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2013年上半年作业答案

发展心理学2013年上半年作业答案
发展心理学2013年上半年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即为消极强化。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3、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须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题

1、答:华生在心理发展观中提出的观点有:第一、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行为的遗传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华生明确地指出:“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第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2、答:幼儿语音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1)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是呈直线。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3)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4)积极词汇的增长。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之间准确和加深,他们不仅能够掌握词的一种意义,而且能掌握词的多种意义,不仅能掌握词的表明意义,而且能掌握此的转义。幼儿运用此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

3、答: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身高和体重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儿童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

4、答: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三、论述题

1、举例分析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答: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也日益增长,使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时期。虽然他们喜欢**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2)好寄、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3)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约束。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遭受误解、经历失败时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强烈。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初中生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初中生对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却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他们也不愿意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特别是那些神经类型为弱型的学生,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沉思,很容易产生许多无以名状的烦恼、孤独和苦闷。

(5)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初中生追求前途,富于理想,但往往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不正确的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结果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第二次作业

注意看选项内容和题目顺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工作原则遵循( D )D:现实原则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 D )D:社会性

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属于(B )B: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是谁提出的(D )D:维果斯基

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是发展心理研究功能中的(C )C:预测

伴随某行为的出现,立即给予一个刺激或增加刺激的强度,导致该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直到不发生,称之为(A )A:惩罚

称得上最早的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是( C )C:孔子

婴儿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的时间大致是( C )C:3岁

切斯等认为,中间型(交叉型)婴儿占到( B )B:35%

儿童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质变一般是( C )C:5岁

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代表的是()皮亚杰

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性别角色认同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2、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3、访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

二、简答题

1、答:(一)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优势。3~6岁幼儿的思维已明显摆脱了动作的束缚,但仍然离不开实物和实物的表象,也就是说在动作之前对动作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预见性。显然,他们的直觉行动思维明显减少,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优势。(二)想象力丰富。3~6岁幼儿往往有丰富的想像力,通常表现在游戏活动和讲故事中。游戏活动形式从低年龄的简单动作

模仿到大年龄象征性游戏(过家家,扮医师、护士)和创造性游戏(角色扮演、建筑游戏等)。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到5~6岁时达到高峰。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角色的规则会很快发展。(三)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3~6岁幼儿思维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能进行简单的概括、判断与推理。虽然他们已能够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将幻想与现实相混淆,往往用自己的逻辑和过多的臆想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2、答: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答:一、同伴关系使儿童减少了孤独感,学会必备的社交技能。二、同伴关系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同一性的发展。三、同伴关系预报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四、同伴关系让儿童学会自控。五、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等等。

4、答:第一、依恋的概念: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组出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与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情感关系。

第二、依恋类型: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把母亲看作“安全基地”,母亲在场时能安全玩耍,母亲离开时出现分离焦虑,母亲回来后立即得到安抚,这类婴儿65%—70%。回避型:母亲在不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不反抗,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他们不理会,这些婴儿实际上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的情感联结,这类婴儿约占20%。反抗型:母亲离开时显得苦恼、极度反抗,但是母亲回来时他们的态度又很矛盾,即需要又拒绝,又称矛盾型,这类婴儿约占10%—15%

这三种类型,安全型是比较良好、积极的依恋,其它两种是不安全型,是消极的依恋,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具有稳定性,但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重大变化时,依恋的类型也可能发生改变。婴儿依恋的类型最根本的取决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是否敏感,对婴儿是否关心起关键作用。

三、论述题

答:(一)理论概述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维果茨基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加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对高级心理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界定描述的基础上,维果茨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许多见解。与皮亚杰认为儿童主要是自己建构有关周围世界的认知图式不同,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首先,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其次,从个体发展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需要指出的是,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语言和语言符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语言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最后,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

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总之,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他认为通过语言等符号系统与其他人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人的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

(二)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该理论对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极为重视,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这对学校教育和辅导具有重大影响。它提示了学校发展性辅导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模式,冲破封闭的单一的校园内辅导,重视社会和安定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重视包括父母、社区、学校在内的各有关力量和人员共同参与发展性辅导。

维果茨基也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语言和人际互动对儿童高级思维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发展性辅导的理想课程必须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以及各种人际互动机会,让儿童在与教师及同伴之间的广泛接触和合作中,不断内化这些活动,最终帮助儿童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同时,维果茨基的强调言语互动作用的观点也与发展性辅导中的一种咨询模式──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对言语的重视相似,即言语的表达不仅能表达情感、增进交流,而且能重新构建事物的意义。这对于正向地去理解问题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发展性辅导课程也应该遵循维果茨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把目标定位在儿童可能的发展程度,而不是停留于现有的发展状况。事实上,这点与发展性辅导理念本身是相似的。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3、积极强化又称"阳性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二、解答题

1、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答:摄取—选择—中国化。

首先,对待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我们要承认,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与外国发展心理学是存在差距的。有差距就得学习,就得引进,就得摄取其中的营养。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心理学都带有一种地区性的文化特色,都含有它的特殊因素。因此,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绝非都是我们摄取的对象。

其次,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搬,而要适当地加以选择。所谓选择,意指批判地吸收。批判地吸取各国心理学或心理学派思想是心理学发展中的常事。我们在摄取外国发展心理学的要素时也应该持这种分析、批判和选择的态度。中国人,与外国人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着普遍性,但又更重要地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即有特殊性。

再次,中国发展心理学,既然有本民族的特点,这就导致外国发展心理学资料被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不管我们学习美国还是学习俄国,最终目的还是搞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无论是美国还是俄国,他们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所研

究的问题,所建立的理论,所采用的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在社会背景不同、条件相异甚至不具备、语言表达方式特别的情况下,套用用样的理论、采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会事倍功半。

总之,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注意咀嚼和消化摄取外国的要素,使之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融合,形成中国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模式和各类学派。

2、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答:一,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第一,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从比较直观的、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第二,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第三,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逐步树立道德原则,并初步形成道德信念。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第一,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是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第二,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

三,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其一,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孩子在低、中年级时,他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级时,成人的要求逐渐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内部的力量,行为自觉性日益明显。其二,低年级孩子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常常是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行为是简单的,并且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有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巩固方面发展。孩子身上经常存在着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矛盾。

3、比较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各自的优缺点。

答:(一)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点是具有适用性和时效性,缺点是具有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1)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1)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力);(2)被试容易流失;(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4、答: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并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游戏阶段理论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皮亚杰将学前儿童的智力划分为感知运动(0-2岁)和前运算(2―7岁)两个阶段,并归纳出这两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①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练习性游戏为主,这也是儿童出现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游戏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的活动。

②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有了关键性的变化,即象征性游戏发展起来了,这种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也是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游戏的特征。

三、论述题

1、影响人发展的因有身理的也有心理的,分析影响人发展的心理因素。

答: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皮亚杰认为,分析内外因相互作用,即通过平衡而不断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因素:(1)机体的生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系统的成熟。(2)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获得经验的作用。(3)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如果没有儿童的同化作用,这种作用将不生效。(4)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平衡过程。 埃里克森认为与生物的、先天素质一起作为合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是物质的、社会文

化和思想的环境。个体的发展也常依赖于某些偶然的机遇,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西尔斯用自己的研究材料证明,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与原始动机系统(如依赖、喂养、排泄、性、进攻)和社会因素(如父母的态度、文化教养、社会地位)有关,而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辨别游戏、运动、推理和良心。行为的变化可以归纳为是生理成熟、社会文化教养和期望的结合。

第五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有机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环境提供的信息,因此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答:(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2)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特点;(3)研究手段的综合化和现代化;(4)多元统计即使的大量应用;(5)研究各方面的计算机化。

2、成年期记忆的发展特点。

答:记忆的发展: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无下降

3、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尤其指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四个大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1.5或2岁,相当于婴儿期;前运算阶段,2—6或7岁,相当于学前期;具体运算阶段,6或7岁—11或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14或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每一阶段有其自己的整体结构和行为模式,构成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

4、初中生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答: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一份完整的心理发展研究报告的结构。

答:依据GB 7713—87的规定,科技论文的构成(心理学发展研究报告也属此类)为:(1)前置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符号表(必要时);(2)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3)附录部分(必要时)。以下结合实际进行简要叙述。

⑴标题、题名。文章题名即一篇论文的篇名,是揭示论文主题和概括文中内容的简明词语,其特点是言简意赅、概念明确、层次分明、直观醒目。学术论文的标题,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总标题和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英文题名一般是中文题名的翻译,基本要求与中文题名相同。

⑵作者及所属机构。论文的作者应在发表的作品上署名。署名者可以是个人作者、合作作者或团体作者。署名是拥有著作权的声明,也是表示文责自负的承诺。

⑶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揽论文的内容。与题名一样,摘要也是各种数据库中常见的检索对象。

⑷关键词。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避免选用一些外延较广的词作为关键词,如“方法”、“心理学”、“作用”等。关键词选用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的概率和该研究成果的利用率。

⑸前言。前言部分往往包括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等3部分内容。在正文的开始部分用一段文字提出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描述研究策略。提出问题后,需要对以前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但不要进行彻底的历史性回顾。对先前的研究工作进行学术性的回顾能够展现适当的历史状况,也是对他人研究工作的认可。在前言的最后一段,要定义变量并对假设做一个正式的说明,这些有助于增加论文的清晰度。

⑹正文。阐述这份研究报告的正式内容。方法部分详细描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就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言,对被试作恰当的说明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不同的组间作比较、评估研究结果、归纳研究发现、比较重复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二手数据时更是如此。对样本应该作足够的说明,并且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如果不具有代表性,应该说明原因。结论和解释不能超出样本所能代表的总体的范围。当被试是人时,应报告抽样和分组程序、被试的性别和年龄等主要人口统计学特征。当一个特定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一个实验变量或对于解释结果非常重要时,应具体描述这个组的特征,例如种族、国籍、教育水平、健康程度、母语等。说明每一个组被试的构成有利于读者判断结论的可靠性。例如,“亚洲人的样本中包括30名中国人和45名越南人”或“在拉美籍美国人中,20人来自墨西哥,20人来自波多黎哥”。即使人口统计学特征不是一个实验变量,对其作说明对后续分析也可能是有用的。对于动物被试,应该报告它们的种类、编号或者其他的具体证明资料,例如提供者的姓名和地址以及喂养地。列出动物的数量和动物的性征、年龄、重量和生理状况。另外,也要具体详细地说明所有重要的情况,包括如何对待和处理它们等,以便他人能够成功地重复这项研究。描述被试的总量以及分派到每一个具体实验条件下的被试的具体数量。如果部分被试没有完成实验,应说明没有完成实验的被试的数量,并解释他们没有继续实验的原因。该部分简短描述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实验设备或者材料以及它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功用。常用的实验器材,例如家具、秒表或屏幕,通常不需要进行详细描述。具体描述通过供应商获得的特殊设备,要说明设备的型号、供应商的名称和地点。复杂的或专门定做的设备可能要通过图纸或者照片进行描述,可以在附录中对复杂设备进行详细描述。说明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对被试的指导语、分组情况、具体的实验操作,还应对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化、平衡抵消和其他实验控制特点进行描述。除非指导语是非同寻常的或者其本身构成实验操作而需要逐字写出,否则只需对指导语做简要解释即可。大部分读者都熟悉标准的测验程序。除非使用了新的或者独特的程序,一般不需要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把结果报告出来,这

是结果部分的任务。在结果部分中,首先简单说明主要的结果或发现,然后尽量详细地报告数据以验证结论。报告所有相关的结果,包括那些与假设相矛盾的结果。除非是个案设计或者单样本研究,一般不需要报告单个的被试数据或者原始数据。在这一部分讨论结果的潜在意义是不恰当的。写完结果部分之后,就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并解释研究结果的意义,特别是与初始假设有关的结果,也可以对结果进行推论。从理论上对有关结果进行讨论以及所得结论的有效性是讨论部分的重点。当讨论相对简单,无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时,作者可以将这一部分与前面关于结果的那个部分合并在一起,就有了诸如“结果与结论”或者“结果与讨论”这样的部分。

⑺参考文献。按规定,在各类型出版物中,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⑻附录。附录是正文的补充部分,必要时才列出。常见的附录包括数学证明、大型表格、词表、问卷或其他调查工具、计算机程序等。一篇论文可以有多个附录。

⑼总结。一般情况下,心理学研究报告包括上述基本的结构。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报告都要包括上述各个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理论) 1.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组成:伊底(人格的生物部分),自我(人格的心理部分)和超我(人格的社会成分)。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范围性感带性的活动 口唇期0-18个月嘴,唇,舌,牙齿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8个月-4岁肛门,屁股排泄或潴留排泄物 性器期(俄狄浦斯情结)3-7岁生殖器手淫 潜伏期5-12岁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12-20岁生殖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 感情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能得以完成目的,这种力量成为里必多。在性器期将里必多集中投放到生殖器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很容易发生里必多停滞或倒退,导致出现后来的许多行为问题。) 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①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②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三部分,让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的贡献。 ③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功于性本能或里必多,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太过于强调性的作用,致使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④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五个重要的阶段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2.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 1 2 3 4 5 6 7 8 8 成熟自我整 合与绝 望 7 成年期繁衍与 停滞 6 年轻的 成年期亲密与孤独 5 发育期 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习题 心理咨询师.doc

心理咨询师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82年,(A高尔顿)采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进行的研究,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2、1890年,(C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3、在宾夕法尼亚大学,(C韦特默)开办了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 4、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比内—西蒙在(A 1904)年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了智力测量。 5、大卫于1907年,开展了(A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产生作出了学术贡献。 6、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D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 7、心理咨询直接起源于(C 1896)年在美国诞生的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 8、(B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的培训标准。 9、(B 1954)年,二十余名美国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0、经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C 2001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11、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A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12、教材中推荐的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认为心理咨询是(B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13、“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A罗杰斯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 14、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援助的过程,是(B威廉森等)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 15、(C实用主义的观点)不是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 16、(D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属于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含义。 17、心理问题既可以一果多因,也可以一因多果的说法,属于(A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观点)的主要内容。 18、下列关于整体性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C知、情、意、行不是永远相联系的) 19、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限制观点的内容,错误的是(D费用限制) 20、(D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属于时间限制的内涵。 21、(A彼此沟通限制在工作范围)属于咨询师感情限制的内涵。 22、下列关于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的陈述汇总,正确的是(B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中) 23、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主要心理素质的陈述中,错误的是(A完美无缺的人格) 24、用一句话表达,(D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就是对咨询师“品格”素质的要求。 25、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具备自知之明的陈述中,错误的是(D咨询师清楚自身能否满足社会道义的要求) 26、咨询师要“善于容纳他人”对于其意义的错误描述是(D能体现咨询师的高水平、高境界)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讲名目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二、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设计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㈠观看法 ⒈定义 在个体的成长进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受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打算地对被观看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进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看法。 ⒉分类 观看能够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青年的行为作直截了当的观看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属于自然观看法;如果观看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则为操纵观看法。 ⒊注意事项 ⑴在“单盲”情形下,观看的成效才较为客观可靠。 ⑵幸免观看者的偏见,即观看要客观、真实,观看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点的阻碍。 ⑶预备观看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⒋评判

要紧优点是被观看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要紧缺点是观看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看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阻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讲明其缘故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操纵其发生。 观看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觉咨询题的一种前期研究方法。 ⒌进展心理学研究动态——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看法曾长时刻受到冷落。然而,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阻碍的持续扩大,观看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 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的缘故有五: ⑴由于观看法能够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形,因此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不强的批判。 ⑵观看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⑶幸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咨询题。 ⑷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看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录像带能够重播、慢放,能够对被观看的行为事件进行认真、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⑸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看所获的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㈡调查法 ⒈定义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形。 ⒉分类 调查可采纳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咨询卷调查,也称咨询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咨询卷,被调查者在咨询卷上回答咨询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interview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作业答案

《发展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心理发展的动力包括(成熟)和(学习)。 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3.皮亚杰认为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四个因素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 4.阿尔金德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假想的观众)和(个人神话)两方面。 5.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两大类。主观题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心理发展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系统的、连续性的心理变化。 2.超我 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一部分。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而来的人格成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3.观察学习 答:又称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不必亲自参与活动,也不须亲自体验到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以及他们接受的强化来学习。 4.自我中心 答:自我中心(egocent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于自身之上。 5.既定老化论 答:又叫基因论,认为身体的老化乃是每个动物体内一种预先设定的正常发展形态。每一物种都有其独特的老化形态和预期寿命,此种形态必然是预定且为天生的。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弗洛伊德根据力必多作用部位的不同,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柯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构成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2)朴素的利已主义倾向。习俗水平(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好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a卷及答案

2010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A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 1.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__________和个体发展心理学,其中前者主要研究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2. 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出版《__________》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3. 与相关研究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通过实验法,可以对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其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__________关系。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__________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通过同化与__________两种机制,而实现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6. 产前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__________三个阶段。 7 在研究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时,在婴儿对反复呈现的某种刺激物逐渐熟悉而不再反应之后,再呈现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__________。它可以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8.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能够咿呀学语、用特定的发音和姿势与成人交流,这说明儿童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 9. 从注意的目的性上看,幼儿期注意发展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逐步形成。 10. 从思维的性质来看,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重大转折或过渡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__________思维为主要形式。 11.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__________运算阶段。 12.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当物体从面前消失的时候仍然物体存在的意识称作__________。 13. 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学习的条件,即__________,它可以使个体将普遍语法转换为个别语法。 14. 一般进入成年初期之后,个体的思维开始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__________思维为主转化。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发展心理学思考题

1. 心理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 5)关键期 6)心理年龄特征 2. 何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概念对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 3. 儿童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如何? 1)脑重量的增加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3)神经可塑性 4)大脑的反射活动 4. 通过双生子研究,发现了哪些有意义的结论? 1)人的体征的遗传制约性比行为能力的遗传制约性要大,其中发色、眼色的遗传最为明显 2)不同的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制约程度不同,如言语、空间、数等能力的遗传一般要大于记忆、推理方面的遗传 3)人格方面也存在着遗传效应,如美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个性中的好奇心与第1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系,而在第17对染色体上则存在与焦虑有关的因素。 5. 唐氏综合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表现特点如何? 唐氏综合症是由于第21对染色体上的偏差所引起。它归因第21对染色体的易位或没有分离。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它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它是以身体和智力的迟钝为特征的,并且有相当独特的外貌。患者一般脸形圆满,两眼旁开,塌鼻梁,口小舌大,伸舌流涎,耳朵畸形,另外还有一些不正常的特征,如蹼指或蹼足俗称“通关手”,牙齿一场,用笨拙的扁平脚行走。他们较易患白血病和心脏病。大多数唐氏综合征儿童充满感情、安静、性格较开朗,婴儿更有可能被关在家里呆很长一段时间。 6. 试举例说明早期生活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总结了早期孤儿院孩子的发展状况,认为这些孩子与一般孩子有三方面的差异。孤儿院的孩子显着的爱闹事(如脾气暴躁,欺诈偷窃,毁坏财物,踢打他人),跟依赖大人(需要别人留意,要求不必要的帮助),更散漫和多动。研究者认为,与成长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7. 怎样科学的理解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首先,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遗传与生理成熟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其次,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A卷及答案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A卷及答案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A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 1.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__________和个体发展心理学,其中前者主要研究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2. 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出版《__________》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3. 与相关研究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通过实验法,可以对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其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__________关系。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__________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通过同化与__________两种机制,而实现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6. 产前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__________三个阶段。 7 在研究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时,在婴儿对反复呈现的某种刺激物逐渐熟悉而不再反应之后,再呈现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__________。它可以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8.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能够咿呀学语、用特定的发音和姿势与成人交流,这说明儿童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 9. 从注意的目的性上看,幼儿期注意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__________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逐步形成。 10. 从思维的性质来看,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重大转折或过渡时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__________思维为主要形式。 11.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__________运算阶段。 12.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当物体从面前消失的时候仍然物体存在的意识称作__________。 13. 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学习的条件,即__________,它可以使个体将普遍语法转换为个别语法。 14. 一般进入成年初期之后,个体的思维开始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__________思维为主转化。 15. 从记忆的内容或性质上看,幼儿的记忆以__________为主。 二、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 1.下面哪种理论更注重研究动机与情绪?( ) A.精神分析理论 B.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2. 下面哪种叙述更好地说明了自然观察法的优点? A.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在的心理活动 B.可以更好地描述自然状态下的行为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著,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著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的全过程 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横向研究(横断研究):较短的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心理发 展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横向研究了解随着时间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3.纵向研究:在较长时间段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被试年龄群组进行定期饿系统 的抽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4.聚合交叉设计: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一般先横向研究,在进行纵向 研究,两者取长补短 5.图式: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如观念、婴儿 吮吸,伸手。 6.同化:主体将新经验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7.顺应: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新经验相适应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下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表示 个体发展的潜力。 9.客体永存性:婴儿获得的概念,即物体在看不见时仍然存在。 10.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或被赞扬的行为 11.心理理论:理解人拥有心理状态,例如思想信念意图,并且其他人的心理状 态与我们不同。(心理学导论) 主要是指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推测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ppt) 12.错误信念任务:评价儿童心理理论的最常用工具,在这种任务重中,儿童必 须对他人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做出推断,也就是说他人所持的信念是错误的。 1

13.A非B错误: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例 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 14.发展: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与年龄有 关的那些变化过程。 15.视崖实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 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看看就好,自己概括吧) 16.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或行为出现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环境 影响特别敏感。过了敏感期某种能力还可能出现,但是培育更加困难。17.同一性早闭:个体还没有经历过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 成同一性。他想成为的是别人想要他成为的别人。 18.同一性延缓:个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并努力解决同一性问题。他在一定程 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但尚未做出承诺。 19.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 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20.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 一个更感兴趣。即通过测试婴儿注视刺激物的时长揭示婴儿是否能区分不同的刺激物。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