术期间和术后的恢复
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降低手术相关的输血
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输血量、降低输血相关的
费用和潜在风险,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和效果。
1. 术前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红细胞、
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血液情况。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血液管理措施,
减少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包括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减少出血点数量、早期止血等措施。
3.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和手术需要,制订合理的输
血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4. 术后恢复:术后积极进行血液容量的恢复和贫血的治疗,以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恢复。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输血需求进行
合理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结果。
1. 术前评估和筹备: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包括血液指标的检
查和评估,确定患者的血液状况,以及制订输血方案。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遵循安全输血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正确使用输血
设备、合理计算输血量等。
3. 术后恢复和管理:术后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
和恢复,包括输血后监测、相关治疗和护理等。
通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
减少手术期间和术后的输血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准备血液制品: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预防感染:采取措施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如皮肤准备、无菌操作等
术中血液管理
2019
控制出血:采用微创手术,减少出血量
01
2020
血液回收:回收患者血液,进行再利用
02
2021
血液替代品:使用血液替代品,减少输血需求
重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血液制品、优化手术方案、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手术技术等
血液保护的意义
减少输血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过敏反应等。
节约医疗资源: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消耗,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失血,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
减少手术出血和输血需求
1
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3
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
4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评估患者血液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03
血小板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小板,如血小板代用品、血小板生成素等
04
人工合成血液: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血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1
血浆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浆,如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 钟南山院士说:“安全用血是人民旳需要, 血液保护是我们旳职责。”血液保护与输 血安全是完全一致旳,血液保护好了,就 会少输或不输异体血,降低输血传播性疾 病和输血不良反应。
• 血液保护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涉及:免费 献血/全民教育,血液检测和预警,输血指 证/限制性输血,容量治疗/血液稀释,自体 输血/血液回收,血浆代用具,微创外科/控 制性降压,造血/止血药物,去白细胞血/血 浆,血液代用具及血液消毒等十个方面。
• 输血安全与血液保护措施
• 一、免费献血/全民教育
• 免费献血是血液保护旳主要手段,更要预防血液传 播性疾病旳根本对策。我国1998年正式实施免费献 血以来,免费献血从22﹪上升至95.56﹪,自愿免 费献血从5.5﹪上升至84.78﹪。同步我们已在医务 人员和人民中间开展了输血风险教育,严厉打击非 法采供血行为。过去医学教育只讲怎样输血,目前 我们要讲能怎样防止输血。尽管我国血液旳质量有 很大旳提升,但目前绝对安全旳血液仅占临床用血 旳40-60﹪,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旳传播仍是输血 安全旳最大威胁,所以手术前病人仍需签输血同意
书,告知输血可能带来旳危害和并发症。
• 二、血液旳检测
• 血液传播旳病原体已知有10种:⑴细菌,⑵梅毒螺
旋体,⑶疟原虫,⑷人免疫缺陷病毒(HIV),⑸ 人类嗜淋巴病毒(HTLV),⑹乙肝病毒(HBV), ⑺丙肝病毒(HCV),⑻丁肝病毒(HDV),⑼甲 肝病毒(HAV),⑽巨细胞病毒(CMV)等。新发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鼓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更 多经验和参考。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在围手术期实施了一系列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和 微创手术等,成功地减少了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了手术风险。
成功案例二
某大型手术中,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方案,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控制性降压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术 中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
血液回收
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的出血回收,经过处理后 再用于手术中输血。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避免失血过多。
术后管理与随访
监测出血情况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手术患者因未及时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不得不大量输注异 体血,术后出现感染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失败案例二
某手术团队在围手术期未重视血液保护,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缓慢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护方
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技术
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机, 将流失的血液回收并分离 出红细胞、血浆等成分, 再用于临床治疗。
安全性保障
经过处理的血液应确保无 菌、无有害物质残留,且 与患者血型匹配,以确保 输血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 回收方式,并避免不适用 于血液回收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1 目的: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 原则: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3 措施:
3.1 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
3.1.1 提倡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
3.1.2 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容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3.1.3 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
①Hb>100g/L不必输血;
②Hb<70g/L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③Hb70-100g/L之间,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
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④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1.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 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才有效(至少600-800ml);一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3.1.5 血小板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
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血小板>100×109/L,可以不输;血小板<50×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
在输血小板时,因输注后的血小板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避免多次小量输注,一般成人一次用量为10单位。
3.2 手术性措施
3.2.1 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3.2.2 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正确使用止血带,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
3.2.3 直视下动脉阻断:止血效果明显,但方法复杂,可能增加手术伤口、新的出血源,如伤及大动脉则造成严重后果。
3.2.4 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明显控制术中出血,形成少(或无)血术野;配合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可不异体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管理更加容易;减少治疗费用。
3.3 自体输血:
现代自体输血包括: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血液回收三种方法。
3.3.1 术前自体血储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
(1)术前自体血储备:择期手术前对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
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2%),间隔1周。
采血400ml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
术中可能出血600-800ml,可自体储血4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
适应与禁忌:①除全身感染(如菌血症)外术前自体血储备无绝对禁忌症② 一般状况好,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Hb:男性>120g/L,女性> 100g/L③小儿病人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体重应在30kg以上。
(2)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术前自体采血可刺激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补充外源性EPO能促进采血后机体骨髓的造血更有益,术前2周开始应用,每次皮下注射EPO 400μ/kg,每周两次。
在多次应用EPO时应及时补充铁剂,同时还应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叶酸及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3.3.2 血液稀释与低温麻醉
(1)血液稀释:在手术前为患者采血并暂时将血液储存起来,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循环血容量。
手术过程中利用稀释血液维持循环,最大限度的降低血液浓度而减少丢失血液红细胞,从而减少失血。
手术结束前有计划地将采集的血液回输,使术后Hb和Hct达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1)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适应症:①稀有血型者;②产生不规则抗体或可能产生不规则抗体者;③可能有大量出血的手术;④紧急外伤或其他原因的大量出血;⑤为避免异体输血引起感染、免疫抑制等;⑥因宗教或其他原因拒绝异体输血者。
排除贫血、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病变。
具体方法:麻醉成功后,手术开始前,从静脉放出7.5~20ml/kg全血贮存备用,同时输入等量的胶体液,将血容量保持恒定。
根据手术失血情况术中或术后将自体血回输。
2)术前不采血血液稀释
手术开始前快速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各1000ml,造成高循环血容量而将血液稀释以减少出血,达到减少用血的目的。
(2)低温麻醉:全身麻醉配合低温可以降低机体耗氧量,耐受更大程度血液稀释,这就是低温体外循环期间可以进行重度血液稀释的理论基础。
体外循环期间Hb可保持60g/L,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体外循环后应回升到Hb为80g/L。
具体方法:麻醉后经静脉或动脉放血,同时经静脉输入晶体液或/和胶体液,采血量与所用液体量的比例为: 晶体液为1:3,胶体液为1:1,晶体与胶体液合用为1:2。
室温下可放置4-6小时,超过6小时应放入2-6℃储血冰箱并于24小时内用完(但低温同样破坏血小板活性)。
待术中大出血基本控制后输还给病人,也可在术后输入,如情况紧急,可提前输还。
3.3.3 血液回收
(1)术中血液回收:使用吸引器等装置回收手术野的血液再回输给病人。
按回收血处理方法可分为非洗涤式和洗涤式血液回收。
术中血液回收可用于心血管外科领域、整形外科领域、妇科领域和神经外科领域等。
禁忌症: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污染者;血液可能受肿瘤细胞沾染者;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胸、
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2)术后体腔或引流血液的回收:可明显减少异体血的用量,应注意整个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仅收集术后6小时之内的引流血液。
3.4 控制性降压
采用多种方法和药物使血管扩张,主动降低手术区域血管压力,使手术出血减少。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严格掌握适应症,采用药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或将血压控制在基础水平以下的15%—20%范围内,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减少手术创伤出血。
3.5 血液麻醉
在麻醉后手术前或体外循环前选择性或预防性的应用某些作用于凝血、纤溶系统的药物,以抑制某些血液成分的最初反应,使之不能激活或处于“冬眠状态”,或暂时停止体外循环中凝血过程的发展及“全身炎症反应”抑制补体激活,抑制中性白细胞、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的释放,这些抑制是可逆的,待手术结束后再恢复和“苏醒”,因其类似全麻过程故称“血液麻醉”。
抑肽酶是血液麻醉的代表药物,是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通过可逆地与丝氨酸酶活性中心结合而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它不但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同时也保护了血小板的聚集,还能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
抑肽酶减少手术出血十分显著,常可使50%以上的大型手术避免输血。
常用剂量0.5-1.0万单位/kg,2h后可再应用。
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